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17節
“陛下,今鹽引已經泛濫成災,以致鹽法不暢,現鹽商不肯再往邊倉運糧,請陛下收回成命!”戶部尚書李敏得知朱祐樘要以鹽引行賞,便再次站了出來請愿道。 “請陛下收回成命!”戶部的一眾官員紛紛以李敏馬首是瞻,當即便進行附和道。 萬安和劉吉默默地交換了一個眼色,又是若有所思地望了一眼下面的徐溥,便是選擇了隔岸觀火。 “鹽引一事,乃先帝之所遺愿!先帝臨終有言,非其濫賞,乃地方官商勾結竊取鹽利!今朕既已親政,當敬先帝遺愿,此事無須再議!今當選派能臣前往淮北總理鹽政,諸位愛卿以為王越如何?”朱祐樘當即搬出成化帝否決這些反對的聲音,然后直接拋出自己的計劃道。 縱觀滿朝上下,只有被成化帝謫居安陸的王越最為合適。 王越跟太監交好而自絕于文官集團,身上早已經泛上軍人剛直的脾氣。一旦重新啟用王越,那么他很大可能會替自己切中鹽政的要害,將那幫官商勾引的蛆清進行清理。 第二十八章 狼人君主,以退為進 “此事無須再議!” 簡簡單單的六個字,朱祐樘便給這個事情定了性。 只是朱祐樘這番話落在眾官員的耳里,大家的反應顯得十分的微妙。 在他們的構想中,這位性情寬厚的新君是要聽從他們的。新朝遇到什么樣的事情,這位新君都會擅于納諫,從而成為一位賢明的好君主。 但現在的情況并不是大家所預想的模樣,這位新君顯得頗具主見。 若如今就已經這么剛了,再等上幾年的話,這位新君豈不是得上天?恐怕又會變成第二位成化帝? 偏偏地,朱祐樘聲稱這個事情是先帝的臨終遺言,還真不好強硬反對,起碼現在不好跟朱祐樘直接產生正面沖突。 正是如此,大家都意識到這位新君變得不一樣,甚至可能會脫離他們的掌控。 劉吉和萬安是正統十三年的二甲進士,當年一起以庶吉士的身份進入翰林院,而后一路從翰林院到禮部再入閣,在京城共事時間已經長達四十年之久。 兩個人敏銳地察覺到朱祐樘很可能是一個十分有主見的君主,顯得十分默契地對視一眼,然后便扭頭望向臺下廣場中的徐溥。 “陛下,王越當年作詩怨望被先帝謫居安陸,今乃戴罪之身,此人不宜重用!若陛下執意要派人總理鹽政,可交九卿廷推!”徐溥深知王越的性情,當即親自站出來阻止道。 一旦由王越那個老匹夫前去整理鹽政,不說自己弟子李之清難以保全,整個鹽政體系的官員恐怕都要被斬盡殺絕。 正是如此,哪怕是讓萬安或劉吉的派系官員前去總理鹽政,亦不能讓王越這種不懂和光同塵的官員前往。 “徐師,你怕是有所不知!先帝說王越乃大明第一軍事奇才,然越性情孤傲,故而當年以作詩怨望之罪進行懲治,好消其銳氣。然王越在早前的陳情疏中說得明白,其本意并無怨望,先帝并無怪罪之意。今刑部可平反王越之罪,然詩句終有不妥,暫改免爵降職,可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前往淮北總理鹽政!”朱祐樘知道想要解決鹽弊非用王越不可,當即再度搬出成化帝道。 梁芳忍不住扭頭望向滿臉認真的朱祐樘,若不是自己一直侍奉在成化帝榻前,自己恐怕是真要信了這番鬼話。 萬安想到王越做事從來不講人情世故,心里不免生起幾分顧慮,當即遞向吏部尚書李裕一個眼神。 李裕心領神會地出列,對朱祐樘行禮道:“陛下,平反王越一事關乎大明法度,請下旨廷議。任王越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事關朝廷重臣去留,請行廷推!” 盡管朱元璋將文官集團視為打工人,但大明王朝迎來一個年僅八歲皇帝的時候,文官集團終于奪得了夢寐以求的人事任命權——廷推制度。 廷推,又稱會推,由三品以上京官和九卿一起推選官員填補出缺的文武大臣,候選人名額不等,由陛下最終定奪。 自明英宗開始,廷推便走上了歷史舞臺,成為時下大明任命大臣最重要的方式。雖然決定權仍舊在陛下手里,但他們已經牢牢地掌握了推薦權。 “那就這么辦吧!” 朱祐樘通過歷史網絡小說的權術已經有了自己的見解,加之自己性情確實十分沉穩,故而并不打算cao之過急。 