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節
聞言,曹cao頓感rou疼,他雖不是那種愛民之人,但他也知人口之重要。二袁出塞已裹挾走不少百姓,今入寇河北,不知又要裹挾走多少百姓。此時的他十分慶幸自己沒有南下,若是大軍南下,不知河北局勢將會糜爛成什么樣。 牽招低垂眼眸,拱手說道:“烏桓盤踞遼西,毗鄰幽冀,自從亂世以來,時常作亂不平。袁紹降服河北,又賜單于號,嫁宗女為妻,烏桓方才順服。今若不平烏桓,則河北難安?!?/br> “果如子經所言??!” 出乎還牽招的預料,曹cao背了自己判斷失誤的鍋。 曹cao雙手扶住腰帶,沉聲說道:“命曹仁、曹洪、徐晃、李典等部開拔向北,驅除入寇烏桓,盡快平息幽燕戰火?!?/br> “諾!” 接著,曹cao又吩咐說道:“張遼征討江夏諸縣有功,加封其為都亭侯,急調北上。命夏侯淵、于禁回師征討昌豨,孫觀、臧霸、尹禮等將各回郡縣,張郃率軍北上?!?/br> “明公,張郃、張遼二將遠在江淮,兵至冀州,烏桓兵馬已退!”荀攸提醒道。 曹cao目光緊盯著遼西上,冷冷說道:“二袁不死,孤心難安。今先征遼西,再滅吳楚。文遠、儁乂善騎卒之將,欲討塞外強敵,非文遠不可?!?/br> 郭嘉微微頷首,說道:“劉表身患重病,不日將死。劉琮、劉琦二子相爭,明公可待彼時南下?!?/br> 頓了頓,郭嘉又提醒道:“昌豨素與劉備親密,今時反叛,我軍北上,恐劉備將救昌豨。明公可讓孫觀、臧霸等將把守要沖,敵救則擊之?!?/br> “可!” 曹cao看著江淮輿圖,感慨說道:“劉表雖遲暮,而爪牙尤在,且待其死后而取吳楚?!?/br> 第186章 下鄉言耕作 建安十一年,七月。 烏桓舉兵入犯邊境,又因南部戰事缺少進展。曹cao放棄討伐吳楚的念頭,命張遼、張郃二將火速北上。 雙方各自動用數萬大軍,雖沒爆發大規模的軍事戰爭。但卻讓曹cao清楚認識到吳楚合一,足以與北方抗衡的恐怖軍事力量。 身處重病中的劉表通過逼退曹cao,告訴吳楚軍吏百姓,作為吳楚霸主的他依舊有能力保護他們,大大地漲了波士氣。 那些向劉琦、劉備歸降的江左士人,似乎也認識到取代孫氏家族統治之二劉,比孫氏家族更加強大,也更加的具備合法性,也進而逐漸歸心,認真地為二劉效力。 對于劉備、霍峻而言,這場存在數月的軍事沖突,可以看成仿真的軍事演習。磨礪了那些軍士,也探了探曹軍真實實力。 總體而言,老兵經過二年多的作戰,已是悍勇之精銳。那些征戰一年左右的軍士,亦可用之。入伍不久的軍士,除了在舟舸上,上了地幾乎無法與曹軍較量。 在夏侯淵撤兵之后,甘寧、魏延、呂蒙三將回丹陽復命?;艟馍⑷к娛炕剜l,保留了七千軍士。二千軍士駐守江北諸城,五千軍士分由高翔、徐盛、俞韶統率,坐鎮濡須口,防止夏侯淵玩了招回馬槍。 霍峻在濡須口逗留了幾日,確保敵寇退兵,又因步練師即將臨盆的緣故,方才趕回郡治皖城?;氐酵畛?,見了富態的步練師,讓她放了心,陪伴了一兩日。 霍峻與郡吏視察皖城周圍的農業狀況,不同于剛移治到皖城荒廢的狀態,經過二年的開墾,田野阡陌縱橫,田間百姓勞作,頗是生機勃勃之景。 畢竟皖城從建安五年(公元200)被孫權放棄從而荒廢,再到建安九年被霍峻重新啟用,時間上僅過了四年。良田雖被荒廢,但不同于從零開始。在原有的百姓生活的基礎上,花費功夫整治房屋,又重開荒廢的田畝,皖城漸漸有了生機,初有兩三分太平年間的模樣。 