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書迷正在閱讀:春情薄、與假太監對食后我成了皇后、你也不想秘密被人知道吧、[綜漫] cos森穿越之后、[棋魂同人] 春冰(光重生)、別裝/暴烈溫柔、快穿:沒有女主拿不下的人、無冬之春(西幻NP)、迷香夜影、神鬼之家
方維恍然大悟,只道:“這程若愚不過是區區一個七品知縣,在北鎮撫司手里,也不算什么人物?!?/br> 金九華道:“你道他只是個知縣,芝麻綠豆小官。他家中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只是清貧農戶。難就難在這人是個新科進士出身,人還未到京師,便有同榜同門的奏折雪片一樣上來了?!?/br> 第25章 猜測 方維問道:“這程若愚有多大年紀?” 金九華道:“二十八九歲,南直隸農家子出身?!?/br> 方維苦笑道:“少年人得中進士,一時年輕氣盛,不懂規矩也是常有的事。你家督公打小眼里就不揉沙子,這幾年又在江南富庶之地被那些大小官員捧慣了,哪里能容得下他一個知縣造次?!?/br> 金九華道:“督公原以為這年輕縣官就是個不通人情世故的書呆子,沒想到還是個硬脖子,聽說北鎮撫司去拿他的時候,他已經將衙門內的事務交接好了,跟家眷也道了別,穿著一身布衣坐在家里等人來拿呢?!?/br> 方維嘆了口氣道:“既然參他的奏折已經上了,人也已經下了錦衣衛獄,看你家督公的做派,也一貫不是什么畏懼流言的謹慎人物。只要他實心用事,圣上英明,自有公斷?!?/br> 金九華道:“話雖如此,我們南京督公府去年給宮里頭二十四衙門各人的孝敬,比前年略少了一成。我前幾日到甲字庫交割貢品,便被嫌棄得了不得,說這批送來的絲綢質地發硬,上色又不光鮮,不合宮里的規制,任憑我說破了嘴皮子,就是不肯入庫。我找了他們掌事,快把好話說盡了,只差跪下來給他磕頭,他才勉為其難地收了。這還只是庫房,想著其他衙門的掌事、少監們,勢必平日口里也掂著十個過子呢。我們這也是沒有法子,還請爺爺您在司禮監老祖宗和祖宗面前多多幫襯著些。我們這些下人們,也是感激不盡?!?/br> 方維見他說的懇切,只柔聲道:“我們這些人為奴為婢,都是天命,賞不賞飯,也是上頭說了算。只是我也有一句良言相勸,你們要想一世平安,便什么事都爛在自己府里頭,別什么有的沒的,都往宮里面牽扯。你家督公已是得了十年人間的極品富貴,凡事莫要強求?!?/br> 金九華聽完這番話,臉色都變了,愣了一會平靜過來,苦笑道:“爺爺說的極是。我們是一片丹心,只盼天可憐見罷了?!?/br> 方維見是深夜了,便起身告辭,金九華道:“爺爺不忙,在南京您給我們園子里手書的題字并對聯,督公喜歡的很,已經讓我們找工匠照著刻了掛上了。督公再三囑咐,潤筆是一定要交到您手上的?!闭f完,在書架上取了個信封,便遞給他。 方維道:“都是舉手之勞,斷不敢收?!睒O力推辭。金九華道:“府里便是在外請那些文人墨客寫,也沒有不給潤筆的道理?!蓖谱屃艘环?,方維便收下了。金九華又送他到門口方回。 此處離宮里不遠,方維一路步行,不久便進了宮。他到了住處,胡亂睡了一夜,第二天早起到了文書房,便有小宦官搬了一堆新寫就的奏章過來。 他坐下來仔細翻看,果然是幾個月來各地官員彈劾高儉的奏折,比起三年前的后湖舊案,此次上書的文官數量既多,品級也顯然高了一些。他從前到后細細翻檢,沒有著急謄錄,沉吟了半晌,出了院子叫了一個小火者道:“勞煩將近二十年的登科錄搬來?!?/br> 不多時,兩個小火者搬了登科錄過來,方維埋頭在其中,按年份翻閱,在最新的登科錄里找到程若愚,南直隸桐城人,府學生,考中三甲第一百八十八名,賜同進士出身。還沒來得及細看,就有小宦官來傳話,說黃淮要他進見。 方維隨著他到了黃淮值房,跪下行禮道:“小人愚鈍,未能謄錄完畢,還請督公原宥?!?/br> 黃淮擺了擺手,讓旁邊伺候的幾個小宦官出去,方抬頭道:“起來吧?!?/br> 方維站了起來。黃淮道:“給你的奏折,你都看過了吧?!?/br> 方維道:“只是粗略翻檢過了,唯恐看的不夠細致?!?/br> 黃淮笑道:“今日已然讓你將這三個月來的折子看了一遍,也不必謄錄?,F下程若愚已經關在錦衣衛獄,你便猜猜后續會如何?!?/br> 方維道:“督公可否寬限小人些時間,容小人將今日的一些愚見細細講來?!?/br> 黃淮抬眼看了看他,端起一盞茶來吹了一吹,道:“你但講無妨?!?/br> 方維道:“還請督公賜紙筆?!?/br> 黃淮指了指自己的書案道:“自取無妨?!?/br> 方維取了一只中狼毫,在案上鋪了張宣紙上,提筆寫了“舊怨”兩字,跟著解釋道,“三年前的后湖舊案,前前后后上了參劾折子的言官共三十二人。其中始作俑者兩人被放了外任,之后并未上書。剩下三十人,在這三年里,仍舊年年上書參劾高儉,此為舊怨?!边@三個月來,這些人每人上奏折約兩三封,言辭激烈,但有后湖事鋪墊在前,難免讓人覺得是成見所致,黨同伐異?!?/br> 他又提筆,寫了“同鄉”二字,道:“我剛查了登科錄,程若愚是南直隸省安慶府人士,府學生出身。宣德年間,安慶府知府主持修建了官辦書院,規制宏備,百年來人才輩出。程若愚雖是寒門子弟,在府學讀書,定是得了同鄉士紳資助。他少年得中進士又有此遭遇,安慶籍父老同氣連枝,上書營救也是人情。我因時間所限,未能全盤計算安慶籍縉紳姓名,粗粗算來,應不下二十人,其中南直隸左布政司張敏中,是其中官階最高者。他既是安慶籍,又是程若愚會試的房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