即便這幫文臣最終不同意廷推王越,那亦得給自己一個合理的解釋,但王越的罪名已經被自己巧妙地抹除了,任用此人無疑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萬安等官員看到朱祐樘并不是獨斷專行的君主,不由得暗松了一口氣,同時已經開始盤算著該如何應對此事。 終究而言,鹽政系統是他們最重要的經濟來源,若是鹽政系統真被清理了,那么他們冰儆和炭儆恐怕要打上五折。 朝陽慢慢升起,金燦燦的陽光落在文武百官的身上,此時讓人顯得十分的舒服。 張升作為不入流的左庶子,而今前來早朝自然只能是個聽眾,但看到朱祐樘今日的表現,發現這位簡直是天生的帝王。 早朝有著固定的匯報順序,各個衙門輪流啟奏。 戶部尚書李敏匯報的是山東災情,向朱祐樘請旨派十萬石太倉糧賑災。 “準奏!”朱祐樘面對區區十萬石的賑災,便眼睛都不眨地大手一揮道。 今通州糧倉的儲糧超過二千萬石,誰能想到后世很多人眼里的昏君成化帝,竟然能給兒子留下這么一個充盈的國庫。 正所謂“家有存糧,心里不慌”,面對這種小額度的賑災,壓根都不算事。 在刑部匯報完后,便輪到翰林院和詹事府,而后到了六科。 明太祖朱元璋按六部建制,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大科,分別置左右給事中等官,其中共五十余人,專門負責監督六部,在運作的過程中相對獨立,是明朝獨立于都察院之外的相對獨立的監察系統。 雖然六科都給事中是正七品,而六科左右給事中和給事中均為從七品,但是大明職輕言重的典范。 吏科左給事中王質被推舉出來,代表六科上疏道:“臣吏科左給事中王質上陳四事!一曰:斥異端。欲將僧道衙門額外官員,并真人禪師之類,盡黜罷之……。二曰:罷進獻。欲將近年以來,進獻寶石玩器諸物之徒通行,察究追奪……。三曰:汰冗官。欲將近年傳奉官員,文職不由銓選;武職不由軍功者,通行裁革……。四曰:禮大臣。欲乞朝參之后,不時召見文武大臣,咨詢治道……五曰:告老疾。年老有疾戀職不去者,許令自陳休致,不爾許科道官,指名劾奏?!?/br> 這…… 萬安一直秉承著隔岸觀火的態度看戲,只是突然注意到王質在說到第五條的時候瞧了自己一眼,不由得愣了一下。 看著這個后輩眼神的意思,這是分明是要劍指自己這位老首輔啊,你禮貌嗎? 只是這些年輕人就喜歡做白日夢,自己怎么可能會主動請辭,這首輔位置占著不香嗎? “異端、進獻、冗官,著令各衙門查處,但不可一而概之!年老無為者,許令自陳。召見文武大臣,朕自有決斷!”朱祐樘已經摸清這個早朝的流程,便將昨晚已經敲定的答案進行回復道。 按說,朱祐樘對他的奏疏進行了回復,那么王質便可以回班了,但王質仍舊跪著道:“陛下,臣有補充!” 咦? 在聽到這話的時候,大家都紛紛望向了王質和朱祐樘。 按著一貫早朝的傳統,都是按著昨天呈交的奏疏副本進行匯報,而今這種行為無疑是要進行加戲了。 當然,能不能進行加奏完全取決于朱祐樘了。 “準奏!”朱祐樘倒沒有多想,便直接允許道。 終究還是低估了世道人心,王質顯得正義凜然地道:“六曰:慎政令。陛下初登大寶,政務多有不通,今賢臣在朝,遇事可交廷議,用人當由廷推,若是獨斷專行,防隋朝之訓也!” 以史為鑒,這是歷朝歷代的習慣。 明朝正是吸取了漢朝外戚亂政的教訓,所以一直提防外戚做大。又吸取隋朝君王獨斷專行二代而亡的教訓,故而明朝亦提倡君王納諫,朝中大事要跟大臣相商。 王質現在補充這一條,無疑是針對朱祐樘早前在鹽政和王越事情上的一個指責,強調了本朝廷推和廷議的地位。 徐溥對剛剛的事情一直心存芥蒂,此時不由得默默地向王質豎起了大拇指,還真是科道言官的榜樣,就是應該讓陛下擺正好自己的位置。 “此事朕自有決斷,退下吧!”朱祐樘沒想到被這么一個小小的吏科左給事中警告,但還是忍著脾氣揮手道。 倒不是他不想快意泯恩仇,只是自己既然在這個位置上,而且所面對的是這個時代最聰明的一幫人,自然亦是要進退有度。 人家勾踐都能臥薪嘗膽十年,自己現在最聰明的做法是適當的蟄伏,而不是早早地亮出自己狼人底牌。 王質原本計劃是挑釁朱祐樘博得好聲名,甚至已經準備好據理力爭,只是看到朱祐樘朝自己揮手便只能乖乖退下。 