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004
可還是找不出這么大的馬場,而且養馬要精飼料,朝廷拿得出銀子嗎? 就拿專門養馬的機構,苑馬寺來說,一年的經費只有三十萬兩,扣除人員花費,能用在戰馬身上的,只有十萬兩出頭,能干多少事情,可想而知。 養馬百萬,那是漢唐才有的魄力,大明可沒有那個能力,養那么多的戰馬,只會拖垮財政,一點都不現實…… “按照以往的思路,的確沒法養那么多的戰馬,不過我想出了新的主意?!碧埔阈χ噶酥钢車纳降?。 “我準備在山上種滿蘋果樹!” 蘋果不算稀奇,從漢代開始,就有了文字記載,只不過后世常吃的脆蘋果是清末從海外引種的。琉瑩只是覺得有點方,剛剛還說戰馬,怎么轉眼扯到了蘋果,有什么聯系嗎? “自然是有關系了,山上種滿蘋果之后,把馬放養在山中,馬就會以地上的雜草為食,幫著果樹除草,而且馬糞還能作為肥料,讓蘋果樹長得更好?!?/br> 唐毅拋出了種養殖結合的思路,把養馬和種蘋果結合起來,絕對是好處多得無法想象。 首先京城和天津人口眾多,市場巨大,種植蘋果,絕對不會賠錢,相反還有很大賺頭兒。利用果園養殖馬匹,馬兒以雜草為食,既幫著人馬除草,又能減少飼料消耗。 而且果園十分廣闊,讓馬匹在果園之中,馳騁覓食,絕對要比圈養強壯很多。 唐毅估算過,在果園養殖馬匹,無非是冬季要消耗一些草料,一匹馬花費也就不到三兩銀子,而馬匹帶來的果園增收,以及減少的人工開支,可以使得消耗壓低到二兩銀子,假設養殖三年,耗費草料六兩銀子,一匹好馬,在京城至少能賣十五兩,凈賺九兩銀子,如果再算上蘋果的收入。絕對比單純種植蘋果,要高出一兩倍以上。 當唐毅把設想和俞大猷說起之后,老將軍為之一振,他不停琢磨著唐毅的辦法,越想越覺得這個辦法太好了。 以往百姓苦于沒有場所,草料花費太高,不敢養馬,可唐毅的辦法把困難都給解決了,蘋果和戰馬雙豐收,傻瓜才不干呢? 只是辦法雖然好,但是俞大猷又有一點擔心,在果園養出來的戰馬,絕對比圈養的好,可是想要和人家草原出來的馬相提并論,還是差得太多。兩軍對陣,沖鋒拼命的時候,保證要吃虧的。 聽到俞大猷說出了擔心,唐毅卻哈哈大笑,弄得俞大猷一頭霧水。 “末將說錯了嗎?” “俞老哥自然說的沒錯,只是咱們不需要拼騎射功夫??!”唐毅笑道:“眼下我們裝備了犀利的火銃和火炮,面對弓箭,一點都不吃虧。我們需要做的是在茫茫的草原之中,跟得上俺答,只要能咬住他們也就足夠了,真正戰斗的時候,還是要靠著火銃結陣,以堂堂之師,擊敗俺答!” 聽完了唐毅的話,俞大猷如夢方醒,老將軍略微思索一番,忍不住給唐毅伸出了大拇指。 沒錯,根本不用那么麻煩,有了強大的火器之后,明軍并不怕和蒙古人野戰,諸如楊安、戚繼光等名將的部下,已經可以和蒙古人死磕,而不落下風,甚至能戰而勝之。 但即便如此,也不代表著他們能夠縱橫草原,把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 道理很簡單,蒙古人是騎兵,是游牧民族,他們打不過可以逃,只要遁入草原,讓明軍追之不及,他們再去sao擾后勤,斷絕糧道。沒有了補給,哪怕是最強大的軍隊,一樣要被拖垮拖死。 朱棣后面的幾次遠征蒙古,就是犯了這個錯誤,勞師遠征,一無所獲。 像是戚繼光襲擊大板升城的勝利,那是以總督唐毅作為誘餌,吸引住俺答大軍實現的,不說危險巨大,下一次俺答也未必會上當。 可是唐毅給出的辦法,卻解決了這個難題。 明軍眼下缺少的就是四條腿而已,有了戰馬,就能追得上俺答的主力,就能保護糧道安全,就能長途奔襲,連續作戰。當馬匹把戚家軍等精銳兵力,送到了韃子面前的時候,基本上可以宣布明軍的勝利了。 而且馬匹多了,偏廂車一類攻防兼具的武器就可以大量制造,總而言之,失去了速度優勢,俺答不值一提! 俞大猷領會了唐毅的想法之后,興奮的好幾夜都睡不著覺,一直困擾著大明的戰馬難題總算有了解決的希望,唯有戰馬充裕,九邊才能轉守為攻,大明才能不被欺負…… 雖然身處江湖,卻能憑著一己之力,革新馬政,解決二百年的難題,唐毅真的是超凡入圣,比起陽明公,猶有過之。 俞大猷是崇拜得五體投地,只是唐毅可沒有盲目樂觀,他請教了老農,用果園養馬,還是有風險的,比如馬匹會不會偷吃成熟的水果,會不會破壞樹木,果園里的雜草,能不能填飽馬兒的肚子,一畝地果園,能養幾匹戰馬…… 唐毅沒有著急,十分耐心地實驗,他先是引進樹苗,在山中廣泛種植,接著把購買的近百匹小馬,放養到了山中。 結果第一天下來,剛種的樹苗遭到了毒手,被馬兒給踩斷了。唐毅不得不安排人手,每天隨著馬群行動,保護樹木。 又過了些日子,果樹活了,抽出了嫩綠的新葉,有些淘氣的馬兒就把新葉給啃光了。唐毅又不得不讓人額外準備草料,每天先喂馬兒一遍,讓它們吃個半飽兒,不太美味的果樹葉子就不會成為它們的選擇。 只是和當初唐毅的設想有些出入,人工和草料的錢增加了一大塊。 果然知易行難,養馬磕磕絆絆,可是另一項實驗卻大獲成功,唐毅在小站推廣水稻種植,眼看著進入了秋季,站在田邊,似乎都能聞到飄出來的米香,不用問,準是一個豐收年! 第750章 稻谷飄香 “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南運河水夾帶著漳河從黃土高原卷來的泥沙和氮、磷、鉀等有機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以甜刷咸,化堿成腴,構成了絕佳的水稻種植土地。 唐毅還記得后世小站稻可是享譽海內外的好東西,煮出來的米飯清香適口,廣受歡迎,可是搬到了小站居住,卻沒有發現種植水稻的跡象,大惑不解。 他干脆找來了天津的縣志,仔細研讀,尋找答案。 小站種稻的歷史相當悠久,從宋遼時期,就有屯田的記錄,當時遼國和大宋以海河為界,大宋為了抵御騎兵南侵,就在己方一側,大力屯田,種植水稻。希望用水田、泥塘,水渠組成防線,擋住遼國的鐵騎。 從軍事角度考慮的屯田方案,當然不夠經濟,后來廢棄了,此后歷朝歷代,不斷有人看重天津一代的膏腴之地,上書當時的朝廷,屯墾種田。 看到這里,唐毅暗暗擦了一把汗,心說沒有立刻指手畫腳,找來縣志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