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節
這樣的工事,光靠人啃是啃不下。二、三萬人守襄樊,劉備率舉國之兵十余萬之眾去打襄樊,即便死傷過半,估摸也打不下襄樊。 這也是為什么這次北伐,劉備不想打襄樊的核心原因。處在狹窄的地區間,又是在攻防戰,曹魏作為防守方,極大有利于他們的作戰。 呂蒙皺著眉頭,說道:“襄樊由曹仁經營多年,城高溝深,城寨遏險,甲兵充沛,易守難攻,不可輕戰?!?/br> 說著,呂蒙輕捶城墻,說道:“除非曹仁主動出戰,否則我軍則難克襄樊!” 關羽手捋長須,說道:“誘曹仁出戰,往歲之時多有嘗試。然曹仁深曉我軍水師之利,不敢深入漢水?!?/br> 頓了頓,關羽強調說道:“欲取襄樊,必誘曹仁出戰,敗其軍,覆其師,奪其城。往昔誘敵之策,甚是淺薄,易受他人所識?!?/br> 呂蒙沉吟良久,說道:“班超曰,不入虎xue,不得虎子。今欲取城,需入虎xue,方可得城。蒙以為往歲之時,非曹仁不敢戰,而是不能戰?!?/br> “公安城堅,水師便捷。曹仁出戰,多遭兵敗,故唯守城,不能與我軍戰之?!?/br> 關羽望著城外的漢水,說道:“往昔誘曹仁出戰,其所獲之利寡。今若以重利誘之,曹仁或愿出戰一搏?!?/br> “重利誘之?” “對!” 關羽拍了拍城墻,說道:“往昔利寡,曹仁不愿出戰,若舍巨利與之,曹仁當會意動出戰!” 呂蒙沉吟幾許,說道:“敢問君侯,何為重利?” 思慮一番,關羽問道:“佯裝不敵,可誘曹仁出戰否?” 呂蒙搖了搖頭,說道:“昔曹劌論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褚孕』?,何以誘曹仁出戰?” “子明可有見解?”關羽少有向呂蒙請教,問道。 呂蒙捋著短須,說道:“君侯既言舍得之語,何不如命人降曹,以讓曹仁有可趁之機?!?/br> “曹仁有勇無謀,然恐曹cao識得真偽?!标P羽說道。 “嗯!” 呂蒙思慮再三,說道:“南郡富庶,戶籍數萬。曹仁得之,必是欣喜。今若能誘曹仁率軍深入,或有機會敗之?!?/br> 關羽瞇起丹鳳眼,說道:“子明可是欲使人偽降曹仁,誘其輕進,后尋機敗之?” “對!” 呂蒙點頭說道:“以南郡為餌,使人暗通曹仁。行偽降之策,誘曹仁出戰?!?/br> 說著,呂蒙強調說道:“曹cao多謀狡詐,若行偽降之策,需以假亂真方可?!?/br> 關羽捋須深思,說道:“誘曹仁出戰,尋機敗之,此為可行之策。然某以為南陽之間,或有賊寇及不順之人,若能遣人暗通之。里表呼應下,襄樊或一舉可下!” “對!” 呂蒙興奮說道:“君侯治南郡多年,恩威江漢。曹仁常年興發徭役修城,百姓或有怨言,君侯派人暗通之,或可尋得義士,為我大漢效力?!?/br> 關羽微微頷首,認可說道:“荊州刺史胡修治下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荊北百姓難言安寧?!?/br> “那君侯欲遣何人偽降曹仁?”呂蒙問道。 關羽沉吟少許,說道:“武漢為我國之中樞,南郡為屏障之地,無大王之令,不可輕動江陵之兵。此事需得大王允諾,方可施行。若輕易動兵,引起武漢震動,則你我之過也!” 眼下南漢的首都在武漢,關羽所坐鎮的南郡,作為武漢的屏障,幾乎是不敢輕動。出于負責考慮,關羽每次用兵都會向上請示。 當然謀取襄樊,也非關羽一人所能決,當要得到劉備同意。而且關羽針對襄樊的作戰,必是南漢與北魏之間的再次對抗。 “君侯英明!”呂蒙贊道。 