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具體來說,國朝北部的第一道防線主要中心位置在東勝,東勝東聯開平、獨石、大寧、開元等處,西聯賀蘭山、甘肅北山,通為一邊?!?/br> “第一道防線的特點是‘地勢直,則近而易守’,缺點是地廣人稀,長久屯兵而耗費國力?!?/br> 朱高煦一邊說,一邊用樹枝一點點的指點北部各城。 楊展手中筆墨飛快,將他所說的話一一記下。 “國朝的第二道防線,是在‘尊王攘夷’基礎上制定的鎮守邊塞,擴土開疆的藩王體系?!?/br> “這套體系西起肅州、東至遼東,延邊塞王莫不敷險隘,均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br> “塞王體系,進可肅清沙漠,守可壘帳相望,一旦北虜強大,第一道防線難以壓制,便可令塞王出邊巡狩?!?/br> “雖名為巡狩,但主要是為了圍剿北虜殘部,削弱北虜兵馬數量,不至讓北虜舉重兵南下?!?/br> 朱高煦說話間,時不時會沉默片刻,這是他在思考朱元璋為什么這么安排。 不過他的思緒很快,往往只需要幾個呼吸就能想通,并隨后講起了第三道防線: “國朝的第三道防線,則是以秦、周、魯、齊等藩依托渭水黃河、背靠秦嶺淮河而形成的防線?!?/br> “四藩王護衛雖少,但背后依靠第四道防線的蜀、楚、湘三藩及南直隸,可以相互支援?!?/br> “同時,第四道防線由于身處長江上游,因此可以隨時依托水利來轉進支援南京城?!?/br> “不過,這也代表南京城極易受到三藩威脅,尤其是其中封國在荊州、武昌二府,身旁便是長江水道的湘藩、楚藩,因此荊州、武昌這兩個位置極為重要?!?/br> “總體來說,整套布置是依托國朝的南北縱深,進行層次防御,并在中線布置了諸如晉、周、楚、湘等藩,隨時準備向東線和西線進行支援?!?/br> “不過,這套體系存在著巨大缺陷,那就是地緣縱深太長,雖然適合防御,卻不適合進攻?!?/br> “各地邊軍太過分散,集結用時過長,一旦防線主力出塞,防線便會立馬虛弱,極易被北虜繞后襲擊?!?/br> “因此,朝廷必須另外再集結一支兵馬來,以此在大軍出塞后,用來替補邊軍防御的任務?!?/br> “這支兵馬,便是御前豹韜衛及河州衛……” 朱高煦將朱元璋的意圖盡數講了出來,這讓記錄的楊展和聽課的王瑄口干舌燥。 不過,朱高煦并沒有關注他們的狀態,而是雙手撐在沙盤上,眉頭緊鎖。 他弄清了老朱的布置,但同時也知道了老朱面臨的困難。 御前豹韜衛和御前河州衛算是明軍精銳中的精銳,他們也確實有能力承擔替補邊軍主力出塞后的防御工作。 可問題在于,他們的人數太少,馬匹太少。 因此,如果北虜攻擊一地受挫,繼而轉進,那兩衛騎兵是萬萬追不上北虜主力的,這就是朱元璋著急購馬的原因。 一支精銳的騎兵,最少要有一匹乘馬,一匹馱馬和一匹軍馬,這樣才能保持這支部隊的高機動性。 由于是防御戰,因此明軍不用擔心補給問題,他們要做的是在北虜繞道南下后出兵監視北虜主力,讓北虜主力不敢輕易劫掠內地。但根據朱高煦這些天從豹韜衛和河州衛打探的消息看來,豹韜衛和河州衛僅有一匹乘馬一匹軍馬,沒有馱馬。 至于大明,整個天下亦不過只有四萬余匹馬。 在保持北方有一定數量騎兵的同時,還要維持七千人的兩衛騎兵。 可以說,朱元璋已經盡力來解決未來北虜南下的問題,而大明也達到了它目前的極限。 從軍事角度來講,朱元璋已經做到了極致,朱高煦根本沒有半點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我那便宜老爹是怎么解決這問題的……” 朱高煦望著沙盤,百思不得其解。 這種時候,即便他想寫信詢問自家便宜老爹的思路也沒有時間了。 “看來,從軍事來看,我是難以出彩了?!?/br> 朱高煦忽然xiele氣,他雖然進步很快,但那僅限理論上。 他自認為自己不是軍事天才,自然也沒有辦法以眼下大明的資源來破解北虜南侵的局面。 一旁的王瑄看朱高煦沉默不語,也知道是他想不出如何更進一步的辦法,因此王瑄看了看楊展,然后硬著頭皮作揖道: “殿下,咱們在防守上無法再進一步,那何不轉向進攻?” 王瑄的話一經說出,不等朱高煦開口,楊展便搖頭道:“進攻太難……” “北伐北虜的問題不是我軍將士無法擊敗對方,而是國朝北方支撐不起太多兵馬北伐?!?/br> 楊展說出了不能進攻的原因,朱高煦見狀也微微頜首,隨后用手中樹枝指向了遼東、北平及山西、陜西等地。 “國朝北方地廣人稀,其中遼東盡為衛所軍戶,軍戶及其親眷,以去年清查結果來看,口數尚不足四十萬?!?/br> “北平不足二百萬,山西四百一十萬,陜西及甘肅等地僅有二百余萬口,其中大半還都是色目、西番及北虜歸化民?!?