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7節
饒是如此,在艦隊抵達廣州時,鄭和的尸體還是因為時間太長而發出臭味。 楊展前往廣州的齊王府,向齊王朱賢烶購買窖藏冰,這才讓尸體沒腐爛。 接下來的航程,楊展不斷在沿海富戶家中購買河冰,加上向北天氣漸漸轉冷,這才將鄭和的尸體穩妥運回了北京。 朱高煦令朱祁鉞主持鄭和下葬事宜,并將鄭和陵墓選在長陵不遠處,由內帑出錢修建陵墓并安葬。 由于鄭和過繼了本族的鄭均為養子,朱高煦追封鄭和為西洋伯,其養子鄭鈞受封正二品,驃騎將軍的武散階,世襲降階。 臘月初二,朱高煦將鄭和去世的那一片群島更名為鄭和群島。 接下來的時間里,朱高煦如他所說的一般,盡管沒有退位,但朱瞻壑手中的權力卻開始漸漸變大。 “噼里啪啦……” 在鞭炮作響中,時間進入了洪熙十八年,而歷史也宣布了一代人的落幕。 正月初九,太子少師夏原吉病卒家中,享年六十八。 朱高煦追贈其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謚號忠靖,入長陵燕臺,輟朝三日。 不等夏原吉去世的消息傳開,與他同僚數十年的郭資于正月十五日卒,年七十三歲。 得知消息,朱高煦追贈其為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謚忠定,入長陵燕臺,輟朝三日。 這一年,除了夏原吉、郭資病逝,還有返回四川歸養的蹇義也隨之在三月去世。 對于蹇義,朱高煦給予了和夏原吉、郭資同樣的待遇與追贈,謚號忠肅,輟朝三日。 在此之后,總算沒有了其余噩耗傳來,朱高煦也漸漸從朱棣去世的噩耗中緩緩走出。 在這一年,朱高煦沒有什么太大的動作,朝廷上下也基本上圍繞著去年制定的西域三大鐵路,漠北兩大鐵路和江南鐵路、西南碎片化鐵路,以及天下工業轉型來建設。 除此之外,便是兩京三省三十八縣的遷徙最為重要。 江西三縣二十七萬四千余口人在去年便已經遷徙抵達,分別安置在西州的高昌、天山、蒲昌三縣,以及庭州的輪臺、金滿、蒲類三縣。 兩京三省三十八縣的遷徙從去年九月開始,戶均二十畝田以下的十四萬六千余戶,合計七十四萬人被遷徙。 他們在乘坐火車抵達前線后,開始加入修建鐵路、開采礦藏的工作。 修建鐵路的每日工價為四十文,進入礦場工作的工價則是一百文。 盡管比起內地低了許多,但起碼比他們以前種地要好很多。 由于官吏調遣足夠多,加上許多百姓都接受過官學最基礎的小學教育,所以他們也清楚,必須等鐵路修抵,他們才能有地方被安置,于是加快手上的工作。 隨著這七十四萬人中的近三十萬男丁加入西域建設,當地的鐵路也在不斷向西前進。 洪熙十八年末,安西、北庭、河中三條鐵路進展迅速,各自推進二百到二百四十里。 洪熙十九年,朱祁鉞從中學畢業,朱高煦下放他前往西域任巡察御史,以此來為三十多年后的西進做準備。 朱祁鉞也十分高興自己還能前往西域,因此高興的接下了任務。 當然,讓太孫擔任巡察御史,這種事情很值得詬病,但由于是朱高煦做出的決定,所以并沒有人敢提出反對的聲音,畢竟皇帝現在不怎么管事,可他要管的事情,旁人都別想阻止。 在朱祁鉞巡察西域三司的同時,朱高煦的許多兒子也已經下放回京。 洪熙十九年四月初五,朱高煦在紫禁城冊封藩王就藩。 除了最小的四個兒子,和已經就藩的三個兒子,五個兒子分別被朱高煦冊封到了北洲東海岸。 由北向南,分別是老五梁王,就藩建康府(波士頓)。 老六淮王,就藩壽春府(紐約)。 老七荊王,就藩江陵府(奧蘭多)。 老八衛王,就藩大梁府(新奧爾良)。 老九德王,就藩德州府(休斯頓)。 五個藩王并沒有藩地,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護衛,以及自己的王府內務。 五個府由北洲宣慰司管轄,官吏和兵馬司由朝廷委派。 五個府的百姓,則是護衛的親眷,以及從受災兩京三省三十八縣中遷徙。 五王分別只有一個護衛,而每個府的兵馬司初設兵馬一千人。 旨意傳達后,由國庫撥五十萬貫修建五座府城,另負責百姓遷徙和后續的糧食運輸,以及藩王每年俸祿也由國庫負責。 王府護衛起先只有一千人,隨著府城不斷自給自足而慢慢增加。 面對被冊封海外,幾個兒子里除了老七朱瞻坪比較高興,其余都比較難受。 現在的他們興許會覺得難受,但日后他們便會知道就藩海外的好處。 此次就藩為期三年,需要耗時三年才能完成,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大規模冊封海外藩王有多么費時費力。 光是府城建設便要耗費五十萬貫,算上遷徙、后續糧食等各種費用,差不多需要耗費三百萬貫。 這樣的耗費,也就是如今的大明可以承擔,換做歷史上的大明,突然拿出三百萬貫來就藩,恐怕能一下子把國庫掏空。 