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節
真定指揮使衙門內,耿炳文讀出了讓南軍心頭一沉的消息。 雖說山海關還沒有落入叛軍手中,可沒了大寧,叛軍完全可以自由出入遼東與北平三府,只不過耽擱些時間罷了。 “叛軍數量,恐怕不下十七萬了?!?/br> 耿炳文訴說著這一情況,同時目光在衙門內掃視著,最后放在了身材高大的一個身影上。 “平都督僉事,老夫命你率楊松、潘忠兩部九千精騎北上雄縣?!?/br> “末將領命!” 當耿炳文的聲音傳來,被譽為北邊第一猛將的平安也站了出來。 他此前被調往了山東,眼下帶兵來到真定,算是耿炳文可以信賴的先鋒將領。 讓他帶兵北上雄縣,就是為了試探燕軍對己方的反應如何。 眼看平安領命,加上大寧、遼東已經基本全線丟失,耿炳文反倒是不著急了。 先前他著急,是因為大寧和遼東有斷糧風險,朝廷讓他加緊拿下朱棣與朱高煦,這樣才能保證大寧和遼東不會投敵。 現在大寧和遼東都沒了,他需要請示南邊朝廷的意思,暫時駐守在真定、河間二府,扼守山西關隘,防止叛軍匯合后大舉南下。 “把這消息加急送往京城,請示陛下?!?/br> “末將領命!” 耿炳文將這些軍情收起來,轉身交給了作為駙馬都尉的李堅。 作為朱允炆派來的人之一,李堅與寧忠、吳杰等人不同,他身后是朱允炆,因此由他將信件交給朱允炆才是最穩妥的打算。 李堅走出衙門,不多時便安排了八百里加急,將北平和遼東、大寧的情況送往了南京。 只是三日時間,朱允炆便收到了這一連串的消息。 坐在紫檀嵌玉寶座上,武英殿內的朱允炆沉著臉色,面前站著齊泰、方孝孺等五府六部的群臣。 他沒有像眾人所想的一樣大發雷霆,而是沉默了許久后才開口道: “傳朕旨意,自今日起,禁止百姓私自出家為僧尼,天下的寺院道觀,每僧道一人僅能存田五畝,朝廷可免其租稅,以供香火,余者田畝盡數入官衙,由官衙均給百姓?!?/br> “陛下圣明……” 聽著皇帝的新政,眾人都清楚這是對北邊渤海庶人均田地給軍戶的反擊,只是這反擊的力度并不算大。 天下佛道的田地,早在開國之初便已經收回過一次,眼下雖然已經過去二十余年,但佛道在洪武年間被限制,能通過香火錢購買的田地十分有限,天下佛道加在一起,頂多也就百萬畝之數。 這數額放在遼東自然很多,可放在關內就顯得并不多了。 用這點田畝數量收買百姓,根本起不到什么效果,何況這批田地是否能到百姓手上還另說…… 想到這里,一些武官隱晦的看了一眼暴昭等文官。 “長興侯來了奏疏,并以為當下沒有了解救大寧、遼東之急迫后,應當屯兵于河北,限制叛軍之蹤跡,逐步北上,將叛軍慢慢擊垮?!?/br> “此策,汝等以為如何?” 朱允炆拿著耿炳文的奏疏詢問眾人,對此齊泰先一步道:“就眼下看,確實應該如此?!?/br> “只是山東、河南二地府庫已經耗盡,距離秋收還有一個半月?!秉S子澄跟上開口,并繼續道: “若是還要徐徐圖之,恐怕山西府庫也將耗盡?!?/br> 黃子澄一開口,便說到了朱允炆最關心的錢糧上。 二十幾萬大軍在山西、北平,需要補給他們的民夫雖然沒有百萬那么夸張,但也有四五十萬人。 耽誤農時暫且不提,單單其人吃馬嚼,每個月就要消耗二三十萬石糧食。 現在山東與河南、北平還未到秋收,因此大軍糧食只能從直隸調撥。 這一來一去,加上運輸路上的損耗,消耗的只會更多。 每耽擱一個月,朝廷都得支出數十萬石。 只是相比較這點錢糧消耗,朱允炆更在意耿炳文還能不能對付朱棣與朱高煦。 “賊軍兵力之多,已不下十七萬之數,若是耿瓛等人投降,興許會達到二十萬之巨?!?/br> “你們以為,是否需要增調兵力給長興侯?” 朱棣靖難的規模太大了,朱允炆自然擔心耿炳文失敗。 對此,李景隆也站出來開口道:“西南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興許可以調都督瞿能、顧成所率的四川四萬兵馬北上?!?/br> “此外,兩廣一帶也可以調兵三萬,若是不行,可以從直隸再調十萬兵?!?/br> “另外,可以調長江、兩廣水師歸楊文或陳瑄統轄北上山東登萊,防止渤海庶人效仿高皇帝渡海遼東之舉,順帶命令登萊水師繞道朝鮮,接應九連城劉真所部徐徐撤退,令吳昇等人駐守等待長江水師接應撤退?!?/br> 李景隆要放棄遼西和九連城,但這已經是定局。 這兩地沒有足夠的糧食供給,投降只是時間問題,倒不如趁著他們還有糧食,用長江、兩廣和登萊水師將他們接應撤回山東、北平。 不過,這么做也有一定的隱患和危險,所以李景隆略帶擔憂道: “只不過,叛軍恐怕不會給我們調兵的時間……” 他的話,道出了朱允炆的擔心,因此面對這個問題,朱允炆倒是難得的沒有聽從黃子澄的話,而是下令道: “令長興侯駐扎河間、真定,防止叛軍南下,此外再調江西、浙江、直隸等都司六萬兵馬北上,調顧成與瞿能四萬人北上?!?