隨著六科代表吏科左給事中王質奏事完畢,便輪到最后的吏部啟奏,今天的早朝似乎即將畫上圓滿的句號。 第二十九章 君君臣臣,好夢易醒 吏部尚書李裕是景泰五年的進士,雖然跟徐溥是同年,但并沒有跟徐溥結黨,而是早已經投到萬安的麾下。 其實在吏部尚書這個人選上,但凡有能耐的首輔都會力求推薦自己人,而萬安跟李裕則是“同年、同鄉和師生”外的志同道合之人。 現在輪到吏部奏事,李裕并沒有推讓給徐溥,而是當仁不讓地站了出來跪奏道:“陛下,工部尚書謝一夔于本月得痰疾已經請歸,戶部左侍郎孫仁本月病逝于任上,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劉敷告老還鄉,請陛下準許廷推三職填補空缺!” 由于沒有完善的退休制度,很多官員都愿意為大明發光發熱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以致明朝不少官員都是病逝于任上。 另外,在新老交替的時候,還是有一些朝廷大員選擇離開。 倒不是他們不想留下,而是這是一種明哲保身的無奈之舉。在這個位置上呆久了,誰的手腳能保證干干凈凈,即便是清流官員亦遠沒有表面那般清廉。 若是吃得太胖的官員,這個時候能夠主動請辭,再花得銀兩打點一下,通常都是人走罪銷。文官集團內部沒有那么多的打打殺殺,有的是人情世故。 隨著工部尚書謝一夔病逝和戶部左侍郎孫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劉敷告老還鄉,自然就要通過廷推填補空缺了。 “準奏!” 朱祐樘知道這些官員基本都是一丘之貉,除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屬意的人選是王越外,其他位置受誰坐便由誰坐,故而十分痛快地道。 早朝已經臨近結束,陽光已經漸漸高起。 雖然陽光讓人感到很暖和,但站在這里曬久亦會感到難受,特別一些穿得厚實的官員已經開始抹汗了。 在這個時候,地位的好處便已經體現出來。 閣臣能夠在西角門的屋檐下遮陽,陛下更是舒舒服服地坐在寶座上,三面的屏風還能擋風,而他們一千多名文武百官只能在這里風吹日曬。 現在看到吏部尚書李裕奏事完畢,大家都準備恭迎陛下退朝,然后好離開這個鬼地方。 “陛下,臣還有補充!”吏部尚書李裕并沒有退下去,而是仍舊跪在地上道。 此言一出,很多官員不免大失所望,但亦有官員當即打起十二分精神,便紛紛扭頭望向了寶座上的朱祐樘。 “準奏!”朱祐樘猶豫了一下,但還是同意加奏道。 雖然有吏科左給事中王質的前車之鑒,但越是高位的官員反而越愛惜自己的羽毛,所以李裕這種高級官員更加不敢亂來才對。 李裕組織好語言,便進行奏事道:“陛下,內閣缺員已久,朝中諸事一直勞煩萬閣老和劉閣老,想必兩位閣臣亦是心力交瘁。今新朝新氣象,請下令增補閣員,一則憑兩位閣老分擔事務,二則好輔助陛下開創盛世?!?/br> 增加閣員? 大家聽到吏部尚書李裕的奏事,不由得紛紛扭頭望向了徐溥。 徐溥的嘴角微微上揚,眼睛閃著一抹野心。 雖然他現在已經是大家所擁護的新領袖,只是終究是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可謂是名不正言不順。 若是能夠早一日入閣,那么他早能早一日以內閣閣臣的身份統率百官,從而成為真正的文官領袖。 萬安的臉上仍舊是皺巴巴的,只是眉頭微微蹙起,似乎是在思考著事情。 劉吉的嘴角微微上揚,顯得幸災樂禍地望向萬安,敢情萬安這個小弟是要造反??! “萬閣老、劉閣老,你們兩人真的已經心力交瘁無法履行內閣的職責了嗎?”朱祐樘并不急于答復,而是望向左邊的兩老閣老詢問道。 “沒有!廉頗八十尚能上陣殺敵,臣今不及七旬,愿為陛下再效力十年!”萬安當即一激靈,急忙進行表態地道。 劉吉聽到萬安的如意算盤,真的想捶死這個死貨,但還是急忙表態道:“臣跟萬閣老能履行內閣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