/br> “以上諸省口數哪怕折四成,男丁數亦不過三百余萬?!?/br> “眼下北虜居漠北者不下五十萬,男丁近二十萬?!?/br> “即便我漢兒以一敵二,亦要出兵十萬?!?/br> 說到這里,朱高煦不由感嘆:“十萬兵馬,依照路程來看,恐怕要出男丁五十萬作為民夫,才能支撐大軍逼近忽蘭忽失溫?!?/br> “若是北虜逃遁,大軍無功而返,那所造成的損失,寡則百萬,多則數百,不管是國朝還是百姓都難以承受……” 談話間,朱高煦已經放棄勸朱元璋北伐了,因為這樣打一次,北方諸省最少要休養好幾年才能恢復元氣。 這么看來,朱元璋層層防御的戰略布置確實無可挑剔,至少在眼下是這樣的。 這一刻,朱高煦了解了自己和朱元璋,以及朱棣的差距。 不過,他并沒有認為自己就會永遠的落后。 人都會成長,只要有平臺,他朱高煦不相信他會一直在原地踏步。 總有一天,他會轉變大明的戰略戰術,將層次防御,轉變為點狀分布,重點防御。 第19章 衛所尚足 “希啦……”“今日就是考校的日子了,不知道考校官什么時候到?!?/br> 清晨,伴隨著倒水的聲音響起,與之一起響起的,是院內楊展略帶擔憂的聲音。 此刻的小院內,朱高煦依舊穿著普通明軍士卒的大紅胖襖,又稱鴛鴦戰襖。 他坐在主屋門口,手里拿著一塊粗布擦著臉,顯然剛剛洗漱完畢。 在院子的水井邊上,王瑄和楊展二人則是剛剛把洗臉水倒入旁邊的水渠里。 楊展在擔心朱高煦,而王瑄卻對著朱高煦有信心。 他沒多說什么,只是提著水壺走回了廚房。 至于朱高煦,他擦完臉,將毛巾晾曬在書房窗臺上后,便轉過身來笑著安撫楊展: “陛下對我不會有太高的希望,因而你也不用擔心?!?/br> “與其擔心考校的事情,倒不如擔心一下早上吃什么?!?/br> 朱高煦話音一落,王瑄就從廚房里伸出頭來:“殿下,昨日的牛rou還未吃光,吃牛rou米粉如何?” “好!”朱高煦笑著應下,王瑄也當即回到了廚房,緊鑼密鼓的收拾了起來。 時光荏苒,五天的時間一晃而過。 似乎在意識到自己無法以眼下大明國力破解朱元璋的布置后,朱高煦便放松了心態,徹底躺平了下來。 這幾天他除了必備的讀書外,其它時候都在和楊展、王瑄練武,閑暇時去東邊的秦淮河上游游泳來解暑。 “殿下,您真的不擔心?” 楊展望著走向廚房的朱高煦,不知道朱高煦為什么這么從容。 要知道,如果朱高煦能一鳴驚人,那他或許能成為諸藩子弟中的佼佼者。 “擔心是沒用的,要擔心也得吃飽飯再擔心,你們吃幾兩米粉?” 朱高煦走進廚房挽起袖子,在簸箕之中拿出了一把干米粉。 “我吃三兩!”王瑄在吃飯的事情上倒是尤為積極。 “二兩吧……”楊展回了一句,還想說些什么,但看到朱高煦波瀾不驚的模樣,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么,只能閉上了嘴。 “那就下一斤吧,我有些餓了?!?/br> 朱高煦將干米粉掂量了一下,隨手丟到了一旁的木盆里。 王瑄見狀,當即拿起葫蘆瓢打了半盆水,隨后又倒入三分之一的沸水。 朱高煦倒是駕輕熟路的將昨夜沒吃完的鹵牛rou切片,同時打開了旁邊的小鍋鍋蓋。 鍋中是一條牛腿骨,并且看樣子已經被燉了許久了。 王瑄熟練的為灶臺添火,朱高煦也在旁邊的鍋里倒入沸水,等火勢大起來后才將已經泡軟的米粉下鍋。 他熟練切蔥、秦椒,而王瑄則是將昨晚準備好的一顆白菜掰開丟入鍋中。 待佐料備好,朱高煦將米粉撈出,而王瑄已經準備好了三個大大的木碗。 待米粉被朱高煦分入碗中,不等朱高煦開口,他便將切好的鹵牛rou片分別放入三個碗內,而后朱高煦也舀出三瓢牛骨湯。 牛骨湯倒入碗中之后,王瑄興高采烈的將佐料分別倒入三個碗,同時拿出青鹽分別放入,而后將三碗米粉分別端出。 在他端出的同時,朱高煦抬起牛骨湯鍋,起小鍋煎了六個荷包蛋。 等他抬著荷包蛋走到院里,王瑄已經等的望眼欲穿。 “坐下吃吧?!?/br> 朱高煦將荷包蛋放在石桌上,招呼一聲后便開始動筷,而王瑄也急不可耐的開吃,唯有楊展一臉愁容。 “我們這一頓,怕是只有一些富農才能偶爾吃吃?!?/br> 朱高煦夾起一個荷包蛋,帶著一絲調侃開口,旁邊的王瑄和楊展也先后點頭表示附和。 確實,他們三人吃的費用并不低,就這一頓早飯,也不是一般平民能吃得起的,只有一些擁有三十余畝地的小富農才能偶爾這么吃上一頓。 想要頓頓都這么吃,那家里沒有百來畝地還真的做不到。這是生產力導致的結果,而朱高煦經過這么一個月的走動,也大概了解了南京百姓的生活情況。 洪武年間的大明朝沒有水泥、鋼筋可供使用,因此諸多水利設施修建速度緩慢不說,還極為消耗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