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節
朱翊鈞這才從他身上下來,退后一步,給他行了個禮:“兒臣謝父皇隆恩?!?/br> “起來起來,今日陪父皇用午膳?!?/br> “好!” 徐渭的殿試策對朱翊鈞看過,想法很新穎,也很超前,他很喜歡,但是內閣諸位閱卷官不喜歡,因此,他的名次并不算好,只是三甲同進士出身。 按照這個成績,進翰林院是沒什么希望了,他只能和大多數人一樣,先去六部觀政,再外派做官。 但他是皇太子看重的人,這些步驟都可以省了。二甲前幾名還得選作庶吉士,再學習一段時間,再授予官職。而他,可以直接給太子當老師。 當然,他的官職并不大,只是詹事府一名小小的主簿,從七品而已。 徐渭并不在意這些,從前年胡宗憲九死一生,卻被朱翊鈞救下之后,他隱隱約約感覺到,自己的命運也因此改變。 回到山陰老家,他的心態也由此轉變,他考科舉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朱翊鈞的老師,當不當官,當什么官,他并不在意。 朱翊鈞要學的太多,時間都有些不夠用。上午張居正來給他上課,這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變的。清寧宮旁邊不遠就是文淵閣,走兩步就到了,比起以前在乾清宮,要方便了許多。 朱翊鈞把下午的時間掰成了兩半,一半學習兵法,一半學習武藝。反正李良欽和徐渭主要工作就是給他上課。一早就從東華門入宮,聽從他的安排。 既然是講兵法,那也不能只講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六韜》等等,該講的都不能落下。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廟算,即是出征之前,于廟堂之上,君主與大臣的謀劃?!?/br> 朱翊鈞坐在書案后面,《孫子兵法計篇》,這是徐渭正式給他講的第一堂兵法課。 徐渭平時看著瘋瘋癲癲一小老頭兒,換上一身常服給朱翊鈞授課,看上去還挺像那么回事。 “《商君書??戰法》有言:若其政出廟算者,將賢亦勝,將不如亦勝。殿下可知其意?” 朱翊鈞點點頭:“意思是只要廟算得當,領兵的將軍厲不厲害都會取得勝利?!?/br> 聽到這里,朱翊鈞忍不住問道:“是真的嗎?” “當然……不是?!?/br> 徐渭又說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br> “我給殿下講一個故事。秦穆公想要東進中原,打算出征鄭國,但途中需途經晉國崤山。崤山地形險阻,道路狹窄,十分利于伏擊。殿下認為,秦國應該怎么做?” 朱翊鈞想了想,說道:“向晉國借道。晉國出征虞國,也是向虢國借道?!?/br> 馮保曾經給他講過假道伐虢的故事,他記得很清楚。 徐渭又問:“那殿下認為,晉國會答應嗎?” 朱翊鈞搖了搖頭:“應該不會,畢竟他們用這一招攻打了虢國和虞國?!?/br> “事先借道,晉國未必答應,還會引起鄭國的察覺?!?/br> 朱翊鈞說:“那就不要借道,直接過去?!?/br> “那便是對晉國的入侵,殿下認為晉國會輕易讓秦國的兵馬過去嗎?” “這……肯定不會?!?/br> “那殿下認為該怎么辦呢?” 這的確是個難題,朱翊鈞想了想:“要么先解決晉國,要么,還是算了吧?!?/br> 聽到他說算了吧,徐渭露出贊賞的神色。又接著往下講:“但秦穆公一心想要稱霸中原,聽不進勸誡?!薄澳呛髞砟??” “秦國仍然向鄭國出兵,成功越過崤山之后,到達滑國,卻被一名鄭國商人察覺,他急中生智,假冒鄭國使臣前去拜見秦軍首領,謊稱鄭國國君特意派他前來迎接?!?/br> “秦軍認為鄭國使臣遠道而來,必定已經察覺秦軍的偷襲計劃,并且有所防備,轉而改變目標,滅了弱小的滑國。然后將滑國女子、金銀寶物裝滿兵車,滿載而歸?!?/br> 朱翊鈞已經猜到了結果:“他們在路過崤山遭到了晉國的伏擊?!?/br> “沒錯,全軍覆沒?!?/br> “為什么?”朱翊鈞不懂,“晉國為什么要這么做?他們和秦國應該是聯盟才對,有個詞就叫秦晉之好?!?/br> “當時,晉文公去世不久,晉國正是國喪。秦軍違背了諸侯之間‘不加喪,不因兇’的約定。再加上滑國國君與晉國國君同姓,兩國之間本就有著深厚的聯系?!?/br> “此役之后,秦國和晉國關系破裂,整個中原地區的局勢風云突變。本來,楚國忌憚秦晉之間的親密關系,不敢北上?!?/br> 朱翊鈞聽明白了:“所以,這一戰真正的受益者其實是楚國?!?/br> “是的,秦晉崤之戰之后,楚國開疆拓土,終于迎來了問鼎中原的契機?!?/br> 于是,朱翊鈞給這個故事做了總結:“一開始,秦國就不該千里迢迢進攻鄭國,更不該在不了解背景,也不做任何謀劃之下,滅了滑國?!?/br> “但晉國也不該不考慮大局,趁一時之快在崤山殲滅秦軍?!?/br> 徐渭贊許的點點頭:“看來,殿下已經領悟到《孫子兵法》的精髓?!?