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節
一旦火車可以運行,那這個比例還會下降,因為物資的損耗會大大降低。 “以朝廷現在的情況,只需要一百個募兵衛,五十六萬人,就足夠維持疆域?!?/br> “因此,臣建議殿下可以酌情裁軍,減輕軍費支出……” 和朱高煦走近了,夏原吉的詞匯也開始偏向朱高煦。 對于他的建議,朱高煦也在考慮。 “原兩京十三都司的屯田衛都需要裁撤,除了邊疆都司外,其余衛所只需要維持三個衛就足夠,除兩京外九個都司只需要二十七個衛?!?/br> “兩京則是以上直二十六衛的方式,南北直隸各置八個衛,京城各置五個衛?!?/br> “渤海和遼東、四川可以四個衛,大寧和甘肅、陜西、山西五個衛,交趾八個衛,云南十個衛,烏斯藏兩個衛,海外的四個宣慰司各置兩個衛?!?/br> “除此之外,再加上海軍十七衛四所,合計一百三十衛四所,約七十三萬兵馬?!?/br> 朱高煦說出自己的想法,夏原吉卻皺眉道:“若是如此,那每年軍餉便高達一千四百六十萬貫,算上兵馬吃喝,便不低于二千萬貫,占據朝廷財政六成……” 夏原吉想把軍費控制在總財政五成以下,因此朱高煦的建議顯然超出了他的預算。 “東洋貿易建立起來后,每年能從東洋獲取的金銀價值不會低于五百萬貫,你可以把這個加上去?!?/br> “五百萬貫?”夏原吉緊皺眉頭,但又搖搖頭道: “即便有五百萬貫的金銀流入,但這樣下去二三十年后,國內錢荒就會結束,屆時涌入的黃金白銀只會成為負擔?!?/br> “你忘記算人口增長了?!敝旄哽愦驍嘞脑?,并繼續說道: “黃金白銀涌入確實會造成通貨膨脹,以朝廷當下錢荒的局面,不過二十年就能陷入平穩?!?/br> “屆時涌入的黃金白銀,必然會成為朝廷的負擔?!?/br> “可如果朝廷每年增長人口都在二百萬以上,那這些黃金白銀就不是負擔,而是用來維持經濟市場所需的貨幣?!?/br> 歷史上西班牙等國家確實因為大量黃金白銀的涌入而爆發通貨膨脹,但這是因為西班牙的貴族們沒有把黃金白銀投入生產力提高,而是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欲。 貨幣的涌入,加上三十年戰爭的人口死傷,人口越來越少,黃金白銀越來越多,生產力沒有得到提高,也沒有新的市場出現,西班牙不通貨膨脹才有鬼。 相比較西班牙,明末的局面是白銀短缺,但問題卻不僅僅是白銀短缺,因為當時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也出現了較嚴重的白銀貶值。 三十年戰爭和幕府閉關鎖國導致了白銀流入大明的數量下降,而士紳豪強大量囤積白銀,則是讓海量的白銀難以進入市場,無法流通。 當時許多名士認為應該廢除白銀,以黃宗羲為例,他主張廢銀的主要原因在于,當時的白銀過度集中在士紳豪強手里,社會上的白銀不足,已經失去了流通作用。 他提倡廢銀,其實是想消除白銀的財富分配功能。 在黃宗羲看來,這種價值極高的貴重金屬增加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當然,也有與黃宗羲持相反態度的人,例如宋應星就認為國貧民乏的原因并不是缺少白銀,而是社會物資匱乏,金銀沒有流通。 因此禁用白銀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這也確實符合當時瘟疫、災害橫行的大環境。 