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503節
兵部尚書劉宣等官員深知這兩個人不對勁,卻是沒有想到在這里擦出了火花,不過此次確實是陳坤看問題更加透徹。 “好了!今日是大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亦是一個喜慶的日子!”戶部尚書何琮站出來調和,然后發表自己的看法道:“京津鐵路是咱們在最高會議通過的議案,而且事情證明咱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如果這條鐵路真遇到什么財政問題,咱們便一起坐下來商討解決方案,我相信諸位臣工都是大明的棟梁之材!” 在聽到最后一句話的時候,所有人都默默地點了點頭。 若說這些年讓他們最引以為傲的現象并不是大明對外戰爭的屢戰屢勝,而是如今的明君在朝,而朝中的高官都不是碌碌無為之徒。 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內閣首輔尹直是道德君子,協助皇帝處理軍務的軍機閣首輔王越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帥才,而各部的尚書都是能臣。 雖然他們現在的財政支出確確實實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憑借他們這幫重臣的智慧,未必不能解決政務的窟窿。 要知道,現在的明緬公路和京津鐵路確實差不多要掏空大明的財政,但大明的糧稅、鹽稅、奢靡稅、商稅和關稅都是在節節攀升。 特別大明對外戰爭并不僅僅是宣揚國威,南洋的呂宋一直源源不斷地輸送黃金,而今日本亦是送來了大量的銀飾和海產品。 正是如此,他們可能會遇上財政問題,但他們亦有信心解決財政問題。 這輛蒸汽火車已經駛入了田野中,轟鳴的聲音在空曠的田野上回蕩,仿佛歷史的步伐在有節奏地前行。 他們身上都穿著大明官服或賜服,與這輛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仿佛是古今交織的一幅畫卷。 “方才還在北京城東門外,今已身在田陌間,神乎!” “世間竟有此等神物,朝發夕至,實乃天下之大幸!” “此物雖無生命,卻能日行千里,真乃神助我大明??!” …… 此次除了高官同乘外,還有著一眾武勛受邀其中,而靖國公趙承慶等勛貴同樣忍不住紛紛發出感慨道。 十里路,對于這輛蒸汽火車而言,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成就。 隨著這輛銀色的蒸汽火車駛入站臺,蒸汽火車跟著鐵軌發生了摩擦,而后慢慢地停了下來,完成了這一段頗有歷史意義的旅程。 車門打開,身穿龍袍的朱祐樘龍行虎步般走下來。 雖然這是他乘坐過最慢的火車,但在這個時代無疑是巨大的突破,亦是大明王朝真正騰飛的開始。 錦衣衛指揮使王相一路相隨,但這是他第一次乘坐火車,突然發現自己的雙腳在著地的時候,竟然有一種打顫的感覺。 “臣等恭敬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宛平知縣作為地方官員的代表已經先一步到這里,卻是恭恭敬敬地行禮道。 這個火車站點并不大,但作為這個時代的標準性建筑,亦是足夠接待駕臨這里的皇帝和諸多重臣。 朱祐樘坐到候車大廳的龍椅上,亦是在這里召開了一場會議。 “回稟陛下,京津鐵路預計再過三個月便可以完工!”工部左侍郎于銘和新任南忠伯蘇伯年面對皇帝的提問,亦是恭敬地上前進行回答。 雖然為了這條鐵路,大明幾乎是舉國之力,亦是一直在趕工程進度。