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9
學過。 他眼睛亮了亮,對小美道:不如反其道行之,一條道路走到黑得了。 學他丫的,以最快的速度把師傅肚子里的墨水都掏空,再去掏汗阿瑪肚子里的墨水,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本朝隨明制,明朝有太子出閣對文武百官講學來檢驗學習成果,現在他是太子,他也要出閣去講學! 第88章 學神的學習效率不是正常人能夠想象得到。假如學霸可以用一倍的時間去學會其他人十倍時間學得的東西,那么學神這種將聯想思維方式當做喝水一般的本能生物,學一門課能總結出自己的十幾種學習經驗,再運用到下一門課,如此累積,將達到可怕的效果。 胤礽缺少的是積累,那就從基礎積累開始,把即將學習的書本一本一本地羅列出來。 這是胤礽第一次自己摸索看書的方法,開局總有些磕磕絆絆,一上來就是一本三百余萬字的大作,他還真有些感到苦手。 好在還有小美鼓勵他。 【萬事開頭難,第一本都堅持不下來又怎么能堅持以后的呢?有小美輔助小朋友,一定能將小朋友的學神潛力發揮到極致的!】胤礽點點頭,汗阿瑪給他講,這書之前杜太師傅給他講過,講的比較散,目地是為了引當時年紀還小的他興起學習的興致,大致懂得究竟是說什么的。 這一會,胤礽將自己當做一個什么都不懂的笨蛋,從最開始學起,從目錄學起。 他當天晚上就稍稍用了一點時間,將的目錄給粗略看了看。 從周紀到秦紀,再到漢紀……一直持續到唐紀、后周紀。 這是一本宋代司馬光為主要編撰人物,集合宋朝近十九位大學者編撰而成的史書。 古今興衰盡在于此,全書總計三百多萬字,要把它全部都背下來,根本沒必要! 學神知道哪些該背,哪些不該背,知道如何從目錄著手去把握全書的整體脈絡,又絲毫不漏下任何重要的細節。 一天看目錄,囫圇吞棗整理脈絡,之后學細錄,再往下鋪開。 古人司馬光寫了目錄,足足有全書的六分之一,也就是五十余萬字。對照著,可以方便查閱重大史實,在三百多萬字的海洋中找到方向。 太傅們教胤礽讀書,按照以往應當是一篇一篇地細致教來,力求令太子殿下能夠學明白,學透徹。 胤礽自己學習,喜歡以大捕小,掌握大方向,再扣細節,一點一點疏離,然后暫時拋棄輕松學會的內容,鉆研難以學會的內容,等全部都會了,再換一種角度來書,一本書看它個十幾遍,每一遍從不同角度來看。 怎么去打破太傅們的授課模式呢?那就從汗阿瑪這邊入手。 剛開始,還是康熙來說,教導胤礽,引導胤礽與他對答。 學著學著,隨著對的理解加深,胤礽的話開始多了起來。 康熙被兒子一連串的十萬個為什么追問得煩了,一問得知太傅教授速度過慢,這就催著太傅教得更快一些。 太傅們也很無奈,太子殿下學習之法與他們教授的方法不同。然教導儲君,是太傅們遷就太子,而不是太子遷就太傅。 胤礽與太傅們打商量:“孤之學法可令學習效率提升,最快可一月學會,懇請太傅們配合教授答疑?!?/br> 有帝王在催,又有太子保證,其余太傅還在猶豫著,相信胤礽的湯斌率先答應了下來。 “臣愿配合太子殿下一試?!?/br> 不愧是在胤礽四歲的時候就愿意加快授課節奏的大膽太傅湯師傅,他率先答應下來,令胤礽高興地揚眉吐氣,每次見到他都笑得像花兒一樣燦爛。 胤礽開始壓榨起了太傅們肚子里的墨水,從這一本史書就可以壓榨出十幾種不同角度的讀法。 作為當時人讀史,是一種立場,作為后人讀書又是又一種立場。從百姓的角度來看待,感覺其中多有壓迫控制,站在臣子角度來讀,感到其中教誨引人深思,而君王角度來讀,則感覺其中治國之法多有妙處。 再從小美的角度來讀,其中各種言論啼笑皆非,猶如放屁。 最后,再站在汗阿瑪的角度來讀,取其中精華,取其中糟粕,一本,讓胤礽咀嚼了十幾遍,越是讀越覺得津津有味。 從剛開始接觸到讀完,胤礽花了一個月,一個月后就可以用自己的感悟來與康熙探討、爭辯,答疑,論述! “汗阿瑪,中提到‘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f的治國應當以法律為主,然秦法之嚴酷,統一天下卻未能安頓天下,漢法以秦法為前路加以修繕,魏晉五胡禮崩法亂,隋唐之法又以前人為鑒,待到宋時,書中未記,兒臣卻知宋時以文治、禮治為主,時至今日,大清之法是否為集大成者?” 康熙:“自先帝起延續至朕在位一直持續在完善,律法作為治國之手段,能約束官吏、權貴行事,百姓安穩,達到國治之目地?!?/br> 胤礽問:“法律是不是平等的?” 康熙深深看著他,嚴肅道:“法是帝王治理國家的刀刃,以法為繩可約束官吏與百姓行為?!?/br> 在帝王的眼中律法就是他的工具,他的武器。 “帝王奉天之命,恭行天罰,應在律法之上,而百官與百姓,當在律法之下,朕之圣旨,即是法律,”對于這一點,康熙建議胤礽再學習新的書籍。 這些可不是康熙為帝所學到的感悟,而是前人留下。 胤礽恍然大悟:“所以唐律中提到君臣、官民、良賤在律法面前地位不同,所受懲罰亦不相同,沿襲至今天仍然適用?!?/br> 所以古人說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那是現實中不存在的,地位都不一樣了,還怎么同罪呢? 康熙詫異道:“你連唐律都已經學到了?” “兒臣今日聽太傅說秦法之嚴苛,對后世之法好奇,于是翻閱全書,尋找漢、魏晉、隋唐等朝代記錄,尋遍詳解,方知每一個朝代律法都是在變化的,兒臣產生諸多疑惑,這個問題卻只能來問您?!?/br> “你說?!?/br> “元朝給蒙人設特權,卻滅亡之快,是因為蒙古留其草原傳統而不沿前朝舊制,以不適宜的律法來治理大片疆域嗎?” 康熙怔了怔,他沒想到胤礽的學習進度竟然那么快,所思所慮之深,絕不是尋常七歲孩童能夠想到的! 帝王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問胤礽:“是仙獸教你來問朕的?” 胤礽道:“中只寫到了宋代以前?!?/br> “可若要學古今律法之變,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