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
水利完善能讓土地糧食增產三成,而整個大明還有許多地方只能自己挑水種地。 像南京因為在天子腳下,水利設施已經建設起來,因此一年下來,一畝地產出也在二百斤到四百斤之間,不過大部分還是三百斤左右。 三百斤米在江南價格也就五百來文,而一個雞蛋價格便三文。 算上米粉,朱高煦他們這一頓早飯估計在二十幾文,相等于外城一個民夫一天半的勞力所得。 普通農戶因為在洪武初年得到分田,因此一家五六口人通常有二十余畝地,交稅過后,不算打工的話,他們的年收入也就在十兩出頭,勉強能養活一家五六口人。 照朱高煦他們這種吃法,僅早飯,他們三人一年就要吃去七兩多,再算上午飯和晚飯,恐怕得二十兩打底。 “王瑄,云南的軍戶生活如何?” 說起民生,朱高煦想起了大樹營的三村百姓,因此問起了云南軍戶的生活。 對此,自小跟隨父親前往云南,并在當地成長起來的王瑄有著極大的發言權。 “別的地方咱不太知道,不過宜良的軍戶還算過活?!?/br> 王瑄一邊吃著米粉,一邊回答道:“陛下移民云南,去到云南的移民大部分都是軍戶?!?/br> “這些年來,所里的軍戶將當年北虜撂荒的壩子田都開墾了回來?!?/br> “按照都督府的規矩,每一軍戶受田五十畝為一分,給耕牛、農具,教樹植?!?/br> “不過,軍屯田每頃要納糧十二石,也就是每個軍戶分別出六石,并且還有三石率,繳率多的則有寶鈔作賞,少的罰當地武官俸祿?!?/br> “云南的壩子田貧瘠,五十畝能出五十石便算極佳了,正常產出也就四十余石,不過這些糧食都得全部上交所里?!?/br> “全部上交所里?”朱高煦手頭動作停頓,不敢相信軍戶過得那么慘,不由追問:“那軍戶吃什么?” “還有月糧、行糧和余田啊”王瑄用看怪物的眼神看著朱高煦,似乎在想這不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嗎。 “余田?”朱高煦疑惑,楊展見狀也為其解釋道: “衛所的軍屯田都是衛所的,軍屯田以外私人開墾的則是余田,屬于軍戶自家的田,可以用衛所的耕牛開墾耕種,但每畝每年要交一斗二升糧作賦?!?/br> “嗯……”王瑄點頭附和,并繼而解釋起了月糧和行糧: “云南衛所的子弟,每家每戶都有十幾二十畝余田,只需要交固定的田賦,其它的雜稅則不需要繳納?!?/br> “除此之外,兵卒每個月有固定的月糧,每月初給發,正常是馬軍月支米二石,步軍總旗一石五,小旗一石二,旗軍一石?!?/br> “與月糧同時發放的還有月鹽,成了親的二斤,沒有的一斤?!?/br> “不過,近年來也不發月鹽,改發寶鈔了?!?/br> “行糧則是出衛所要發的糧食,正常都是每天一到兩升?!?/br> “除了這些,有的時候都督府還會不定期的發放冬裝、布匹和棉花,軍戶日子還過得去?!?/br> 王瑄形容了一下云南軍戶的生活,在朱高煦聽來,算不得好,但也不至于餓死人。 按照王瑄的形容,軍戶們屯田種出的糧食都歸衛所,但同時衛所又會承擔一定的口糧,額外還有十幾二十畝余田產出,算下來每個軍戶一年能收入三、四十石左右,折算銅錢也就是十貫上下。 不過,軍戶要種六七十畝地,因此家里的人口必不可少,因此吃的也多。 