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節
在他們印象里,自家父親可沒有展現過這種詩詞天賦啊。 “爹,您還會寫詞?” 朱瞻壑好奇詢問,朱高煦聞言本想說不是自己寫的,可轉念一想,自己改變了人世間那么多東西,諸如楊慎、唐寅、納蘭性德等明清及近代、后世詩人恐怕不會出現了。 這些人的詩詞雖然不如杜甫、李白、辛棄疾等人,但若是消失,對于華夏文化也算不小的損失。 想到這里,朱高煦頷首道:“日后等你畢業從軍,寫首送你?!?/br> “好!”聽到自家父親的話,朱瞻壑都感覺得到了激勵。 站在甲板上,父子二人聊了許多,直到黃昏,舟船??繐P州城時,父子二人才結束了話題。 他們下了舟船,帶著朱瞻圻一起準備前往揚州四周農郊。 馬匹被牽來,朱高煦見到了自己的老伙計赤驩。 “爹,赤驩真的是高皇帝送給您的???” 馬的壽命在三十年左右,偶爾也有的能活到五十年,但不管怎么說,二十三歲的赤驩已經算是進入暮年。 望著它,朱高煦有些感嘆:“是啊,高皇帝原本想著讓我與它為大明征戰,只可惜自我南下之后,它便再沒上過戰場,如今已經到了暮年……” “唏律律!” 似乎對朱高煦說自己老了的話不滿意,赤驩打了個響鼻,朱高煦見狀也笑道:“好好,不老,你尚年輕,若有機會可以上戰場廝殺?!?/br> 說著,朱高煦回頭看向朱瞻壑:“你若是畢業要上戰場,我便把赤驩交給你,由你帶他上戰場?!?/br> “好!”聽到這話,朱瞻壑雙眼放光,伸出手就想要摸赤驩,卻被赤驩歪頭躲過了。 “哈哈!它可是很難馴的,當初除了我,沒人能馴他?!?/br> 朱高煦笑著評論,朱瞻壑也被赤驩這舉動弄得漲紅了臉:“我一定行!” 他話音落下,卻沒有執拗要騎赤驩,而是換了一匹帖木兒國送來的白銀色汗血馬。 大明的馬政早有成效,尤其是擁有了東北松嫩平原那么大的馬場后,大明的馬匹數量更是日益增長,如今光儲備的軍馬便有二十余萬匹,已經裝備的近二十萬匹。 除此之外,還有近五十萬匹乘馬,百余萬匹挽馬。 這其中,光是大食馬便有上萬匹,汗血馬則是上百匹。 正因有如此龐大的馬群,明軍才能在幾次北征中跟緊蒙古人的腳步,與他們在漠北交戰。 “走吧,去看看揚州郊外如何了!” 翻身上馬,朱高煦無須抖動馬韁,赤驩便載著他沿著官道小跑而去。 “爹,等等我們!” 朱瞻壑與朱瞻圻異口同聲的策馬跟上,亦失哈、李失和李察也連忙抖動馬韁,率領百余名騎兵跟上朱高煦。 對于十七年沒走出應天府的朱高煦來說,曾經經過的揚州府是那么新鮮。 遠處的揚州城墻早已壘砌好了不知道多少年,當年與盛勇對峙時駐扎的那個集鎮也規模變大許多。 朱高煦騎馬遠離運河,往鄉野走去。 雖然已經是下午,但兩個時辰足夠他了解許多消息。 半個時辰的走走停停,朱高煦依舊沒有見到任何一片樹林,這在他的意料之中。 說到底,煤炭雖然已經大量開采,但蒸汽機的熱效率依舊不足,運作的不夠完美,因此抽水機只是小規模應用在應天府內的幾座銅礦里,煤炭的開采速度還沒有達到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驚人產量。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英國的煤炭產量應該是三千到四千萬噸左右,人口則是二千七百余萬。 相比較之下,去年大明朝的人口達到了八千二百余萬,煤炭產量卻只有一千二百余萬噸。 這還沒有經過單位折算,畢竟英國的噸是每噸一千公斤,而大明的噸位是明制一千斤。 兩方算下來,大明的煤炭開采量太少,人口卻是英國的兩倍還多。 在煤炭占據燃料市場前,木柴是百姓為數不多的燃料之一。 想要恢復生態,就得解決燃料問題,因此煤炭產量提升,必須提上日程。 江南沒有樹林沒有什么,可北方如果沒有樹林,那風沙就會不斷向南推進,而草方格對于大明朝的許多百姓來說,那也是燃料,也是可以喂食牲畜的草料。 朱高煦如果沒有記錯,北京地區的風沙在元代以前還不算明顯,雖然刮沙塵暴,但并不頻繁。 從元代開始,由于蒙古人的放牧,以及漢人為了生活的砍伐,加上世界范圍的氣溫下降,草原上的沙漠面積開始不斷擴大。 明代的二百七十六年時間里,除了前七十一年因為朱元璋、朱棣的一些植樹工程讓北平鮮少被沙塵暴入侵外,其余二百零五年時間里,北京遭受沙塵暴的頻率不可謂不高。 朱高煦記得明代北京遭遇了一百多次沙塵暴的襲擊,其中大部分都在正月到四月間。 其中嘉靖二十年以前頻率不算高,一百八十年時間里不過四五十次,但后續一百零二年時間里,由于小冰河期降臨,全球氣溫驟降,因此共出現沙塵天氣記錄八九十次。 別說從江南前往北京的官員,就連朝鮮、安南等國前來朝拜的使臣都把北京惡劣的環境寫在書中。 這樣的環境,如果朱高煦現在開始改變,讓煤炭走入千家萬戶中,讓煤炭價格不再是那么昂貴,那么百姓自然不會去大范圍的砍伐樹木,反而會為了美觀去種植花花草草。 