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005
究,還真對了,要不然就鬧笑話了。 他很想知道,為何歷代都有提議,最后卻不了了之呢? 唐毅著重看了大明立國之后的記錄,朱棣就曾經派士兵到天津屯田,弘治年間,大臣丘浚提議在直沽“截斷河流,橫開長河一條,收其流而分其水,然后于沮洳處筑為長堤,隨各為水門,以司啟閉。外以截咸水,俾其不得入,內以收淡水,俾不至浸?!?/br> 丘浚的目的是“化斥鹵為良田”。 唐毅總算是如夢方醒,小站靠近大海,地勢低洼,容易出現鹽堿化,種水稻完全可以,卻需要興修水利,說白了,就是需要不斷投銀子,當朝廷有錢的時候,也有動力,屯田就能成功,一旦財政困哪,沒了投入,久而久之,也就荒廢了。 無利不起早,在天津種水稻,究竟是賺,還是賠呢? 唐毅經過一番研究,無奈發現歷代賠多賺少,究其原因,也十分簡單,一來是投入不夠,形不成規模,二來相比南來的漕糧,小站水稻成本高,米價貴。 唐毅野心勃勃,想要立地成圣,光靠著幾本書還遠遠不夠,他想做一些真正利國利民的事情,位卑未敢忘憂國,才能感動人心,馬政是一個,糧食也是一個。 只要能辦成了,對他的聲望絕對有巨大的幫助,沒看到老前輩王安石就是在地方治理,政績斐然,三十年養望,才一舉宰執天下,推行變法嗎? 現成的經驗擺著,哪能不去學習。 當然唐毅不是“拗相公”,不會一條路跑到黑。小站水稻,能不能成功,還要仔細琢磨,唐毅經過研究發現,以往屯田,糧食除了自用之外,就是供應京城,和漕糧一起競爭。 別忘了,圍繞著運河,還要龐大的漕運集團,這幫人豈能容許在京城邊上出現一個糧食基地。有人暗中使壞,恐怕也是天津屯田反反復復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情況,卻有些不同,最大的差別就是天津作為港口之后,城市發展起來,市民直奔著百萬去了。 本身就是龐大的市場,東南的漕糧雖然依舊供應,可是城市大了,需要的多了,南方的糧食也不是無限的,而且南方的城市膨脹更快,都需要從江西、湖廣調糧食,結果就是米價幾年之間,翻了差不多一倍。 這時候在小站屯田,向天津供應糧食,從市場來看,絕對是有利可圖。 算清楚了賬,唐毅就來了信心,他先是找到了俞大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俞大猷當然贊同。 朝廷糧餉有限,還經常短缺,能自己屯田,絕對是求之不得。 意見統一了,可是該怎么下手,唐毅還沒有準譜兒,他也不是全知全能,水利就是一塊空白。 恰巧年初的時候,廣東巡按潘季馴被調入京城為官。途徑天津,正好大賣,潘季馴隨著一些官員來小站看望唐毅。 唐毅見到潘季馴,可激動壞了,這位是公認的治水的天才,連黃河都收拾的服服帖帖,小站的這點麻煩,在他看來,肯定不是個事。 唐毅熱情招待了潘季馴,席間就談到了他準備屯田的想法,潘季馴大為贊賞,親自花了十天時間,在小站周圍轉了幾圈,最后臨行的時候,拿出了他的方案。 潘季馴依據在廣東的經驗,采取圍田耕作方法。 圍田的格局是“一面濱河,三面開渠,與河水通。深廣各一丈五尺,四面筑堤以防水澇,堤高厚各七尺,又中間溝渠之制,條分縷析”。 “十字圍”均在海河右岸。地周圍主干渠挖到兩丈深,利于排澇和降低地下水位,減輕土壤鹽分,并利用海河一日兩潮,引水灌溉和排出尾水,使土壤鹽堿成分降低。此種方法,適于低洼及地上水豐沛地區施行。 唐毅如獲至寶,立刻找來俞大猷,按照潘季馴的方法施工,三千士兵,兩個月的時間,整理出兩萬畝圍田。 趕在四月份的時候,水稻如期種了下去。 海河帶來的充足水量和豐富的營養,滋潤著小站稻,長勢喜人,根據唐毅的建議,在稻田里還放養了許多鴨子。 比起果園養馬,在稻田養鴨成果來的更快。 稻田鴨能吃掉雜草和害蟲,排泄的糞便又能肥田,而起鴨子不斷在稻田里翻來翻去,還能起到耙地的效果,而且翻弄泥漿,能降低雜草的光合作用,增加氧氣,促進稻苗成長……總而言之,好處多得說不完。 到了秋天,收獲的時候,俞大猷帶來的兵多數是南方人,在家里的時候,都種過水田,可是小站的收獲,還是讓他們大吃一驚。 最肥沃的一畝水稻竟然產出五石五斗稻谷,其余的平均也有四石左右。兩萬畝田,竟然產出了八萬多石糧食。附帶著得到了二十萬只肥碩的稻花鴨。 俞大猷立刻找來軍中的賬房先生,仔細計算,眼下京城和天津,一石上好的粳米要二兩銀子,八萬石稻谷,按照七成的出米率計算,就是五萬六千石大米,三千士兵,每個月一人一石大米,一年下來,不過三萬六千石,也就是說,能拿出兩萬石出售。 兩萬石稻米,就是四萬兩銀子,再加上二十萬只鴨子,按照一兩銀子十只計算,就是兩萬兩,加起來就是六萬兩! 六萬兩??! 俞大猷幾乎咬著后槽牙,從喉嚨里擠出了這幾個字! 當初買地的時候,由于荒田無數,至貴者不過六七分銀一畝,賤者不過二三厘錢。俞大猷和地方官商量的時候,人家十分大度,一口氣劃了五萬畝給俞大猷,還答應等到秋收之后,在付給買地的錢。 在府縣的長官看來,在天津屯田根本賺不到什么錢,他們是敬重俞大猷的人品,再加上還有唐毅這一尊大神,無非是給一點面子而已。 可是哪里知道,不但屯田成功了,還是大獲成功! 就在收獲的當天晚上,俞大猷親自扛著一袋子大米,到了唐毅家里,請他嘗嘗新米,琉瑩親自下廚,淘米煮飯,還沒等煮熟,濃郁的香氣就飄了出來,廚房煮飯,屋子里都聞到了香氣。 俞大猷咧著嘴,別提多得意了。 唐毅卻是面色凝重,“老哥,你最好趕快去找青縣衙門,還有天津的府衙?!?/br> “大人的意思?” “趕快把荒地都買下來,哪怕借錢也要買,要不了幾天,天津水稻的大名就會人盡皆知,那時候滿世界的神仙都來搶田地,你斗得過人家嗎?” 俞大猷嚇得一躍而起,連晚飯都沒吃,撒腿就跑,回到營地,帶上了兩百名騎兵,氣勢洶洶,殺向了各級衙門。 不愧是帶兵的,俞大猷辦事就是干脆,刀架著脖子,一圈轉下來,除了有主的田之外,小站周圍,七成的荒地都落到了俞大猷的手里。 搶田大戰,比起上陣拼殺來的還要累,俞大猷還要感到慶幸,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