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節
張居正并不回答,只退后一步,躬身道:“今日的進講結束了,下午內閣還有諸多事務需要處理。若殿下感興趣,可以讓馮大伴給殿下講一講,我朝的賦稅、人口和土地制度?!?/br> 從《皇明祖訓》就不難看出,太祖高皇帝是建立制度的一把好手,大到各種禮儀,小到皇室的吃喝拉撒,安排得事無巨細,并且沿用至今,兩百年來,也沒有太大的改變。 明朝現有的人口、土地和賦稅制度非常細致和瑣碎。而且這些制度并非獨立存在,相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說起來就更復雜了。 不過,既然是張閣老安排的任務,馮保也只能答應下來。 “好吧?!敝祚粹x跑到張居正跟前,牽起他的手往外走,“那今日就不耽誤先生的時間了?!?/br> “我送先生到乾清門?!?/br> “……” 傍晚,朱翊鈞趕在天黑之前,看完了書,練完了字。他突然喊道:“大伴!” “殿下,”馮保正在給他收拾書案,抬頭笑道,“是餓了嗎?” 朱翊鈞雙手托著下巴:“我有個問題想問你?!?/br> 馮保說:“是關于清丈土地嗎?” “不,”朱翊鈞眼中露出狡黠的笑意,“是關于船為什么能在水中前行?!?/br> “……” 馮保將書放回后面的書架,又回到書案前:“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r> 朱翊鈞問:“什么力?” “水對船槳的推力?!?/br> “那我們什么時候講賦稅、人口自還有土地制度呢?是現在,還是睡覺的時候?!?/br> 太陽還未落山,距離晚膳還有一會兒。馮保說道:“那就現在吧?!?/br> “太祖高皇帝在洪武十四年建立了黃冊和魚鱗冊?!?/br> “黃冊和魚鱗冊?”朱翊鈞又聽到了兩個新的名詞,“那是什么?” “簡單說來,黃冊是對全國百姓分為民、軍、匠三類,以戶為單位,每戶詳列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財產等,逐一登記在冊。十年一造,每冊一式四份,一份送往京城戶部,其余三份分別送省、府、縣保存。送往戶部這一冊,封面用黃紙,所以稱黃冊?!?/br> “魚鱗冊與黃冊類似,黃冊登記的是人口,魚鱗冊登記的是田地?!?/br> “魚鱗冊中詳細登記了每一塊土地的編號、擁有者姓名、土地畝數、四至、以及土地等級。又把每塊土地的形狀繪制成圖,每冊前面又有這片區域的綜合圖,整體看起來仿佛魚鱗一般,因此而得名?!?/br> “我明白了!”朱翊鈞說,“清丈土地,就是再制作一份魚鱗冊,是這樣嗎?” “可以這么理解?!?/br> 朱翊鈞隨即又有了新的疑問:“那這不是已經登記了嗎?為什么還要再重新清丈土地?” 馮保搖了搖頭:“太祖高皇帝所制魚鱗冊,已經是兩百年前?!?/br> “兩百年間,雖不能說滄海桑田,但土地也已經經歷了好幾代人?!?/br> “殿下……” 馮保欲言又止,朱翊鈞有預感,他接下來想說的,才是重點。 于是,小家伙忽然伸出手:“大伴,你說吧,我不告訴別人,這是我們之間的約定?!?/br> 他勾起小拇指,示意馮保和他拉鉤。 馮保也伸出小拇指,和他勾在一起:“我只是在想,應該如何向殿下解釋?!?/br> “解釋什么?” “解釋張先生遇到的困難?!?/br> 朱翊鈞一下就明白了:“清丈土地的困難?” “沒錯?!?/br> 其實朱翊鈞已經隱隱約約感覺到,清丈土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馮保說道:“殿下,一項制度的建立與推行,其條件都是復雜的。太祖高皇帝費盡心思制定賦稅、人口和土地制度,一來,是為了國家更好的征稅,二來,一定是想要通過制度的完善來土地兼并。只是年深日久,弊病叢生,利用各種花樣鉆制度的漏洞?!?/br> 這里又出現了一個朱翊鈞聽不懂的詞:“什么叫民間兼并?!?/br> “地主豪紳采取各種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強買強賣、巧取豪奪,讓越來越多的土地,都集中在他們手中。越來越多地普通農民則會失去土地,最終淪為地主的佃農?!?/br> 不等朱翊鈞提問,馮保就先向他解釋:“佃農要向地主繳納地租,還要繳納賦稅,服各種勞役,日子會更加艱難?!?/br> “土地兼并嚴重,對百姓和朝廷都是巨大的損失。百姓失去了土地,而朝廷損失了大量稅收?!?/br> “為什么,地主不用納稅嗎?” “當然要,所以地主會運用一些手段,要么隱瞞真實土地數量,要么將土地分別記到族人名下,以此逃避賦稅。這還專門有個詞,叫詭寄?!?/br> “這些被隱瞞下來的田地,一些地方還會將這一部分賦稅平攤到其他百姓身上,更加加重他們的負擔?!?/br> 聽到這里,皇太子已經生氣了,一拍桌子:“所以,這些人,欺負百姓,欺瞞朝廷,咱們是治不了他們了?” 