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如果不是還有燕王和秦王在左右夾擊他,恐怕眼下的晉王已經無人節制了。 “晉燕失睦……”朱高煦腦中閃過了這四個字,好似靈光一閃般,他思緒瞬間通明。 “這個策題,恐怕是老朱想要借我之手來敲打我那三伯,同時讓天下弱藩放心?!?/br> “如果是這樣的,那就好辦多了……” 朱高煦松了一口氣,只要老朱不是針對燕藩,那他就不用擔心了。 至于惡了晉府,朱高煦更是一點不擔心。 據他了解,自家那個如日中天的三伯,好像也沒有幾年可活了,指不定兩人這輩子都沒再見面的機會。 想清楚一切,朱高煦開始琢磨起了如何說出一篇讓天下諸藩放心,同時還能討好老朱的文章。 朱高煦清楚老朱的性格,即便他的諸子中違法亂紀甚多,他也沒有廢除其爵位,更不會逼死自己的兒子,而是罰俸、亦或者口頭斥責。 就這些行為來看,朱元璋面對諸王,他的第一身份不是皇帝,而是一個父親。 如果朱元璋面對諸王的身份是一個皇帝,那以他的手段,完全可以在他在世時,不耗費大明一點元氣就能削藩成功,可是歷史上他并沒有。 哪怕晉王朱棡都這樣高調的爭儲,明面打老朱的那張老臉,老朱也沒有讓人殺他,而是下旨痛罵一頓來解恨。 這樣的表現,倒是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因此,老朱他想要的削藩,一定是懷柔的,而不是像朱允炆那種,恨不得把諸藩都廢為庶人,讓他們餓死民間。 看人下菜,這很重要。 今日的策題,如果是朱允炆出的,那朱高煦會毫不猶豫的展露出狠辣一面來迎合朱允炆,為的就是先保證自己不會成為朱允炆的眼中釘,rou中刺。 可眼下的策題是朱元璋出的,因此經過李景隆解釋,朱高煦已經知道自己要怎么回答這個策題了。不過,其中稍微帶有的一點難度就是,如何在懷柔的情況下滿足老朱的需求,同時又不遭到朱允炆的厭惡,致使自己眾矢之的。 對于這個問題,朱高煦心里早已有了腹稿。 他自穿越而來,就回憶過朱允炆和朱棣的削藩方式。 朱允炆的削藩方式,許多人都了解,但朱棣的削藩方式,許多人卻不了解。 后世有的人說漢代的推恩令在明代用不了,因為明朝藩王沒有封國土地的征稅權,而是拿著朝廷發的俸祿過活。 可是,他們不清楚的是,明代藩王雖然沒有封國土地的征稅權,但是他們有兵權。 明代藩王的兵權,大到三護衛,小到一護衛。 每護衛少則三千人,多則滿編五千六百人,看似不多,但聚集起來就會很多。 朱允炆削藩時,朱元璋臨終前任命的顧命大臣齊泰就曾經上疏過,可以效仿推恩令的方式,削去藩王兵權,以此讓藩王沒有實力和朝廷對抗。 然而,朱允炆沒有選擇齊泰的建議,反而選擇了自己老師黃子澄的建議,認為天兵一至,藩王必定俯首稱臣,乖乖交出手中兵權,等待發落。 這樣的選擇,直接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爆發。 朱棣上位后,他不僅和齊泰的思路一樣,甚至還補全了齊泰沒有想到的許多辦法。 同樣削藩,朱棣是沒有坐穩皇位的時候,通過復封建文帝朱允炆削的幾位藩王,來表達自己的善意,換來兄弟們的支持。 坐穩皇位以后,再通過各種各樣的原因,來削除這些藩王的三護衛。 對于弱藩,朱棣先是進行警告,然后在對方再次犯錯時出手,剝奪對方的護衛。 對于強藩,朱棣則是在其子嗣成年后,從王府護衛中抽調一部分護衛給其充當護衛,完全是“明代版推恩令”,可以說手段相當高明。 當然,最關鍵的是,朱棣并沒有違反朱元璋留下的祖制,從來沒有像朱允炆一樣大肆宣傳要廢除藩王制,只是通過大變動將這些有實權的藩王變成無權的藩王。 就算是廢藩,他的理由也很充分,讓下面的人找不出借口。 可以說,朱高煦只要稍微改改朱棣的削藩政策,就可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想到這里,朱高煦思慮過后才緩緩開口:“我以為……” 朱高煦將自己想到的削藩政策全盤而出,臉上從容不迫,甚至還有閑心思在口干時坐到一旁喝茶潤喉。 不過,此刻的李景隆沒有在意這些,他完全沉浸在了朱高煦口中的削藩手段上。 饒是他不管怎么想,都覺得朱高煦所說的一切是眼下大明削藩最好的手段。 只要日后的朝廷采用,那削藩根本不會引得諸藩震動。 想到這里,李景隆看向朱高煦的目光都柔和了不少: “此子,真乃我大明之肱骨……” 黃子澄真名叫做黃湜,字子澄。 不過為了閱讀,第三人稱就直接稱呼黃子澄好了。 