/br> “一旦西南戰事告定,令魏國公與西平侯再調云南三萬兵馬北上,都督何福留守?!?/br> “此外,調陳瑄統轄長江水師北上接應劉真,調登萊水師接應吳昇、吳壽安?!?/br> “都督府再給沈陽的耿瓛飛鴿傳書,朕表其功,擢其爵沈陽伯,望其自勉?!?/br> 說完這一切,朱允炆目光沉著的掃視了眾人: “我不信集結三十余萬大軍,會對付不了叛軍十七萬之數?!?/br> 最新章節被屏蔽,等會估計才能放出來 第242章 勢必不還 “砰!”“砰!” 八月中旬,當朝廷已經決定征調更多兵馬與朱棣父子決戰時,朱高煦卻沒有繼續逗留遼西,而是在留下陳亨與陳懋、孟章、徐晟等人后,便帶著百余騎向遼南趕去。 經過幾日的奔波,他最終趕在八月十四這一日抵達了金州。 曾經充滿肅殺的金州在經歷過戰事后,反倒變得繁華了起來。 來自吉林的上千工匠抵達金州,在這里擴建船廠,炮制由渤海軍從北邊山區拉來的樹木。 相比較砍倒樹木,滾入松花江就能輕松獲取木料的吉林船廠不同,金州船廠的木料需要從一百二十余里以外的山區中拉出,然后在山區腳下的烤場內烘烤炮制。 待到其水份被烤的差不多,便會通過十六輪的大馬車拉動,在八匹挽馬的拉拽下,緩慢抵達金州船廠。 由于距離拿下金州已經過去一個半月,因此當朱高煦抵達金州船廠的時候,他已經可以在這里看到上百根一人合抱的木料。 “這些木料,能制作多少艘戰船,多少艘馬船?” 站在人聲鼎沸的船廠內,朱高煦詢問著負責此地的劉船工與王船工。 對于這個問題,經驗更為老道的劉船工用手摸了摸木料倉內的木料,隨后才開口道: “這些木料制作馬船沒有問題,足夠制作二千料的五艘馬船,可以一次性運送四千石糧食或者五百兵卒?!?/br> “只是若要用來建造戰船,還得繼續陰干三個月左右,好在金州的氣溫比吉林高,大海不至于會結冰無法出港,因此不會耽擱試船的問題?!?/br> “這些木料若是陰干三個月,便可用來制作二千料戰船五艘?!?/br> “北邊烤場已經步入正軌,現在王都指揮使那邊,每日都能帶著弟兄給船廠運來三十根木料,差不多就是一艘二千料馬船、戰船所需的木料?!?/br> 劉船工說著這一切,朱高煦也詢問道:“這船,能否再建造大一些?” 朱高煦記得清楚,寶船雖然沒有所謂的萬料廣大,但也有五千料大,排水量兩千余噸。 雖說這是朱棣讓人研究數年的結果,但眼下吉林船廠的船工們也經過數年鉆營,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二千料。 “可以嘗試三千料?!眲⒋ば⌒囊硪淼拈_口,顯然這是保守的態度。 不過對于他的話,朱高煦卻搖頭:“你們都是我的臣民,我不會隨意懲處你們?!?/br> “你說三千料,那便造三千料的馬船與戰船試試,若是能弄出四千料、五千料,我也十分高興,會令人犒賞參與設計建造的船工們,師傅賞錢十貫,船工一貫?!?/br> “臣謹記?!眲⒋づc王船工作揖應下,朱高煦也最后看了一眼木料倉,隨后走出了金州船廠。 不多時,他騎馬前往了金州城的指揮使衙門,一路上可以看到金州百姓們都喜氣洋洋。 在城外的百姓忙著開荒,在城內的百姓則是做著些食品、手工類的小生意。 渤海軍雖然是多民族混合的軍隊,但渤海軍的軍紀沒得說。 朱高煦的《練兵實錄》中,開篇第一句話就是:“爾等在家里,大多是種田的百姓。只要爾等回想在家里種田時繳納錢糧的苦楚艱難,就可以明白今天老百姓供養你們錢糧是何等的不容易!” “老百姓又不要求你耕種擔作,養你一年,也不過指望你打幾個勝仗。你不肯盡力殺賊保護他,反而舉刀對準他們劫掠,那養你又有什么用!” 除了這種開篇的話外,后世所用的《軍紀》更是渤海軍要日常背誦的東西。 朱高煦教他們識字,明道理,就是為了想要訓練出一支不僅僅會打勝仗的軍隊,還要求他們會“打敗仗”。 古往今來許多精兵都會打勝仗,因此一路高歌猛進時,常常會遵守道德紀律。 可一旦打了敗仗,他們便會慢慢成為劫掠百姓的賊兵。 所謂官兵狠過匪兵并不只是玩笑話,而是血淋淋的現實。 因此即便是敗退,朱高煦也絕不準許有人空手拿百姓的東西,但凡有這樣的人,朱高煦一概處死。 從吉林南下的路上,朱高煦便處死過幾個小偷小摸的兵卒,為的就是整肅軍紀,讓他們知道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 所以到了金州城時,能走到這里的兵卒,已經是經過重重考驗的兵卒了。 朱高煦給他們開的軍餉足夠高,他們沒有買不起的東西,都嚴格按照《軍紀》來為人處世。 他們的到來,沒有給金州帶來災禍,反而帶來了繁榮。 盡管山東斷絕了前往金州的航道,可商人都是逐利的,朱高煦來到金州城內后,便看到了許多商人。 “這些商人,他們都是從山東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