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節
“陛下,執法甚嚴,不能悅近人。今令他治武漢,恐有所不足?!被艟f道。 “君莫非有其他人選?” 見是霍峻開口,劉備主動問道。 “峻以為司馬子華,可任武漢尹守?!?/br> 霍峻朝著劉備拱手,說道:“司馬芝為人豁達,公正不阿,能體下吏,不畏大族,刑罰公正。臣治郡時,司馬芝敢當面糾正,蓋朝中良吏,多不能與其比肩!” “司馬芝?” 劉備露出思索之色,說道:“子華為勸農使遍走吳楚諸郡,授技傳道,利民無數,是為良吏?!?/br> 說著話,劉備陷入沉思當中,仔細比對司馬芝與李嚴二人能力。 司馬芝,是為河東溫縣人,除了與王粲、霍峻交好外,司馬芝幾乎沒有結交什么楚人,故而在荊楚沒什么根基。從身份上看,用他治武漢,沒什么大問題。 至于司馬芝能力、品性的話,已是不用多說。司馬芝在勸農使上干得非常出色,今稻麥輪耕能在吳楚普及下去,離不開諸葛亮的執行與司馬芝的推廣,此二者是謂缺一不可。 遲疑良久,劉備說道:“司馬芝才德兼備,為官清廉,不與外人通。今可從仲邈之言,委其為武漢尹守。至于李嚴,擇機再用!” “諾!”馬良退下擬詔。 及馬良退下,劉備看向霍峻,說道:“徐淮為國之邊境,自今歲以來,賊人擇將益兵嚴御,似有南窺之意。今下之形勢,非君不能安。朕歸京之后,由君牧守徐淮?!?/br> “如徐淮有變,君當戰之,朕發兵居后?!?/br> “請陛下放心,峻必不負君命!”霍峻說道。 自霍峻克下邳、東海,因深入曹魏河南,故而引起了曹魏的激烈反響。曹丕趁著泰山諸寇損失慘重之余,用孫禮、胡質出任瑯琊、東莞二郡太守,且又益兵彭、郯二城。 當下下邳、東海二郡因位處江北,西、北兩面受敵,與淮東相通。時刻有曹魏反推下邳的危險,若沒有霍峻盯著,劉備放心不下來。 當然曹魏也因霍峻而顧忌,等候著時機,不敢輕易動兵。如此背景之下,劉備不像往常一樣,招霍峻入京,而是令其留邊守江。 第548章 陳姓筆友 劉備從秣陵起程歸京,已是夏季。其在江淮、江東二地,呆了兩個多月。加上行程趕路,此番劉備東巡花了三個多月。去時春二月,歸京已是夏五月,將至秋季。 從江淮歸來,劉備則就召見了諸葛亮及左右近臣。 “孔明,許公喪事可有料理完畢?”劉備問道。 桓階去世了幾天,在劉備歸程的路上,三公之一的太傅許靖病逝了。因劉備不在武漢,諸葛亮替劉備為許靖cao辦喪事,賞下錢糧與許靖家人。 “稟陛下,許公今已安葬,亮為其發喪,書信與中原上卿,令其告之族人?!敝T葛亮說道。 “善!” 劉備微微頷首,說道:“今歲以來,諸卿多亡。除料理喪事,孔明當多遣醫師問疾,以防萬一之事?!?/br> “諾!” 許靖來自豫州汝南,因漢末動亂從跑到江東,再流亡交州,后至益州安居,再被劉備所擒。 歸順大漢以來,許靖因名聲之崇高,曹魏國人得知許靖下落,受其恩惠者如陳紀之子陳群、袁渙、華歆、王朗等,紛紛書信聯絡許靖問好。 一來二去,許靖則是成為南漢了解曹魏國內動向的窗口。今許靖去世,諸葛亮于情于理,宜當向中原的那些人知會聲。 當然與曹魏上卿有聯絡者,不僅是許靖,諸葛亮、劉巴與陳群也時常有書信往來。 不得不說陳群很有想法,自劉備建立南漢以來,借著關懷許靖為由頭,與諸葛亮、劉巴書信往來密切。 信中,陳群并未透露什么國家大事,相反他常和諸葛亮、劉巴談及瑣事,了解吳楚的山水人杰,偶爾問候他之前的舉主劉備。 諸葛亮在回信中,詢問北方友人近況,如崔鈞(州平)、石韜(廣元)、孟建(公威)等。作為尚書令的陳群知不無言,凡不涉及機密,基本都會如實回信。 諸葛喬曾問諸葛亮為何要和敵國上卿通信? 