在朱高煦看來,兩者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最主要的還是白銀過多聚集在了豪強士紳手中。 白銀無法流通,朝廷想要繼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就無法繼續,因為百姓手里并沒有足夠的白銀。 這則辦法在朱高煦看來,完全可以用以工代賑的方式,把錢發到百姓手上。 晚明的局面是海外金銀都被豪強士紳掌握,朝廷無法對他們征稅,所以拿不到足夠多的黃金白銀。 可如果海外白銀直接被朝廷掌握,那朝廷就擁有了分配它們的權力。 這和大放水有異曲同工之妙,用基建來提高環境和生產力,然后在基建同時把白銀釋放給百姓,百姓得到白銀就會使用,白銀便能得到流通。 如今朝廷掌握了整個南洋和大明洋的貿易,這些地方的真金白銀都會流入朝廷手中。 士紳豪強的想要獲取金銀,只能在西洋范圍獲取,就他們那三瓜兩棗,即便都囤積起來,也擾亂不了市場。 每年六七百萬的白銀涌入,只要分配好了,對大明的經濟市場總體來說還是利大于弊。 況且自從醫院開始推行建設,各地的新生兒夭折率也開始下降,僅是去年,大明新生人口便存活下來二百二十四萬余。 相比較之下,七百萬兩白銀確實有些不夠看了。 歷史上明朝錢荒從明初一直鬧到明末,除了地方遭受災害,糧食與物資減產而爆發地方通貨膨脹,大明整體并沒有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所以朱高煦并不擔心通貨膨脹。 至于地方性的通貨膨脹,只要火車和鐵路可以覆蓋兩京十四省,這種通貨膨脹也可以通過中樞物資調配來解決。 看著夏原吉,朱高煦提醒道:“只要黃金白銀用到實處,便不需要在意通貨膨脹?!?/br> “真正需要擔心的,只有類似寶鈔一類的紙幣,而這些紙幣也可以用黃金白銀來作為錨定物生產?!?/br> 話音落下,朱高煦也笑道:“當然,我也有可能說的不對,但具體的還是得走一步看一步?!?/br> “海外的黃金白銀我們不開采,那便留給別人開采,與其給別人開采,倒不如我們自己開采?!?/br> “實在不行,你盯緊市場,一旦有了不良反應,我們立馬處理?!?/br> 朱高煦拍了拍夏原吉的后背,隨后走下了城樓。 夏原吉與黃福、郭資相互對視,無奈搖了搖頭…… 第449章 東洲金銀礦 “轟?。?!” 六月中旬,東洲南國山脈(安第斯山脈)爆發了沉悶的爆炸聲。 不過這次發出這樣聲響的并非是火炮,而是炸藥…… 當煙霧散去,一筐石頭被帶到了鄭和的面前,而這些石頭上隱隱可見的銀光芒代表了它們的身份。 “這就是殿下標注的南國銀礦?” 鄭和湊近看了看這些銀礦石,站在一旁的太學礦業太學士點了點頭: “應該就是這里,這些銀礦純度不錯,和日本石見銀礦不相上下?!?/br> “這礦山面積很大,估計能開辟最少兩千處礦坑,而且有很大概率有其它伴生礦藏?!?/br> 作為地質出身的工作者,朱高煦或許對其它行業不是很了解,甚至需要東西都需要明代的一些工匠幫忙才能完善成教材,但是地質類的行業,他不敢說懂多少,但一定比這個時代的大部分人要懂。 他的知識通過教材傳播給了這個時代的人,這位礦業太學士便是其中之一。 開采北洲和東洲的金銀銅礦是日后東洲貿易是否能長久的決定因素,因此自從年初三月鄭和整合了南國內部城邦后,他便開始了礦山的勘察工作。 從北國到東國、南國,被他帶來東洲的上百名礦業太學士都在軍隊保護下,按照朱高煦給出的圖紙尋找礦產。 他們接收了南國大部分礦坑,也發現了許多新礦坑,例如當下的這個南國銀礦。 “兩千個礦坑,這需要多少工人,能產出多少銀礦?” 