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
書迷正在閱讀:每個男配撩一遍、想戀你呀、兄長,劍下留我(穿書)、元帥每天都在花癡我、[綜]有個家伙總想拉我下水、公主,還騙婚嗎?、成為教宗徒弟以后、穿成宮斗文里的太監、教主總想弄死我、每天都在盼望龍傲天談戀愛
,他只覺心口怦然一動,緊接著,便是陣陣難以克制的隱痛。 “阿綺……” 他行到近前,一面開口喚她閨名,一面下意識伸出手,小心翼翼將她攬進懷中。 懷中嬌小的身軀戰栗不已,似受了不小的驚嚇,令他心中隱痛陡然加劇,更想起方才她墜塔的異夢,忙將她攬得更緊些,安撫似的親吻她額角,柔聲問:“阿綺不怕,方才發生了何事?” 額角guntang的溫度激得阿綺一個激靈,眼中因方才的恐懼而生出的混沌漸漸散去。 目色清明間,她恍然回神,方發現自己此刻竟正靠在憎惡不已的郗翰之懷中,忙一把掙開,背過身去,一面拭淚,一面整理衣裙,須臾便起身離去,絲毫不愿停留。 如此倏然變色,令郗翰之原本滿懷的溫柔憐惜瞬間消散大半。 眼見掌中錦繡衣裙盡數滑出,他冷下臉來,忍不住譏誚道:“怎么,如今于人后,連話也不愿同我說了?” 阿綺離去的腳步一頓,冷冷道:“郎君莫忘了我昨日之言,士庶有別,涇渭分明?!?/br> 郗翰之面上肌rou隱隱跳動,緊捏住榻上薄毯,咬牙質問:“這便是你不顧以為人婦的身份,與其他男子獨處一室的緣由嗎?” 他說著,冷笑不已,望著她的目光里,盡是惡意的揣測:“崔公若還在世,得知你如此虛榮輕浮,只怕會大失所望——” 話音方落,便聽素來從容端莊的阿綺忽然高聲厲喝:“住口!” 那是她最敬愛的父親,不容他如此揣測。 她深深吸氣,平復胸中郁結,半晌,望著屋外天際,喃喃道:“父親他,最疼阿綺了?!?/br> 說罷,再不停留,快步離去。 …… 浮屠下,樹影邊,阿綺至時,正見太后于眾人簇擁間,坐于石桌邊,面上稍有倦色,與周遭一眾夫人在絮絮地說著什么,并無皇帝在側。 崔萱立在一旁,頗有些心神不寧,一見她來,忙悄然靠近,挽住她手臂,避開旁人耳目,低語道:“阿綺,我有些擔心,今日之事——” 阿綺忙覆上堂姐攥住她衣袖的手,示意她鎮定,正要出言安慰,便聞一婦人笑道:“太后有所不知,昨日夫君與我,倒聽說了件不大尋常的事?!?/br> 阿綺循聲望去,只見此婦乃是尚書令蘇裕之妻,即太后長嫂,周夫人。 太后素與之親厚,聞言頗有興致問:“何事?” 那周夫人眉目含笑,一副和藹模樣,正望向立在一旁的崔家姐妹,道:“此事,卻與崔家女郎有關?!?/br> ☆、答允 崔萱聞言,心下一緊,攥著阿綺衣袖的手上悄然浮出泛白的骨節,一時不知作何反應。 倒是阿綺,鎮定如常,悄悄捏一把堂姐的手腕,于眾人目光中,笑著攜她上前,自然坐至太后身邊,嬌俏道:“太后今日怎未與大師聽禪去?” 她這般問著,目光卻不自覺四處逡巡,生怕蕭明棠再度出現。 好在太后拍著她手,搖頭笑道:“到底年歲大了,登了一遭塔,著實累了,便只讓陛下獨去。咱們這些婦人,便在此處說說話,也好?!?/br> 阿綺稍覺怪異。 同泰寺中高僧,乃是指十余年前,南渡而來的那位道遠。