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節
為了擴大漢人的生存空間,基隆衛向南方進軍,最后在琉球北部設置琉球縣(臺北)。 琉球縣剛剛修建不到三個月,但此時已經修建起了周長四里,高二丈,厚一丈六尺的城墻。 城外,數萬長山蠻在砍伐樹木,削剪枝丫。 他們將木料通過滾道拋入河中,隨后便放火將地上的雜草、灌木和削剪的枝丫焚燒。 在數萬人的工作下,琉球縣四周的叢林以每天后退數十步的速度在不斷后退。 燃燒幾個時辰后,這些草木灰被收集起來,運往了河道上的馬船,并通過這些馬船運往松江府和蘇州府。 那些木料也大差不多,基本都運往了浙江和江東這些需要木料的地方。 若是雇工來做這些事情,那一定會虧本,可長山蠻是戰敗被俘的勞改犯,他們需要勞改十年才能獲得自由身。 在勞改期間,他們每日工錢是三文,伙食是海魚、蔬菜和兩斤粗糧。 按照當下的進度,只要他們能活到勞改結束,那基本上能攢下十一貫,并且在琉球府安頓下來。 當然,琉球府的開荒并非是太平無事的,哪怕連生活在交趾長山之中的他們,也會沒有征兆的患上瘧疾和瘴氣。 因此在過去五年時間里,當初的六萬長山蠻只有不到兩萬存活下來,后續運送過來的十二萬長山蠻,也只活下來不到七萬。 九萬長山蠻,這就是當下琉球府能迅速擴張的資本,而金雞納樹皮的出現,也讓許多長山蠻浮躁的心情變得安定下來。 在開荒的路上,他們用不熟練的官話討論著一些以前的趣事,但仔細討論后,卻還是覺得現在的日子不錯。 雖然每日都干活,但自從金雞納樹皮出現,他們干活也不用擔驚受怕,而且這種能吃飽的日子也漸漸讓他們生出懶惰。 現在的他們,只想把接下來的六年時間渡過,然后在琉球府安家生活。 相較于他們,琉球縣城內的漢人百姓便生活的十分舒服。 數百福建移民走入城中,被吏員帶著前往分配居所。 呂觀是這次移民之中的一人,他孑然一身從福建南平府而來,除了一身衣服和當初分家所得的兩貫錢,他身上便再沒有任何東西。 “這是你的院子,稍許自己寫個木牌掛在門口就行?!?/br> 推開院門,一名二十來歲的吏員對呂觀說著,同時交給他一塊木牌。 木牌長一尺,寬一掌,上書長河巷第八弄。 “會寫字吧?” 吏員看著呂觀尷尬模樣,特意詢問一聲,呂觀則是尷尬道:“不會,沒讀過書……” “嗯,我幫你寫,這是你的姓名,你若是日后想讀書寫字,可以去縣里的小學讀書,不過以你的年紀,每年估計要交五百文學雜費?!?/br> 吏員幫呂觀寫上了他的名字,并將木牌掛了起來。 他帶著呂觀往院內走去,邊走邊介紹道:“在琉球府,屋子只按戶數計算,不按口數,所以你算是撿到便宜了?!?/br> “你的這處院子和其它院子一樣,二進出,占地五分,有主屋一間,側臥兩間,耳房兩間,柴房和廁所各一間,倒座房四間,馬廄豬圈一處,水井一口?!?/br> “從今天開始,這里就是你的家了,這是鑰匙?!?/br> 吏員帶著呂觀在院內參觀一番,最后將鑰匙遞給了呂觀。 院內的“繁華”讓呂觀看傻了眼,不由得指了指自己:“就我一個人???” “嗯,一個人住?!崩魡T說罷,對呂觀繼續道: “明日會帶你們去分田,不過分田是按照人頭分的,你家只有你一個人,所以只能分到五畝,不過五畝都是水田,你也不用擔心不夠吃?!?/br> “如果種不過來,可以去衙門招募長山蠻,每天五文工錢?!?/br> “我的話說完了,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吏員用南平閩南語詢問呂觀,呂觀則是點點頭:“沒問題了,沒問題了?!?/br> “行!”