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節
坐在春和殿內,朱高煦看著相較于去年,增長了一百五十四萬余人口的情況,他并沒有流出任何不滿,反而十分高興。 他這番做派,倒是讓殿內被賜座的夏原吉和郭資搞得有些汗顏。 “當下推行新政之布政司已有九地,都司五地,宣慰司三地……” “除南直隸、浙江、湖廣、江西、福建、廣東、云南幾處布政使司及都司外,便只有西番的烏斯藏及朵甘兩地都司未曾施行新政?!?/br> “今歲之《黃冊》,新增之口數多以執行新政之地上交,未執行的這些地方不僅沒有新增口數,反倒減少了四十余萬口,根本不符合常理?!?/br> “以臣之見,元宵過后,必然得先從江東六府著手,對江南推行新政?!?/br> 夏原吉開門見山的說著,話語中還帶著些脾氣。 這倒也不奇怪,畢竟當下大明雖然經過屢次遷徙,但新政之地口數加起來也不過四千萬口。 剩余四千三百余萬口,則是江南這些未曾推行新政的數據。 看上去似乎江南人太多,但實際上江南人口更多。 僅洪武十四年的《黃冊》來說,夏原吉所說的新政未曾推行的一京六省,在當年便有四千萬口。 如今二十九年過去,怎么會只增加三百萬人口? 而且這三百萬人口,還是從應天府和松江府、蘇州府查出的,其它地方不僅沒有人口增加,反而往少去報。 以三府的情況來說,整個江南之地的人口,保守估計都應該不低于五千萬才對。 “按照你說的,元宵過后對六府推行新政吧?!?/br> 朱高煦頷首認可,而他之所以這么不在意,只因楊展現在就在常州府編練海軍,數量四萬有余。 這次江東六府的新政推行,不僅有數萬吏員參加,還有四萬海軍和兩萬直隸兵馬參加。 軍政合作,吃不下它反倒奇怪了。 只要吃下它,那整個南直隸想要推行新政就更容易了。 “田畝數量倒是沒有增長太多,主要都是四川和貴州在增長?!?/br> 朱高煦低頭看著《魚鱗圖冊》,將情況說出。 郭資見狀也連忙作揖,刷臉道:“本朝對《魚鱗圖冊》登記十分上心,北方又以軍屯為主,因此裁汰北方屯田兵后,所丈量情況并不夸張?!?/br> “今年耕地相較去年,增加七百余萬畝,也大多都是貴州土民外遷四川開墾,及貴州轄內自發開墾所得結果?!?/br> “若朝廷口數有九千萬口,那六億三千萬畝耕地倒也能種起來?!?/br> 郭資還是知道農事的,以人力播種治理,哪怕健壯男子,也頂多一人照顧五畝地罷了。 六億三千萬畝耕地,主要還得歸功于關外的粗放式管理,以及大批耕牛挽馬的畜力。 “清查江東六府過后,我估計會有不少人被論罪……”朱高煦合上《黃冊》,對夏原吉和郭資開口道:“這些人,罪大惡極者流放福建琉球府,次之流放貴州,再末流放甘、肅、瓜、沙之地?!?/br> “殿下……”聽到朱高煦的流放方向,夏原吉作揖道: “其它地方臣沒有意見,主要是西北的瓜沙之地,是否遷移太多人口前往了?” “今年朝廷光是維持現有的瓜沙二州四萬余口,便已經調糧二十余萬石,當地情況恐怕很難自給自足?!?/br> 千年時間過去,西北之地的環境惡化比之后世還要嚴重。 后世的敦煌、瓜州還能看到許多綠色,但在這個時代,那種場景根本不可能。 哪怕是河流附近,也頂多有些綠草,根本不會有太多樹木,畢竟樹木不僅是建筑材料,還是供人取暖燃料。 如果不是朱高煦在瓜沙之地指出了煤礦,那二州的四萬余百姓光是燒水做飯的燃料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二州雖然耗費不少,但畢竟是朝廷進入哈密的跳板?!?