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504節
“如果咱們修建京杭鐵路確實功在千秋,但這投入未免太大了,起碼得一億銀元吧?咱們能拿得出這么多錢嗎?”兵部尚書劉宣像錢眼套住了一般,顯得苦澀地擔憂道。 一億銀元? 刑部尚書宋澄等人雖然心里支持這個方案,但想到這一個天文數字般的工程資金,仍舊還是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在前些年,他們為了明緬公路的五百萬銀元而爭執不休,而今他們所面對的工程款來到了一億銀元。 如果不是大明朝廷現在擁有鑄幣權,以如今大明朝廷財政收入情況,不知要多少年才能湊夠這一筆天文數字工程款。 只是現在單是想一想如此龐大的資金投入,亦是讓他們心里直接沒底了,這一億銀元砸下去真的沒問題嗎? “諸位大人,你們似乎都產生了一個誤解!即便京杭鐵路的工程款是要一個億,但咱們其實可以一段段來修,其實不需要一下子籌集一億銀元。比如每年一千萬銀元,咱們先從京城修一段到山東,這樣咱們的財政壓力會小上很多!”戶部尚書何琮將眾人的反應看在眼里,便指出其中的關鍵之處道。 京杭鐵路可以類比于京杭大運河,不說京杭大運河是經過諸多朝代才有如今的規模,哪怕在最初同樣是分段修建。 現在大明王朝之所以能夠修建明緬公路和京津鐵路這種大型工程,正是得益于大明健康的財政,每年都有財政盈余。 除了每年可以征得的大量稅收外,還有海外金銀礦的開采。 一旦美洲的金銀礦開采順利的話,他們未必不能在工程進行期間,籌集到這天文數字般的一億銀元。 “當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咱們并不是即便要掏出一億銀元!” “如果按十年進行分批投入的話,那么咱們的壓力確實要小上許多!” “一年一千萬銀元,而且咱們還可以發行國債,這錢的事情未必不能解決!” …… 在經過戶部尚書何琮的提醒后,都察院左都御史萬翼等官員紛紛反應過來,頓時對這個工程變得樂觀起來了。 他們從來都不害怕困難,亦愿意為這個國家和百姓多做一些實事,如果能修建京杭鐵路注定能名留青史。 既然現在他們可以想辦法慢慢籌錢,那么他們便沒有理由阻止這個利國利民的工程。 “即便資金可以解決,但咱們修建京津鐵路已經將所有生鐵耗光,亦是從海外不斷收購才能堪堪解決生鐵的缺口。若是修建京津鐵路所需的生鐵少說要翻十倍,如此巨量的生鐵,又當如何解決呢?”兵部尚書劉宣卻是輕輕地搖頭,再度提出其中的核心難題道。 話音剛落,靖國公趙承慶率先進行表態道:“咱們的唐山鐵礦不是一直在開采嗎?若是唐山開采的生鐵不夠,那么便要求各個藩屬國提高上貢的生鐵數量,他們受我們庇護自然要替咱們大明分擔一二!” 由于是武將出身的緣故,他的性格透著一種強勢,對周圍的藩屬國并不講禮儀,而是更愿意用拳頭說話。 像早前征戰琉球的戰事中,他便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 現在北越、占城和南越都擁有鐵礦,而且朝鮮和日本都可以產鐵,那么他們自然有義務為大明提供一批生鐵。 跟向國內索取相比,他更是傾向于海外,可以通過種種手段從這些藩屬國的身上弄來大批的生鐵。 “不錯,若是不夠便向藩屬國索要!” “他們既然受咱們的庇護,自然要給我們上貢!” “為了天下百姓,本侯愿意率領軍隊征戰不貢鐵的藩屬國!” …… 靖國公趙承慶隱隱成為武勛的領頭人,而今面對可能存在的生鐵的難題,亦是紛紛進行表明立場。 其實他們亦是已經看得出來,現在處于建功立業的最好時代。只要他們肯為國出力,憑借現在大明無敵的軍隊,簡直就是給他們送軍功和爵位。 不管京杭鐵路需要投入多少生鐵,只要他們將所有國家的資源都調集起來,那么生鐵根本不再是問題。 正是如此,他們亦是傾向于向周邊的國家索取生鐵,若是有國家不肯給便如同針對琉球國那般發動一場戰爭。 “既然如此,那么老夫沒有任何問題了,此次亦支持修建京杭鐵路!”兵部尚書劉宣并不是固執的人,當即轉變態度道。 他之所以站出來提出這些尖銳的問題,一則這是他歷來參與討論事情的慣用做法,一則他想要拋出問題由大家一起解決。 既然金錢和生鐵朝廷都有信心妥善解決,即便他所掌管的兵部接下來的日子會拮據一些,他亦接受了。 畢竟一旦完成京杭鐵路,他們每個人都將名垂青史,而他劉宣作為弘治朝重要的一員更是光宗耀祖。 “我等同意修建京杭鐵路!”內閣閣臣賈俊亦是很快達成共識,卻是一致同意了這個史詩級的工程。 內閣首輔尹直看到大家統一了意見,便向龍椅上的朱祐樘恭恭敬敬地道:“臣等以為可修建京杭鐵路,請圣裁!” 不管他們這幫重臣是何種態度,但在這個王朝真正的話事人,始終都是眼前這個雄才大略的弘治皇帝。 現在他們這幫重臣已經達成共識,那么接下來是否要執行,便取決于眼前這位帝王的真正想法了。 朱祐樘的目光掃視在場的重臣,發現自己的苦心并沒有白費,這幫重臣并不是那種安于享樂的人。 在自己完全沒有干預的情況,這幫重臣能夠集體通過修建京杭鐵路的提案,足以這支隊伍確確實實是敢于做實事。 朱祐樘很滿意現在重臣身上的開拓精神,便鄭重地點頭道:“準奏!各個衙門相互配合,由工部進行牽頭,即刻著手制定修建京杭鐵路的方案!”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大明決定要修建京杭鐵道,但亦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員進行實地考察,這樣才能制定一個可行的建設方案。 好在,現在國子監工程學院正培養著大量的人才,只要朝廷有魄力推動這種工程,便不會缺少這方面的人才。 以現在工部的工作效率,相信在京津鐵路完工前,便可以拿出一套京杭鐵路的修建方案,而大明將會正式走上交通強國的道路。 “陛下圣明!”王越等重臣看到皇帝同意這個議案,亦是紛紛恭敬地拱手道。 弘治九年在蒸汽火車的試運行中結束,這一年最大的成就并不是大明在美洲站穩腳跟,亦不是日本送來源源不斷的銀飾和女人,而是蒸汽火車面世。 大明王朝現在的版圖不斷擴大,特別明緬公路即將竣工,所以中原王朝跟印度洋的地理阻隔即將打通。 現在蒸汽火車橫空出世,那么大明便可以通過鐵路網將各地緊密地聯系到一起,亦將為大明王朝將來統治全球提供交通支持。 京津鐵路僅僅是一個起點,而京杭鐵路同樣只是一個開始,一張橫跨亞歐非的鐵路網才是終極形態。 弘治十年,元旦大朝會。 隨著大明王朝國力越來越強盛,偏偏大明放棄共享太平之福那一套,而是對周圍國家一言不合便毀天滅地。 現在越來越多的藩屬國派遣使者前來參加大朝會,甚至野人女真亦是臣服大明,紛紛將他們國家或部落最值錢的物品上貢。 由于汪直已經在印度洋打出了名頭,亦是吸引一些國家或勢力前來朝貢,此次一支阿拉伯的代表送來了大批財寶和一位埃及美人。 朱祐樘并沒有刻意夯實后宮,但奈何越來越多的國家進貢絕色,這讓他亦是不好進行拒絕。偏偏地,他內心深處還在擔心絕嗣的命運,所以每晚還是賣力地改變命運。 至于那些送奇珍異獸的國家,朱祐樘并沒有給好臉色。 在各個重臣的暗中cao作下,他們對各國來使唯一的要求是他們上貢生鐵,上貢的生鐵越多越能贏得大明的友誼。 “停止上貢生鐵?” 這個事情還是出了一些意外,面對大明此次再度索要生鐵,結果竟然遇到了刺頭,竟然拒絕進貢了。 這個事情很快便轉到了最高會議,最高會議的官員以全票通過討伐的提案。 當議案在朱祐樘這里通過的時候,軍機閣便承當了作戰計劃的制定,而后由朱祐樘敲定了主帥的人選。 弘治十年春節剛過,第一場對外作事便拉開了序幕。 第五百二十六章 為政苛酷,蹄踏半島 漢城,西市。 天剛蒙蒙亮,身穿囚服的兵曹李寔被押送到刑場。 盡管現在時間尚早,但人們的好奇心和對血腥的渴望驅使他們從四面八方涌來,想要親眼目睹這一血腥的場面。 