諸葛亮笑而不語,有些沒有發生的事,無法和外人說得太細。 諸葛亮通過劉備,了解過陳群的生平,陳群說不上忠誠,純粹的中原士人。 昔陳群離開劉備,并未投奔曹cao,而是隨父親到徐州避難。諷刺的是,他歸降曹cao時,與他的父親在呂布軍中。 今陳群或許不會為大漢效力,但說不準某天,大漢能反推到中原,瀕臨亡國時,陳群豈能不為他與家族考慮? 當然這種事太過遙遠,諸葛亮不敢多想,僅能說有這可能。而且有個曹魏高官的筆友,沒什么不好。 “孔明!” 劉備盤腿而坐,問道:“朕所發詔令八條,君可有瀏覽,是否有不足之處?” “稟陛下!” 諸葛亮撫扇而笑,說道:“詔令八條,正切今時之要害,陛下此番東行是謂大有裨益。今如能大行數年,待山越民出,隱戶入籍,料那時我大漢國力當可謂之昌盛,城鄉百姓當為之安樂?!?/br> 劉備下達詔令八條,雖說是在為百姓減稅降壓,但實際上也在變向加大南漢的財政壓力。 但所幸諸葛亮在推行斷法,以及霍范執行天羅地網之策,廣檢隱匿山中的山越百姓。二者雙管齊下,為底層減少的賦稅,將會由大戶們代出。且隨著底層百姓生活的改善,隱戶陸續析出,將會形成正反饋??偠灾?,諸葛亮對劉備所推行的八條詔令,甚是認可。 劉備捋著胡須,得意說道:“昔桓靈因加稅而失天下,朕如能減稅而得天下,此當令后世之君鑒之?!?/br> 說著,劉備問道:“孔明,承明于蜀中行斷法,不知檢錄多少百姓出來?” 諸葛亮沉吟少許,說道:“稟陛下,潘刺史嚴行斷法,蜀中大族雖多有怨念,但至今已有三千余戶,且各郡隱戶正陸續析出。及檢索之后,諸郡會載入案牘,上呈至武漢?!?/br> “可有蜀中大姓可有不滿乎?”劉備問道。 諸葛亮蹙眉而思,說道:“不滿甚多,據潘刺史言,例行斷法之日,郡中官吏多不愿為之。其唯讓廣漢郡吏檢索蜀郡大族,蜀郡郡吏檢索廣漢大族。即便如此,亦有不少怨言。后潘刺史處決數人,諸吏方不敢怠慢?!?/br> “蜀中柳姓不滿,似欲聚眾鬧事,幸陸巴梁率兵屯成都,蜀中大族驟安,不敢有所舞弊,紛紛析出人口,而不敢隱瞞?!?/br> “至于朝中的話,偶有蜀人上奏,彈劾潘刺史與陸巴梁殘虐百姓,有根據巴蜀叛亂之嫌?!?/br> “哼!” “言承明、伯言叛亂?” 劉備冷哼了聲,說道:“以朕所見,想看叛亂之人,當是這些蜀人。不動刀兵尚可,若欲聚眾亂事,刀兵當是無情?!?/br> 為了順利檢索隱匿人口,劉備將陸遜調了過去,用巴、楚籍貫的將領對付蜀中大族。果如劉備所想的一般,蜀中大族太軟了,見到大軍開來,紛紛服軟。 蜀中大族不傻,諸葛亮僅是檢索人口,又非將部曲奴隸從他們手上奪去。在性命面前,他們服軟了,決定交錢保平安。 當然這不代表蜀中大族徹底屈服,他們僅是因南漢的武力不得已屈服。今后若有時機可用,他們說不準會大膽反抗。 諸葛亮不想牽連太多人,說道:“今雖在益州檢索戶籍,但今南中虛治,尚不可強行檢索人口。蜀中諸郡若檢索完畢,不知陛下有何所思?” 劉備沉吟少許,說道:“朕往江東時,仲邈上奏言,當分化檢索隱戶。如將兵豪強,因部曲出兵,可編為兵戶;若有部曲不服兵役,令其出納賦稅即可。未將兵者,行正常斷法待之,不知孔明以為如何?” 諸葛亮輕撫羽扇,說道:“霍督之言甚有道理,亮與其之見略同。臣以為未將兵者,需觀身份之區別,再制定細則令其析出隱戶,繳納口賦?!?/br> 諸葛亮亦是分化處理,甚至對未出兵的豪強、大族行分化瓦解之法,這樣才能將檢索戶籍的影響降到最小。 “請孔明言之!”劉備請教道。 諸葛亮沉吟少許,說道:“今為伐中原,陛下不如開放政令,如有吳楚有大族子弟欲從軍者,選精壯者,編入禁軍。檢索戶籍時,則以兵戶待之,免賦免役。