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節
至于朱允熥,在朱標和藍玉先后薨逝后,整個東宮便只剩下了他一個‘外人’。 之后的事情,也就是朱允炆在老朱死后繼位,封朱允熥為吳王,建藩杭州。 只是不等他就藩,靖難之役便爆發,朱允熥就這樣被困在南京四年。 四年后朱棣入南京,在建文群臣的推舉下繼位,朱允熥被降封廣澤王。 待朱棣帝位穩固,朱允熥又被朱棣以不能匡輔其兄的罪名廢為庶人,禁錮在鳳陽。 十五年后,當初打開南京城門的谷王朱橞又詐稱蜀府崇陽王朱悅燇為建文君意圖謀反,同年被囚禁在鳳陽的朱允熥于是暴卒,年僅三十九歲。 可以說,比較朱高煦自己,朱允熥的經歷才能說得上不管怎么看都是必死的局面。 朱允炆上位,哪怕沒有削藩之舉,沒有靖難之役,以朱允熥那敏感的身份,恐怕也很難善終。 朱棣上位,為了穩固帝位,朱允熥也很難善終。 這么一看,朱高煦倒是很可憐他…… “嗯?”感受到朱高煦那憐憫的目光,朱允熥略皺眉頭,而正在下車的朱元璋也看向了朱高煦。 察覺朱允熥的目光,朱高煦側頭躲過,隨朱元璋一起下了馬車。 這是朱高煦時隔兩個多月以來第一次出府軍前衛的小院,與他被禁足前的景色不同,這條昏暗的小巷兩側堆滿了積雪,僅有中間有一丈寬的青磚石路。 朱元璋往前走去,朱高煦跟隨他身后。 爺孫二人走了不知道多遠,期間一直沒有說話,直到他們走出小巷,轉入另一條小巷的時候,朱元璋才開口道:“近來南京城里,有許多人都在為你說話,你知道有誰嗎?” “孫兒不知道……”朱高煦確實不知道有誰在為自己說話,他能想到的也就只有自家大哥朱高熾,以及與朱棣相識的一些燕府舊人了。 至于徐輝祖、李景隆等人,后者不必多說,前者盡管是自己的舅舅,但他現在人在云南,而且他在朝中勢力不算大,即便想要發聲也沒有幾個人響應。 “淮西、浙東、江右和江東……”朱元璋說著,突然停頓一下:“你倒是牽扯出了不少人?!?/br> “孫兒可和他們沒有什么瓜葛,甚至都沒見過幾面?!敝旄哽銢]想到自己能牽扯那么多人,要知道他都沒見過幾個這些地方出身的文臣武官。 “我知道……”朱元璋頷首,背負雙手在前面走著,沉默了幾個呼吸后才又道: “云南的事情你都知道,我也就不說了,他那看山點礦的本事,我不管是真是假,總之只要有把握,你都得繪圖告訴爺爺?!?/br> “那是自然?!敝旄哽悴患偎妓鞯狞c頭,心里卻莫名發虛。 在他心虛的時候,朱元璋側頭瞥了他一眼,又迅速收回目光,沉聲道: “有人想要把你派出去,但廟堂上的人都希望你留下,你是怎么想的?” 他這話說出,朱高煦愣了愣。 他結合老朱所說的金銀礦與諸派官員不想他離開的想法,朱高煦不難猜出諸派官員恐怕是想從他點出的礦山中獲得一些利益。 唐宋元明清…… 不管哪個朝代的士大夫,他們都是吃人不吐骨頭的主,朱高煦雖然不知道他們想用什么辦法從自己身上獲得利益,但他本能的不想與這些人打招呼。 如果不是眼下的他還沒確定傅友德和馮勝的生死,他早就如之前一樣,著急離開南京了。 至于老朱話里所指想讓自己離開的人,朱高煦只能想到朱允炆、朱濟熺和朱尚炳。 眼下的局面,恐怕只有他們三個人才會希望自己離開南京。 “回北平嗎?”朱高煦思緒過后反問朱元璋,沒有直接給出自己的答案。 “去遼東的北邊……”朱元璋頓了頓,而后接上:“吉林船廠?!?/br> “吉林船廠……”朱高煦愕然,他沒想到朱允炆他們居然想讓自己去吉林船廠。 朱高煦的記憶力不能說過目不忘,但看過兩三遍后便會記得很久,因此吉林船廠的情況他比誰都清楚。 軍匠一千三百七十七戶,合計六千八百四十七口人,軍馬二百七十六匹,開墾田地兩千八百七十六畝四分,職責是建造及維護吉林舟師的戰船,同時承擔聯系女真諸部的責任。 這樣的一個地方,實力僅僅與內地的一個千戶所差不多,而且由于管轄面積大,并且距離海西、東海等部女真較近,因此時常遭到不服管教的女真人劫掠。 加上明初東北氣溫驟降,不復隋唐時期的溫暖,因此能在那片土地耕種的作物僅有蜀黍(高粱)、小麥、大豆等作物。 不僅如此,由于明初東北寒冷期長,所以當地種植出的作物收獲時間都比后世要提前半個月乃至一個月,而提前收獲就得面對畝產不足的問題。 按照亦失哈的說法,開原以北的地方種植糧食,每畝只能收獲七八十斤實糧,而養活一個人在沒有足夠副食品的情況下,起碼要五百斤主糧。 如此看來,那吉林船廠那不到三千畝地,也就能養活四五百口人,剩下的六千多人都得依靠遼東來輸血。 只是糧食這一條,朱高煦就得面臨被卡脖子的局面。 朱高煦知道吉林船廠是水利設施不足,導致糧食產量跟不上,但即便他修建了水利設施,依照前世所學到的知識來說,吉林船廠的糧食產量也頂多只能提升兩三成,想要養活一個人起碼得六畝地。 