吏員點頭,最后提醒道:“琉球縣的兩條主干道分別是桃園街和琉球街,街道上都有賣東西的,你缺少的鍋碗瓢盆和被褥什么的都可以去買,不過價格會比在福建貴許多?!?/br> 話音落下,吏員轉身便離開了呂觀的家,而呂觀則是在吏員走后立馬關上門,轉身看著自己的二進出院子,臉上露出癡迷的笑容。 “嘿嘿,都說琉球會死人,原來都是騙人的……這么大個院子都是我的,就是鎮上的財主也沒我住的院子好?!?/br> 感嘆著院子的干凈整潔,對于前十八年一直住土屋的呂觀來說,他這輩子哪里想過自己能住這種好像用石頭壘砌的院子啊。 他這里走走,那里摸摸,對整個院子十分滿意,恨不得分出幾個分身,把院子住滿。 磨磨蹭蹭一個多時辰,呂觀才裝著兜里“沉甸甸”的兩貫錢出了院子,并小心記憶著巷子的信息。 走了幾十步,他便來到了主干道上。 由于不識字,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哪條街,總之來到街上就看到了許多賣鍋碗瓢盆的雜貨鋪,以及賣菜和rou的菜販子,rou鋪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呂觀向來干活勤快,如果不是大哥結婚,必須騰出院子分家,他興許也不會被父母叫離身邊。 只是現在他反倒慶幸自己被分家,如果沒有分家,他就不會報名遷徙,也就不會住上大院子,更不會得到城外的五畝水田。 事實證明吏員的提醒沒錯,琉球縣的物價確實要比福建還貴,買了一套被褥,十幾對碗筷,兩口鐵鍋和一些蔬菜后,呂觀懷里的兩貫錢便只剩下了一貫四百多文。 資產瞬間縮水后,呂觀不免得有些牙疼,但轉念一下自己還有五畝地,他便興高采烈的回家,給自己好好做了一頓飯。 兩斤米飯,一盤加了油鹽的炒白菜,這便是呂觀慶祝自己喬遷的喜宴。 這盤白菜他放了“許多”油鹽,吃起來格外香甜,更慶幸自己來到了琉球。 要是沒分家,他每天做飯便只敢用豬皮刷一下鍋底,然后就得炒菜,根本不敢放那么多油鹽。 “分家好啊……” 吃飽躺在床上,摸著圓滾滾的肚子,呂觀臉上笑意怎么都遮掩不住。 這一日,他激動得直到半夜才睡著,而第二日的分地中,他也分到了五畝距離琉球縣西門不足二百步遠的水田。 琉球的氣候可以全年耕種,因此得到了水田后,他便立馬給自己的田做好了標記,前往衙門招募長山蠻,同時購買了稻種。 琉球縣的百姓只有二百多戶,一千多人,因此長山蠻的數量足夠他們招募,只是排隊要耗費不少時間罷了。 排到呂觀時,他大手一揮便招募了十個長山蠻,不過由于他不懂官話,長山蠻的官話也說的不算好,因此衙門的吏員詢問了他的想法后,便與十個長山蠻交代了起來。 一路上十個長山蠻與他沒有任何對話,只是用呂觀昨日買的農具就開始為水田松土、放水。 十個人的效率很快,不過幾日就把五畝水田料理好,而呂觀也遣散了他們,花費一個月時間育苗,最后招募幾個長山蠻幫他把秧苗播種到其它四畝地上。 忙完這一切,呂觀便只剩不到一貫錢了。 距離水稻成熟還有四個月,這四個月他只能節衣縮食,先把這段時間熬過去。 等水稻成熟收割,屆時他就可以留下自己要吃的糧食,剩余的糧食全數賣出去了。 這些日子里,每隔半個月就有幾百人來到琉球縣定居,不過相較于這樣的遷徙速度,長山蠻的開荒速度更快,因此琉球縣衙手中有許多開荒過后的熟地。 這些熟地價格便宜,每畝只需要一貫,而呂觀現在的想法就是在糧食收割賣出后,攢錢買地,讓自己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如果可以,他想在幾年后回家鄉娶個媳婦,然后帶著他們來琉球好好生活。 自己不識字不要緊,未來的兒子肯定得識字,他們老呂家也得在琉球繁衍生息,日漸壯大。 