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節
他們每個人的乘馬背上都背負著一袋糧食,這是朱棣為朱高煦最后做的一件事,他給渤海前來的三千兵馬,每人發了一石撤軍所用的糧食。 從兀良哈禿城到東邊的惱溫江,其距離不過三百里,對于渤海軍來說也就是四天的路程罷了。 在東邊的惱溫江中游,已經有近二十艘一千二百料的馬船等待著他們。 只是四天時間,朱高煦便帶著渤海軍抵達了后世大安一帶。 在后世,這里擁有二百余萬畝優質的耕地,但在六百多年前的大明,這里還是一片淤泥灘。 一個多月的時間,渤海駕船而來的兩千民夫在這片淤泥灘上修建了一個渡口。 如果這個渡口在日后沒有遭遇摧毀,那這里將是日后大明通過水路占領漠東的橋頭堡。 即便這個渡口被摧毀,只要朱高煦靖難能夠成功,那想要修復它也不是什么大問題。 明初惱溫江(嫩江)的通航問題,朱高煦已經差不多弄清楚了。 全長兩千余里的惱溫江,其中下游到三岔河的這七百余里水路,豐水期可以通航三千料左右的船只,枯水期也可以很輕松的通航一千料的船只。 從后世齊齊哈爾左右往上的流域,豐水期大概可以通行五百料的船只,枯水期也可以通行二百料的船只。 這些東西摸清楚后,日后朱高煦想要進一步深扎漠東一帶就輕松許多了。 只要日后能在漠東站穩腳跟,如歷史上的朱棣一樣開辟一條橫穿大興安嶺的驛道,那明軍日后就可以從開平衛北上,利用漠東這塊平原來產出糧食,運送給軍隊。 屆時只需要再確定捕魚兒海與斡難河能否走一百料左右的小船,那明軍就可以長期組織數千人規模的軍隊,長期在漠北和蒙古人打拉鋸戰。 當然,說起來很簡單,但實際cao作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的。 具體的情況,還是得派人走一趟才能知道。 “上船吧……” 理清思緒,朱高煦也帶著王義他們走上了渡口上的馬船。 馬匹被卸掉了馬鞍和負重,在數百騎兵的驅趕下,與馬船開始順著惱溫江而下。 六月初六,朱高煦帶著三千騎兵返回了肇州城,而朱棣他們還在撤回全寧衛的路上。 由此便不難看出,一條河流對于戰爭到底有多么方便。 朱棣他們走陸路從全寧衛去兀良哈禿城需要半個月,而朱高煦只需要六天,比他們節省了九天的時間。 如果遇到風沙天氣,朱棣他們甚至要花二十幾天,但朱高煦頂多花費七八天。 多出十天半個月,那就代表多消耗了數萬石的糧食,因此朱元璋才會在知道惱溫江可以通航后,決定傾入資源來打造渤海。 只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有他那樣眼界的。 回到了肇州城后,朱高煦簡單詢問了這一個多月以來肇州城的開荒進度。 由于耕牛挽馬數量足夠多,肇州城外的豆田已經達到兩萬四千余畝,不出意外的話,明年開春后能有三萬畝可以用來種植豆料,滿足大約四千匹軍馬的日常所需。 對于這個結果,朱高煦十分滿意,因此他在交代了王義如何治理肇州城后,便乘坐馬船往吉林城踏上歸途。 六月初九,朱高煦抵達了吉林城。 由于事前有雞西關的塘騎通知,亦失哈早早就在碼頭等待朱高煦。 朱高煦下船后,他便牽著提早下船的赤驩與一匹普通乘馬迎了上來:“殿下……” “城內情況如何?”朱高煦頷首,隨后接過赤驩的韁繩,翻身上馬。 亦失哈也是如此,不過在上馬后,他便在跟隨朱高煦說起了吉林城的變化。 “船廠那邊,幾位師傅已經按照您說的,提早開始制作兩千料大船的龍骨?!?/br> “劉船工與王船工二人都確定過了,這批龍骨在明年開春過后就可以使用?!?/br> “準備了多少龍骨?”朱高煦策馬向吉林城走去,邊走邊與亦失哈商量正事。 “二十條,都是按照戰船的標準來制作的?!币嗍Ч淮?,同時也解釋道:“馬船只要有烤場,很快就能制作龍骨,三個月左右就能造船,五個月就能下水?!?/br> “好!”聽到了亦失哈的話,朱高煦滿意點頭,畢竟海路才是他能打南兵一個猝不及防的殺手锏。 只要走海路南下,他完全可以依托堅船利炮與數量數倍于他們的南軍對壘。 現在的問題,說到底還是糧食,因此朱高煦詢問:“府庫之中的糧食還有多少?” “四十九萬石?!币嗍Ч貞?,同時繼續道:“按照眼下糧食的長勢,入冬前應該能有五十萬石左右的實糧?!?/br> “開荒那邊,今年三灣已經新開辟九萬余畝,雞西堡以西的鎮子也興建起來了,開辟了三千多畝田地?!?/br> “長春城那邊的場子已經選好,并且清理了前金時期隆安城的廢墟,從中清理了不少可以用的青石?!?/br> “按照眼下的速度,大約四個月左右就能用水泥修建出一個可以容納五千人的石堡?!?/br> “另外,南邊也送來了去歲朝廷允諾的四個千戶,都被奴婢暫時安置在了長春城……” 說到此處,亦失哈壓低了聲音:“那四千軍戶有一萬五千六百二十七人,不過其中有不少人總是在打探一些消息?!?