只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他們還有最后的一段鐵路沒有修好。 不過京津鐵路已經沒有大問題,畢竟最困難的蒸汽火車已經面世,只需要將整個鐵道進行連通便可以竣工。 朱祐樘一直都關注著這個工程,便是滿足地點頭道:“雖然已經是最后的收尾階段,但切勿掉以輕心!京津鐵路既是肩負解決兩地貨運的使命,亦是大明王朝百年基業,所以不容有所!” “臣等謹記!”工部左侍郎于銘和南忠伯蘇伯年臉色一正,當即規規矩矩地表態道。 朱祐樘的目光望向在場的高官,卻是微微一笑地道:“諸位愛卿,你們剛剛都乘坐了火車,覺得這火車如何?” “神乎其神!” “不瞞陛下,臣至今還覺得是在做夢!” “待到竣工之日,還請陛下準假一日讓臣可乘坐此車往天津!” …… 面對這個問題,在場的官員紛紛進行表態起來,對這種神乎其乎的蒸汽火車都不吝嗇他們的贊美之詞。 朱祐樘的目光落到劉忠身上,卻是微微一笑:“劉愛卿,剛剛聽聞,你對這個工程的投入有些微詞,可是如此?” “臣對這個工程并不反對,但始終還是覺得大明可以將更多的支出放在水利和開發農業上!”劉忠猶豫了一下,亦是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道。 朱祐樘環視一圈,目光最后落到兵部尚書劉宣身上。 “臣對這個工程亦是贊成,但臣即便是兵部尚書,自然希望陛下能加大軍事的預算!”劉宣并沒有藏著掖著,亦將自己的說法說出來道。 朱祐樘的目光掃向國子監祭酒王華等人,顯得苦澀地道:“你們心里打什么主意,朕自然清楚!這朝廷的財政就這么多,誰都希望多分一點,可是如此?” “陛下圣明!”農業部劉忠等官員紛紛拱手道。 朱祐樘面對在場的官員,卻是話鋒一轉:“要想富,先修路!當年李太白的蜀道難,便已經指出如果沒有路的話,蜀地跟中原怕是三千年都沒有往來。早前有關路的問題,朕跟諸位臣工已經探討很多次,所以咱們才決定修京津鐵路和明緬公路!只是朕發現你們似乎已經安于現狀,你們不會真的已經滿足大明僅僅只有這條鐵路吧?” 此話一出,當即擊穿了很多人的內心。 他們確確實實覺得修一條京津鐵路已經是巨大的成就,起碼十年內都不宜再干其他的大工程,但這個想法無疑是過于保守了。 一些原本以改革派自居的官員亦是突然紛紛意識到自己竟然想要停滯下來,確確實實沒有考慮第二條鐵道的想法。 朱祐樘將他們的反應看在眼里,便進行重申道:“朕記得跟諸位臣工有過約定!咱們君臣要開創真正的盛世,要將大明帶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既然我們現在能夠讓北京和天津通過鐵路連通,為何不將這個事情繼續推廣呢?鐵路確確實實需要耗費很多銀元,但我們能因為要花錢便停滯下來交給后人嗎?” “臣等有罪!” “京津鐵路不該停滯下來!” “咱們當為子子孫孫披荊斬!” …… 都察院左都御史萬翼等高官堅定想法,紛紛進行表態地道。 站在他們的位置上,其實什么都不做是最舒服的。只是他們早已經定下強國的目標,如今明知道鐵路能夠加深兩地的融合,他們又有什么理由停下來? “請陛下指明新鐵路線,臣等愿為陛下和大明赴湯蹈火!”兵部尚書劉宣堅定念頭,亦是站出來表態道。 在場的官員紛紛表態,同時好奇地望向朱祐樘。 如果是以京城為中心的話,那么最重要是兩條路線,一條自然是北京城跟東北糧倉的聯系,一條則是北京城跟江南的連通。 只是從成本來看,最佳的路線無疑是連通東北,這樣北京城的糧食便得到了更加強有力的保障。 朱祐樘面對眾人的目光,卻是微微一笑地道:“新的鐵路該如何修,你們不該問朕,而是要問一問自己!咱們從哪里修,既能解決朝廷的需求,亦能有益于百姓!” 跟獨斷專行的皇帝不同,而今的朱祐樘更樂意于將問題交給這底下的官員,然后再由自己做最后的裁決。 現在已經敲定要繼續修建鐵路,那么既要考慮國家的需求,亦得考慮最核心的的收回成本的問題。 