《漢紀·黃呂王魯傳》:初,關羽謂蒙曰:“大丈夫立世,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羽不悅,愿親授《左傳》,蒙乃始隨學。 及羽治公安,與蒙論學,笑曰:“君今者才略,非復楚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君侯何見事之晚乎!” 第409章 欲下交嶺 時間流逝,及入盛夏。 盛夏本是病毒、蚊蟲滋生之季,瘧疾肆無忌憚廣泛傳播之時。然對于南漢軍士而言,瘧疾卻是漸入尾聲。 長達五十天的集體隔離,禁止與外界溝通,消滅蚊蟲,嚴控衛生,隔離瘧疾患者。對于漢軍數萬將士而言,無疑是漫長異常。 在這段時間內,不論是南漢高層,亦或是基層將士都在提心吊膽,生怕被蚊蟲叮咬,從而患上無藥可治的瘧疾。 其間不乏有軍士因長期隔離,以及瘧病帶來的危害,導致心理崩潰,嘗試出逃營地,或是試圖反抗。這種擾亂防控的行為,所幸被軍隊壓了下來。 其中sao擾之人,本應按軍法當斬。但霍峻深知瘧病與隔離之下,心靈脆弱的士卒容易扛不住壓力。心有憐憫之下,霍峻免其死刑,施以杖刑。 吸取嚴控的教訓,也為了讓軍士釋放過剩的精力?;艟t下令讓各營部定期展開蹴鞠比賽,同時組織各營之間對抗,取勝之營則可加餐。 有了蹴鞠聯賽,將士早上cao練、習武,下午互相蹴鞠,漸漸忘卻了大軍被瘧疾所籠罩的陰霾。 為了不讓將士壓力那么大,劉備適當巡視各營,看望之前因戰事受傷的士卒。得知大王與眾人一同隔離,且不曾離開將士,大軍的士氣又有上揚。 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新感染瘧病的人越來越少,眾人也漸漸遺忘瘧病。畢竟不用打仗,不用行軍,每日cao練武藝、耍耍蹴鞠,還有一日二餐吃。除了不能見家人,反而是開始享受隔離的日子。 當然瘧營不同普通隔離營寨,其多遠離大軍營寨。為了避免造成恐慌,每個營寨中僅有四、五百人居住。因瘧疾的緣故,患病軍士情緒低沉。其間多是流傳著治愈的傳言,盡量保證他們的信心。 通過蚊蟲傳播的瘧疾,其致死率雖高,但比空氣傳播的某些瘟疫,實在是好處理許多。 滅蚊蟲、抓衛生、排解壓力,在霍峻出色的統協能力下,六、七萬大軍被安排的順順當當。 今隔離日子結束,除需要繼續隔離的少量將士,大部分的北伐將士都可跟隨劉備回國。 漢軍大營中,充斥著將士的歡聲笑語,各個營帳內將士們在收拾行裝,當然也并非所有人都歡樂。 在偏僻的營帳內,周叔方獨自在整理行李。相較之前修筑堤壩時的熱熱鬧鬧,如今帳中僅剩他與另外三名同僚。 瘧病之下,不僅帶走了張伍長,還帶走了同伍之中的戰友。他們那幾人被留置于瘧營后,他便失去了與他們的消息。半月后,則收到通知,同伍四人病逝。 從小不招蚊子咬的他,在同伍四人身患瘧疾之下,竟獨自活了下去。同伍即同鄉,四名同鄉大概患病身死,僅剩他一人,今日結束隔離,將要回鄉時,心中多有空落落。 五人離家,一人歸鄉。嗟呼悲哉,此蓋或亂世之不幸! 周叔方沉默寡言,先將自己的行李打包了,然后又將同鄉四人的衣物整理好。 尸體雖被大火焚燒,但他們所留下的衣冠,可交與他們家人安葬。將病逝或戰死的士卒衣冠帶回鄉,出自于霍峻的強烈建議。 亂世歸亂世,但對將士始終要有關懷之心。否則你視軍士如草芥,軍士怎能為你奮勇作戰? “周叔方何在?” 就在周叔方整理同鄉衣冠時,忽然霍淵闖入帳中。 “將軍!” 周叔方尋聲望去,得見霍淵其人,立馬放下包裹,向其行禮。 霍淵打量周叔方幾眼,說道:“伍長張旋沒,今后由你出任丙伍伍長?!?/br> “???” 周叔方青澀的臉上露出迷茫之色,說道:“將軍,仆初入軍伍不久,怕是難任伍長?!?