/br> “此外五軍都督府那邊的文牘中也注明,其中有三個千戶約一萬余七百人都是調給吉林城的,必須在吉林城當值?!?/br> 亦失哈在紫禁城待了十幾年,他自然聽過許多摻沙子的事情。 只是如此明目張膽的摻沙子,他還是第一次見。 “看樣子,南邊的那位已經等不及了……” 朱高煦眺望遠處的吉林城,輕聲呢喃開口。 “南邊?陛下嗎?”顯然亦失哈還不知道朱元璋已經崩殂的消息。 “南邊沒有邸報送來?”聽著亦失哈居然還不知道朱元璋崩殂的消息,朱高煦皺眉看向他,亦失哈卻搖了搖頭:“未曾送來?!?/br> 亦失哈的話,讓朱高煦嗅到了不對勁。 大明對于文武諸司衙門的官制公文與邸報都是有時間限制了,從京城到全國各省直屬府、州衛、所的“限到”時間是十分嚴苛的。 從京城到十三省布政司衙門和諸省都司衙門、宣慰司衙門的時間都是規定好的,只能快不能慢。 如河南、山東、湖廣、江西、浙江這些臨近應天的三司衙門,那基本規定在二十天以內必須傳達到位。 如北平、陜西、福建,則是要求在三十天以內。 至于更遠的兩廣、云南和陜西行都司、遼東等地,基本是四十天到一百天不等。 如果是皇帝崩殂這樣的加急文書,那即便是相對來說遙遠的云南,也頂多二十日就能收到消息。 像遼東,基本也就十五天就能收到消息,而自己的渤海最長也不過二十天左右罷了。 老朱如果和歷史上一樣在五月初十崩殂,那按理來說消息應該送抵吉林了才對。 “難不成……爺爺沒死?” 一想到老朱有可能沒死,朱高煦便覺得頭皮發麻。 如果老朱沒死,那他做的許多事情都是在玩火自焚。 朱高煦不害怕對陣幾十萬南軍,他害怕的是朱元璋麾下的幾十萬南軍。 如果是朱元璋統籌,耿炳文、李景隆指揮,那別說六十萬南軍,就是二十萬南軍,自己和老爹朱棣也不一定能吃得消。 想到這里,他手心冒起了汗。 只是轉念一想,老朱都那么大年紀了,即便再能熬,也熬不了太久了,自己大不了繼續裝下去便是。 用手指揣摩了一下冒汗的手心,朱高煦便安定了下來,并對亦失哈吩咐道:“你挑幾個人去找周定,南邊應該發生了什么事情?!?/br> “是!”亦失哈還以為朱高煦在說南邊廟堂出現了什么事情,因此頷首答應了下來。 “黑水城的東西制作如何了?” 朱高煦再度詢問,亦失哈則是看了看四周,見沒有人跟上來,他這才壓低聲音:“小的物件最多在入冬前就能弄完,大的物件最遲到開春就能鍛造?!?/br> 他用上了鍛造一詞,顯然是在說野戰炮。 野戰炮與艦炮,這是朱高煦能否快速拿下遼東的關鍵,朱高煦十分上心,因此吩咐道:“事情盯緊些,另外別讓南邊來的四個千戶知道這件事情?!?/br> “那三個千戶要調來吉林嗎?”亦失哈面色擔心,可朱高煦卻淡然點頭。 “他們來就讓他們來,我倒是要看看他們來到吉林城后,能鬧出什么花樣?!?/br> “哪怕要鬧事,也得問過吉林城十萬軍民!” 第212章 搭臺唱戲 “三十一年閏五月乙酉日,上崩于西宮,皇太孫即位,尊謚圣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上以天縱之資……”六月中旬,經過半個月的長途跋涉,北巡的二十余萬隊伍終于被朱棣帶回了全寧衛。 在他惴惴不安的情緒下,此地果然出現了傳旨太監的身影。 對方在此等待許久,并召集了三王與諸將,當眾宣讀了朱元璋崩殂,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的消息。 一時間,眾人眼前一黑,都來不及反應,低著頭與左右面面相覷。 眾人之中,只有朱棣、朱能、張玉與丘福、姚廣孝等人心中駭然。 他們沒想到,朱高煦所說的話居然是真的,那位開國三十一年的洪武皇帝居然真的崩殂在了五月。 “先帝崩殂,陛下可有詔諸王何時進京……” 朱棣接下圣旨,當著眾人的面緩緩起身詢問,可他心里卻想到了朱高煦在兀良哈禿城對他說的那些話。 “大行皇帝留有遺詔,言諸王臨國,毋至京師?!?/br> 那傳旨太監畢恭畢敬的回答,可這回答讓沉不住氣的朱權不服了。 “哪有不讓兒子進京吊喪的道理!” 朱權一開口,那太監便臉色一變,但還是偽裝著恭敬,與朱棣、朱權、朱植三人解釋道: “大行皇帝已于五月辛卯葬于孝陵,陛下也早早即位,三位殿下還是不要打擾大行皇帝了?!?/br> 這傳旨太監的話讓眾人面面相覷,顯然他們都沒想到朱元璋這樣有著豐功偉業的帝王,居然才停靈七天便下葬了孝陵。 在他們看來,哪怕皇太孫著急即位,也應當等二十七天才對,七天未免有些…… “俺知道了?!?/br> 有了朱高煦的提醒,朱棣沒有太過激動,只是點頭答應,同時詢問:“陛下有什么旨意嗎?” 那傳旨太監也沒想到朱棣居然會那么冷靜,不過對于朱棣的詢問,他也在朱棣預料中的取出了另一份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