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237節
朱祐樘僅是按著流程問了幾句話,便連連地抬了抬手,而鴻臚寺官員將這三人領到官員隊伍最后面站好。 傳臚大典繼續進行,徐瓊按金冊上面的名字逐個念出來,敲定了新科進士的名次,同時亦在宣告著這幫官場新丁的命運。 由于殿試的題目比較刁鉆,甚至有一些考生直接交了白卷,致使最終的排名跟會試的名次有比較大的出入。 徐鴻拿了二甲第二名,張遂拿到二甲第六名,而高魁位居二甲,海寬等三人拿到的是三甲同進士。 待到金冊宣傳完畢,大家便是恭送弘治帝退朝,接下來便是最風光狀元郎劉存業的御馬夸街儀式。 徐鴻看到換上狀元服出來的劉存業等三人,結合他們三人選擇將魚養在澡盆里,隱隱覺得他們可能文章和答卷都很好,但難堪大用。 至于為何他們是一甲進士,這個答案恐怕只有當今圣上才能知曉了。 第二百七十八章 有宴榮恩,武將亂文? 今日的風光屬于狀元郎劉存業、榜眼錢福和探花靳貴三人,三人沿著御道中走出紫禁城,又在無數百姓的歡呼聲中騎馬行走在西長安街道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曠蕩恩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這種風光的背后自然不是他們三人多么優秀,亦不是他們三人給這個王朝帶來了什么功績,而是帝王需要通過優待他們三位士子來換取天下讀書人的向往之心。 只是到了后世,在各地仍舊迷信各省狀元的時候,政府果斷出手遏制這一種不良現象。畢竟給國家帶來貢獻的是科學家,而不是這些只能在考試上交出高分答案的學霸。 其實隨著華夏的發展,讀書早已經不再是世家士族的專利,而今王朝的供需關系易位,官位早已經是僧多粥少的狀況。 即便王朝不如此厚待狀元,即便王朝對讀書人減少優待,天下讀書人又能有幾個人愿意做碌碌無為的隱士高人呢? 都說朝廷官員的俸祿低,但哪怕這種低俸祿,無數的讀書人同樣爭得頭破血流,一生都醉心于功名。 當然,現在終究還是文人主控的朝廷,這種厚侍狀元和讀書人的傳統做法將一直延續下去。 有關優侍新科進士的游戲還在繼續,除了一甲三進士的御馬夸街外,其實最隆重的還是接下來由皇帝牽頭舉辦的榮恩宴。 宋太祖規定:在殿試后由皇帝宣布登科進士的名次,并賜宴慶賀。因賜宴都是在瓊林苑舉行,故稱作“瓊林宴”。 只是到了元明時期,官方的叫法已經改為榮恩宴。 自宣德八年起,朝廷規定:賜宴于行在禮部,以后進士恩榮宴均設在禮部舉行,并命大臣一員待宴。 時間悄然來到下午時分,位于東江米巷的禮部衙門熱鬧非常。 “狀元郎來了!” “呵呵……恭喜斬兄摘得探花!” “錢兄,你詩比李太白,文能治國安邦,吾輩楷模也!” …… 六百零一名新科進士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在看到一甲三進士出現的時候,亦是紛紛上前進行祝賀。 面對周圍人的恭維,狀元劉存業顯得有些“社恐”,榜眼錢福則是呈現“社?!?,至于探花郎靳貴則是始終保持一臉謙和。 靳貴出身于江南望族,其父為溫州府經歷,曾師從楊一清。雖然只有二十五歲,但整個人已經顯得很是穩重,面對周圍的人祝賀顯得彬彬有禮。 一甲三進士,卻是恰好反映出了三類讀書人的性情。 “劉閣老和李尚書過來了!” 先前鬧哄哄的宴廳,突然間安靜下來,卻是紛紛扭頭望向到場的大人物們。 