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節
“我說老二出手大方吧?” 瞧著張氏說不出一個所以然,朱高熾也趁機顯擺了一把,并進而說道: “老三這次有苦吃了,我們也不要耽誤,等什么時候云南那邊來了消息,我們就趁早去就藩?!?/br> 朱高熾看向殿門,帶著幾分感慨:“這京城可不好待啊……” 他的話像是一陣風,直接吹向了城外。 南京外城麒麟門外,一輛馬車與二十余名騎馬的便衣兵卒停在了官道旁的鄉道上。 雖然已經是十月末,但此刻官道兩旁四周的耕地卻依舊有不少人在勞作的身影。 在后世的農村,除了少部分地區以外,冬季無疑是農閑時刻,尤其是農歷的十月尾巴,很多農民都會賦閑在家。 相較于后世,古代的農民可以說是全年無休。 “看樣子還得忙到冬月中旬……” 朱高煦的聲音在馬車內響起,熟悉江南農務的他只是一眼便知道了百姓們在忙碌什么,需要忙碌到什么時候。 冬季是農民整修農田和耕牛的最佳時機,他們往往會利用冬至這一節氣的休整期,對農田進行整地修整,清除雜草并翻耕土壤,以便為明年的春耕做好準備。 同時,他們還會檢查耕牛、騾子、挽馬的體況,給予適當的養護,使它們在來年的農田作業中發揮最佳效能。 如今的耕田間,便充滿了修整耕地的農民身影,以朱高煦的經驗來看,這些農民起碼要忙碌到十一月中旬乃至下旬。 以朱高煦的體感來說,他覺得明初的氣溫要比后世冷,因此等到十一月中下旬,興許江南一帶也已經進入零度以下了。 屆時這些百姓為了修整農田,少不了會在手上留下一些凍瘡。 等入了臘月,他們還不能休息,等抓住時間將收獲的糧食加工為成糧,同時制作醬料等食物。 一些家境不好的,還會在家里編織草鞋、簸箕等商品,以此賺取額外的收入。 看著他們的情況,朱高煦倒是沒有打擾,而是默默記下這一切,同時拿出了一本文冊記錄。 在這本文冊上寫明了各省的田畝數量,以及人口數量,還有需要繳納多少稅糧,平均每畝稅糧食多少斤等數據。 大明的田賦是定額,隨后根據百姓的上、中、下三戶身份平均分配定額的田賦。 這樣的好處是從紙面來看,百姓的負擔都不大,但壞處就是一旦執行起來會有許多可以偷jian?;牡胤?。 把上等水田改為旱田,把上戶身份改為下戶都是小兒科了,過分些的直接把上等水田改為山地,甚至伙同地方官員,勾結他們把本該屬于自己頭上的賦稅轉嫁給毫無背景的平頭百姓。 站在朱高煦的角度,他是希望不要弄得太繁瑣,而是一刀砍下,直接定為十賦一。 但是治理國家不能憑借個人想法,還得根據現實情況來進行更改。 田賦十賦一、商稅十稅一的政策已經在山東施行了,可由于官員數量不足,永樂元年的山東稅收情況并不如朱高煦預想的那么樂觀。 朱高煦翻到了代表山東的那一頁,其中寫了許多關于山東的稅收,由于朱高煦廢除了山東的雜項稅收,因此整頁紙上十分干凈簡短。 【山東布政使司有田五千七百四十六萬二百余三十七畝六分地,實繳田賦四百五十二萬三千四百六十七石半,商稅三十六萬四千七百二十五貫三錢四厘?!?/br> 今年山東繳納了四百五十二余石稅糧,相比較洪武年間二百八十五萬的稅糧,直接增加了一百六十七萬石。 看上去百姓的負擔加重了,但實際上是減輕了,因為山東并沒有進行徭役,也沒有征收各類人丁絲絹的雜項,只保持了在各縣城門收取的商稅,數目也十分可觀。 但即便如此,它卻并沒有達到朱高煦的預期。 