想到這里,站在自家田埂上的呂觀臉上露出了對未來暢想的美好笑容。 類似他這樣的人,放眼整個大明來說并不算少數,從琉球、交趾、呂宋、舊港到錫蘭,這些得到政策扶持的地方,無疑是當下最適合貧民擺脫階級的最好機會。只是這樣的機會,往往只有少數人能抓到,大部分人都在觀望中失去了先機。 至于政策的走向,則是靠春和殿內的朱高煦決策而出,不過如今的朱高煦卻沒有在春和殿,而是站在了江東門的城樓上。 “慢點慢點!” “前方的船只避讓!” 江東門碼頭上,此刻的這里人滿為患,充斥著大量拖家帶口北上的人。 自元宵開始,南京大量官員便隨著北京不斷完善而不斷北遷。 元宵之前,南京有文官三千八百余名,武官四千三百余名,吏員三萬四千余名,人口七十六萬五千余。 至如今五月,南京文官驟降到兩千六百余名,武官二千九百余名,吏員不足兩萬六千,人口六十二萬三千余。 一個遷都的舉動,便給北京帶去了十三萬余的人口,而南京的繁華也因此下降許多。 “這些官員遷徙后,北京的繁華會更上一個臺階,不過隨之而來的也有物價上漲的各類局面?!?/br> 站在城門樓上,朱高煦俯視碼頭的遷徙隊伍,頭也不回的對身后交代。 站在他身后的,是戶部尚書郭資及禮部尚書夏原吉,以及工部尚書黃福。 “當下北直隸人口數量多少了,耕地幾何?” 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稍微思考便匯報道:“人口大約三百六十萬,耕地三千二百余萬畝?!?/br> “還不錯,起碼幾十年內不會出現什么問題?!敝旄哽泐h首,但隨即又評價道: “不過,當下北方邊軍所需糧草耗費不淺,僅靠漕糧肯定不足,東北三地可以維持嗎?” 東北三地即遼東、渤海、大寧,作為朱高煦的基本盤,當地的開發不用多說。 “當下三地有四百二十六萬余口,二千七百六十五萬余畝,就是畝產不如關內,每年稅糧二百二十萬石左右,朝廷能從市面買到的糧食不能多余二百萬石?!?/br> 朱高煦聞言不假思索道:“也就是說,東北三地可以供給邊軍四百萬石左右?” “差不多是這個情況……”郭資點頭,朱高煦也繼續道: “當下維持甘肅、陜西、山西、北平、大寧等邊軍,日??诩Z耗費幾何?” 郭資還在思考,旁邊的夏原吉卻不假思索道: “北邊邊軍合計三十個衛,北邊各都司腹地兵馬算上渤海和遼東則是二十四個衛,合計五十四個衛,三十萬二千四百兵馬?!?/br> “在腹地的二十四個衛還好說,基本可以在駐地購買糧食,耗費最多八十萬石?!?/br> “最大的問題,是駐扎在邊塞的三十個邊軍衛,雖然只有十六萬八千人,可算上路上的損耗,每人每年平均卻需要消耗十二石,每年基本需要起運二百萬石才能滿足他們的口糧?!?/br> “不過除了需要保障他們,他們的親眷也需要保障,他們的親眷大約在五十萬人左右,每年每年消耗稍低,卻也需要十石,算上邊軍消耗,合計七百萬石?!?/br> 夏原吉說完了全部,朱高煦頷首,對當前的情況十分滿意。 當下明軍對蒙古人已經形成了碾壓,相比較歷史上動輒六七十萬軍隊的九邊,大明即便把北方沿邊都司兵馬全部算上,也不過才三十萬二千四百余兵馬。 六七十萬軍隊的九邊,身后便是三四百萬的家眷,他們每年消耗的糧食是數以千萬計的,而當下的十六萬邊軍及其家眷卻只需要七百萬石。 武器更迭和戰力讓明軍可以用少量軍隊駐守北方邊塞,所消耗的糧食也就呈幾何的下降。 七百萬邊軍糧食,光東北就能滿足四百萬石,北平、山西、陜西、甘肅就更不用說了。 朱高煦算了算,正統年間以后的九邊軍費支出,基本占據大明財政的五成,而當下不足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