/br> “是什么?” “慎戰?!?/br> 朱翊鈞問:“怎么說?” “亡國不可以復存,人死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br>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望殿下謹記?!?/br> 朱翊鈞站起來,繞過書案,走到他的跟前:“我知道,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br> 這么聰明好學,善于思考,領悟力強,還能舉一反三的學生實在難得。能給這樣的學生傳道受業,對老師來說,又何嘗不是幸事? 講完了兵法,朱翊鈞便催促王安上茶。徐渭一盞茶喝完,正要告退,朱翊鈞卻笑著眨了眨眼:“先生不急?!?/br> 他一揮手,回到書案后面:“大伴,幫我鋪紙研墨?!?/br> 馮保就知道,得了徐渭這樣的老師,光是學兵法怎么夠。以他們這位皇太子的個性,那必定要想盡辦法,把人家一身的本領都學過來。 朱翊鈞寫了一副楷書,又寫了一副行書,拿給徐渭看:“先生覺得怎么樣?” 徐渭看過之后,笑道:“楷書不錯,行書還需再練?!?/br> 朱翊鈞問:“哪里不好?” 徐渭只給他看:“這里,這里,還有這一處,都不夠好?!?/br> 朱翊鈞把筆遞給他,親自抽了張干凈的宣紙:“你寫給我瞧瞧?!?/br> 徐渭也不多想,提筆邊寫,一邊寫還一邊給他講,起筆如何,收筆時又當如何,才能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下一筆。 朱翊鈞在一旁聽得很認真,不僅他聽得認真,馮保和陳炬也一副求知若渴的模樣,跟著他們家小太子偷師學藝。 沒辦法,放眼整個大明,書法大家不少,朱翊鈞曾經在靈濟宮大會上偶遇的那位莫云卿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像徐渭這樣,開創學派的僅此一位。 徐渭講過一遍,朱翊鈞便點點頭:“我記住了?!?/br> 他又換了筆,重新取一張紙,再寫一遍,之前,徐渭指出的問題,他真的全都記了下來,并且一一改正。 “徐先生你瞧瞧?!?/br> 徐渭本是低頭隨意掃了一眼,目光卻落在了紙上,許久未曾挪開:“好!” “簡直不能更好?!?/br> 他剛才給朱翊鈞指出幾處可以改進的地方,但也有幾處沒有指出來,但這小家伙再寫一遍,竟是連他沒指出來的也一并改了。 朱翊鈞都已經搬去了清寧宮,皇后才知道此事。氣得半天沒跟兒子說話。 朱翊鈞圍著她哄了好半天,整個人都躺在了她的腿上:“娘親,我想去清寧宮住,我覺得住在那里挺好的?!?/br> “好什么好,這么遠,來去一趟得花好長時間?!?/br> 朱翊鈞平日太忙,見他一面可不容易?,F在搬到更遠的清寧宮,那就更不容易了。 “我覺得挺好的呀,一個人,自在?!?/br> “你不想住在乾清宮,可以來坤寧宮,陪在娘親身邊不好嗎?” 朱翊鈞嘟著嘴:“我又不是小孩子了,怎么能日日在娘親身邊撒嬌呢?” 皇后看著他,有些惆悵:“可我覺得你就是小孩子,永遠都是?!?/br> 第110章 朱翊鈞一歲就被接…… 朱翊鈞一歲就被接入皇宮,長在世宗身邊。父母錯過了他的童年,現在有條件生活在一起,總想著能夠彌補那些失去的相處時光。 “哎呀~”撒嬌是朱翊鈞的看家本領,靠在皇后懷里,真把自己當個小寶寶,“娘親要是想我了,就遣人來清寧宮告訴我,我立刻就出現在你面前?!?/br> 皇后說:“那也沒有留在我身邊,時時刻刻都叫我看著好?!?/br> “時時刻刻看著,你該煩我了?!?/br> 皇后嗔怒看著他:“我怎會煩你,時刻掛念你還來不及?!?/br> 旁邊兩個小家伙也過來搗亂,一人抱著朱翊鈞一條腿:“哥哥,吃!” “哥哥,玩!” 這倆小團子,一歲多一點,全然沒有朱翊鈞小時候的聰明勁兒,成天不是吃就是玩。 朱翊鈞一手一個,抓著后脖領子把他倆提起來,扔到炕上,自己也撲了上去:“來呀,一起玩兒~” 兄妹三人鬧作一團,整個宮殿都是他們嘰嘰喳喳的聲音。朱翊鈞把弟弟meimei當玩具一樣擺弄,身體力行的給他娘親展示了一下什么叫熊孩子。 皇后一邊無奈的嘆氣,一邊讓人把炕桌移開,給他們騰地方。 meimei緊緊地摟著他的脖子,在他臉上吧嗒吧嗒親了好幾口,奶香濃郁:“和哥哥,住?!?/br> 弟弟也爬過來,一頭撞進他懷里:“??!??!” 朱翊鈞一手捏一個小臉蛋:“住什么住,你倆就住坤寧宮,替我陪著母后?!?/br> 畢竟是自己生的兒子,雖然小時候沒有在她身邊長大,但皇后對朱翊鈞還是有些了解的。這孩子住在乾清宮一年多,不會無緣無故提出搬走,這其中必有緣由。 趁著三個孩子在里間玩耍的時候,皇后把馮保叫來身邊,問了問太子想要搬去清寧宮的原因。 馮保是朱翊鈞身邊最親近的人,這個原因也的確只有他知道。但他也不能告訴皇后,皇上夜夜笙歌,吵著太子睡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