六千多張嘴巴在那吉林船廠,哪怕朱高煦想要簡單的自給自足都需要開墾近四萬畝地,是現在吉林船廠耕地數量的十幾倍。 那樣的地方,一旦cao作不好,朱高煦想要在靖難之役建功的想法恐怕要宣告破產。 只是……他能不去嗎? 機會只有這一個,一旦錯過就很難說了…… 朱高煦在糾結,盡管他想了很多,但外界只不過過了幾個呼吸的時間罷了。 “孫兒……”朱高煦不知道怎么說,但朱元璋沒有讓他想太久,而是從他的表情中看出了他的想法。 “你若是不想去,爺爺也不勉強你?!?/br> 朱元璋背對著朱高煦,一邊走一邊說,朱高煦聽后沉默,他不想放棄這個機會,但真的讓他去吉林船廠,如果沒有準備的話,那他在靖難之役中很有可能會重蹈前身覆轍。 他要以原始股的身份加入靖難,正因如此他才一直沒有從燕府那邊要人。 靖難必須要以燕府和他朱高煦這兩個班底的情況開展,不然對于他來說,靖難成功和失敗沒有任何區別。 思緒萬千,朱高煦停住了腳步。 聽著身后的腳步消失,朱元璋也停了下來,側過身子回頭看向朱高煦,等待他的答案。 “孫兒若是去了,穎國公和宋國公能活下來嗎……” 朱高煦抬頭詢問朱元璋,可面對這個問題,他卻沉默了。 這位在后世人看來擁有絕對話語權的洪武皇帝,卻在朱高煦面前做不出一個符合他心意的決定。 沒有什么言語,朱高煦就這樣站在幽暗的小巷里,等待著老朱的答案。 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朱高煦等的很煎熬,好在老朱終究開了口:“你可以不去……” 他沒有正面回答,但話里的意思讓朱高煦大腦空白。 “真的非死不可嗎……”他在心底喃喃自語,老朱卻轉過身去,繼續向前方走去。 朱高煦面如死灰,但還是跟上了老朱的步伐。 只是在接下來那漫長的道路中,爺孫二人再也沒有交談,直到他們走到一處掛著燈籠的地方,朱元璋才帶著朱高煦停了下來。 燈籠下,一小旗十人分別站立兩排,穿著朱高煦熟悉的甲胄。 “殿…殿下……” 熟悉的聲音傳來,語氣中帶著一分錯愕。 心如死灰的朱高煦抬頭,卻迎面看到了王儉那吃驚的面孔。 王儉的出現讓朱高煦心頭一震,他往左右看去,不僅看到了同樣吃驚的戌字百戶兄弟們,還看到了高大的門楣,以及那塊高掛起來的牌匾。 【穎國公府】 望著那四個字,朱高煦轉頭看向了朱元璋。 “開門吧……” 朱元璋平淡的對王儉開口,王儉雖然不知道朱元璋是誰,但從朱高煦與朱元璋的身位來看,想來這人是個位高權重的人,因此命人將門打開了。 朱元璋走了進去,朱高煦也跟上隨從。 面對錯身時王儉那疑惑的神情,朱高煦沒有多說,現在的他只想知道老朱帶自己來穎國公府是為了什么。 走在熟悉的穎國公府內,朱高煦心中忐忑。 這一刻他想到了許多,其中以傅友德去世的時間為主要。 傅友德是冬月二十九日去世的,而眼下是臘月初五,從歷史上來說,傅友德多活了六天,自己改變了原來的歷史。 可如今看來,老朱突然帶自己來穎國公府,恐怕不會有什么好事情。 朱高煦沒敢想,即便他已經后知先覺的想到了,但他努力回避著。 在前進的路上,許多朱高煦曾經見過亦或者沒見過的穎國公府仆人都在向他們二人行禮,不過這次他們行禮的對象不再是朱高煦,而是走在他前面的朱元璋。 興許是這一刻,朱高煦才能深刻體會到錦衣衛的恐怖。 他臉色蒼白,只覺得渾身發冷。 在一名錦衣衛的引路下,他們走到了一處院子。 院子的屋里站著許多人,他們有的在啜泣,有的在低頭難過,還有的在靜靜等待著什么。 朱元璋帶著朱高煦走了進去,一開始這群女眷還在想他們是誰,只是不等她們有所反應,坐在一旁的兩個五六歲娃娃便撲了上來,抱住了朱元璋的腿。 “外公!外公!” 兩個娃娃的聲音打破了這屋內的氣氛,急促的腳步聲從臥房響起,傅忠與傅讓先后走了出來。 在他們見到朱元璋的那一刻,他們下意識的跪在了地上叩首:“陛下萬福安康……” “陛下?”呆愣的女眷們終于反應了過來,紛紛跪在地上五拜三叩:“陛下萬福安康……” 一時間,這屋里站著的,只剩下了朱元璋與朱高煦,還有那兩個抱著朱元璋雙腿的娃娃。 朱高煦是第一次見那兩個娃娃,但他從他們對朱元璋的稱呼中知道了他們的身份。 這兩個娃娃,或許就是傅忠與壽春公主所生的兩個孩子。 “起來吧……” 朱元璋雙手摸上了兩個娃娃的頭,臉上露出了一抹慈祥的同時,也讓傅忠等人起身。 待他們起身后,傅忠與傅讓這才發現了跟在朱元璋身后的朱高煦,他們眼神中透露出了一種欣喜,緊接著是釋懷。 望著他們的眼睛,朱高煦心底升起了一絲不好的預感。 “我進去看看你爹,你們在外面候著?!?/br> 朱元璋拍了拍兩個娃娃,示意他們松開手,并對傅忠、傅讓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