除了六百零一名新科進士外,出席這場宴會的人員還有一眾讀卷官,如此多的重臣出現可以說是排面十足。 按著禮制,狀元劉存業獨坐一席,榜眼錢福和探花靳貴同坐一席,其他的進士則是按著排名四人同坐一席,座位的順序有著極為嚴格的等級制度。 徐鴻等廣東新科進士亦是已經來到這里,原本高魁想要挨著徐鴻而坐,但遭到二甲第二名進士的眼神殺。 在這個時代,座位的次序關系著地位,關乎他們的等級高低?,F在榜單已經張貼出來,按官場的潛規則,哪怕同為三甲進士亦已經有了高下之分。 高魁遭到那位進士的死亡凝神后,一度懷疑自己昨晚睡的女人是不是他的老婆,便灰溜溜地返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哪一位是吏部尚書李裕呢?” “哪一位是戶部尚書李嗣呢?” “什么?你還找刑部尚書杜銘?早辭官了!” …… 在場的六百零一名進士看到出席的重臣,亦是紛紛進行交頭接耳,卻是認真地辨認著這朝中的各位重臣,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吏部尚書李裕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 至于有人提及的刑部尚書杜銘,雖然宋澄查清杜銘是被會昌侯孫銘構陷,但杜銘兒子圖謀錢宅同樣是真事,杜銘因教子無方而辭官歸田。 不過這并不影響眾進士在辨識各位朝廷大佬,卻是紛紛記下這幫大佬的樣貌和官職。 現在大家都即將步入官場,不管早前有關系或沒有關系的新科進士,現在都想想方設法在朝堂中找到一個靠山,從而為自己的仕途保駕護航。 歷史早已經證明,站隊比努力更加重要。 最典型當數劉大夏,原本劉大夏跟大學士楊溥就已經沾親帶故,由于抱緊了自己老師彭時的粗大腿,從而官路亨通。 哪怕現在的當朝首輔萬安和次輔劉吉,其實亦是有幸得到他們老師高谷早些年的保駕護航。 只有真正身處在官場中才會明白,幾乎所有官員的提拔都不會是無緣無故的愛,而是各方勢力所重點栽培的成員。 成化朝的文官集團之所以那般強烈地反對憲宗的傳奉官制度,正是憲宗奪回原本屬于文官集團的人事任命權,致使他們后續很難將自己的人提拔到重要的崗位上。 在場的六百零一名新科進士在通過會試的時候,便已經慢慢得到官場的游戲規則,自然是不想錯過此次抱大腿的機會。 他們先將各位大臣認清楚,等會爭取機會給對方留下好印象,而后再尋機狠狠地抱住自己心儀的粗大腿。 值得一提的是,首輔萬安在元旦被彈劾后,卻是不再熱衷于收門徒,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出席了這場宴會。 正是這時,一個身穿麒麟服的中年男子一聲不吭地走了進來,那一雙獨特的軍靴及身上的殺氣證明他是一位高級武將。 “這人是誰???” “不認識!未曾見過!” “好大的派頭,咱們大明的武將何時敢這般乖張了?” …… 看到突然出現在這里的高級武將,席中的新科進士不由得議論紛紛起來,眼神透著nongnong的困惑之色。 且不說現在堂上坐著當朝次輔劉吉和吏部尚書李裕等重臣,哪怕僅僅是面對他們這幫新科進士,大明亦不該有如此囂張的武將出現。 偏偏地,這位突然出現在這里的武將竟然沒有理會坐在這里的重臣,完全是他自己當成此次宴會的真正主角。 “來人,將這張案幾搬放到最中央的位置上!”中年男子顯得語出驚人,指向擺放在左邊的空案命令道。 