因為按照山東的畝產來說,田賦起碼能收到六百萬石以上,商稅也不應該這么少。 這比他預期的少了近一百五十萬石,原因就在于這次完全徹底按照十賦一和十稅一進行的,只有青州、登州、萊州這三個州府的百姓,以及三個州府的所有縣城。 離開了官員最多的這三府后,另外的濟南、東昌、兗州三府想要貫徹這個政策就開始困難了?!氨3忠槐人陌僮笥业墓倜癖壤捅3只臼斩?,不過還得考慮吏治問題……” 朱高煦呢喃著,他算了一筆賬,就是他在山東投入的官員數量,以及在青、登、萊三州投入的官員數量。 在老朱的制度下,正常一個縣是五名職官搭配二十到七十名不等的胥吏。 胥吏的俸祿在洪武十三年定下標準,此后幾乎再無大變。 其中,一、二品衙門的月俸二石五斗,從上到下依次遞減,到了六品衙門則是月俸一石,并不算太低。 在冊上的吏為五萬五千余人,但沒在冊的卻有十余萬人,而這群人的俸祿則是地方衙門撥給。 在這樣的制度下,曾經的青登萊三府的地方官員數量不到二百人,胥吏一千二百余人。 他拿下青登萊三府后,又調渤海一千四百余名吏目加入其中,因此當地官吏數目為二千八百人,百姓則是在遷移之下波動較大,但也保持在一百八十萬左右。 算上稅務司的三千官員中的一千五百人,今年的三府賦稅收取中動用了整整四千三百官吏。 在這樣的局面下,三府兩千余萬畝的耕地繳納了二百八十萬石,接近改制前山東全省的稅糧繳納情況,而掌握另外大半田畝的濟南三府卻只繳納了一百七十二萬石。 “得更換地方胥吏成自己人才行?!?/br> 大致算了一下用人成本和稅糧收取情況后,朱高煦便決定了要調渤海畢業的學子南下山東。 今年渤海會在臘月畢業兩萬學子,而這也是渤海學子畢業浪潮的巔峰。 當這批洪武三十年就學的學子們畢業后,渤海平均每年的畢業數量會下降到一萬人,而遼東的學子還沒完成五年學業。 不過只要撐到永樂三年結束,等洪武三十二年入學的十余萬遼東學子畢業,那自己手上的人就足夠了。 屆時不管是對山東大興教育,還是把山東基層胥吏全部換血都足夠。 至于今年畢業的這兩萬人,朱高煦也不準備全部投入南下為官的隊伍中。 他想要從中選出一些優質的人才,專門投入到數理化的研究中,畢竟科學才是生產力。 為此,他早早就讓亦失哈將他自己所出的數理化考卷印刷,提前兩個月運往了渤海。 等到年末畢業考的時候,只要有人能脫穎而出,那他們就會被朱高煦投入課題研究中,根據朱高煦提供的思路,向著各個方向去研究,去完善基礎數學、物理和化學,同時發明改進一些現有和沒有的科學產物。 朱高煦不是全知全能,他只能給出他知道的方向讓人去研究,具體能否成功他也不知道。 他真正的戰場還是得解決大明的弊病,例如畢業的這兩萬學子。 “眼下遼東有五千官員維持局面,但明顯不夠用,先留一萬在當地吧……” 朱高煦呢喃著,同時將這件事情記錄在文冊上。 過后,他又稍微計算了一下,如果加上在山東的渤海胥吏和稅務司官員,再加上可支配的這一萬學子,那就是一萬四千四百人。 如今整個山東人口是五百萬左右,因此將這批人完全作用到基層的話,那基本能實現對山東從下而上的掌控,山東也能作為新政策的試點運行,并在成功后推廣。 想到這里,朱高煦也將最后一個字寫完,放下了手中的文冊,推開了馬車的車門。 “殿下……” 兩名百戶官圍了上來,朱高煦卻擺手:“隨我去田間走走,稱呼我為主薄便可?!?/br> “是!”