因為需要勞動力,所以不停地生兒子,而兒子長大后,原本衛所定額的田地就不夠產出一家人的吃食了。 朱高煦沒有記錯的話,前世自己在大學上課時學過,洪武年間的衛所逃戶不在少數。 尤其是到了宣德、正統年間軍戶人口驟增后,軍戶所種屯田得出的糧食根本養不活自己,每年逃役的軍戶少則萬許,多則數萬。 從王瑄口中,朱高煦對衛所軍戶的生活和衛所制度有了一個見解。 總的來說,衛所制的一些缺點會隨著軍戶人口增加而不斷放大,除非大明能不斷發新的屯田和余田給軍戶,不然軍戶逃亡是遲早的。 就這點來看,衛所制與南北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差不多,不過…… “篤篤!” 正在朱高煦想著衛所制的優缺點時,突如其來的敲門聲打斷了他的思緒。 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 “篤篤!” 院門的敲門聲打斷了朱高煦的思緒,同時也吸引了三人的注意。 “來了!” 王瑄嘴笨,因此多以行動來表現自己,在聽到敲門聲后,他立馬放下碗筷,快步走到院門,將門打開。 不過,當院門打開,映入王瑄眼簾的則是一名身著太白長衫,佩戴白獺的中年男子,而他身后還跟隨著一名太監,以及十余名兵卒。 “小子參見國公!” 看到來人穿著國公才能穿著佩戴的服飾,王瑄連忙躬身作揖,而院內的朱高煦等人也聽到了“國公”二字。 “舅舅回來了?”聽到王瑄喊出國公,朱高煦還以為是去浙江練兵的徐輝祖回來了,因此放下碗筷,帶著楊展朝院門走去。 然而不等他走到院門,門口那張陌生的面孔就讓他停住了腳步。 “這人是誰?”朱高煦腦中剛剛升起這個念頭,跟隨男子的太監便對朱高煦作揖: “殿下,這位是奉陛下口諭前來考校殿下的曹國公?!?/br> “曹國公?”聽到這三個字,朱高煦立馬反應了過來,他往前走了幾步,對男子作揖: “小子在這見過曹國公了?!?/br> “殿下不可!”見朱高煦對自己作揖,李景隆連忙上前打斷他的作揖,同時笑道: “我奉陛下口諭前來考校,考校完了便走,殿下不用太過在意我?!?/br> “我能不在意你嘛……你好幾次差點把我和我爹弄死……” 聽著李景隆的話,朱高煦心里忍不住吐槽,同時也不忘抬頭仔細打量起了李景隆。 他的穿著是國公日常的標配,而相比較徐輝祖身材高大,面冠如玉的外貌,李景隆的外貌也并不差。 他眉目疏秀,顧盼偉然,舉手投足間有一種儒將的氣質,就連身材也比較高大,恐怕接近六尺。 作為未來的對手,就朱高煦在大教場這些日子的打聽來說,諸多將帥沒有詬病李景隆,反而是多以佩服。 至于李景隆的履歷,朱高煦也差不多一清二楚。 洪武二十年,跟隨征虜大將軍馮勝的北伐部隊討伐納哈楚。 洪武二十二年,與徐輝祖—同練兵于湖廣,徐輝祖駐常德,李景隆駐安陸。 洪武二十四年,與徐輝祖—起往陜西等處備邊。 洪武二十五年,跟隨馮勝,傅友德,藍玉等人往陜西,山西,河南檢閱兵馬。 期間,因為李景隆還被馮勝和傅友德委任整頓洮州,河州等五個衛所,平定試圖叛亂的青海番人、河州羌人。 哪怕能與他一同被大教場兵卒稱贊的徐輝祖,在履歷上也遠遠遜色于他。 并且從他們二人在洪武年間的履歷來看,朱高煦能很清楚的感受到,朱元璋更看重李景隆,因此多次派他前往地方練兵,備邊,鍛煉他的個人能力,提升他在地方上的威望。 這樣的安排,可見朱元璋對他個人能力的期待有多高,而且這么多次的任命李景隆都完成的不錯,從沒犯過什么錯誤。 