/br> 霍淵將文書交給周叔方,說道:“今丙伍僅剩你一人,唯有你可勝任伍長。當然你此次回鄉,需充實丙伍士卒?!?/br> “諾!” 周叔方愣了愣,出于對伍長的渴望,伸手收下了委令狀。 頓了頓,周叔方問道:“敢問將軍,那都督所言的撫恤金,我當從何處領???” “當地縣鄉吏員當會下撥錢財撫恤生者。若當地官吏貪墨錢財,回軍上報與我即可?!被魷Y說道。 說完,霍淵便帶著左右出了營帳。 撫恤金制度非南漢獨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撫恤金制度。如春秋戰國時期,吳起所著的兵書中便有強調‘有死事之家,歲遣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于心?!?/br> 曹cao能從中原迅速崛起,與他早早確立軍士的撫恤制度有關,即‘哀悼亡者,撫恤生者’。 早期的劉備流亡中原,純粹的草臺班子,缺乏成建制的軍隊后勤。直到下江東起,在霍峻、徐庶的幫助下,草創了撫恤制度。 諸葛亮出山后,根據之前的撫恤制度,完善了劉備帳下的軍隊后勤。劉備能從江東迅速崛起,十余年間做到北御曹cao、繼任荊州、西吞巴蜀等戰略步驟,與諸葛亮幫他完善的軍隊后勤有莫大的關系。 在南漢軍中不論是病死,或是戰死,凡是因軍事行動而亡,皆可得到當地官府的撫恤。除正常的撫恤金外,其妻兒可免賦稅十六年,盡量保證其生活。 仔細了解撫恤金制度,周叔方將心中所憂放了下來,因瘧病而亡者,其撫恤待遇與戰死相同便足矣! 各營將士收拾行裝準備回國,然負責督治瘧的霍峻卻無法回國,今下正與即將回國的劉備話別。 陽光耀眼而照大地,肥水波光粼粼。 河畔,霍峻與劉備漫步齊行,身后侍從各牽著戰馬。 劉備手握劍柄,感嘆說道:“十余日之間已無新增病卒,瘧病退散,當賴仲邈督治?!?/br> “多賴上下齊心共抗瘧病,此非峻一人之功?!被艟t虛道。 劉備停下腳步看向霍峻那張棱角分明的臉龐,不禁心生好奇,問道:“仲邈精通韜略,齊治政務。上知天時形勢之變,下曉山川疫病之化。胸中之能蓋非凡人所能有,不知一生之學來自何處?” 頓了頓,劉備笑道:“孤輾轉四方,俊杰英才所見眾多,然可與君相較者,今世當無爾!” 與霍峻同事十幾年,劉備自以為看清霍峻的能力,不料霍峻總能給他一個驚喜。如瘧疾爆發,霍峻竟然對瘧疾有了解。甚至還寫下能救無數百姓的《控疫經》,其之才能又超出了劉備的認知。 霍峻保持微笑,說道:“孔明獨坐隆中,與賢士探討天下之變,得遇明主,施展胸中之所學。市井之中商賈、游方、術士穿梭往來,峻不恥下問,加之瀏覽群書,方有今下之學?!?/br> “孔明?” 劉備念叨一聲,忽感慶幸說道:“孤輾轉中原,流落荊楚。幸得仲邈、孔明輔佐,無二君則無備今下之日?!?/br> “大王謬贊,峻多感羞愧!” 霍峻說道:“若大王賞識,峻與孔明二人,怕是一人于市井任吏,一人于隆中耕作捕魚。古來千里馬眾多,但少有伯樂?!?/br> 感謝劉備賞識之言,霍峻所說不假。 劉備雖在待人賞罰上有不足,但其卻能識人,能用人,也敢用人??蓜e小瞧這一品質,凡遇見多疑、掌控欲強的君主,勢必會與霍峻產生激烈的碰撞。 君主要想立業,除能力外,心胸當要寬闊,能容他人所不能容忍。 蜀漢的核心人物,如關羽、張飛、法正、魏延等人,哪一個是性情無缺之人? 別說這些人,就連尋常人也有性情脾氣。 若不是劉備心胸開闊,包容眾人,委以重任,何來蜀漢之基業? 成大事者,心胸不廣,何以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