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節
沒有苛捐雜稅,加上官學、醫院推廣,大明的人口增長也算是進入了爆發期。 “去歲天下戶數一千八百二十四萬二千余五十五,口數九千二百七十二萬六千七百五十七?!?/br> “去歲天下田畝數為六百八十六萬七千九百一十九頃,又余三十二畝六分?!?/br> 在郭資的匯報下,洪熙元年年末的大明人口突破了九千萬,這無疑值得歌頌。 朱高煦十分滿意,在他看來,如此才是大明的真實人口情況。 在他攻入南京的時候,他就推測過大明人口當時應該在八千萬左右。 歷經十八年的政策推行,大明的人口增長了近一千三百萬,以這個時代的夭折率來說,無疑值得歌頌。 “去歲新增的人口幾何?” 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也開口道:“只算生產并足月而活的,約一百六十萬左右,剩余增長的,多是從云南改土歸流中被登記造冊的百姓?!?/br> 郭資的話讓朱高煦頷首,要知道如今醫院還沒有徹底鋪開,嬰兒夭折率雖然有所下降,但依舊達不到他的標準。 即便如此,按照現在的速度來說,大約五年后,大明人口就能破億。 不過就算如此,朱高煦一經聯想,還是不免唏噓。 大明開國已經五十二年了,人口也才堪堪從五千九百萬增長到九千二百余萬,增長了不過150%左右。 相比較之下,后世五十年時間,人口增長率達到了240%還多。 盡管按照世界人口比例來說,大明的人口占據世界大概30%的數量,但這相比較朱高煦所設想的局面來說,這點人口還遠遠不夠。 “各地醫院醫生的俸祿,從每人二十貫提高到三十貫,護士從十二貫提升到二十貫,并將這條消息刊登?!?/br> 朱高煦對郭資下旨,郭資聞言作揖道:“陛下,這是否太多了?” 他整理了一下語言,這才說道:“國朝養醫護三萬余,每年收診金不過十二萬余貫,但俸祿開支卻多達五十六萬貫?!?/br> “若是再提高醫護俸祿,每年支出恐近百萬貫,請陛下三思……” 雖說中原很早就開始有惠民和社會福利等政策,但從沒有像朱高煦這種,持續投入百萬貫以上的皇帝。 “朝廷從海外獲取金銀,又在國內以十稅一收稅,若是不惠利百姓,那何足以稱天子,何足以稱百姓為子民?” “此事我意已決,不可再議!” 朱高煦斬釘截鐵,郭資見狀只能無奈退后。 見狀,夏原吉、宋禮等各部尚書紛紛上前上疏,而六軍都督府也稟告了交趾軍屯田改民田的事情。 當下六軍都督府手中軍屯田已經不足二百萬畝,漸漸與財政脫鉤,這也是朱高煦想看到的。 他也不擔心六軍都督府日后要看戶部臉色吃飯,畢竟戶部收入的大頭除了田賦外,來錢最快的就是海外的礦區。 但凡這些礦區出點事情,戶部恨不得讓六軍都督府插著翅膀飛到礦區去。 大明拋棄交趾、大寧、舊港,基本都是因為財政問題。 類似云南這種可以開采金銀銅礦的地方,就算打的頭破血流也舍不得拋棄。 這些地方如此,海外有礦區的地方也如此。 這般想著,朝會也在朱高煦的走神中慢慢過去。 直到結束,他都沒能等到任何文官對孔府的繼續求情,看樣子他們是真的不敢在自己面前犬吠,生怕自己真的會取弓將他們射死。 在內心輕嗤一聲,朱高煦便也起身在山呼萬歲的送聲中返回了乾清宮。 朱瞻壑還能待到二月中旬,二月中旬后,他便要乘車南下,隨后換馬車返回南京繼續讀書了。 這次北征雖然沒有遭遇什么敵人,但朱瞻壑確實將書本知識運用到了實際中,故此對以往嗤之以鼻的教材也開始上心了起來。 朱高煦估計等他回去后,應該會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好好學習的。 時光飛逝,轉瞬間便來到了三月份,孔府涉案的三萬余人被發配車里府,發配的隊伍浩浩蕩蕩,延綿十余里。 各地州府都需要為他們準備稀粥,以免他們餓死在半路。除了他們在遷徙,朱高煦也下令從江西、南直隸、浙江等地對云南、交趾、琉球府進行遷徙。 被遷徙的對象,多為家中耕地數量不足的人家,凡是人均低于三畝的百姓,均被強制遷徙。 這樣的做法,自然使得被遷徙百姓怨聲載道,其中不乏有對朱高煦私下寫史,對其詬病的人。 只是名聲這種事情,隨著年紀增長,朱高煦開始越來越不在乎了。 此前他還想著讓朱棣幫自己背鍋,但年紀增長上來后,他發現背不背鍋無所謂,能把事情干好就行。 如果現在大明與之相連的所有國家,并都將他們同化為漢人,那朱高煦寧愿背上一口厚重的大黑鍋。 只可惜,遷徙所需的資源不能憑空變出來,遷徙人口也并非那么簡單。 別說人口,就連一些政策也不一定能很快見到成效,例如朱高煦在永樂年間制定的銀行政策。 原定永樂十七年年末就能出現的銀行,直到洪熙二年四月中旬才正式在全國完成部署并開業。 在銀行開業的同一天,各地報紙爭先恐后報道了銀行的規矩和政策,其中當地存,異地取的法子盡管很早就出現,但過往都是私人或商幫在做,第一次有朝廷參與其中。 故此,商賈及百姓們并不知道朝廷的銀行能否信任。 不過對于善于搞輿論的朱高煦來說,如何讓銀行走上正軌,沒誰比他更清楚了。 先是制定各地官員俸祿發往銀行,官吏憑存折自行領取俸祿。 其次就是在報紙上狂轟濫炸,讓整個民間所能接收到的,都是大明銀行的正面消息。 最末便是組織大量百姓前往銀行存取錢,讓過往的百姓知道銀行可以正常存取錢,甚至特意調動軍隊偽裝為百姓,大宗異地取錢。 