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節
霍范沉吟少許,說道:“舅父之前欲剪除士燮羽翼,進而平之,不知今時有何平賊思量?” 步騭指著輿圖上的郁林、合浦二郡,說道:“士燮以兄弟為羽翼,坐鎮郁林、合浦二郡,自據交趾而不順。我平交州之策,是為趁士燮不備,讓呂定公下郁林,我率軍士據合浦?!?/br> “二郡蕩平,士燮羽翼被剪,所擁有之地,唯交趾、九真二郡。然交趾、九真二郡,有山林為阻,道路險峻,瘴氣叢生。若久克不下,必生動蕩,故我以此為憂!” 按建制而言,交州南端有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但由于蠻夷的襲擾入侵,日南已非交州所有。故而士燮手上,就交趾、九真二郡。 望著碩大的輿圖,霍范漸有思緒,說道:“舅父之策平交是為上策,然范以為郁林、合浦一失,士燮不過茍延殘喘而已,輕易可平,時難成舅父之患?!?/br> “哦?” 步騭露出好奇之色,說道:“士載有何計策?” 霍范挺直胸背,露出自信之色,指著輿圖,說道:“今士燮雖懷逆心,但難料我卒南征。舅父可與呂交州,分兵合取郁林、合浦二郡,斷士燮羽翼?!?/br> “時士燮聞我大軍兵至,必發兵士北上,或支援二郡,或擋我軍于險要。及舅父與呂交州與士燮對峙時,范率軍輕潛出海,乘舟舸浮海而疾行,掩其無備,越過山嶺之險,兵破交趾?!?/br> “及范與舅父里表呼應,交趾傾覆,賊軍驚恐,士燮唯有rou袒而降。按此正奇用兵,可如大王之意,快則亡其師,慢則耗其力?!?/br> “彩!” 步騭鼓掌喝彩,笑道:“士載所言正師誘敵,奇軍浮海潛出,襲取交趾,是為良策。交嶺寡有水師,其不足以力敵我軍。大軍在北牽制,奇兵襲之,必能亂其賊人之心。時遣使勸慰之下,士燮必然歸降?!?/br> 說著,步騭露出好奇之色,笑道:“士載之策可是你父所教?” 聞言,霍范頓時有了反應,不滿說道:“大人遠在武漢,怎知交嶺之事?今奇襲之策,為范一人所思。若舅父不信,可書信詢問大人?!?/br> 霍范獨自領兵,獻上破敵之策,不就是想證明自己的能力,故而他可不想被人冠上得到是得到霍峻的指點,方有浮海奇襲交趾的計策。 步騭拍著霍范的肩膀,笑道:“果是虎父無犬子,蓋舅父之錯!” “今平交嶺當用士載之策?!?/br> “諾!” 在步騭與呂岱磋商多次之后,得伐交詳細策略。 三月,步騭向士燮出示詔書,言劉備表他為揚州刺史,勒令其立即起程趕赴揚州。 士燮自是不愿,以身體年邁,腿腳不便為由,婉辭揚州刺史,今為交趾太守得是足矣! 步騭大怒,訓斥士燮使者,并言士燮忤逆王命,是為叛逆。 次日,不待士氏反應過來,步騭親率陳時、戴良等漢將,奔襲了合浦郡,欲擒合浦太守士壹。 步騭率軍親至,士壹無備之下,來不及聚集士兵,只得選擇投降步騭。與此同時,呂岱從蒼梧出兵,擊敗郁林郡守軍,占據郁林郡。 隨著合浦、郁林二郡被劉備納入統治當中,坐鎮交趾的士燮反應過來,憑借自己的威信,發漢夷之兵北上,試圖抵御步騭的進攻。 四月,步騭、呂岱二人于安廣縣合兵,未與賊兵交手,就向武漢發去‘求援信’,表示交嶺叛亂難安,需調大軍南下。之后步騭、呂岱二軍南下至臨塵,與反叛的士燮大軍對峙。 交嶺爆發戰事,根據之前的謀劃,劉封、孟達率精銳數千人,兵入東三郡。 劉封向申氏兄弟頒布劉備的詔書,令二人入楚為官,各有官職表封,或京官,或郡守官。