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節
但回收依舊是有意義的方向,能省一點是一點,長久看來,也會有更多其他用處。 航天局對這個領域關注了許久,但之前各方面都不成熟,這幾年因為通訊領域和計算機領域的進步,感覺有希望了。 李長平介紹各種情況的時候,周瑞依舊在看資料,也沒人打擾他。 不過他其實在一心二用,外面的情況也沒忽略,并且暗自運轉著“金息”。 足足比別人多花了20分鐘時間,周瑞才將材料放下…… 呼出一口濁氣。 只能說,不愧是航天工業……一個全新的領域,有著全新挑戰。 足足六個問題,他現在居然只能解決三個。 確實挺難的…… 見周瑞終于放下了資料,李長平和善道:“周總,有什么看法?” 周瑞捏了捏鼻梁,沉吟了一會兒說道:“難度很大……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br> 李長平點點頭,沒說什么。 這話如果是別人說出來的,大致相當于打了個太極拳,說了一句廢話文學,也意味著其實沒什么想法。 但周瑞的意思是:難度很大,恐怕不是三五天能解決的…… 可能會耗費我一個月! 不過還是先聽聽看其他人怎么說。 他初來乍到,要低調!低調! 然后繼續一心二用,一邊聽著其他人討論,一邊在資料上寫寫畫畫。 被寄予厚望的周教主一直沒發表意見,但其他幾個新來的專家,還是很積極的,表達了很多想法。 只不過能坐到這里開會,都不是蠢人,很多問題,在之前的無數次會議中,早已經被討論過了。 漸漸地,會議室里開始出現車轱轆話,翻來覆去的聊同樣的內容。 車乾全程都很認真,拿出了最大的誠意和精力,自己也有點想法,就是不太敢開口。 正在猶豫中,周瑞一邊書寫著什么,一邊頭也不轉對他說道:“著陸輔助器問題,你怎么想的?” 作為心腹團,他知道車乾的水平,這種純粹的機械問題,還是能有想法的。 車乾小聲道:“純靠尾部發動機矢量調節,力臂太大,笨重的很,我覺得可以中下段加裝八向氣噴口,用排列組合的方式,就可以控制全方向調整,再加四個輔助風板,只要箭體角度不過于離譜,就可以一試,對了,再加個展開式支架?!?/br> 周瑞微微點頭,輕描淡寫道:“你來發言,我補充,舉手吧?!?/br> 車乾剛才還自信滿滿的樣子,瞬間虛了。 “老板……這合適么……我算哪根小餅干,您要是覺得這方案可以,還是您說罷……” 周瑞平靜道:“自信一點,你們是全國乃至全球最優秀的工程師隊伍之一,又不是沒見過大場面?!?/br> 不懂的問題,虛心學習,懂的問題,站起來說話! 不管規格多高,技術多難,若連想法都沒有。 那就不是我手把手帶出來的“心腹團”了。 第683章 誰贊成,誰反對? 車乾得到命令后,依舊踟躇了好幾分鐘,一只手和灌了鉛一樣,死活不舉! 直到周瑞斜眼瞪他,才抽風一樣,啪的一聲舉起了手。 不過別人大佬發言,都是輕松寫意的示意一下。 他搞得和小學生打怪獸一樣,對面的專家還以為自己要被能量攻擊了呢。 不少人看到他舉手,覺得有些奇怪。 在坐的也有人帶了“副手”、“學生”的,不過大佬開會,哪有他們發言的機會,都是一個個人型記錄儀罷了。 李長平投來目光,他看到了臺簽的名字,詢問道:“這位……車……” 該叫車博士?還是車教授? 最后冒出來了個不著四六的“車總”。 “車總,你有什么想法?” 車乾啪的一下站了起來,梗著脖子道:“那個……對于著陸輔助器的問題,我有一些想法……” 他磕磕巴巴開始解釋自己的思路,還會時不時觀察大家的臉色。 生怕下一刻,有人站起來指著他說:“你什么檔次,和我們一個屋發言?” 不過這種擔憂顯然是多余了,大家壓根不熟悉他,也許是不認識的高手呢…… “小型氣噴口?噴射何種工質?” 車乾道:“可以選擇密度小的惰性氣體,冷卻加壓儲存,液體火箭的燃料本就有低溫系統,不會浪費太多能量,質量上也不會增加太多?!?/br> “您說的輔助風板,結構是怎樣的?” 車乾比劃了一陣,左右看了看,說道:“能給我一個白板么……” 很快有人從角落推來白板,車乾開始徒手在其上,畫上了輔助風板的結構。 