/br> “這次趁著父親北上,我準備派郭鏞率騎兵三千,護送脫脫前往哈密,并擔任朝廷在哈密的衛指揮使,冊封安克帖木兒為忠順伯,將其內遷至蘭州,賞莊田三千畝?!?/br> 朱高煦要對哈密衛下手,哪怕當地的安克帖木兒對大明態度不錯,但這塊地方始終被他們所掌握,而非明軍。 唯有讓明軍在當地駐扎,利用水泥修建地下水渠和坎兒井,一點點在哈密恢復生態,耕種作物才行。 哈密也有煤礦,有煤礦和混凝土,那樹木的建筑和燃料作用就不大了。 在這樣的基礎上種植作物,將秸稈弄成草方格固沙,然后種植防沙林就容易許多。 “若是拿下哈密,那戶部這邊……” 夏原吉有些躊躇,畢竟維持瓜沙的難度就這么多,距離瓜沙還有五六百里的哈密就更難了。 “哈密內遷后,朝廷在當地只需要留駐一千兵馬就足夠,雖然有六百里戈壁灘,但之后瓜沙的兵馬可以調往肅州以東,只需要各保留一個千戶就足夠?!?/br> 朱高煦向夏原吉解釋著,夏原吉聞言也松了一口氣。 當下的瓜沙駐扎一個衛的兵馬,按照朱高煦說的,戰后瓜沙加上哈密頂多三千兵馬,雖然后勤壓力增加了,但至少沒有預估的那么大壓力。 “既然如此,臣便不再多說了?!?/br> 夏原吉放下了作揖的手,朱高煦見狀則是詢問:“今年戶部積欠多少,各庫之中還有多少?” “今年戶部積欠錢糧折色后約七百萬貫,各庫之中錢糧香料折色后尚有二千七百余萬貫,不過其中有八百余萬貫是黃金?!?/br> 郭資提醒了朱高煦,如今大明庫存的黃金數量已然不少,足有八十四萬余兩。 這還是戶部沒怎么用心收集的情況下,如果戶部用心搜集,那還能更多。 “黃金雖然很重要,但必要時刻也可以用出去,不用專門提醒?!?/br> 朱高煦又不準備在現在就搞金本位,所以黃金對于他來說也是救急的東西。 過后三年的財政壓力會很大,可一旦渡過這三年,大明的財政壓力就會逐漸變小,達到最后的收支平衡。 “戶部有沒有計算過,這些年永樂通寶一共發行了多少,各類錢幣收集毀鑄了多少?”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詢問夏原吉和郭資,之所以詢問兩人,是因為永樂通寶從永樂三年開始大規模發行,而當時郭資還不是戶部尚書。 “先后八年時間,大約發行八千六百余萬貫,具體的情況得拿文冊才能了解?!?/br> 夏原吉不假思索的開口,同時繼續道:“至于上繳毀鑄新錢的數量,大概在五千萬貫左右?!?/br> “這些情況,戶部都有造冊,畢竟每年舊錢鑄新錢,總歸會因為錢幣質量不一,從而導致火耗不淺?!?/br> 永樂通寶的質量不用多說,由于質量太好,從而導致了市面上敢于仿制永樂通寶的作坊十分稀少。 與其仿制永樂通寶,還不如仿制洪武及前朝的那些古錢幣。 “就市面的情況來看,你們覺得,朝廷還要多少年,才能徹底讓永樂通寶成為主流?” 朱高煦的話語中總是能蹦出新詞,這點夏原吉和郭資已經習慣了。 郭資盤算了一下,估摸著才說道:“上個月呂宋尋到了幾座銅礦,按照當地宣慰使許柴佬之言,明年這個時候就能穩定開采數十萬斤的銅錠輸送京城,幾年后可開采百萬斤?!?/br> “如果這條消息屬實,那朝廷每年就能多鑄二三十萬貫,算上海外和西南的白銀和銅錠,每年新鑄七百萬貫不成問題,頂多二十年就能占據主流的市場?!?/br> “百萬斤?”朱高煦詫異,他雖然知道呂宋銅礦儲備很高,但以當下這個時代的生產力,想在呂宋每年開采上百萬斤銅礦可不是簡單的事情。 “殿下,近來廟堂有不少人彈劾許柴佬……” 朱高煦詫異還沒過,一旁夏原吉便說出了廟堂對許柴佬的彈劾內容。 許柴佬畢竟之前是個商人,商人就是逐利的。 歷史上的這個時期,呂宋沒有任何產出,所以大明也沒給許柴佬什么資源。 許柴佬年老之后便從呂宋返回了老家福建,大明在呂宋的統治也隨著他率領同鄉離開后土崩瓦解。 而今不同,朱高煦點出了呂宋的金銅礦,許柴佬自然也就有了奔頭。 加上蔣貴麾下的兩衛上萬兵馬,許柴佬的野心自然也被放大。 呂宋的人口并不算多,發展至今也不過十三萬余,自然沒有足夠的人力去開采礦藏。 不僅不夠人力開采,就連開荒都十分緩慢。 正因如此,許柴佬便蠱惑著蔣貴去抓捕土人,利用土人開墾荒地,開發礦藏。 蔣貴倒也沒廢話,只要能對當地百姓好的事情,他便沒有什么可猶豫的。 因此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大片耕地被開墾,許多礦產被挖掘。 如今的呂宋,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能每年給朝廷上繳數萬兩黃金,數萬石稅糧。 作為宣慰使,許柴佬雖然不歸吏部管,但六軍都督府也有自己的考核官。 過往幾年,六軍都督府的考核官凡是去到呂宋而返回的武官,大多都會上疏呂宋之心,擔心苛責土人過甚,引起叛亂。 事實上,他們的擔心不是多余的,因為過去七年時間里,呂宋一共爆發了七十九場叛亂。 要知道即便是擁有文化的安南,過去幾年的叛亂也不過才六十二場,并且隨著時間推移,叛亂規模反而越來越小。 但呂宋不同,呂宋的規模一場比一場大,最大的規模便是三個月前發生的黃山之亂。 三十多個土人部落組成四萬聯軍,向呂宋城東部的黃山鎮發動襲擊。 不過這場聲勢浩大的襲擊,被蔣貴以六百騎兵踐踏縱橫,三千火槍兵擊破。 戰后蔣貴以五十二人陣亡,三百三十六人負傷的戰績,成功斬殺七千多土人,俘虜兩萬余人,其余土人逃入山中。 雖說不贊成蔣貴他們以壓榨的方式來治理呂宋,但六軍都督府依舊給蔣貴評功,并上呈到了朱高煦面前。 對于蔣貴,朱高煦十分熟悉,也并不覺得他的方式有問題,甚至將他拔擢到了海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的位置。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規則,在二十世紀以前的規則就是弱rou強食。 比起西方殖民者,許柴佬他們在呂宋的那點事情根本不算什么。 別說當下這個十五世紀初期的歷史背景,就算到了十八世紀。 如果白人只要求黑人干三年活就還他們自由,還給他們糧食開墾自己的土地,那黑人估計得感動的流眼淚。 相比較之下,許柴佬在呂宋做的事情,朱高煦壓根就沒放在心上。 正因如此,面對夏原吉的話,朱高煦忍不住搖頭道: “我們漢人有個習慣,但凡瞧對方可憐一些,便會有一群人心生憐憫,從而導致日后災禍?!?/br> “這樣的例子,放在史書之上實在太多太多?!?/br> “這樣的錯誤,我們也不能犯下,避免重蹈覆轍?!?/br>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夏原吉聞言則是皺眉道: “這樣的事情只是發生在一地,那尚還好說,可若是置之不理,甚至對許柴佬及蔣貴加官進爵,那臣擔心各地會紛紛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