聽聞他師從西域高僧智摩嚴,早已于北方顯名,南渡后,更因太后青睞,成為建康高門間皆禮遇異常的座上賓。 太后常入寺聽道遠講經,本是司空見慣的常事。然她每入同泰寺,卻必帶天子同行。譬如今日,太后自己已乏,卻仍令天子入內見那道遠。 旁人大約不覺,然阿綺卻知,蕭明棠對佛道之學,無半點興趣,尤其對佛家,似隱隱有幾分憎惡痛恨。 前世被他囚浮屠中時,每見他入內,除卻陰郁可怖外,更有幾分因玷污了佛門凈地而生出的隱秘快意,仿佛在報復什么似的。 蘇后對獨子素來縱容寬忍,卻不知為何,于求神拜佛一事上,頗為強硬。 然眼下她不過略想一想,知曉蕭明棠一時半會兒不會出現,便稍稍放心,不及深思,只因有更重要之事。 她側目望向一旁的周夫人,笑問:“方才夫人所言,不知是何事?” 只聽周夫人道:“原是樁市井間聽來的小事,說的是一位姓孫的參軍,昨日竟至崔侍中府外,欲求娶阿萱?!?/br> 此言一出,眾人皆愣住。 建康高門之間,并無孫姓,況周夫人言語間,也已表明此人當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竟敢如此唐突登門,實在聞所未聞。 崔淮之妻謝夫人面色登時有些難堪,嗤道:“不錯,那位參軍仗著有些功勞,竟敢有這等荒謬之念,已被侍中駁斥,量他也不敢再有妄想?!?/br> 其余婦人們聞言,不由紛紛贊同,一齊指責孫寬不知天高地厚,妄圖跨過門第高低,娶崔家女。 只周夫人搖頭道:“然我卻聽市井間的傳言,仿佛并非是這位孫參軍一心妄想,他于崔家,似有些恩情?” 蘇后詫異:“一小小參軍,如何能對崔家有恩情?可有何緣故?” 謝夫人面上微窘,悻悻然不語。 崔萱見勢,上前道:“太后,實則那位孫參軍,本是效命于亡夫麾下,對我與有救命之恩?!?/br> 她遂將一年來,孫寬如何幫王忱擊退李道山之叛軍,又如何在李道山再次作亂,王忱被殺時,數度拯救她于危難,并將她安然護送至建康之事,一一道來。 蘇后嘆道:“如此說來,他倒的確于你崔家也有些恩情?!?/br> 謝夫人見狀,心中暗恨,頗不滿地瞪一眼崔萱,只恐落個知恩不報地惡名,忙上前辯解:“太后,那人對我崔氏有恩不錯,可侍中已許諾于他,替他親書薦信一封,日后保他仕途順遂些,可他一寒門武將,非但不知足,反而攜恩求報,開口便要娶我家阿萱,如此,實在有些過分?!?/br> 蘇后本也是士族出身,自來看不上寒門庶族,聞言略一思忖,深以為然,正要點頭,卻聽方才始終未語的阿綺忽然道:“堂嫂此言似有些不妥,救命之恩,非尋常微不足道的恩惠,本該慎重報之。當年我夫君曾救我父親一命,父親便是將我許給了他?!?/br> 她說得輕描淡寫,落在旁人耳中,卻別有深意。 周夫人詫異望著她,似未料到她會如此說,然想著昨日與蘇裕商議好的話,遂點頭贊道:“不錯,崔大司馬胸懷寬廣,素來惜才,從不計較出身門第,當年也正是因有崔大司馬,方能令南渡流民組成的北府軍,所向披靡,可與胡人一戰?!?/br> 周遭婦人紛紛感嘆,言語間皆是對已故的崔大司馬與廬陵大長公主的贊嘆追憶,尤以不拘出身為重。 阿綺不語,心中卻明了,如今的士族,論及父親時,遂皆是推崇夸贊,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