雖然京津鐵路投入十分巨大,但天津的貨運需求擺在那里,一旦正式開始運營,那么未必不能收回成本。 “陛下,臣以為可修京杭鐵路!”工部尚書陳坤挺著大肚子站出來,顯得無比認真地道。 ??? 此話一出,在場的官員紛紛震驚地望向陳坤。 按京津鐵路的投入進行計算,一旦大明朝廷要修建京杭鐵路的話,那么朝廷至少要砸下一億銀元。 誰都沒有想到,這京津鐵路都還沒有徹底完工,結果陳坤竟然敢開始規劃京杭鐵路,一條耗資要達到一億銀元的超級工程。 “荒謬,你可知這需要多少財政開支?” “且不說朝廷能不能負擔得起,這生鐵該如何解決?” “京杭兩地相差幾千里,可知要花費多少年才能修成?” …… 農業部尚書劉忠等官員面對陳坤這個嚇人的提案,卻是紛紛站出來強烈反對,而且對陳坤個人進行了指責。 第五百二十五章 交通強國,十年首戰 不管是哪個時代,上位者其實更加愿意追求穩定,畢竟“共享太平之?!辈攀亲罘纤麄兒诵睦娴姆结?。 坐在龍椅上的朱祐樘慢悠悠地品茶,心如明鏡一般。 雖然自己這些年不斷調教這幫重臣,亦時常對一些重臣進行優勝劣汰,但在場的很多官員的內心深處恐怕仍舊不同意這種超級大型工程。 只是這個事情不能全怪他們,畢竟這一項工程的成本造價確實驚人,甚至可以用震古爍今來形容。 若是從杭州到北京修一條鐵路,何止是要舉國之力,簡直還得背負大筆的債務,特別生鐵的問題變得更加的嚴峻。 如果他們要處理這一項超級工程,不僅要過勞心勞力的日子,而且很可能會因工作失誤而丟掉烏紗帽。 將心比心,他們現在的位置自然不愿意承擔這么大的風險,更愿意舒舒服服地享受一種平靜的生活。 朱祐樘感受到茶的香味,眼睛變得犀利起來。 雖然他能體諒一些重臣不思進取的想法,但大明王朝想要真正騰飛,想要引領全人類點亮科技樹,那么這種苦頭便必須要吃下去。 如果連這點開創精神都沒有,如果基建狂魔的名頭都撈不來,那么大明又拿什么來稱霸整個世界呢? “你們只看到這京杭鐵路的困難,但如果咱們將這一條鐵路修建完成,屆時將給南北帶來多大的便利?諸位大人多數都是來自南方,想必當年嘗過前往京城赴考時路途的艱辛,咱們口口聲聲要為萬世開太平,今明君在位,難道咱們不應該克服重重困難修一條南北通達的鐵路嗎?”工部尚書陳坤的眼睛飽含熱淚,卻是打起感情牌道。 此話一出,刑部尚書宋澄等官員紛紛認真地思索起來。 雖然這確實是一個十分荒謬的工程,但偏偏又充滿著無窮的魅力。 如果大明能夠修建一條連通兩地的鐵路,不僅貨物和人員的往來將會更加的密切,而且自己榮歸故里更加的便利。 盡管大明已經擁有南北水路相通的京杭大運河,但這條運河受到季節的影響太大,而且效率和安全性上跟鐵路無法比擬的。 特別鐵路運用的是煤炭之力,而運河依靠的是人力,擁有京杭鐵道將會讓兩地的交通成本大大降低。 “陳尚書說得沒錯!今大明朝處于最好的局面中,若咱們現在不修的話,你們認為將來的新朝會修嗎?”內閣閣臣賈俊已經半只腳踩進棺材,此刻站出來力挺自己的繼任者道。 都說人越老越貪生怕死,但亦是看開了很多東西。人生短短百年,如果不在有生之年多做實事,到死的時候只會空余恨。 以他對朝堂的了解,如果不是遇到朱祐樘這種全心全意為國為民的明君,必定不可能找這般辛苦的事情來挑戰。 “將來的君臣肯定沒有這種魄力了!” “別說京杭鐵路,哪怕京津鐵路未必修得了!” “如果咱們不給后人樹起帶頭作用,大明稱霸世界恐怕真是遙遙無期了!” …… 宛如一語驚醒夢中人般,內閣閣臣李裕等官員突然意識到他們不能指望后來人,當即紛紛調侃起來。 本朝的真正厲害的那個人其實不是他們這幫重臣,而是眼前這位雄才大略的帝國,只有他主舵才能使得大明王朝蒸蒸日上。 若是在弘治皇帝手里都做不成的事情,指望后來人恐怕是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