橫平豎直,規整簡潔,甚至還考慮了透視關系。 “依靠四面矩形的風板,配合八向噴氣口協同工作,理論上在下落的數分鐘內,將姿態調節到合理的范圍?!?/br> “這樣發動機就只需要主承擔減速功能,大大減少了‘存留燃料’所需要的比例,減輕了返回自重,也提升了質量比?!?/br> “還有支架,可以設計成展開式,四向就足夠了……” 一個個結構草圖,被車乾畫在白板上。 車乾越說越順溜。 眾人也聽得越來越認真。 甚至一些眼神不好的專家,還起身走近了,撅著看他畫。 工程科學,需要理論知識,更需要實踐經驗。 車乾的起點,不過是一個211研究生,畢業后也沒在學界混過,更不要說航天這樣高深的領域。 但在幾年的時間里,被周瑞帶著,參加過數個重大工程,交流過無數能人,也是“軍無研究所”的中流砥柱之一。 長時間以來,他也從未停止學習和吸收新的養分。 最重要的是,整個復瑞科技系,本就走在工程技術的前沿,不必因為出身企業就自矮于人。 周瑞心中,心腹團十人,人人有資格坐在這里,出謀劃策。 他提的這個方案,雖然在周瑞看來,還不夠完美,有幾個漏洞,但大方向是沒錯的。 車乾的發言,給原本陷入停滯的研討會,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他基本功很強,實踐經驗甚至超過一些在座的理論派專家,一邊畫草圖,一邊就做個一些初步設計。 整整40分鐘,他就是會議室的主角! 終于,他把想到的都說了,因為嘴沒停過,人又緊張,甚至有些頭暈。 但看到這么多專家,都在認真思考自己的提案,看到老板認可的微笑,腦子里冒出一個聲音。 mama,我又出息了…… 周瑞贊賞的點點頭,不錯,發揮出了自己應有的水平。 這時有人問道:“八向氣孔調節姿態,還要實時控制,聯動輔助風板轉動……材料暫且不說,這種控制難度也太大了吧?!?/br> 車乾看向了自家老板,得到授意后,呼出一口濁氣,自信的說道。 “我們公司的‘機械智能’技術,可以解決聯動控制問題,甚至可以說非常成熟?!?/br> 李長平道:“您是說‘智能小鎮’那種技術么?” 不知不覺間,他已經用上了“您”,車乾的技術能力,贏得了尊重。 不過李長平的印象里,智能技術主要是無人機、機械犬一類的東西。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年紀大了,位置高了,深耕在某一領域,就容易忽略外部的技術發展。 這也是為什么技術顛覆者,往往都來自不相干的領域。 一些在傳統航天很復雜的問題,在開明智能體系下,并不難。 車乾道:“‘機械智能’技術不單單可以控制完整的終端設備,還能以部件的形式依附于一般設備,比如只承擔傳感器、控制器、開關器的功能?!?/br> 以火箭的情況而論,甚至不需要有“圖像感知”,只要有陀螺儀感知姿態,有通訊信號提供位置,加一些自感知參數,就足夠了。 組織協調性,本就是機械智能的強項。 甚至難度、維度,未必有“無人公交”上路復雜。 不少人和李長平一樣,對“航天以外”的新技術理解不深,對這方面的了解僅限于新聞。 車乾干脆說道:“我帶了個公司的球球,在外面的箱子里……要不拿來給大家看看?” 球球?啥呀…… 幾分鐘后,一個椰子大小的球形機器人,被車乾舉在手里。 “模擬一下落地,只要高度超過一米五,它都能調整過來?!?/br> 車乾按下開關,高高拋起,這個被他特殊改造過的球球,在空中伸出了四條腿,依靠內部的陀螺儀調整了姿態,哐當一聲,落在了桌子上。 木質的會議桌被戳出來四個小坑,車乾臉一黑……給人桌子搞壞了。 不過已經沒人在意這種小事了。 雖然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東西,但球球的姿態調整,至少證明了“機械智能”真的有能力做到類似的事情。 周瑞覺得展示的不夠,起身將“球球”拿在手里,收回了四肢。 這次他沒有拋起墜落,而是保齡球一般平丟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