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節
夏原吉不擔心呂宋一地的事情,他是擔心呂宋的做法被各地效仿,而這種風氣并不太適合治理復雜的地方。 若是在海上還好說,大明藩國眾多,可補給的地方也很多,對于一些沿海城鎮的叛亂,也可以依仗堅船利炮來進行鎮壓。 不過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三宣六慰、云桂等地勢復雜的地區,那就另當別論了。 “你這么說也有幾分道理……” 朱高煦放下茶杯,思考過后才說道:“以此為借口,將許柴佬和蔣貴二人今年的考核評為乙等吧?!?/br> “這……太輕了吧?”郭資忍不住開口,夏原吉也皺著眉頭。 “在他們的經營下,朝廷和呂宋百姓都獲得了好處,苛責太甚也不好?!?/br> 朱高煦不想繼續這個話題,見狀的夏原吉和郭資也只能無奈嘆氣。 不多時,他們便改換方向,討論起了關于西南的問題…… 第421章 壩上江南 “噼里啪啦——”清晨,隨著爆竹聲喚醒了整片天地,大明朝的新年如期而至。 相較于中原與江南的熱鬧,一些鮮有漢人足跡的地方,也開始以漢家習俗過起了新年。 西江,此地位于云南西陲,坐落在干崖府前往蠻莫縣中間的河谷中。 它曾經的名字叫做古剌寨,生活著數百名泰族白衣。 不過隨著明軍平定刀干孟結束,這里的數百名泰族白衣便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大明直轄的百姓。 作為云南通往緬中平原的必經之地,這里被干崖宣慰使王瑄用心經營,逐漸繁榮起來。 那些遭受流放的靖難罪臣,便有不少人被流放此地,成為當地百姓。 正因如此,在他們這群文縐縐的罪民到來后,古剌有了一個新的名字……西江。 西江雖然只是一個集鎮,可大明在這里投入的資源并不少,許多白衣也都被招撫到這里生活居住。 數千西江百姓中,有大半是靖難被發配到此地的漢人,剩下的則是白衣和其它民族。 正因有了這些多種多樣的民族,西江的建筑風格也顯得多姿多彩,并在融合漢人及各種民族建筑風格后,形成了獨屬當地的建筑風格。 西江集鎮那白墻黛瓦、飛檐翹角的建筑風格,既有中原建筑的古樸,又有邊陲的民族特色。 往集鎮外眺望,曾經作為戰場的數萬畝樹叢已經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農田。 農田還未種植什么作物,不然綠油油一片看去,想來是十分悅目的。 “應有夢,勿忘鄉,流連……” 好似江南的詩詞韻味突然出現,在山林四周傳播開來。 山下的水泥路上,幾名漢人打扮,皮膚黝黑的少年人聞聲看去,卻見不遠處的半山佛寺烏泱泱一群儒生,此刻正在吟詩作對,討論著與新年無關的內容。 “江淮你看看,這些人又開始了,都來到這邊那么多年了,還想著回去???” 水泥路上雙手抱胸的少年忍不住吐槽,站在他一旁,略有幾分秀氣的少年則是看向佛寺,輕笑道: “高觀,你之前從蠻允遷過來的時候也尋死覓活的,蠻允到這里二百里都不曾有,這群江南人遷徙而來,離家數千里,想家也正常?!?/br> 兩名少年雖然漢人打扮,但略帶口音的官話卻暴露了他們少民的身份。 不過在這大明西南邊陲之地,各家各戶都自稱大明百姓,倒沒有特別強調民族的情況。 這樣的現象,是都指揮同知王瑄在早年間硬性要求的,但凡有人違反被檢舉,都會被懲處罰金,并且金額不少。 長此以往,在過去近十年時間里,鮮有人敢于觸犯這些規則。 即便去年臘月,各地衙門宣布解除禁令,但長時間的規則下,眾人已經不會去強調民族問題了。 這樣的情況,加上王瑄對當地的官學開辦,使得大部分二代少民都獲得了讀書寫字的機會。 因此類似高觀、江淮這樣的少民,也并不覺得自己和漢人有什么區別。 “新年正旦,不在家里待著,跑去寺廟做和尚嗎?” 高觀沒有理會江淮對自己的調侃,只是跟著調侃了一句寺廟上的那些人,便與江淮朝著西江鎮走去。 堅固的水泥路寬二丈,一路從干崖延伸到西江,再從西江延伸到蠻莫。 不過通往蠻莫的道路崎嶇,因此這條從西江前往蠻莫的水泥官道從永樂五年開修,直至今日也沒有修通。 “這西蠻官道,你說今年能修通嗎?” 高觀轉身倒退行走,看著自己面前那條延伸至山林之中的水泥路,十分好奇。 “不知道,不過我希望他修的久一點?!?/br> 江淮看了一眼,略帶感嘆道:“有了這條路,我爹娘才能賺錢,我也不用幫忙種地了?!?/br> “可我聽說這條路才九十里,修那么多年,早就該修通了?!备哂^撇嘴。 “好像是山里的一些蠻子總是出來干擾,前些日子王都指揮同知不是才帶兵從鎮上經過嗎?” 江淮解釋著,目光中也透露出一絲向往:“可惜當時在上課,不然我真想去看看?!?/br> “倒也是?!备哂^也感嘆著,想法與江淮一樣。 滇西干崖、隴川等地政策與新政一模一樣,因此官學必須就讀,不管是漢民還是少民都是一條道理。 倆少年雖然只有十四五歲,但他們七歲以前基本都在土司治下生活。 雖然記憶已經十分模糊,可他們還是記得很清楚。 當時的他們五六歲就得幫忙干活,端茶遞水算是簡單的,甚至有的就得做飯,還必須得當少土司的跟班,穿的衣服就是一些破洞衣服,根本遮蔽不了身體。 十歲以前光屁股那是很平常的,因為沒有布匹做成衣服穿。 他們的父母天沒亮就得去干活,直到天黑才回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在江淮模糊的記憶中,似乎直到永樂三年王瑄率領軍隊攻破了他們的寨子,并把他們遷徙來西江后,他們的日子才稍微好過了一些。 “對了,你家去年收繳了多少糧食?” 高觀詢問江淮,江淮也詫異道:“怎么了?” “我爹娘也要去給衙門打工,準備也把田地給出租給旁人種,我便問問你?!?/br> 高觀解釋著原因,江淮聽后點頭道:“二十畝地,收了三千六百多斤,三老爹他家給了我家兩千斤,我家交了三百六十多斤田賦,留了一千六百多斤?!?/br> “那也夠吃了?!备哂^若有所思的點了下頭。 雖然只有十四五,但在這個時代,他們已經是家中的小主人了。 江淮父母常年外出修西蠻官道,家里只有他和他弟弟,因此租田,稱糧食,交稅等事情基本都是他自己動手。 “你家有八口人,四十畝地,準備怎么租?” 江淮詢問高觀,而他們口中這些土地都是遷徙到西江后,明軍直接發放給他們的耕地。 耕地由戰俘開墾,遷徙到西江的百姓,不論漢人還是少民,統一都是每人五畝。 像高觀家那種八口人的家庭比較少,四十畝地幾乎讓全家人脫不開身去干別的事情。 到了農忙的時候,高觀父母還得去衙門請幾個戰俘來幫忙播種,秋收時候也一樣。 “嗶嗶——” 忽的,哨聲從不遠處響起,倆人連忙走到了官道的側邊。 前方的西江鎮牌坊后,百名穿著鴛鴦戰襖,牽著挽馬駝運甲胄兵器的明軍正在往外走。 官道之上趁著新年散漫的百姓見狀,也紛紛如江淮他們一樣站到了官道兩側。 官道上的人并不少,一眼看過去起碼百余人散漫在兩側,伸著脖子看向那正在趕路的軍隊。 不多時,隊伍朝著江淮他們趕來,率領這支隊伍的百戶官來到他們身旁后還停頓了腳步,給了高觀一腳。 “滾回家幫忙去!” “姑爹,你不在家過年要去哪?” 高觀挨了一腳也不生氣,笑著對這三十多歲的百戶官詢問。 “石梯那邊有狼煙,我帶人去支援,你們趕緊回家?!?/br> 話音落下,百戶官便帶著隊伍急匆匆走了。 逢年過節并不是明軍能放松的時刻,尤其是西南的明軍,總是要遇到許許多多作亂的蠻人。 西江鎮的戰俘,便是從這些作亂的蠻人之中俘虜的。 這些戰俘是西江鎮衙門的財產,通常需要被俘后為當地衙門做工三年。 衙門平日里關押他們,需要修建道路和橋梁的時候就會派遣他們去,偶爾也會將這群戰俘當做人力,租借給鎮民們,換取一份收入。 租借一個戰俘一日的價格是五文,比起西江鎮市面每日十文的工價低了一半。 “你姑姑倒是嫁了個好人,我聽鄰里說,你姑爹當年殺敵勇猛,然后才被從戰俘中特赦為兵的?!?/br> “屁咧!”聽到江淮羨慕的話,高觀無情戳破了這個流言: “我姑爹他說,他當時是想著逃命,結果跑到了王都督的面前?!?/br> “南邊的生蒲剛好要殺王都督的馬,結果我姑爹以為那生蒲要殺他,他這才從地上撿盾牌去擋了長槍,然后他才被特赦為兵的?!?/br> “???”聽到這話,江淮發懵,他沒想到在西江鎮民眾人心中頂天立地的黎百戶,居然是因為這么烏龍的事情才得到的特赦。 “當然了,聽說王都督的馬是太子殿下賜的,價值千金?!?/br> “你說,救下這樣一匹馬,換個特赦不是很應該嗎?” 高觀驕傲的說著,江淮卻撓撓頭發:“那還真是挺應該的……” “不說了,回家吃飯了?!庇昧ε牧艘幌陆吹募珙^,高觀便加快了返回家中的腳步。 不多時,他們走入了西江鎮的牌坊,在白墻黛瓦間穿梭。 在西江鎮數千人中,近半數人都是曾經的靖難佞臣之后。 他們的名聲不好,可才學卻是實打實的。 對于學子來說,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比什么都重要,而走在西江鎮街頭,幾乎到處都是朗朗讀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