馮保說:“所以張先生主張清丈土地,將那些被地主隱瞞的土地都丈量出來?!?/br> 朱翊鈞說:“可是土地已經被他們兼并了,普通百姓還是沒有?!?/br> 比起朝廷的賦稅,他更在意百姓有沒有土地,這一點讓馮保很欣慰:“我們應該建立新的制度,革除弊病,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br> 聽到這里,朱翊鈞站了起來,在書房內來回走了兩圈:“我知道了,張先生所說的困難,也來自于這些地主?!?/br> “清丈土地觸及到了他們的利益,所以他們會極力反對?!?/br> 說到這里,朱翊鈞又皺起了眉頭,似乎仍是有哪里不對。 他在思考,馮保并沒有打擾他,而是讓他自己去想明白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 朱翊鈞走到窗前,太陽落到了萬頃殿宇之后,紅墻在落日余暉的映射下更加耀眼奪目。 朱翊鈞忽然轉過身來:“大伴,你是哪里人?” “真定府深州縣?!闭f完,馮保明白了他這么問的用意,“我家沒有多少土地?!?/br> 朱翊鈞坐在窗邊的炕上:“那些大臣家里一定有吧。就算他們沒有,他們的家人,也一定兼并了不少老百姓的土地?!?/br> “這才是清丈土地真正的困難?!?/br> “殿下,”馮保來到他的身旁,輕聲道,“你要相信張先生,給他時間,他一定能解決這些困難?!?/br> “我自然是相信的?!?/br> “……” 幾日之后,隆慶帝在雍肅殿召見內閣和禮部尚書。起因是禮部呈上一封奏疏,說是皇上也即位一年多,為了皇室綿延子嗣,皇上應該通過從民間選秀女,來充盈后宮。 平時,隆慶要干個什么,總是有一堆大臣站出來反對他,尤其以徐階為代表?;噬舷胄迋€宮殿,徐階說沒錢,剛修過,不要修了?;噬舷霝楹髮m采買些首飾,戶部也說不行,要買皇上自己用私庫的錢買,別打國庫的主意。 私庫要有錢,皇上也不能向戶部開口。 皇上打算出宮去走走,甚至想要效仿皇考,也來一次南巡。徐階勸他趁早打消這個念頭,老實在宮里帶著,別給大家添麻煩。 話自然是說得恭敬委婉,但意思大抵就是這么個意思。 大事小事天下事,隆慶這個皇帝事事都做不了主,當得沒意思。 意外的,對于選秀這個事情,不管是徐階還是內閣,都沒人反對,甚至表示大力支持,這就讓禮部著手準備。 隆慶對此表示很滿意,總算有了點當皇帝的樂趣。 朱翊鈞跟著皇爺爺生活那幾年,世宗沉迷修道,宮中沒有過選秀,朱翊鈞根本不懂選秀是什么意思,只看到隆慶身邊那幾個太監,成天忙前忙后的,把這個事情當個大事來辦。 直到有一天,朱翊鈞看到廣場上一排一排,整整齊齊站著許多妙齡女子,粗略一數,足有二三百人。 朱翊鈞嚇壞了:“我父皇要封這么多娘娘嗎?” 馮保心說:他未必不想。 “沒有,只是選擇一些合適的,留在后宮?!?/br> 朱翊鈞又問:“什么是合適的?” “這……”馮保也不是答不上來,只是不知道怎么和一個孩子探討這個問題。 朱翊鈞也不為難他,揮了揮手:“算了,咱們去里草欄場,今日我想騎熔金?!?/br> 自從選秀之后,宮里可熱鬧了。隆慶有時夜里留宿在東西六宮,有時是妃嬪到乾清宮來。 雖說乾清宮東西兩側隔得遠,但朱翊鈞常年習武,耳力異常的好。尋常人聽不到的動靜,他都能聽到。 沒過幾日,朱翊鈞不堪其擾,向隆慶請求:“父皇,我想搬去清寧宮?!?/br> 清寧宮本就是東宮,專門給皇太子住的地方。 冊立皇太子一年多,大臣們也反復上疏,讓皇太子搬去東宮,早日出閣讀書。 但隆慶寵愛兒子,孩子從小就和父母分開,現在總算能在一起了,他便想著將兒子多留在身邊一些時日。 今年朱翊鈞虛歲也已經十歲了,也應該讓他獨自生活,便答應讓他搬去清寧宮。 第109章 答應兒子讓他搬去…… 答應兒子讓他搬去清寧宮,隆慶又有些不舍:“要不,今年還住在乾清宮,明年再搬?!?/br> “不不!”朱翊鈞沒有絲毫猶豫就拒絕道,“現在搬,現在就搬?!?/br> 隆慶見他這么干脆又果決,有點傷心了:“哎,看來鈞兒長大了,不喜歡和父皇呆在一起?!?/br> “哪有?”聽到這話,朱翊鈞眉毛都皺了起來,也不管自己現在多高多重,撲過去一屁股坐在他爹腿上,像個小熊崽一樣,手腳并用扒在隆慶身上,“我可喜歡父皇了!我也想天天和父皇呆在一起,可是父皇后宮有那么多娘娘,她們也想和父皇在一起?!?/br> 隆慶拍拍他的小屁股:“你是朕的兒子,是朕的太子,她們加起來也不能跟你比,在父皇心里,誰也不能跟你比?!?/br> 朱翊鈞靠在他的肩膀上,雙手摟著他的脖子:“我搬去了清寧宮,也會每天回來看你的?!?/br> “好好好,父皇知道你最乖?!甭c摟著兒子,怎么也舍不得放手,“到了清寧宮,也要好好讀書,知道了嗎?” “我會的?!?/br> “那個徐……” 隆慶卡住了,沒記住名字。但他兒子了解他,知道他說得是誰:“徐渭,是徐渭?!?/br> “對,徐渭?!甭c說道,“你一直想讓他給你將兵法,你搬去清寧宮,正好,就讓他來給你上課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