分卷閱讀498
作者有話要說: 歷史不好,史料部分有太多錯的了,大家就當沒看見好嗎?昨天想出了兩種崔美人掉馬的方法,寫著寫著就寫出了第三種,估計明天寫出來也不一定是今天想的東西了……就還是寫一步看一步吧☆、第296章兩位國舅趕在這時候要去北方,倒還真不是為了蹭薊鎮的戰功,而是因為下西洋的船隊近日就要開拔了。如今朝廷工匠筑銅炮已筑出了經驗,不再需要傳教士們盯著;兵部湊齊了出洋的海船和船炮;禮部、都察院、錦衣衛各處也都選出了能流利聽說外語的人材……閣臣與六部堂官廷議已定,要乘著近日天氣和暖,風向、海流合適,叫這些人與廣東、福建二布政司精心挑選的可靠海商一道下西洋。頂多一兩個月內船隊就要走,他們兄弟是要命也學不會外語了,只能退而求其次,去塞外打仗。可是不知為什么,去邊疆分明比出洋還安全,家里人就是不答應。他們已經跟爹媽面前又跪又求又絕食了,親爹居然一點兒不心疼!跟當初那個替他們求教材、尋水手,支持他們學外語的爹儼然不是一個爹了!崔老師聽完始末,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張國丈當初定也不是真想讓他們下西洋,不過是太了解兒子們的學渣本質,知道叫他們學兩天外語,他們自己就會知難而退了??扇ケ狈酱蛘逃植灰庹Z,這倆孩子還學過點兒武藝、兵法,沒有能難住他們的地方,爹媽沒辦法,只能拼著被兒子埋怨也要硬管了。可憐天下父母心。但也不能總把倆國舅圈在家里,萬一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干正事的希望,破罐兒破摔,又走回紈绔外戚的老路呢?崔老師為了大明江山cao碎了心,思來想去,決定先看看這兩個弟子的武藝如何。也不用拿刀拿槍,他就徒手試了試兩個弟子的力氣和拳術。結果證明,張家人的武學天份都點在了養生上,打起來套路好看,但力道不足,叫老師一拿一推,底下再加個掃膛腿,輕輕松松地就都收拾了。張鶴齡悲涼地看著弟弟,張延齡更加年輕氣盛,不死心地說:“我們兄弟這兩天是絕食餓的沒力氣,不算,老師容我們吃頓飽飯再打一回?!?/br>崔先生毫不留情地揭穿他們:“你們真絕食了幾天,還能有這么紅潤的面色、這么利落的動作?這絕食法兒就只好哄哄慈母,連張兄都沒哄過去,就別在我面前提了?!?/br>兩兄弟羞臊不已,后悔沒真絕幾天食再來了。不過崔老師試他們的武藝,也不光是為了打擊人,而是認真考慮讓他們以什么身份去邊關??隙ú荒茏屗麄兲針寷_陣,不能讓他們上城頭冒險,更不能叫他們在軍中指手畫腳添亂……就只有那一條路可走了。崔燮把兩個弟子扶起來,血書也團巴團巴扔到地下,嚴肅地說:“憑你們倆這點兒武藝,肯定是帶不了兵、打不了仗了。但若只是去邊關增些見識,我倒有一個法子——你們若肯答應,我就替你們上表?!?/br>張家兄弟剛叫他打擊得稀碎的心立馬兒又粘回來了,瞪著兩雙大眼問道:“先生有什么法子?我們都答應!哪怕只去當個小兵也行!”最好是炮兵,他們還畫了好多三角,自己偷著算那炮怎么打能打得準呢。崔燮不管他們做的什么夢,只說:“我能勸你家里送你們去邊關,不過依你們現在的身手,去到那里也打不了仗,索性還是先以觀戰為主,見見世面,記些經驗回來。前兩天古北口大捷的消息你們聽了吧?王項禎王將軍就在那邊兒,你們可愿意去他那里做個……”戰地記者?慰問團?文藝兵?哪個說法更準確些?兩位國舅眼冒火光,激動地說:“我們愿意!弟子們這就回去跟父親說,我們是奉先生之命出關的,父親肯定不會攔我們!”崔燮抬手拍了拍他們,把倆人又拍回了椅子里,命人拿上文房四寶來,當場給張國丈寫了封信,建議他放兒子們到邊關慰問。邊關大勝,朝廷正好也要送羊酒去勞軍,叫兩位國舅跟著軍隊跑一趟,看看邊關的真實情況,就當滿足他們的英雄夢。這樣走有大隊人馬護著,也不會有什么危險,不然這倆熊孩子哪天偷跑去了邊關,家長們找都沒地方找去。他們外甥正德皇帝以后就常干這事,這倆舅舅也不能不防!況且兩位國舅是的主角,也是當朝名人——別人不敢說,王大公子可是最愛看連環畫兒的。叫張家兄弟穿著書里的衣裳去慰問,就跟大明星下基層一樣,對他這位戰斗英雄肯定有鼓勵效果。崔燮給張國丈寫了信,備述利害,拿火漆來封了口,交給家人送去張府。兩位國舅看著人出去,都長舒了口氣,喜孜孜地說:“還是先生疼我們,我們從邊關回來,定然帶幾個韃賊人頭來回報先生!”崔老師含笑搖頭:“人頭就不必了,你們這身板兒一時還上不得陣,我另有事要你們幫忙。這回古北口大捷,為師想攢一部書傳揚將士們的英雄事績,可我身在京里,不知道邊關真正的戰況,需要你們從英雄們口中問得,你們做得來做不來這件事?”這不就是……又要寫游記?兩位國舅也是寫著各種觀察報告、日記、周記長起來的,登時透過現象看出了本質,臉上頓時露出抗拒神色。崔老師皺了皺眉,給他們講文章辨體:“怎么叫游記呢?這是紀實文學,紀錄世間大事、民生百態的文章!你們兩人從邊關記回來真實戰況,叫才子編寫成書,書封上不也得印上你們倆的名字?這是你們的文章還不出色,將來寫得好了,也取個號,叫人稱一聲先生、老師,豈不更有光彩?”嗯……好像也是這么個道理?張大國舅仔細想了想,又覺著不對,打起精神問道:“這么說,我們出關等于就是跟著朝廷勞軍的隊伍轉一圈,再寫幾篇邊關戰報回來?這不是派個師爺都能干么?”崔燮將眉一挑,正色教訓道:“你們去邊關難道是為了玩兒去?你們是為圣上、為朝廷去的!到了邊關不許胡鬧,謹記著自己的身份,要叫英雄們知道圣上恩澤,知道朝廷百姓們都記著他們的功勞!”他給弟子們上了一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留他們吃了晚飯,又承諾要寫奏表支持他們出關慰問,把兩人平平順順地送走了。張家兄弟來時是抱著血書來的,回去時拿上了比血書更慘烈的采訪計劃,一步一拖地回了國公府。崔先生同意替他們上表,父親回去之后也答應了讓他們隨軍,可是他們倆怎么就找不回之前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