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節
洪武年間的大量火門槍、洪武鐵炮被打包出售,數千人組成的數十支淘金隊伍從麻林地出發,沿著河流向上淘金。 從去年跟隨鄭和抵達昆侖洲到如今,已經有許許多多的隊伍淘到了數量不菲的黃金。 他們有的乘船將黃金運回大明,在經過滿剌加海峽時,面對海軍的搜查,他們想出了各種辦法來躲避,但大部分都被逮了出來。 為了利益,許多人開始從大古剌走陸路進入云南,繞道前往交趾,最后乘船回家。 不過這條路線的危險程度不言而喻,只是半年時間,云南都司就收到了三宣十慰的數十份奏報。 這些奏報內容大同小異,無非都是陳述一些大明商人來到當地突然暴斃,而云南都司一開始還十分好奇,直到派遣的仵作在這些人的體內發現黃金后,這才知道這群人為了躲避滿剌加海峽的關稅,居然鋌而走險到這種程度。 這個時代的東南亞雨林,就是有足夠多金雞納樹皮的明軍都不敢貿然深入,只能說這些商人算是不知者無畏。 興許是陸路太過困難,運金難以躲避,因此滿剌加海關記錄的稅金也越來越多。 “看樣子,他們在昆侖洲淘到了不少黃金?!?/br> 六月末,春和殿里的朱高煦看著舊港宣慰司上交的文冊,不免有幾分感嘆。 “七百六十七兩五錢三分……” 朱高煦呢喃這串數據,乘以十基本就是那數千人淘金所得。 “這應該不是全部,按照西廠的消息來看,這群家伙可是抓捕了數以萬計的土人為他們淘金,估計走私了不少黃金?!?/br> “近來朝鮮有找朝廷兌換銅錢,或者用黃金購買貨物嗎?” 朱高煦側目詢問亦失哈,亦失哈頷首:“大概交易不足二千兩,基本都是兌換銅錢,而且他們也在海外買了不少銅錠,以滿剌加海關匯報的情況來看,應該不會少于兩萬斤?!?/br> “兩萬斤……”朱高煦摸了摸八字胡:“倒也不多,倒是他們能弄來那么多黃金,看樣子沒少在昆侖洲奴役土人?!?/br> 朱高煦輕笑,亦失哈也點頭補充道:“按照西廠的消息,朝鮮奴役土人最多,但過于分散,不好統計,但最少不會低于兩萬人?!?/br> “這次過后,朝鮮估計會派出更多兵馬前往昆侖洲,不過這樣也有好處,他們的金銀都會進入朝廷的國庫?!?/br> 陪伴朱高煦太久,亦失哈也清楚自家殿下的想法,在自家殿下眼中,藩屬國無疑是去昆侖洲為大明朝打工的存在。 不管他們從昆侖洲索取多少金銀,最終還是要以貿易的方式流轉進入大明朝的國庫,而事實也確實是這樣。 “殿下!” 忽的,班值太監走向殿內,雙手呈上一份加急的奏疏:“浙江急報……” 見是這樣的消息,朱高煦也伸出手接過,打開后便下意識皺了眉頭。 【己卯日,浙江烏程、歸安、德清三縣疫,杭州急派醫生,死三千五百八十余人,病疫得控……】 “讓人查清楚,看看疫病來源是什么,是漲水,還是衛生?” 朱高煦用朱筆圈紅,留下自己的評價后,不忘交代一聲班值太監。 隨著新政推行,尤其是醫院開始推廣,兩京十四布政使司都起碼各有一所醫院,加上沈陽、吉林、北平、南京等地醫校的學子,大明的醫學進度也隨著生物研究而突飛猛進。 但凡推廣了新政的地方,基本上不會產生什么瘟疫,而浙江這次的瘟疫,顯然是與兩個月前海水漲潮有關。 朱高煦估計是浙江的那群胥吏沒好好執行災后標準,導致衛生不合格,所以才會爆發疫病。 如果不是杭州醫學院有足夠的學子,恐怕這次死亡的人數還要更多。當然,這段時間是南直隸與浙江沿海漲水最嚴重的時候,如果處理不妥,那浙江還將遭遇更多場大疫。 “江西的新政推行如何了?” 朱高煦抬頭詢問亦失哈,亦失哈點頭道:“已經進入尾聲,江西《黃冊》口數一千二百四十六萬余,比洪武二十六年增加二百余萬,耕地倒是沒有增加多少,不過二百余萬畝,但許多冒充坡地的水田都被查出?!?/br> “新政推新后,今年江西田賦應該能收到六百余萬石?!?/br> “哼!”聽到亦失哈的話,朱高煦輕哼一聲,此前他讓江西出三百多萬石定額田賦,解縉那群人總是推三阻四,現在新政推行,在降低百姓負擔的情況下,反倒能征收六百余萬石。 想到這里,朱高煦就不免想起死在雪中的解縉,只覺得直接凍死他實在太便宜他了。 “教令浙江布政使司及都司,嚴格按照《災后標準》進行衛生清理,不然很有可能會繼續爆發疫病?!?/br> “奴婢領命……” 朱高煦吩咐,亦失哈應下照辦,主仆二人合作起來倒是也十分和洽。 討論完了浙江的事情,朱高煦這才開口說起了廣西和北京的事情。 “廣西的改土歸流進行如何,北京遷都又如何?” “大藤峽地形復雜,還未徹底平定,其它地方基本已經平定?!币嗍Ч忉尩溃?/br> “廣西布政司已經在丈量耕地,清查人口,估計能趕在年末將《黃冊》和《魚鱗圖冊》上交?!?/br> “至于北京,大部分勛貴已經北遷,僅有魏國公府還沒有?!?/br> “另外……” 亦失哈猶豫了一下,這才說道:“今早北京有消息傳來,英國公張玉薨逝,享年八十歲,陛下賜謚號忠顯?!?/br> “廣西那邊,陛下考慮到戰事基本已經平定,因此召張輔北上守孝?!?/br> “知道了?!甭牭綇堄褡吡?,朱高煦除了唏噓外,便不再覺得有什么難受。 說到底,如果不是他南下成功,張玉估計十二年前就死了,哪里能多享受這么多年。 現在的朱高煦看得很開,燕府派的退場對于他來說也算是一件好事。 “哈密的情況如何了?!?/br> 朱高煦起身看向自己身后的地圖,將目光放在了哈密上。 “駐兵一千,流配百姓兩千,平安駐扎此處,用坎兒井澆灌開墾了五千余畝耕地?!?/br> “殿下,這塊地方雖然重要,但著實太貧瘠了,口糧雖然可以自給自足,但根本存不下糧食,想要依托這里進取西域很難成功?!?/br> 亦失哈勸解著朱高煦,朱高煦卻抬手打斷: “無礙,等蒸汽機的熱效率再提高,就可以運送十幾臺抽水機前往當地,當地的地下水資源還算豐富,澆灌十數萬畝耕地不成問題?!?/br> 見朱高煦這么說,亦失哈也就不再好說什么了。 二人低頭處理奏疏,大約過了兩個時辰,便聽到了熟悉的腳步聲。 抬頭看去,果然是放學回宮的朱瞻壑。 “成績如何?” 今日是六月三十,所以朱高煦詢問朱瞻壑成績,朱瞻壑聞言只能無奈聳聳肩:“這次沒考好,掉出前一百了?!?/br> “沒事,下學期加把勁就行?!敝旄哽愕故菍χ煺佰值某煽儾惶谝?,他更在意為人處世和手段。 當下看來,朱瞻壑還是太幼稚,希望日后將他下放后,他能成熟些吧。 不過等朱高煦回過神來,他又不免苦笑自己對朱瞻壑要求太高,畢竟朱瞻壑才十三歲。 他不能用自己這一世的十三歲去要求朱瞻壑,就當下來說,他已經做的很不錯了。 “一年級的那群學弟今年出了十二個九門甲等,真是……” 朱瞻壑放下自己的書包,嘖嘖幾聲,這讓朱高煦來了興趣:“喔,比你那同窗江淮還厲害?” 朱瞻壑與江淮、郭紹的事情,朱高煦多少知道,也特意看過江淮的資料。 說實話,兩個農奴出身的人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著實讓人驚訝,更讓人驚訝的是江淮的品德很高,把這樣的人留在朱瞻壑身邊,也讓朱高煦有幾分放心。 “厲害,這次的一年級第一名是呂宋的陸愈,聽說他還是個舉人,估計是江寧中學第一個舉人學子?!?/br> 朱瞻壑喝了一口冰飲,爽快的說出這次一年級第一名的歸屬。 “舉人讀中學,還是呂宋出身?” 莫說朱瞻壑,便是朱高煦都覺得有些詫異。 呂宋雖然因為金銀礦得到發展,但畢竟遠離中原,人口也不過才二十幾萬。 這樣的人口比例能走出一名舉人已經很了不得,更別提這名舉人居然還愿意繼續讀中學了。 “我覺得這人野心不小,估計是準備中學畢業后參與科舉,奪得進士?!?/br> 朱瞻壑評價著那個陸愈的學子,同時嘖嘖道:“爹,你說他會不會太自信了?” 對于朱瞻壑的詢問,朱高煦放下朱筆,拇指交叉: “能考中舉人,還能壓下心氣來學習中學知識,這樣的人沒有幾分自信,你信嗎?” “那倒也是……”朱瞻壑點了點頭,隨后道:“爹,我們什么時候去北京?” “等你畢業,我們就準備去北京了,到時候你和弟弟們在南京繼續讀書,你讀軍校?!?/br> “好!”聽到軍校,朱瞻壑便眼前一亮,朱高煦也承諾道: “等你軍校入伍學習,你爺爺說不定要北征,到時候你可以跟著你爺爺北征?!?/br> “那更好了!”聽到自己可以和自家爺爺一起北征,朱瞻壑便高興的露出笑容。 朱高煦則是看著他的書包道:“去好好休息吧,讓你娘不用等我吃飯?!?/br> “好!”朱瞻壑起身拿起書包便走出了春和殿,在他走后不久,亦失哈這才詢問道: “殿下您的意思,七年后要對漠北出兵?” 朱瞻壑現在是中學二年級,還有三年才畢業,屆時軍校學習四年,第五年才入伍參軍考核,算下來也就是七年后。 七年后,那是永樂二十年,但亦失哈估計自家殿下不會等到那個時候才即位,估計解決完江南的事情,就到該即位的時候了。 “差不多,最近王戎上疏,說韃靼部和瓦剌部人口恢復的速度很快,估計七年后,馬哈木就能再拉出四五萬人,阿力臺這邊起碼四萬?!?/br> “必須讓他們雙方消耗消耗,或者看看韃靼部那些貴族還能不能打仗,如果他們打不了仗,把他們內遷也是一件好事?!?/br> 朱高煦評論著漠北的韃靼和瓦剌兩部,現在韃靼是大明燕然都指揮使司,雖然聽從調遣,但難免會隨著實力膨脹而反噬大明。 大明有絕對的實力,但能不打仗,朱高煦還是不愿意打仗。 在鐵路出現前,對漠北打仗只有支出,沒有收入,每打一場都是在虧本,這樣的戰爭情況持續下去,對大明來說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不過要是有了鐵路,那漠北的礦產資源就可以開發了,明軍想要在當地駐扎就簡單多了。 朱高煦揉了揉眉頭:“現在事情太多,我爹也漸漸不管事了,擔子都在我身上了?!?/br> 似乎是為了讓自己放心,老頭現在基本不插手六部的事情了,除了偶爾接受各國朝貢外,其他時候他都在研究自己的行宮,而他的行宮選址很有意思,就在后世頤和園、圓明園一帶。 老頭準備投入二百萬貫修建行宮,不過考慮到國庫空虛,他分為兩年修建,每年投入百萬貫。 對此也有朝臣彈劾,但朱高煦都把聲音壓下去了。 雖然他不知道鄭和處理印加帝國的事情需要多久,但想到歷史上西班牙也沒花費多大力氣就消滅了印加帝國,而鄭和的訴求也不是追求消滅印加帝國,因此處理起來應該會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