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0
從古代學到我朝,太傅們教導太慢,又不能說的過多,仙獸教兒臣的話不能全信,它所站的角度與汗阿瑪、兒臣都不同,于是現在兒臣親自來問您了?!?/br> 胤礽心知:處今日之地,不可以后世眼光評判,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通往山頂的路,唯有尋前人足跡,自己摸索出更平坦的大道才是。 康熙教子之心興起,對胤礽說道:“大清之律法,自以滿人為特權?!?/br> 為了讓汗阿瑪說更多自己的想法,胤礽分明心中已經理解康熙所思,仍然以言語與之抬杠:“既然如此,便做不到帝王之下官民平等,官員會包庇,權貴會囂張,民會生怨?!?/br> 他徹底將自己當成一個想法幼稚的學生,等著康熙來批評自己。 胤礽很期待汗阿瑪的回答,那會讓他進一步探索到汗阿瑪的內心世界,看到汗阿瑪所處的位置上的想法與大局觀。 他喜歡這種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尋求真理的感覺。 “學之粗淺,想法天真,”帝王如此點評胤礽,耐心與他解釋起來:“天下有文武百官,權貴上千,滿人百萬,而漢民數千萬。平等待之,令其有同樣機會出仕為官,行商貿易,則滿朝文武將只余滿人一二,其余皆漢臣?!?/br> 胤礽:“所以漢臣科舉擠破頭,滿人出仕有優待?!?/br> “既然如此,那法者非公器,親疏不一,特權之人所恃而犯之,漢臣遇不公則心懷怨憤,天下民怨四起,則易生亂?!?/br> “自朕執政起,漢臣地位就有所上升,”康熙道:“滿與漢若不分,則功勛皇親生亂,滿、蒙、漢,關系之微妙,非保成所能想象,若滿與漢分開,則大清傾覆危亡。滿人若要治理好國家,需親近漢,融合漢之文化精髓,學習漢之治國韜略。若仍以舊例治大清,則走上蒙古舊路,朕心知肚明?!?/br> 所以他治國親近漢臣,重用漢人,卻也要捧滿臣,維持滿臣利益,平衡其中的關系,而后在其中找出最能令帝王有權威的平衡點加強手中權勢,這就是帝王的手段。 至少在康熙的手中,無法實現真正的帝王之下滿漢平等對待,也許到了他百年之后,后代子孫手中有這個可能,可到了那個時候…… “保成想法危險,若要做到你所設想的官民平等,恐怕只有等滿人全都消失了,”康熙一手搭在胤礽肩頭,冷靜的話語在陳述事實:“數千萬漢人,僅以盤發之變殺盡百萬,實行滿人之律則大清必亡,實行漢人之律則滿人徹底融于漢人?!?/br> 長此以往,后代子孫娶漢女,生漢帝,入關滿族與漢通婚,習漢俗,改漢名。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的名字,到順治皇帝的福臨,再到康熙之名“玄燁”,可從其中變化窺探其中一二。 “此難題,先帝未能解決,而朕亦在平衡,保成年僅七歲已所思之深,令朕深感欣慰,然肚中墨水不足,想法天真無邪,仙獸仁愛都在影響著你?!?/br> 康熙慈祥地摸摸胤礽,深沉問之:“到保成這一代,可能解決朕留下之難題?朕還在時,可教你,朕百年后,唯仙獸與你為伴,你又當如何來平衡其中?” 問題不解決就會一直存在,時間的恐怖之處會令問題逐漸發酵,大清發展以后,總需要一個帝王來做抉擇。 康熙教導胤礽的時候,用心之深,父子二人關在屋子里是什么都敢說,這是他的繼承人,他必須要教會他帝王之道,在他徹底定下三觀之前影響他,讓他成為他最滿意的接班人。 “你且記住,做帝王做出的一切妥協與決定,排在第一位的是手中的權力,第二的才是大清本身?!?/br> 帝王眼神銳利,如同翱翔在天際的雄鷹般鋒芒畢露,他向胤礽伸出手,讓他看自己的掌心的東珠。 這代表著最高權力的東珠,唯有帝王、太皇太后與皇太后可以佩戴,現在,康熙問胤礽:“這里有什么?” 胤礽歪歪頭:“???掌上明珠?” 康熙一噎,怒道:“是權力!權力!” 胤礽縮了縮脖子,乖乖道:“哦,是權力?!?/br> “現在朕將它交給你,日后太子朝珠,也將以東珠裝飾,”康熙的父愛如山般渾厚,其中夾雜的是帝王對未來繼承人最深切的期盼。 你愿意接過朕手中的權柄,接下這天下重任嗎? 胤礽搖頭如撥浪鼓。 作者有話要說: 胤礽:掏空太傅,掏空汗阿瑪,掏空汗阿瑪! 歷史書上說康熙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 第89章 康熙愣了一下,詫異胤礽:“你搖頭做什么,不要?” “不要不要!” “為什么?”帝王神色莫辨:“權力不好嗎?” “是汗阿瑪說,兒臣現在的任務是學習,”胤礽鎮定答道:“兒臣就想好好學習,別的都不管?!?/br> 康熙笑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那是讀書人會干的事,保成不是單純的讀書人,又豈能像民間那些讀書人一樣,只學習而不管其他呢?你是儲君,早晚要接受這些的?!?/br> 康熙似乎感覺到了胤礽隱藏起來的抗拒,帝王笑著,將那顆東珠強硬塞到胤礽手中,意思也很明顯:你要也得拿著,不要也得拿著! 胤礽抱著那顆燙手的掌上明珠,見身邊趴著絕望的小美,陷入了沉思之中。 “汗阿瑪,現在是不是太早了?”胤礽弱弱地說道:“兒臣七歲還沒到?!?/br> “過了年你就七歲了,”康熙溫聲道:“以保成之資質,已經讀通,想來其他課業也不會難倒你,朕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十六歲除掉專權弄國的鰲拜,保成比朕當年學的更快,比朕兒時更優秀?!?/br> 帝王暖融融的手掌拍了拍胤礽肩頭,沉甸甸的重量令胤礽心中一沉,直覺不妙! 汗阿瑪該不會知道他不想做太子的小心思了吧? 胤礽心中踹踹,握著東珠,悄悄去瞧康熙的表情:不太像是狼外婆的感覺,倒是有點像大老虎。 康熙見胤礽偷看他,又低頭發呆,皺了皺眉,心中憂慮更甚。 從胤礽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這孩子天生就沒有對權力渴求的“欲、望”,比起權力,他寧愿去追尋知識,去探索真理。 一國儲君若如此,豈不是沒有了野心,那還如何成事? 康熙反思起了自己的教育是不是錯了,暗暗煩惱:朕都已經將索額圖給派去保成身邊了,為何索額圖那么不頂用,絲毫沒有影響到保成一絲一毫,還盡被使喚地團團轉? 胤礽記住了康熙的那句話:無論帝王做出何種決定與妥協,其根源在于手中的權柄,無論是對滿、漢還是對蒙古都是如此。 “汗阿瑪,這東珠太沉了,兒臣要是戴它串成的朝珠,會被壓得長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