其門下奴仆與隱戶,各有處置方法,不一概言之?!?/br> 相較霍峻太過簡潔的政令,諸葛亮所推行的政策內容較為更多,可供大族們選擇的情形也就更多,大族們有了更多選擇,就不太會干極端的事。 “善!” 劉備微微頷首,說道:“孔明之語當是國相之言,今斷法政策可從此番言語。先在武漢行之,后觀成效,加以修改,及推各郡?!?/br> “諾!” 第549章 自古未有 章武四年,秋七月。 朝議上,曹丕身著冕服,坐在榻上,詢問眾人道:“諸卿,冀州蝗災,為之奈何?” 小冰河時期下,華夏大地都不太好過。所幸大漢立基吳楚,所憂之災,無非洪水與海侵形成的水災,以及蝗災。魏位于北方,既有黃河為害,又有旱災,雪災與蝗災也不時臨幸。 今大漢輕徭薄賦,檢索人口,處于大力發展期間。而北魏的河北重地竟被蝗災所困,如今已嚴重到需要曹丕出面問政。 “陛下,冀州是為國之基石,今冀州大蝗,民大饑,不可不救,請陛下遣使者北赴,開倉廩賑災濟民!” 辛毗持笏板出列,答道:“且陛下欲遷河北士家南下之策,今因民無所食,萬不可行,宜當止之?!?/br> 曹魏名下的戶籍大多集中在冀州、兗州、豫州、司隸地區。其中冀州地區在曹cao長達十余年經營下,從各處遷徙百姓,戶籍達到四十余萬戶之多。 豫州因有汝南、潁川之故,戶籍有十余萬之多;兗州雖位處中原四戰之地,但因是曹cao發家之地,戶籍則有十萬戶上下;司隸的河東、河內不必多說,加上其余諸郡戶籍數目僅次于冀州。 隨著大漢北伐不斷有所成效,北魏常年兵敗,河南地區多有遭受打擊,故而為了加強河南的軍事力量,為今后的南征做準備,曹丕欲遷冀州士家十萬戶以實兗、司、青等河南諸州。 “冀州被蝗災所害,今與遷士民南下有何干系?” 聞言,曹丕眉頭大皺,沉聲說道:“今當既賑災民,兼徙士戶南下,以實河南?!?/br> 見曹丕還準備強行南遷百姓,孫權忍不住勸道:“陛下,今冀州大饑,百姓無所食,南遷河南,必失民心。十萬戶者,民不下四、五十萬之眾,徙鄉者,民喪半數。為國事而計,權以為陛下不可為之?!?/br> 司馬懿苦口婆心,說道:“陛下,河南多兵事,置民于險地當中,非是明智之舉。今不如先賑冀州,而后觀兵事如何,再議徙民之事?!?/br> 曹丕見眾臣反對,臉色沉了下來,說道:“今河南空蕩,兵力不眾,恐難御水賊。今時不遷,更待何時,莫非朕今時之舉有誤乎?” “誠以為有誤!” 辛毗毫不畏懼,拱手說道:“水賊雖連連北伐,得襄樊,擴徐淮,但多得荒土而不得其民?;艟楣探?,復令淮人歸鄉,此消彼長,是耗賊之國力?!?/br> “今賊得下邳而難以北進,非是無力北上,而是實畏壽春之堅城。陛下遣良將御之,足以遏賊北伐之勢,何需遷民南下河南乎?” 曹丕起身發怒,說道:“南遷士家之事,卿無需多言,朕非與諸卿商討!” 對于手下不能理解自己的苦心,曹丕非常生氣。天天喊著中原上國,鄙夷南方人為水賊。但實際卻說中原凋敝,今州之人口尚不及昔一郡之戶,進而讓自己閉國修養,阻止自己南征。 今若不南征,而是一味防守,就怕霍峻要打到他老家譙郡去了。豈有天朝上國,光挨打而不迎戰之理? 見曹丕發火,眾人不敢繼續多說,唯有辛毗據理力爭,說道:“陛下不以為臣不才,故引為重用,委近侍謀議之官。今有國事,豈能不與臣相商?” “臣與陛下所說之言,非是陛下之私事,實為社稷之慮,安能遷怒于臣!” “你~” 在辛毗的義正言辭下,曹丕縱是生氣,卻也不好發作什么。當即之下,憤怒的甩袖離朝。 辛毗大步上前,拉住曹丕的袖子,大聲說道:“今大事未定,陛下豈能獨自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