就這些情況來看,朱高煦并沒有輕視李景隆的資格。 盡管后世有人調侃他是臥底,調侃他能力不行,但在靖難之役中,李景隆確實指揮得當,沒犯過什么大的錯誤。 至于后世所傳北平彰義門險些攻破,然后被李景隆嫉妒而阻止的記載,朱高煦也記得是一條假消息。 真實情況是李景隆當時即將攻破內城門,因此令瞿能放棄外城門,轉而帶著大軍聯合進攻內城門。 期間李景隆也沒有妒忌瞿能,而是在朱棣領兵出現在永平方向時,及時將攻城重任交給瞿能,自己帶兵前去截擊朱棣。 另外,如果朱高煦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李景隆在北平被朱棣擊敗后,數十萬大軍的敗軍居然被他迅速收攏,而后退往德州休整,等待來年的白河溝大戰。 朱棣也試圖追擊李景隆,但是并沒有太多斬獲,也就是說李景隆在很短時間里將敗軍整頓撤退。 僅這一條信息的存在,李景隆就能擊敗歷史上九成的將領。 圍點打援失敗后,還能夠收攏幾十萬大軍,沒有讓敗兵變為潰兵被敵軍收割,這種事情整個歷史上也是比較少見的。 之后的白溝河之戰,李景隆指揮得當,幾次差點讓自家便宜老爹領盒飯。 如果不是歷史上的朱高煦打了雞血,披著九十斤重的雙甲,帶著本部孤軍沖陣,同時陣斬當時大明猛將的瞿能,估計靖難之役已經平定了。正因為如此,朱高煦才一直擔心自己的能力比不上前身。 如果他不能如歷史上的朱高煦一般,披著九十斤雙甲,帶著本部鑿穿十數萬南軍,將朱棣救出來,那靖難之役,恐怕就要變成建文平叛了。 想到這里,朱高煦瞧著李景隆的眼神都帶著幾絲同情。 在開國六國公已死,最能打的宋晟還不能上場的局面下,李景隆居然去對陣當時大明最能打的朱棣,結果沒打贏還被文官描述成了一個草包和背鍋俠,這位曹國公啊…… “嗯?”李景隆瞧著眼前朱高煦的眼神,總感覺有什么不對。 “敢問國公,是現在就考校嗎?” 察覺李景隆的眼神變化,朱高煦立馬收回眼中的同情,畢恭畢敬的詢問李景隆考校過程。 對此,李景隆也沒有藏著掖著,而是直接拿出一張考卷: “這是陛下為殿下您出的考卷,應答過后,請殿下再回答我一個策題便可?!?/br> 說罷,李景隆將考卷遞出,而朱高煦也雙手接過,打開后簡單看了看。 老朱出的考卷大概有三十來題,從軍糧儲備到行軍消耗,再到行軍路上的塘騎、步塘使用,營壘布置,以及兩軍對壘如何針對敵軍布陣,如何以步擊騎,如何安撫將士等等題目。 可以說,老朱的這三十來題專門用來應對中下層將領。 但凡能把這三十來題回答出結果,并且實戰中盡數使用上,那答題者最少能獨領一衛兵馬。 “這么看來,我這皇爺爺倒是對我的起點估判很高……” 望著這份考卷,朱高煦心里有了幾分底。 朱元璋這樣的人不會無故放矢,他既然出這樣的題,那看樣子已經認為自己擁有鎮守一方的潛力。 如果自己能把這份考卷答好,那或許能趕在年底前返回北方,與自家便宜老爹鎮守邊塞。 想到這里,朱高煦側過身去,伸出手請道:“曹國公正廳稍坐片刻,待我在書房中回答完便出來?!?/br> “好”李景隆微微頜首,向正廳走去,并隨之坐下。 楊展和王瑄慌忙燒水備茶,而朱高煦則是去了書房,在里面不緊不慢的研磨,同時備好一張張白紙作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