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22
。 若項羽因此而死,便是蒙鹽此生過不去的檻兒。 胡亥嘆道:“什么仁主?”他自嘲道:“朕乃天下第一殘忍人?!?/br> 李斯不好接話。 胡亥又道:“況且朕也的確可惜項羽人才?!?/br> 李斯道:“若項羽不死,當如何安置?” 胡亥一笑,道:“這朕早已想好,你且靜觀事變?!?/br> 第156章 此刻, 項羽被擒, 李斯靜觀皇帝要如何處置這西楚霸王。 胡亥問夏臨淵道:“項羽路上可有說什么?” 夏臨淵道:“其實……項羽一路上都是昏迷著的。這也實在是沒辦法,這人死志堅決,只要一清醒,就要自=戕, 小臣和李甲幾次險些給他得逞。小臣只能一路把他迷暈了送來?!?/br> 這一點,夏臨淵不得不佩服。他就從來沒見過這么想死、敢死的人。 當初滎陽城救李由, 一次便成了。 一個人死志不管多么堅決, 但是只要死過一次,就絕對不會再輕生了。 這曾經是夏臨淵所相信的觀點。 可是與項羽這一路入咸陽,顛覆了夏臨淵之前的信念。 原來真的有人可以一心求死——雖百死其猶未悔。 胡亥點頭,忽然問道:“朕要你救項羽,你怎么想?” 夏臨淵一愣,一臉正色道:“既然是陛下的吩咐,小臣便是赴湯蹈火也要完成使命?!?/br> 胡亥瞥了他一眼,淡聲道:“說實話?!?/br> 夏臨淵有點為難,卻也知道編瞎話糊弄不過去,耷拉著腦袋道:“其實……剛接到旨意的時候,小臣心里不舒服。這項羽殺了咱們那么多秦人, 是個大禍害, 只有叫他死了,才能為死去的秦人報仇??!可是……這是陛下您的命令,小臣縱然心里不舒服,卻也不敢違背, 只跟李甲嘀咕了兩句……” 他說是兩句,其實是念到李甲耳朵痛。 “……李甲說,陛下做事,從來奧妙難測,咱們做臣子的,若是貿然行事,恐怕壞了陛下大計。其實我這一路押送項羽來都城,心里也慢慢想明白了。對那項羽來說,活著比死了更痛苦,真叫他死了,反而是成全了他,叫他解脫了?!毕呐R淵嘆了口氣,真情實感道:“從前他是楚軍的霸王,殺了咱們那么多人,我可真是恨死了他??墒歉@個人短暫相處,卻實在不是說他是窮兇極惡之人,甚至小臣都有些佩服他死志之堅?!?/br> 胡亥道:“若你是朕,當如何處置這項羽呢?” 夏臨淵向李甲投去求助的目光。 胡亥對李甲道:“不許幫他?!?/br> 夏臨淵無奈,既然編瞎話躲不過去,只能講真話,道:“若是小臣從前的想法,自然是誅殺項羽,且叫天下人都看看??墒侨缃?,小臣覺得叫他一死了之,是便宜了他??删烤挂趺凑勰ニ?,小臣也想不出更好的法子來。更何況……更何況,陛下您說是憐惜項羽之才……小臣直言,您若當真起用這項羽,如何對得起咱們死去的大秦兒郎?” 這話可就說得太重了。 殿內氣氛一時凝滯。 李甲打圓場,忙道:“所以說陛下就是陛下,自然能有叫咱們都服氣的處置之法,抱鶴真人就別替陛下擔憂了……”一句話,把夏臨淵質問皇帝的僭越,轉成了為皇帝擔憂的忠心。 胡亥負手踱步,被夏臨淵問到臉上,不怒反笑,對李斯笑道:“悔不聽老丞相所言——朕這是給自己弄了塊燒紅的炭回來啊?!?/br> 李斯撫著白須,徐徐道:“此事機密,天下知之者,不過寥寥數人。陛下若要拋這燙手火炭,卻也容易?!?/br> 言外之意,要項羽活難,要他死還不容易嗎? 胡亥沉思搖頭,問夏臨淵道:“他如今可清醒?” 夏臨淵道:“迷藥一日不敢斷,他只要醒了就要尋死。這兩個月的迷藥下來,陛下若要召他問話,請先允小臣給他調理數日,恢復神智?!?/br> 胡亥默然,勉勵夏臨淵與李甲幾句,待他倆下去后,對李斯道:“朕平生決斷天下事無數,唯有此事,不知是對是錯?!?/br> 李斯也嘆息道:“先帝時,我大秦盡滅楚地;二十載后,這西楚霸王復楚滅秦;今日陛下再興我大秦?!彼难燮ま抢聛?,垂垂老矣,瞇眼回憶道:“從前臣的老師荀子曾經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又何論對錯呢?” 在咸陽堅守的這四年里,胡亥與李斯等重臣朝夕相處、日夜對談,名為君臣、亦師亦友。 是以謹慎如老臣李斯,也會對胡亥流露心聲。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胡亥把這句話含在口中,顛來倒去得咀嚼,半響,搖頭笑道:“老丞相,這話雖然叫朕寬心,卻也消磨志氣?!?/br> 李斯撫須微笑道:“臣是老了。陛下卻富于春秋,正該勵精圖治,重整河山?!?/br> 重整河山。 四個字,說來輕巧。 如今霸王雖“死”,眾諸侯望風而降,可是這天下暗潮涌動,其兇險比之秦楚漢三方征戰之時尤甚。 項羽亡故、楚地皆降的消息傳出來,漢王劉邦、趙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燕王臧荼并齊王韓信,都發信咸陽,請胡亥上尊號。 胡亥于渭水之陽,復帝位,君臨天下。 劉邦上前祝禱,贊曰:“至此,天下始復有共主矣!” 胡亥環顧底下,諸侯中,只有劉邦和吳芮來了咸陽。其中,劉邦還是被綁來的。 沒來的諸侯,雖然表面上給他上尊號,其實也正靜候時機,只要這大秦帝國露出一絲軟弱之處,他們就會撲上來,似豺狼野狗般,分食這甘美的天下。 不只是從前項羽說封的各路諸侯,甚至就連韓信…… 韓信上奏,言稱楚地雖降、民未集附,恐生禍端,所以留守鎮撫。 這也合情合理,胡亥不僅允許,還嘉獎了他。 可是隨后韓信又上奏,以故鄉在淮陰為由,請求更齊王為楚王。 這第二封奏章,在胡亥案頭壓了兩夜,不曾下放重臣商議。 第三日,胡亥下旨,更齊王韓信為楚王韓信。 典禮過后,胡亥置酒渭水之畔。 大戰過后的慶典,正是文官們拍馬屁的好場所。 叔孫通上前奉酒,稱頌道:“陛下,您能恢復大秦,平定天下,固然有上蒼注定的原因,卻也因為陛下您封賞功臣,毫不吝嗇。楚王韓信,起于微末,卒成一方王者。陛下與天下同利,乃百官萬民之福!” 眾臣紛紛附和。 胡亥坐在上首高位,將底下人的心思看得清清楚楚。 真實歷史上,劉邦稱帝之后,問群臣他何以得天下,得到他封賞有功者大方,項羽小氣的回答。而后引出了劉邦那句著名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