闖進這里的武將年約四旬,生得濃眉大眼,眼睛顯得十分的銳利,雙臂顯得孔武有力,透著一種不俗的氣質。 兩個隨行的親衛聞言,當即便上前準備將案幾擺放到正中央。 ??? 在場的新科進士頓時傻眼了,顯得難以置信地望向這位武將,完全想不明白這位如此囂張的武將是誰,而他又憑什么敢在這場宴會居中而坐。 “慢著!”禮部左侍郎劉健像是氣炸了一般,顯得臉紅脖子粗地站出來制止。 “呵呵……有好戲看了!” “哪來的武將竟然自尋死路!” “禮部左侍郎出手,此人是要自取其辱了!” …… 新科進士看到堂堂的禮部左侍郎站了出來,頓時像是打了雞血般,且看這位禮部左侍郎如何收拾這個囂張的武將。 雖然武將在剛剛開國時期一度主導朝堂,只是自土木堡之變后,哪怕京營的兵權都已經落到他們文官集團手里,武將早已經是抬不起頭了。 中年男子面對劉健突然喊停,顯得十分平靜地反問:“何事?” “按慣例,欽命武臣居左,內閣坐右,讀卷官按圖次坐,你這點規矩都不懂嗎?”禮部左侍郎劉健板著臉質問。 欽命武臣? 此話一出,一些新科進士這才后知后覺起來。 按宴制,自明朝開科取士以來,每逢榮恩宴,皇帝雖然不會親自到場,但會派一個武臣前來侍宴,以確保天威澤沐。 只是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而今武勛和武將的地位驟然下降,現在派過來的武勛或武將壓根沒有存在感。 正是如此,現在派過來“侍宴”的武臣真的只是“侍”。 對新科進士而言,派過來的侍宴武勛或武將是誰,其實可以用甲乙丙丁來代替,甚至都不曉得有侍宴武臣的存在。 不過此次的榮恩宴終究出現了變數,這位不知從哪里冒出來的侍宴武臣一改以往侍宴武臣的軟弱,竟然要求居中而坐。 “次輔大人,這人如此不遵禮制居中而坐,終究是誰???”一個禮部官員看著這個面生的中年武將,當即找上次輔劉吉進行打聽道。 劉吉將一切都看在眼里,端起酒杯無奈地道:“武靖伯趙承慶!” 趙承慶跟朱祐樘其實是同鄉,其祖趙德勝隨太祖朱元璋爭奪天下。雖在爭奪的過程中戰死,但洪武二年配享太廟,追封梁國公,世襲指揮同知。 四世孫趙輔在任濟寧擔任左衛指揮使的時候,于土木之變率部北上,而后參與北京保衛戰,因功以左參將出守懷來。 成化元年,趙輔以都督同知佩征夷將軍印,與左都御史韓雍征討大藤峽瑤民起事,因平瑤有功特封武靖伯。 成化三年,趙輔以總兵官隨左都御史李秉東征,大破建州女真,進封武靖侯。 成化八年,由王越總督軍務,趙輔掛平虜將軍印,率軍出三邊搜套,然行至榆林發現韃靼諸部已經深入太行,故而跟王越一起請求朝廷增兵。 言官紛紛彈劾趙輔畏戰,給事中郭鏜更是給趙輔扣了一頂養寇自重的帽子,但憲宗最終沒有采納。 不久后,憲宗將趙輔召回京城提督京營,此舉又遭到言官的極力彈劾。 趙輔雖然順利提督京營,但終究搶的是文官的兵權,不久便以身體為由辭掉職務,并決定辭去侯爵換取世襲伯爵。 成化二十二年,趙輔去世,追封容國公,謚號:恭肅。 趙承慶是趙輔的嫡子,從小便喜歡武藝,熟讀兵法,一心想要像父親趙輔那般為大明王朝建功立業。 武靖伯府固然立下了汗馬,但趙輔生前不被文官集團所喜,亦沒能真正融入武勛集團,故而武靖伯趙承慶被排擠到了南京任職。 現在終究不是文官集團所主導的朝廷,武靖伯趙承慶被朱祐樘從南京召了回來,而第一個皇差正是前來榮恩宴主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