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23
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當初胡亥看到這一節,與大多數人一樣,注意力都放在漢初三杰身上了。 可是現在胡亥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再聽臣子恭維的話,所思所想卻全然不同了。 大戰過后,該封賞功臣了。 封賞一事,胡亥私下已經與李斯等人議過兩回——若是要讓人人都滿意,那這整個天下都不夠分的。 可若是讓這些有功之人不滿意了,他們分分鐘還會再造反。 現在,叔孫通的話,其實就是給他胡亥戴了高帽——怎么樣,陛下?您因為封賞大方得到天下,現在該封賞我們這些陪你出生入死的功臣了? 而歷史上劉邦的回答就很雞賊了——論功勞,你們有這三人的功勞大嗎?他仨都沒開口,你們哪來這么大的臉? 胡亥垂眸掃視過去,見底下無人不仰頭巴望著:包括李由,包括夏臨淵,包括李甲,包括……唯一垂頭之人,乃是蒙鹽。 胡亥幾不可聞地嘆息了一聲,舉杯下階。 眾人視線牢牢黏在胡亥身上。 “此番平定天下,有一人功勞,震古爍今?!焙ダ事暤?。 夏臨淵眼睛亮了:他陪著陛下出生入死,策反九江王黥布,還救下了項羽…… 李甲坐直了身板:他陪著陛下出生入死,帶回了韓信,幾次扳正夏臨淵危險的思想…… 趙高笑瞇了眼睛:他保住了太子殿下!他保住了太子殿下!還帶出去了蕭少府! 劉瑩撫了撫鬢發,尉阿撩握緊了手中重劍,李婧好奇托腮。 見胡亥走到了蒙鹽身邊,其中幾人的目光都黯淡了。 可是胡亥卻并不停留在蒙鹽身邊,繞了一圈,又走回來,朗聲繼續道:“那就是朕!” 眾臣:??? 胡亥一臉認真道:“感謝這七年來,無限苦辛,從未放棄的我自己?!闭f完,一飲而盡。 眾臣萬臉懵逼,乍聽之下,其實也有道理……可就是,為何如此想打人? 慶典上的氣氛忽然莫名滑稽起來,也無人再提封賞之事。 一時宴罷,眾臣退去。 蒙鹽隨著人流也要離開,卻見趙高快步走來。 “蒙將軍,陛下召見?!?/br> 蒙鹽沉默地跟著趙高。 到如今,他似乎連對趙高的恨意與鄙夷都消失了。 也許那些情感并未消失,只是他把愛與恨,都封存在了內心深處。 “你回來這么久,朕也沒跟你說說話?!焙テ镣俗笥?,示意蒙鹽在自己手邊坐下來,“朕一向忙,你剛回來,自然也要先見過家人。所以今日才見你。怎么樣,可見過家人了?阿南跟你很像……” 蒙鹽輕聲道:“并沒有見?!?/br> “什么?” “并沒有去見家人?!泵甥}額發遮眸,看不清神色。 胡亥微一沉吟,也不跟他婆婆mama,轉而道:“那可見過馮右相了?” “見過?!泵甥}垂眸道:“馮伯父叮囑小臣,叫小臣忠心輔佐陛下?!?/br> 胡亥干脆道:“好。朕正有一樁差事要你去做!” 蒙鹽不語靜聽,可是內心深處,卻不可遏制得涌起疲倦之感來。 卻聽皇帝道:“朕要讓項羽去跟著你哥蒙壯?!?/br> 蒙鹽僵了一瞬,猛地抬頭,震驚地望著胡亥。 胡亥神色如常,道:“你謊報蒙壯之死一事,如今反而是害了他。你哥哥與你一樣,大好男兒,在國家需要之時,卻只能躲躲藏藏在北地,時時受匈奴侵襲,一輩子不能用自己的姓名?!?/br> 蒙鹽謊報蒙壯之死,能瞞得過別人,卻瞞不過當初幫助他們逃跑的馮去疾。 當初前景不明,恐怕蒙氏二子再為皇帝所殺,馮去疾便順勢假作不知;事到如今,馮去疾又是將死之人,自然不能留這樣一則隱患。 蒙鹽道:“陛下如何知道我哥未死?” 胡亥微微一笑,道:“朕可是皇帝?!?/br> 蒙鹽不再追問,靜了一息,輕聲道:“陛下仁心,只怕、只怕……項羽不會聽從……” 項羽,是一心要求死的。 第157章 胡亥打個呵欠, 道:“項羽不從?”他起身走動,道:“朕如今也沒空理他。叫夏臨淵照老樣子看住那項羽便是。他什么時候主動要求見朕了, 朕再去看他也不遲?!?/br> 蒙鹽猶豫了一下,問道:“若他永遠不從呢?” 胡亥仍是微笑著, 慢悠悠道:“你聽說過熬鷹嗎?熬成了, 就是好鷹;熬不出來, 那就熬死它?!?/br> 蒙鹽心中一凜,卻見皇帝正凝視著自己,似有言外之意。 胡亥收了目光,溫和道:“你這幾年勞心實多, 回來了好好歇息一段時日。有空去找李婧尉阿撩他們幾個說說話,雖然在一塊的時候, 李婧整天折騰你。但是真分開了,她也為你懸著心的……” 蒙鹽苦笑, 只能道:“謝陛下恩典?!?/br> 與李婧、尉阿撩說說話嗎? 說什么呢——他做的這些事, 都不堪對人言。 胡亥發旨,將“項羽”以“魯公‘之禮下葬。 這魯公,乃是當初楚懷王分封時,使宋義奪項氏兵權,給項羽的封號。 項羽當時大為不悅, 覺得是對他的蔑視侮辱。 但是現在, 他連不悅的權力都沒有了。 畢竟,“項羽”已死。 說來也怪,項羽已死, 楚地都投降了,可是魯地的百姓反倒堅持不投降。 儒家思想最深入的地方,算是望風而降的諸侯們的最后一層遮羞布了。 待到胡亥派人,持“項羽”頭顱,給魯地老少示眾之后,魯地百姓也都順勢投降,復歸于大秦。 魯地之事才定,忽然臨江王又反。 這臨江王原是項羽所封諸侯之一,都江陵。秦楚漢三方混戰之時,臨江王共敖不聲不響,既不出兵幫項羽,也不發書投降大秦,本來擁兵自重,到最后順理成章投降勝利者,也能保住王位。 然而可惜這共敖年歲大了,一病去了。 共敖的兒子,共尉便繼承了王位。 共尉乃是年輕人,血氣方剛,素來又仰慕項羽為人,聽說霸王烏江自刎,被激起一腔熱血,被周圍青年伙伴一鼓動,說反就反了。 既無謀略,也無規劃,起事之前甚至都沒找幾個諸侯聯合一下。 對于大秦來說,這不是送上門來的點心嗎? 一時間朝中將領都躍躍欲試,這不是送上門來的軍功嗎? 之前功勞不夠封王的,這次趕緊上??! 到時候打下來,那臨江王的地盤,怎么都能分一半? 劉邦這種雞賊的人,立馬就上書請求出戰了,極力說自己從前“未有尺寸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