特別李寔可不是一般的死囚,而是朝鮮赫赫有名的重臣之一,早些年還傳言他的女兒有機會被大明皇帝納為嬪妃。 只是誰都沒有想到,在朝堂可謂是呼風喚雨的重臣,而今竟然淪為階下囚,更是被國王推上了斷頭臺。 李寔被幾名壯漢緊緊押住,他的雙手被粗麻繩緊緊捆綁在背后,無法動彈,卻是被強行押上了那個刑臺。 面對即刻到來的死亡,他的眼神卻出奇地平靜,仿佛已經接受即將到來的命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李寔已經年近五旬,從來都不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現在面對著這個刑臺,心里卻是能夠保持著冷靜和從容。 負責行刑的劊子手身材魁梧,面容冷峻,輕蔑地望向被押上來的李寔,眼神跟其他的死囚并沒有絲毫區別。 “行刑!”監斬官并沒有等到中午,而是直接擲下手中的令簽。 跟大明的行刑流程一樣,劊子手走到李寔身后,站定,取下插在身后的牌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后揚起那把鋒利的鬼頭刀。 刀刃在晨光下閃爍著寒光,讓人不寒而栗。 此時,整個刑場鴉雀無聲,所有百姓都屏住了呼吸,等待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只要這把刀落下,不管李寔生前是多么的權勢滔天,亦不管李寔在京城如何受大明皇帝的賞識,所有的一切都將化作云煙。 正是這時,東南角處傳來了一陣躁動,接著便是刀兵相撞的聲音,竟然有人想要劫刑場。 “來得正好!奉大王之命,將這幫逆賊當場格殺勿論!”監斬官顯得早有準備般,當即大喜過望地朝東邊拱手施禮。 東邊的閣樓上,朝鮮國王李忄隆正坐在那里遙望著刑臺,在看到東南角的動靜當即大笑:“哈哈……果然上鉤了!” 說著,他的眼睛涌起一股nongnong的殺意:“殺!殺!通通殺光他們,我要讓李寔滿門一個活口都不留!” 兵曹李寔原本已經坦然赴死,但看到自己的兒子帶著一眾部下前來營救自己,心里既是感到欣慰又是緊張。 他原本希望看到這個國家變得欣欣向榮,亦是一心輔助國王開創朝鮮盛世,但奈何自己竟然遇上了百年難得一遇的暴君。 如果真是一個跟大明那般擁有獨斷能力的帝王還好,但這個國王只懂得花天酒地,完全不考慮百姓的死活。 李寔看到大量的朝鮮官兵從四面八方涌來,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個誘餌,當即朗聲喊話:“尚明,速速逃去!今李忄隆取死,朝鮮不可興兵禍,請以朝鮮萬民為重!” “爹,孩兒不走!”李忄隆雖然身陷包圍,卻是仍舊掙扎地回應道。 李寔感受到兒子的孝心,便是大聲道:“若是你不走,如何替為父報仇?走,我李家不虧欠王室,而……王室當屠絕!” “公子,這里有埋伏,咱們快走!”由于這里早有重兵防備,且伏兵從各處趕來,一個忠心耿耿的部下著急地勸道。 李尚明狠狠地咬牙,然后仰天大吼一聲:“我李尚明在此立誓,若不屠絕李氏王室滿門,來世為禽畜!” “將他射殺,絕對不能讓這個反賊跑了!”朝鮮國王李忄隆一直關注著這邊的動靜,此刻亦是指著李尚明所在的方向暴怒道。 雖然這里布置了大量人手,但這里是以伏兵為主,這個布局終究防守有疏漏,何況并不見得人人都會盡力。 若是論到見評,現在的朝鮮國王降到冰點。 自從上一任朝鮮國王李娎因感染天花而死后,朝鮮的政治格局出現了重大變化。 因當時的世子李忄隆遠在北京城為質,加上在京城期間難免缺少國內勢力的支持,所以李忄隆繼位后大有被臣子架空的趨勢。 只是熟悉朝鮮歷史的人都知曉,李忄隆并不是一個甘于被人架空的國王,而且他的生性十分的殘暴,甚至在歷代國王中能夠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