后拜劉封為上庸太守,孟達為房陵太守,舊房陵太守文布為西城太守。 申氏兄弟中,兄長申耽因家人早被遷往武漢,且見自己的官職有所升遷,選擇了接受君令。 弟弟申儀心懷不滿,多有不情愿之感,勸兄長申耽起兵反叛。然申耽不愿反叛,勸申儀接受君令。 申儀自然不愿,率部曲叛亂,書信聯絡曹仁,欲將劉、孟二人驅除出東三郡,劉封命孟達率軍擊申儀。 兩軍交戰,孟達大破之。申儀率殘兵敗將,南逃曹仁。 戰場上,孟達所部大獲全勝,軍士在那打掃戰場,軍鼓手用鼓吹為孟達慶賀戰功。 主簿郤揖向孟達拱手,笑道:“恭賀將軍,大勝叛軍申儀?!?/br> “正是!” 孟達帳下將校,你一口,我一嘴,在恭賀孟達平定叛亂。 聽著眾人吹捧之語,孟達嘴角難以合攏,笑道:“今日大破申儀,當有諸君奮戰之功,非我一人之所有。達將如實上報戰報,不敢有所偏私?!?/br> “多謝將軍!” 在眾人和氣團團中,不知何時,遠處響起噠噠的馬蹄聲,原是劉封率領百余名騎兵而來。 孟達及帳下將校臉色沉了下來,自同行開始,劉封就隔三差五來找茬。眾人雖對劉封不滿,但念在他是劉備之子的身份上,眾人多有忍讓。 “吁!” 戰馬奔馳而來,劉封挽著韁繩,于眾人前勒停馬蹄。 孟達趨步上前,勉強擠出笑容,問道:“有勞公子遠道而來,達初敗申儀,尚未來得及稟告?!?/br> 劉封微抬起脖子,神情多有高傲,問道:“今申儀何在?” “被我軍所敗,率殘兵逃往襄陽?!泵线_說道。 劉封看著不遠處的鼓樂手,臉色不悅,質問說道:“今未獲大將,怎敢讓樂手鼓吹功績,將軍莫不以為恥?” “這~” 孟達神色不滿,但礙于劉封是主將,他不敢多說什么。 “來人!” 劉封揮鞭指向樂手,說道:“將鼓吹送至大營之中,還有連那鼓樂手!” “諾!” 十余名騎兵奔馳向鼓樂手,強迫他們停下奏樂,要將他們帶往大營。鼓樂手無孟達的軍令,不知該如何是好,陷入混亂中,在那不斷高聲呼喊。 “公子!” 見狀,郤揖向劉封作揖行禮,說道:“鼓吹是為大王所賞賜,今公子欲奪將軍鼓吹,怕是無禮!” 劉封臉色頓沉,呵斥說道:“你是何人,敢教我行事?” 說著,劉封看向孟達,問道:“我取鼓吹欲為將士慶賀,不知將軍可有異議?” 孟達臉色十分難看,然似乎畏懼劉封的身份,強忍著怒火,說道:“公子既需鼓吹,那便拿去即可?!?/br> “好!” 劉封仰頭而笑,對孟達這種既屈辱,但又不敢反對的神情,顯得十分滿意。 “當多謝孟將軍鼓吹了!” 說完,劉封策馬而走,留下孟達與諸將。 “將軍!” 郤揖臉色不忿,說道:“公子無故奪將軍鼓吹,今下還折辱將軍。今將軍豈能忍之,當向大王上疏,彈劾公子?!?/br> 眾人的目光聚集過來,孟達似乎有被手下人嘲諷之感。 孟達又羞又惱,說道:“公子是為大王之子,身受重任,都督三郡。我本為降將,今因鼓吹之事,便與公子心生間隙,且還向大王彈劾,當多有不妥!” 聞言,眾人嘆氣不已。 孟達是降將,他們自然也是。因鼓吹之事,上奏劉備,引起劉封的仇視,壞了自身的仕途,當多有不值。 話是這樣說,但孟達有氣難出。在醞釀幾日情緒后,孟達書信一封送至襄陽,表示愿意投降曹仁。 第426章 詐降示弱 為了相信自己歸降的誠意,孟達連寫五份書信與曹仁。 曹仁那邊則是剛安頓好率殘部歸降的申儀,便收到孟達欲歸降的書信,多有些猝不及防。然猝不及防下,卻是曹仁的驚喜。 孟達在書信中,哭訴自己的身份,他與張松為好友,一同迎奉劉備入蜀。卻沒想到張松因口舌之失,則被劉備殘忍殺害。