在朱高煦的這一套套辦法下,終究是有商賈開始在銀行存錢,而百姓的那點錢數量不多,許多人并不敢輕易嘗試。 不過這不要緊,只要社會的風氣往朝銀行存錢開始走,那百姓自然而然就會存錢,更何況為了讓百姓存錢,朱高煦也開始玩起了他設想好的國債…… “賣報賣報,大明銀行發行東北、西北、兩京鐵路國債,年利息五分,存一貫得五十文,存十貫得五百文,存一百貫得五貫錢咯!” “賣報賣報……” 六月,即便是酷日懸掛高空,但街頭巷尾依舊有不少斜跨布包,拿著報紙不斷吆喝的人。 他們的年紀大多在十二朝上,基本是小學畢業的學子。 正如當年朱高煦設想的一樣,大明小學推廣后,所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短缺的人力崗位。 大明畢竟是一個剛剛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所需要的工人數量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畢業學子在畢業后所面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應該如何養活自己。 有的選擇回家務農,有的選擇去城里闖蕩。 賬房先生、跑堂伙計……這些崗位大多已經招滿了人,而大明朝每年還有數十萬學子不斷畢業。 正因如此,賣報成為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手段之一。 只要有人買報,他們便愿意為這些人讀報。 一份報紙一文錢,口才好的人一天能賣出去四十幾份,口才差的也能賣出七八份。 報紙走入人們的生活已經三四年了,人們已經開始習慣從報紙上獲取消息。 一個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拒絕習慣帶來的誘惑。 各地的報社,也開始以府、縣擴散,許多縣已經有了自己的報社和縣報。 由于朱高煦有旨意,因此各縣除了機要的消息,其它消息都得提供給報社,由報社的主編來審核后刊登。 國債的消息傳出后,不少百姓都來到了銀行詢問,但也只限詢問,鮮有人會購買。 畢竟買了國債后,一年內就不能退錢,對于許多人來說,一筆錢一年不能動,這很難讓人接受,不過朱高煦也不指望國債投入市場后就會有很多人買入。 他要的是循序漸進,只要有人買,只要這人得到了本金和利息,那國債這個雪球就會在民間越滾越大。 只要朝廷控制好這個度,那便不存在支付不起利息這種事情。 “過去四個月,朝廷在地方上的兩千四百家銀行,除了官吏的俸祿開戶,民間開戶數量僅有二萬六千四百三十七,存款五十八萬六千余貫,但調動的比較頻繁,每日調動規模在兩萬貫左右?!?/br> “另外,三種鐵路國債經過一個月的宣傳,也僅僅只賣出六萬四千貫……” 七月,武英殿內郭資只覺得嘴里發苦,不知道怎么評價銀行的情況。 “銀行的運行成本是多少?” 坐在郭資對面,朱高煦低著頭處理奏疏,頭也不抬的詢問,話里話外十分輕松,這讓郭資不由得放松了幾分。 “一年差不多五十萬貫?!惫Y回應著朱高煦,朱高煦頷首道: “你不用壓力太大,我敢弄銀行就說明他能解決朝廷的一些問題?!?/br> “朝廷從永樂五年開始就不斷鑄錢流入市場,算下來這些年也鑄了七八千萬貫?!?/br> “加上海外的白銀和銅錢不斷涌入,實際上民間已經開始從半實物半貨幣交易轉向了完全的貨幣交易?!?/br> “現在因為銀行剛剛出來,許多百姓還不了解,也不支持,就連朝廷自己人都在發俸祿后連忙將錢取出,拿回家存起來?!?/br> “可是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就會知道銀行是值得信任的?!?/br> 話語間,朱高煦對郭資繼續道:“下個月我會開始刊登報紙,將朝廷將四百余萬兩黃金和一千多萬兩白銀存入銀行的事情公之于眾?!?/br> “另外,今年結束后,我也會宣布將軍隊軍餉結算也以銀行和存折的方式下放?!?/br> “現在海外的呂宋、錫蘭、舊港、昆侖洲、木骨都束、忽魯謨斯、榜噶喇等宣慰司、官場都已經在修建銀行,并儲備了一定數量的新錢?!?/br> “你不用太擔心銀行的事情,不出三年,我敢保證銀行內最少有兩千萬貫的不動儲蓄?!?/br> “你現在要做的,就是盯好工部那邊的鐵路建設?!?/br> “只要兩京鐵路、東北鐵路修通,那依托長江和惱溫江,銀行完全可以依托鐵路和水路,實現兩個月內運輸任意一筆錢抵達兩京十六布政司的各地銀行?!?/br> 朱高煦安撫了郭資,郭資見狀便也起身作揖,忐忑不安的離開了乾清宮。 在他離開之后不久,工部的黃福便找上了門來。 朱高煦宣他入殿后,他便直接交上了一份地圖與一本文冊。 “陛下,這是西北鐵路的勘察路線和造價?!?/br> “其中,西北鐵路還分出了張家口前往定襄、九原、五原三縣的鐵路,里程一千余六十五里,造價三百八十萬貫,工期四年?!?/br> “至于西北鐵路,全程五千四百三十二里,其中隴山路段和瓜州至哈密路段修建最為困難?!?/br> “前者是地理困難,后者是人手不足,需要出高工價從甘、肅等府募工?!?/br> “隴山段的四百里鐵路,以當下的技術,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