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11章 朔望朝會 朔望朝會 每月朔望朝會,灃都城所有十七級以上的公卿大夫、文武將相都要天不亮就出門,于寅時正點奔赴王宮。 他們不約而同的在王宮最外一道宮門司馬門前下馬、驗身、點卯,隨后垂首步行進入這座王庭,幾百位大夫按照官階高低分兩列排開。 每到這一日,王宮南側的宮門會全部敞開,排隊進入王宮的大夫身側都跟著一個手提燈燭的王宮內侍,在黑暗中遠遠俯瞰,就像兩條金色的長龍,緩緩向王庭里行進。 他們依次穿過覆盎門、篤禮門、公車門、杜門、稚門、南內門直到抵達王庭北闕的蘄年殿,站定,靜候大朝會的開始。這是一群已過不惑之年的男男女女,身為高級卿大夫,能夠參加大朝會,代表他們都是國家的行政要員。 他們就在這樣一片無聊的靜默中各懷鬼胎,盤算著今日該怎樣混過去,悄悄琢磨著相國又會有什么作為?會下達什么樣的指示?會不會找自己的麻煩? 可笑的是,他們早早站在這座劉姓的王宮里,卻沒有幾個人會去想那個王座上的孩子會干什么。 這時候天剛蒙蒙亮,鐘鼓樓上忽然敲響晨鐘,厚重鏗鏘的鐘聲回蕩在所有人頭頂,傳播到偌大宮殿群的每個角落,曠久不絕,這表示卯時已到。 緊接著,人們朝上望去,就見蘄年殿的十六道大門吱呀吱呀的緩緩洞開了。 九卿及以上的大夫們才有資格在這時魚貫進入大殿的內部,他們一級一級登上八十一級臺階,在殿門前摘下佩劍,脫下官靴,然后彎下腰,攏起袖,以禮制中所要求的最恭敬的姿態,小碎步趨行來到殿內的丹階之下,依次排好。 雖然以上動作頗為繁雜,但比起其他人還在外面受凍的處境,還是顯得尊貴非凡。 大殿空曠無比,內有三十六根雕龍嵌鳳的柱子,丈余粗細,疏落排列,輕松容下這幾十號人,大殿最深處是九級涂有彩漆的御階,全鋪著地毯,一段平臺之后又是九級御階,而后又是九階,階上便是王座。 初升的陽光擦著地平線直射進蘄年殿來,剛好照在王座上,使王座看起來更加光芒四溢,凌然不可侵犯。 而此時,高處的王座空空如也。 大家又等了一會兒,日頭慢慢移動,小半個時辰過去了,看起來王上今日又要曠朝了。曠朝也沒什么,反正相國會主持一切的。 正當大家這么想著的時候,只聽一陣急促而清脆的環佩叮咚聲在上方響起,這表示有什么人正在快步走來,而且是一位精力活躍的年輕人。 配合著這玉佩碰撞的叮鈴聲,隨之而起的是內侍長聞喜高亢有力的宣報:王上到 他這一聲剛歇,殿門外左右站著的兩個內侍又跟著齊聲朝殿外群臣喊道:王上到 宣報的聲音從殿內傳到殿外,再從殿外傳到內南門、稚門、公車門就這樣一路傳下去,從王宮的最核心區域傳到最偏遠的一端,此起彼伏,半晌才停。 接著,聞喜又唱誦道:眾臣聽宣跪! 眾大夫跟著呼啦啦跪下一片。 拜! 眾大夫一起叩拜下去,額頭和手掌都貼在地磚上。 再拜! 眾大夫直起身,再一起叩下去。 再拜! 眾大夫再次叩拜,統共是拜了三次,并山呼王號,吾王萬壽無疆! 興 眾大夫站起來,兩手垂在身側,準備開始今天的朝會。 以上一跪三拜重復三次,即為三跪九叩大禮。 在漢國,只有已經死去的祖先和當世在位的王上可以接受這種規格的禮儀。三跪九叩大禮也通常只在冬至大朝會和特大節日慶典時用到,平時則不必如此隆重繁瑣。許多年逾花甲的老臣完成這項禮節都累得夠嗆。 聞喜唱完三遍,就退后幾步,靜靜呆著。這時,車府令郎將官符韜捧著漢王佩劍從側面走進來,只見這位少年將軍雙手捧著一柄三尺長劍,彎腰垂首,將王劍高舉過頭,一路走進來,將王劍穩穩放在王座前方的御案上,隨后退下。另有太史令捧著一封裝有國印的烏木匣子也放在御案前。 由于當今王上尚未成年,按制不可佩劍,也不掌印,所以每次朝會王劍和國印都要像這樣由專門的官員護送上殿。 一切準備停當,天光已大亮,照漢例,漢王也就是當今的劉樞要先發表一番例行講話,然后輪到各位卿大夫匯報國事。至于她講話的內容,大體是些泛泛的假大空的勉勵之詞,自然也不需要她現想,都是提前由宮廷司正寫好放在案前的,照著念就行了。 劉樞坐直身子,按常規先為眾大夫賜了座,大夫們按順序坐在早已準備好的軟墊上。隨后只見王座上的女孩垂眸瞟了一眼案前的朝會詞,開始發言: 漢之先后,受命不殆,四方攸同,奄有固土,祖王維辟,累世訖存,人主世牧其民,在治與德,先王之恩,以勖寡人,爾諸近臣,立于陛側,沿及微功,慎戒不虞 (改編自《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