想到這里,朱高煦將腳步放慢下來,并調轉馬頭走入了鄉間小道中。 這個時節,多有孩童在道路上玩耍。 瞧見朱高煦他們這群人,不免好奇打量,同時羨慕的看著他們所乘騎馬匹。 路過一些村鎮,朱高煦都會下馬走入其中打量。 這些村鎮的房屋修建不算好看,但絕不簡陋,村中水井、牌坊也一應俱全。 作為村吏的各村里長、糧長早就知道朱高煦要經過運河,因此得知有大隊人馬到來,他們便連忙走出村吏所,與朱高煦他們噓寒問暖起來。 朱高煦從中聊了聊,不過卻套不出什么有用的消息。 即便詢問百姓,百姓們也說日子滋潤,比以前好了很多。 對于這句話,朱高煦自然是相信的,但這個所謂的“好”得看與什么比較,又是什么標準。 洪武年間的大明雖然經過老朱的大基建而煥發生機,但總體來說還是封建時代下的百姓生活。 朱高煦的新政推行,吏員下鄉,就是為了讓百姓生活更進一步變好,同時理清楚稅收,讓錢用到實處去。 幾個鄉鎮的探索,并沒能給朱高煦很好的回復。 揚州本就是魚米之鄉,當地的百姓想要吃好喝好再簡單不過,畢竟光是疏通運河,每年就需要招募數萬人,算下來十二個月里,起碼有上百萬人次參與疏通運河的工作,賺些錢再容易不過。 相比較之下,那些沒有太多大工程的地方,想要打工謀取生路就比較困難了。 這其中,朱高煦主要擔心的還是西北地區。 “煤炭、鐵路、蒸汽機……” 返程的路上,朱高煦呢喃著這些東西,他清楚只有這些東西,才能讓大明更上一層樓,讓百姓的生活過得更好。 工業革命的前期,朝廷和資本對工人的壓榨不用過多贅述。 自己能做的,就是在這一階段監督好下面的人,讓大明朝提早渡過這段艱苦的轉型期…… 第455章 人在囧途 “前面讓一讓!讓一讓!” 二月初,在南邊部分地區已經回暖的時候,北方依舊帶著寒意,因此來往行人都穿著十分厚實。 不過與其說是行人,倒不如說是工人。 隨著朱高煦他們進入山東境內,街道上的人口漸漸變多了起來。 至永樂十六年,山東人口在經歷幾次遷徙和十幾年的安穩后,又重新穩定的保持在了六百多萬人口的水平線上。 與此同時,山東的耕地面積也稍微增加了不少,從曾經的五千四百余萬畝,增長到了如今的五千九百余萬畝。 相信再過兩三年時間,山東的耕地面積一定能突破六千萬畝。 只是山東人均耕地看似很多,實際上卻并不均衡,山東孔家及其姻親旁系,依舊掌握超過三百萬畝以上的耕地。 這些年朱高煦一直在等著收拾山東孔家,而今新政推行結束,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將孔家徹底收拾,結束他們兩千年的特權生活。 不過在此之前,朱高煦還得看看山東的百姓這些年過得如何。 “前面的讓讓,這馬車裝東西多,躲不開!” 官道上,一輛輛裝滿貨物的六輪、八輪馬車依靠多匹馬拉拽運貨,時不時提醒前方的隊伍。 朱高煦作為被提醒的一方,他帶著人下了官道,來到路旁等待著。 在那些人過去時,他們朝朱高煦一行人作揖表示感謝。 由于朱高煦將郭琰和大部分孩子隨從都放在了通過運河北上的舟船上,因此此時他身邊也不過百余名身穿常服的騎兵罷了。 “這應該是給鐵路倉庫運物資的工人?!?/br> 坐在馬背上,朱高煦還沒開口,旁邊的亦失哈便已經開口解釋了起來。 得到解釋,朱高煦也頷首道:“這個物資準備需要一年左右吧,工人工價如何?” “殿下明鑒,確實需要一年?!币嗍Ч饕净貞?,而后繼續道:“至于工價,基本是每日每人十五文?!?/br> “太學派來了多少太學士指導?”朱高煦詢問亦失哈,亦失哈頷首道:“六百余人?!?/br> “你們學校這一屆有多少報名太學?”朱高煦又側頭看向朱瞻壑,朱瞻壑不假思索道:“七十二人?!?/br> “一千多人就七十二人報名太學,看來他們還是想為官?!?/br> 聞言,朱高煦搖搖頭,雖然不至于失望,但確實有些不太高興。 太學是大明朝最重要的地方,中學畢業的學子,但凡加入太學的,都會根據興趣愛好前往各研究院學習并參與研究。 就當下的情況來看,即便是接受了小學、中學教育的學子,也并不太喜歡名義太學士,實際上干“工匠”活的職業。 盡管學習過程中已經知道科技就是生產力這句話,可相比較科技,他們更在意自己能不能吃飽和暖,能不能當官掌權。 權力二字,已經深深刻入了人的骨子里,并非那么容易就能改變的。 朱高煦倒也沒有強制所有人必須進太學研究,畢竟之前他就是這么干的,結果在有了明確方向,基礎材料都滿足的情況下,居然磨磨蹭蹭十七年都還沒將蒸汽機安排進入市場。 耗費數百萬貫錢糧,近千名大學士共同研究的蒸汽機,在熱效率上居然還不如英國人在1825年運行的“旅行者號”機車。 要知道,旅行者號機車根本沒有得到多少資助,研究它的人也不過幾十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