二人作揖回禮,而后跟著朱高煦順著小道走入田間,只是他們剛剛到來便遭到了驅趕。 “那邊的那三個,沒長眼啊,來我田里踩什么?!” 遠處,一個老農朝著朱高煦他們吆喝著,同時還舉了舉手中那老舊的鐵鋤。 “老丈莫要生氣,我是江寧縣的主薄,特來詢問你們的難處?!?/br> 帶著二十幾個騎馬的男丁,朱高煦只能為自己扯上官身。 盡管只是江寧縣的主薄官身,卻還是那讓原本吆喝的老農連忙丟下農具,跪在田間用力磕了幾個響頭。 “草民不知道主薄來了,居然還敢向主薄吆喝,請主薄恕罪!” 老農用力磕頭,滿身泥土的同時,也讓四周的農民知道了江寧縣主薄的到來,紛紛放下了手中農具,如待宰的羔羊般紛紛下跪,茫然無措。 “都起來,我也是農民的孩子?!?/br> 朱高煦上前扶起那老農,并向四周人吆喝,這才將他們叫起。 不過即便站了起來,他們卻也還是唯唯諾諾,坐立不安。 也就是此時,那老農才看出朱高煦的高大,不由得縮了縮脖子。 換做旁人被他如此叫嚷,可不管這里是不是他的田,先打一頓再說。 “老丈,我來城外,就是想問問你們,今年沒了蠲免,衙門派出的胥吏和糧長與你們收糧時,可曾為難你們?” 朱高煦扶著那老丈坐在一旁的田埂上,百戶官見狀也連忙將帶來的馬札放在田里,朱高煦也坐在了馬札上。 只是片刻,他又覺得這樣有些不妥,因為他生得高大,坐在馬札上比起坐在田埂上的老農高大太多,因此不免有一種官員審犯人的感覺。 他將馬札放倒,坐在放倒的馬札上,雖然坐著舒服,但這感覺反倒對了。 “沒有為難,沒有為難……” 老農重復著這句話,但他的言行舉止卻出賣了他,顯然有人交代過他們這么說。 “老丈放心,我這次出來沒人知道,只要你們不說便沒人能為難你們?!?/br> 朱高煦安撫著老農,可老農卻直接跪下來:“主薄大人,您就別問草民了,到時消息走了,您倒是可以回到縣里,可草民還要討生活?!?/br> 老農的話讓朱高煦語塞,不由想到了前世許多電視中主角為百姓或配角做主,張口就是能保護他們的話。 可現實與電視不同,沒有哪個主角能一直坐鎮當地,為當地的百姓做主。 他們做完了一件事便走了,似乎一件事便能解決所有事情。 自己的詢問也是如此,如果他沒有辦法保護這群村民,那詢問他們便是害了他們。 “這樣吧老丈,你把事情原本告訴我,若是那里長與糧長都有貓膩,我便派人把他們拿了,從我貼身人中選人當里長與糧長,但凡遇到事情都有他們庇護你們?!?/br> 朱高煦做出承諾,那老農與四周農民聞言面面相覷,似乎很想說出心中想法。 “我絕不是來套話的人,也不是騙子,不信您往那邊看?!?/br> 朱高煦示意他們看向官道上的馬車和兵丁,果然他們見到后也大膽起來,人群之中紛紛叫嚷。 “趙南和李勇那兩個狗東西拿的不是官斗來收糧,還說我們的糧食不好!” “對??!” “歷年都是交十二斤糧食,今年那斗大了,我們足足交了十五斤米!” “還有……” 有了朱高煦的保證,人群便再也按耐不住,紛紛道出苦楚。 “老丈,他們說的可是真的?” 朱高煦低頭看向那老農,老農也頻頻點頭:“都是真的,收了田賦還要我們幫他們服徭役?!?/br> “不止是幫他們服徭役,他們還把自己親戚的徭役免除,讓我們去幫他們服,一旦我們不愿意,他們就在每年夏秋收稅的時候收拾我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