張松被殺害后,他則因與張松親密的關系,多受外人猜忌。 如今他為劉備效力,輔佐劉封,擊敗申儀。然劉封性情驕縱,奪他鼓吹,甚至還用言語欺凌他。 孟達在信中表示,曹cao英明神武,蓋可與高祖劉邦相提并論。劉備其人,雖待人寬厚,但賞罰不明。 劉琦病逝,霍峻將其迎奉入荊楚。但劉備卻因淮南王之事及功高震主而猜忌霍峻,將他留居武漢,冠以虛職待之。 張松、霍峻及他孟達之事,多是說明了劉備名似信人,但卻因上位不正之故,多有忌憚他們這些有功之臣。 今他孟達不愿為劉備效力,今欲舉兵獻房陵與曹cao,后為先鋒兵下東三郡。 在言語誠懇,聲情并茂的述說下,孟達為了取信曹仁,直接將南漢的軍事部署告知與曹仁。 南郡都督區,關羽、呂蒙將兵三萬;江夏郡,文聘將兵萬人;漢中都督區,陸遜、楊昂將兵二萬;江州都督區,張飛、吳蘭、輔匡等將兵三萬。 目前劉備的重心在于整合內部勢力,欲收復交嶺四郡及上庸三郡。他當下的東三郡,其兵力僅不過萬余人。如果曹仁舉荊襄之兵東進,他率兵反叛,則能輕松拿下上庸三郡,得有十余萬之眾,開疆拓土,以進身之資。 甚至在拿下東三郡之后,可發關中、隴右之兵,三面合擊漢中,或可兵下漢中。 榻上,曹仁手中不斷翻閱著孟達三封書信,心中多有猶豫。 “子遠,以為孟達請降之事如何?”曹仁問道。 胡修凝眉而思,說道:“孟達于信中詞語誠懇,言之有物,應無欺詐之意。且書信中附有水賊軍力布置,應非詐降?!?/br> 胡修,字子遠。久任荊州刺史,其為人無恩多暴,治民過厲,難言得荊襄民心。然凡事有利有弊,曹仁在他的支持下,深筑襄樊城郭,讓關羽不敢輕犯。 “都督,劉備治下能得人心,孟達言欲獻城而反,恐有虛假之意?!?/br> 歸降不久的申儀,積極為曹仁出謀劃策,說道:“儀為上庸人士,深知房陵之地勢,道路狹窄,進取不便,恐易進難出。若賊寇詐降,設伏兵于其間,時三師傾覆,荊襄將危矣!” 曹仁看了眼申儀,則是沒有多說話。 孟達不可信,申儀同樣不可信。誰知道申儀是不是劉備派出來的詐降將士,畢竟兄長、家人全在南漢,獨自率部曲出逃,則是有令人難以相信之感。 懷疑歸懷疑,申儀作為東三郡地頭蛇,曹仁讓他參與這次軍事會議,也是迫不得已,因為他對東三郡的具體形勢,了解的實在不多。 “君理,或有高見否?”曹仁問道。 朱治捋著花白的胡須,說道:“啟稟征南,孟達舉郡歸降,讓將軍發兵入之,以為謀取三郡,此事非同小可??v孟達歸降是真,但調荊襄之兵西進,還需陛下同意,方可施行?!?/br> “以治之見,征南將軍何不如將孟達書信送與鄴城,且附上將軍之見解。以免輕舉妄動,中敵寇jian計?!?/br> 孫吳被滅后,不僅是孫權被送到襄陽,連朱治這種忠孫老將都送至襄陽。及曹cao降劉琮,降服襄陽后,不僅重用了孫權,而且還委任提拔了朱治、程普等孫氏舊臣,用于攻略江東。 為曹cao效力以來,朱治憑治兵表現以及熟悉水戰的能力,被曹cao提拔為襄陽太守,歸由曹仁調遣。 今曹cao帳下之荊州,有襄陽、章陵、南鄉、南陽四郡之地,其太守分別為朱治、呂常、傅方、東里袞四人。 曹仁瀏覽孟達書信,說道:“如君理所言,縱孟達有意歸降,今下因關羽兵鋒在南之故,不可輕易動兵。襄樊是為根本之所在,無襄樊守疆,則長安、中原恐受水賊兵鋒所掠。今時需將書信上呈于陛下,再觀形勢用兵?!?/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