不過藩王就藩,也確實有利于大明在海外的疆域穩定。 北洲的寒潮十分恐怖,要不是蒸汽機船已經開始運用,加上北洲宣慰司已經有不少煤炭,而東海岸內陸也有許多煤礦,朱高煦也不一定會選擇現在冊封五個兒子去就藩。 隨著他的旨意下達,大明朝和五個親王都開始了各自的忙碌。 洪熙十九年就這樣在忙碌和太平中渡過,而齊魯鐵路也于同年竣工。 七月,安西鐵路修抵焉耆府,擇三萬戶于焉耆安家,合計十七萬六千口。 九月,定遼鐵路竣工,自此從海州前往旅順到定遼只需要十六個時辰。 十月初四,成國公朱能乞請致仕,朱高煦批準,賞銅山三座,賜幣三千。 十月二十四日,烏斯藏都指揮使李英病卒喇薩,追封定番伯,其子李埁世襲罔替,入翰林院任編撰。二十五日,朱高煦調伊犁衛指揮使石亨任烏斯藏都指揮使。 冬月初五,朝鮮、日本及暹羅等三十七國入京朝貢,不過朱高煦并沒有露面。 時間在快速流逝,搞了十幾年大動靜的朱高煦,終于在年老后開始放緩速度。 此刻他要做的,已經不再是開疆拓土,而是鞏固疆土,為兒孫積攢三十幾年后的西征錢糧。 正因如此,在洪熙二十年正旦節的這一日,朱高煦雖然沒有參與到大朝會中,但卻召戶部、吏部、工部前往了乾清宮奏報國情。 “依戶部統籌洪熙十九年末情況,國朝有戶二千七百三十六萬五千二十四戶,一億三千六百八十二萬余五千口整?!?/br> “國朝耕地有七億四千八百余萬畝,而歲入七千四百四十六萬七千余貫?!?/br> “去歲國朝基礎開支五千八百六十余萬,工部開支八百四十余萬,積存七百四十五萬?!?/br> “如今國庫之中積存五千二百四十七萬,另有金庫七百余萬兩?!?/br> 乾清宮內,戶部尚書王回對坐在自己前方主位上的朱高煦匯報。 五十七歲的朱高煦相比較兩年前,兩鬢不知不覺已經出現白發,但目光依舊銳利。 他在這乾清宮中并非不問世事,而這也是群臣至今無人敢于試探他的原因。 畢竟朱元璋、朱棣都活到了七十以上,誰知道這位陛下會不會也活到七十以上。 這位可沒有前二者有那么多顧慮,江南商幫的下場還歷歷在目,自然無人敢于試探。 “情況倒是不錯?!敝旄哽銤M意頷首,隨后將目光投向黃福。 七十五歲的黃福身子還算健朗,他緩緩作揖道:“西域三大鐵路,預期在十五年到二十年左右完工?!?/br> “至于漠北鐵路和漠北與安西的安西鐵路,則是預計在七年內完工?!?/br> “江南鐵路,預計還有四年完工?!?/br> “西南零碎的鐵路已經陸續竣工,日后可以隨著技術提高而串聯起來,能省下不少力氣?!?/br> “南粵鐵路已經勘察好,從交趾往廣州去,一千八百四十五里,耗費約九百萬貫,用時最少十年?!?/br> 黃福將手中事情一一奏報,朱高煦聽后頷首道:“南粵鐵路可以動工了?!?/br> “是……”黃福作揖道:“陛下,臣年事已高,乞請歲后致仕?!?/br> 黃福堅持致仕近六年,朱高煦一直沒有同意,如今他已經七十五歲,而他并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 生命的最后幾年,他想要留給自己。 “等南粵鐵路步入正軌,朕便批準你致仕?!?/br> 朱高煦沒有強行挽留,只是給出了一個承諾。 讓南粵鐵路開工并步入正軌,其實也就一年左右時間,黃福六年都撐下來了,也不差這一年了。 聞言,黃福畢恭畢敬作揖:“謝陛下體諒……” “坐下吧?!敝旄哽惴愿酪宦?,隨后目光看向吏部尚書陸愈。 陸愈感受到目光,當即起身作揖道:“近些年來,確實有不少官吏貪腐,不過隨著巡察御史增多,貪腐風險也越來越大,況且朝廷每年選拔的吏員并不少,故此吏治依舊清明?!?/br> “雖然近年來,廟堂不斷有提高科舉位數,但臣以為,科舉選的就是最優秀的那批人,如今的位數無需改動?!?/br> “若是急缺官員,下面還有待職的數千名舉人,故此不必擔憂……” 陸愈很清楚皇帝不愿意提高科舉的進士席位,所以他的態度一直都是不認可廟堂聲音。 他的做法,也得到了朱高煦的滿意。 瞧著他們三人,朱高煦開口道:“有你們協助太子,朕十分放心?!?/br> “謝陛下夸贊,臣等惶恐……”三人起身作揖,朱高煦聞言擺擺手:“退下吧?!?/br> “是……” 三人緩緩退出乾清宮,而他們走后,朱瞻壑則是走入了乾清宮內。 如今的朱瞻壑三十有五,已經育有四子六女,不過除了朱祁鉞外,其余子嗣倒是不顯什么才能。 眼看朱瞻壑走進來,朱高煦也緩緩開口道:“元宵過后,我準備去一趟南京,你好好準備準備?!?/br> “您去南京做什么?”朱瞻壑有了不少自己的主見,若是放在以前,他是不敢詢問朱高煦的,只會回答是。 這份改變,讓朱高煦十分滿意。 自己這個大兒子并不是什么天賦型皇帝,但他確實很努力,并且在不斷成長。 “去看看你太爺爺,另外便是去幫你爺爺做件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