坐在遮陽傘下,鄭和詢問面前的太學士,四周是護衛他的數百名兵卒。 “起碼十萬人,每年能產出的白銀數量不會低于三百萬兩?!?/br> 太學士推了推自己的眼鏡,將自己的推斷告訴了鄭和。 這樣的消息,讓包括鄭和在內的所有人呼吸沉重起來。 他們這些日子找到了不少金銀礦坑,但像南國銀礦這樣一座礦山就能產出三百萬兩白銀的地方還真沒有。 “這座礦山四周有多少個城邦?” 鄭和沉著脾氣,抬頭看向了旁邊略微吃驚的王任。 王任聞言連忙躬身作揖:“大概五十四個城邦,人口不會少于三十萬?!?/br> “好!”聽到王任的話,鄭和繼續開口道:“從他們的部落征募礦工,另外將戰敗的戰俘也遷徙過來?!?/br> “必須從這里修建一條前往西海岸的驛道,另外派遣工匠傳授他們知識與文化,我們不干涉他們的內部斗爭,但購買糧食他們不能無故拒絕,來這里干活的工人,我們也會給予相應的報酬?!?/br> “既然這里有銀礦和伴生銅礦,那就在這里修建一座鑄幣廠,船上的鑄幣模具都搬到這里來,每個礦工的工價就按照十文發放?!?/br> “至于物資不用擔心,下個月我就會率領艦隊返航,屆時這里會駐扎一個千戶的兵馬,加上東洲宣慰司的兩衛兵馬,足夠你鎮守當地?!?/br> 鄭和與王任交代著,而眼下的王任已經成為了東洲宣慰使。 有南國作為前車之鑒,東國自然不敢造次,畢竟東國還需要大明幫助他們完善水利和農業。 “工匠太少,以當下的火藥產量,不足以在東洲開采金銀礦?!?/br> 太學士推了推眼鏡,他自然是要留在東洲的,他們這一批太學士的任期是三年,三年后統一從東洲城走大明洋航道返回大明本土。 “需要多少人、多少物資,你和王任列份清單,我會在返回朝廷的同時派東洋艦隊輸送的?!?/br> 鄭和解釋著,盡管大明洋航道已經確認了安全,可為了更好的利用這條航道,沿海的海島還需要布置許許多多的補給點。 這些補給點的鋪設需要足夠多的時間,所以一時半會,鄭和他們還沒有辦法帶來大量的貨物。 不過即便如此,他和陳瑄先前帶來的貨物,也足夠當地人消耗大半年了,畢竟定價權在明軍手中。 陳瑄在東洲留下了三千人,鄭和則是準備留下五千人,自己帶著兩千余人返航。 這么一來,王任手中就有八千人,而這八千人將會分成八十個百戶,分別看守各地礦藏。 由于東國容易遭受饑荒,因此鄭和刻意交代的王任北上開辟北洲宣慰司,而那處地方已經有了地點,因為朱高煦已經在地圖上標注出來了。 只要按照地圖在當地開設東洲宣慰司,那日后大明從日本陸奧抵達北洲的船只就有補給點,不用狼狽的一路南下到北國和東國附近了。 交代好一切,鄭和起身對身旁的王任繼續道:“我稍許就出發,你好好為朝廷鎮守,三年后有人回來替換你,三年后我也保舉你進都督府?!?/br> “末將領命!”王任聞言連忙應下,而鄭和瞥了他一眼,輕應一聲便帶著數十騎兵離開了此處地方。 在鄭和走后,王任這才將目光放到了那筐銀礦上,眼神流露幾分貪婪。 他敢打敢殺,為的就是富貴,而今有了貴,求的自然就是富了。 三年時間,他興許也能斂財許多,讓自己一家徹底擺脫曾經的窮苦日子。 至于其它的想法,他沒有,也不敢有。 他在東洲打的這些仗確實漂亮,可把他放到大明朝,他是個什么水平,他自己十分清楚。 他只想謀富貴,其它的想法他不敢有。 思緒落下,王任也開始布置起了征募四周城邦男丁的事情。 永樂十三年,這一年絕對是值得載入史書的一年,不僅僅是大明在東洲進行淘金,就連朝鮮、占城、蘇祿等國家也在昆侖洲淘金。 除了官方的淘金,民營的淘金更不用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