第23章 爺孫較勁 “陛下,曹國公回來了?!秉S昏,當武英殿內響起司禮監太監的聲音,此刻正在處理奏疏的朱元璋爺孫二人先后抬頭。 “傳他進來吧?!敝煸胺畔率种兄旃P,同時看向一旁的朱允炆: “你好好聽聽高煦的回答……” “是……”朱允炆畢恭畢敬的作揖,而此時殿內也響起了腳步聲。 李景隆帶著宮中太監走入殿內,太監手中還托著一個木盤,上面放置著考題和答卷。 “臣曹國公李景隆,參拜陛下,太孫……” 李景隆一入殿內,當即便對朱元璋爺孫行了五拜三叩之禮,但朱元璋此刻的心思全在朱高煦的答題上。 “起來吧,讓我瞧瞧這小子如何作答?!?/br> 朱元璋向托著答題的太監招手,太監見狀也快走上前,并呈上了三十二道答題和策題答卷。 對于這些答卷,朱元璋一張張的翻看,而朱允炆也起身走到了他的身旁,與他共同查看朱高煦的答卷。 前面的三十二道題,朱允炆不是很懂,但他能從朱元璋的眼神中看出朱高煦回答的如何。 眼下,朱元璋的眼睛之中帶著一抹慈愛,顯然朱高煦回答的不錯。 當然,比較起這個,朱允炆更想知道朱高煦是怎么回答最后一道策題的。 只是朱元璋翻看的速度不快,他也只能耐心等著。 倒是此刻站著的李景隆,他眼觀鼻、鼻觀心,顯然他對于朱高煦的答卷十分放心。 “高煦這小子,倒是答的不錯?!?/br> 看了一刻鐘有余,朱元璋終于開口說出了第一句評價,而這份評價也決定了朱高煦的前途。 哪怕不看最后一份策題的答卷,朱高煦在他這里,也已經通關了。 不過,當朱高煦的最后一道策題答卷出現時,朱元璋心底還是不免升起一絲新的期待。 他將策題揭開,露出了后面的答卷,而此刻旁觀的朱允炆也將目光投到了答卷上。 對于策題的回答,朱高煦的回應并不算多,僅有一頁紙,三百余字。 可就是這三百余字,卻是看得朱元璋心花怒放,同時看得朱允炆心中一緊。 “好!” 瞧著這份削藩答卷,饒是朱元璋那顆沉寂已久的心,也不免激動了一些。 朱高煦的答卷,簡直就是他心中削藩問題的最好回答。 既保全了自家兒孫的富貴,又不至于讓他們威脅正統,這份答卷,好得很! “來人!把這份答卷給我裱起來,送到春和宮給太孫掛起來?!?/br> 朱元璋對朱高煦的回答很滿意,因此忍不住讓人把這份答卷裱起來,送到了朱允炆的寢宮之中。 這樣的話,讓朱允炆的臉色有片刻的動容,但他很快就恢復過來,在眾人未曾察覺的第一時間作揖祝賀: “皇爺爺,高煦如此大才,理應賞賜些東西?!?/br> “賞!”朱元璋把答卷放下,爽朗笑道:“著戶部撥發二十匹絹,五百錠鈔給這小子!” “孫兒領命……”朱允炆開口回應,同時眼神示意司禮監太監去擬旨。 “這小子……”朱元璋高興的來回走動,中途一直撫須,高興之情依然不受控制。 李景隆見狀也不開口說什么,而是靜靜等待朱元璋的安排。 倒是朱允炆卻笑著開口道:“既然皇爺爺覺得高煦有才干,何不讓他歸北,為朝廷鎮守邊疆?”“嗯?”聽到朱允炆的話,朱元璋笑著轉過頭來,滿意點頭道: “這話不錯,不過這小子年齡尚小,況且沒有什么老師教導他,我得先給他尋一個老師,教他一兩年后再送他回北邊?!?/br> “允炆,你且去翰林院尋幾個有才品的學士名錄來?!?/br> “是……”朱允炆聽到朱元璋的話,當即也笑著作揖回禮,緊接著帶著司禮監太監退出了武英殿。 在他退出的同時,朱元璋也看向了李景?。骸昂昧?,你先退下吧,讓人繼續盯緊這小子?!?/br> “是,臣告退……”李景隆見狀退下,朱元璋也看著他一點點退出武英殿,臉上的笑意絲毫不減。 只是,當李景隆退出武英殿的時候,朱元璋的臉一下子僵硬下來,表情慢慢變得平淡,最后甚至有些陰鷙。 他轉過身去看了一眼剩下的三十二份考題,渾然沒有了前一秒為朱高煦表現而高興的狀態。 望著他的狀態,一名站在角落,身穿斗牛服的武官也走了上來。 “高煦這小子,看樣子值得我托付,他和老四都不錯?!?/br> 朱元璋背負雙手,腳步沉穩的走向了武英殿的一扇窗前。 在他眼中,朱允炆和李景隆離去的背影十分醒目,而他身后的那名武官也躬身作揖: “陛下,殿下的舉止正常,自入軍營以來,并未與朝中官員牽扯,唯與魏國公有過三次會面?!?/br> “嗯……我知道了,允恭我還是放心的,至于這小子……” 朱元璋抬頭看了看湛藍的天空,雙目有幾分茫然: “他能寫出這樣一篇文章,我也就不怕他會像老三老五一樣了,這小子隨他爹……聽話?!?/br> 盡管朱元璋這么說,但他的感覺還是告訴他,這件事情有些不對勁。 “那答卷,確定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