田野間,暑氣已是消退,時將入秋季。 老農頭戴斗笠,感受著空氣中的涼爽,擦了擦頭上的汗液。夏收已過,他正在種植蕪菁。抬頭看了眼玩鬧的孫子,溝壑縱橫的老臉上,浮現出笑容。 他們家是軍戶,早年在鄱陽湖討生活,被那彭虎裹挾。在被郡守率軍擊敗后,他的兒子從了軍,他們也被遷到這生活。府君仁德,因兒子從軍,家中被免了賦稅,又分了百畝的土地,便生活于此。 初到這里的口糧拮據,除了城里的救濟,他們挖野草,又去河水里撈魚蝦,一家人艱辛的活了下來。有賴于火耕水耨,他們較為輕松地得到了夏收的口糧。雖糧草不多,但通過后續的忙活,得以渡過秋冬。 今歲早春,兒子在家,幫襯了些許時日。因軍中有戰事又走了,但所幸戰事沒有波及皖城,夏季豐收,家中又有存糧。當下就希望他的兒子能平安歸來。 “阿奴!” 見到玩鬧的幾個小孩似乎驚擾城中官吏,老農連忙小跑上去,向貴人行禮求饒。 “貴人若有沖撞,還望見諒?!?/br> 說著,老漢就要抽自家的孫子,口中罵罵咧咧,說道:“讓你安分點,就不聽……” “不必了!” 霍峻伸手阻止,說道:“小兒玩鬧而已,并無驚擾我等,不必動怒?!?/br> 孫子被嚇壞了,在那哭著不停。老漢卻在那點著頭,哈著腰,笑道:“府君仁厚,老漢替孫兒致歉?!?/br> “無事!” 霍峻神情溫和,摸了摸瘦弱孩童,問道:“前些日戰事可有耽擱夏收?” 老農見霍峻和藹,心中放了下來,又見身側官吏并無怒目之人,如實笑道:“幸得府君庇護,戰事并未波及我等。今歲稻田耕種又是豐收,我等今歲口糧有了著落。若積幾年,家中也可攢點積蓄?!?/br> 古代農業社會,其積蓄年收非按月算,而是根據作物豐收的年算。經常是三歲之耕,可積一年之糧。而這一年的口糧,并不代表可以拿來花,而是為了預備今后的災年。以免干旱、洪澇,導致作物減產,家中無糧。 霍峻走到老農的田畔,叉著腰眺望田畝,問道:“田畝算是肥沃,今歲夏收共收多少石糧?” 老農見霍峻有心詢問,認真答道:“啟稟府君,某家中有我與老婦及兒媳三人,老農能耕種九大畝,老婦及兒媳合耕十二大畝。今歲得稻米七十余石,舍棄耕種之稻種,亦有六十多石?!?/br> 漢代大畝與小畝有差,大體是1大畝等于2.4小畝。在南方火耕水耨方便,常常是成年男子可耕種九——十畝。一大畝的稻米播種量約在兩斗半,水田產量有分高低,基本在2.5石到4石,皖城的土地肥沃,又有水渠灌溉,大體畝產在3.3石左右。 每人月食用一石半,這一家子三人加孫子,至少每月需要四石半,即年食54石。一年積蓄下來,扣除每年的播種量,及為來年預留的播種量,實際上一家子存不下多少糧食。 當然夏收之后,秋季時節各家又都會種植點其余農作物,如蕪菁,小蒜,胡蔥,或是入河水撲魚,撿拾河蚌為補充。 這就是漢代的江南家庭,依靠火耕水耨,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傮w上因為地廣人稀少,又缺乏先進的耕作技術,以及重要的耕牛,江南總體上不算富裕,亦不算貧寒。 心中盤算了一遍,霍峻感嘆說道:“若有壯丁于春夏在家,不傷農時,家中亦可多些積蓄?!?/br> 老農摸著孫子的腦袋,說道:“府君已是仁德,征兵不收賦稅,我等勞作數年,亦能有所得?!?/br> 戰亂之下,軍戶不征賦稅,田畝按正常分配,家人得有所食,似乎已是幸運。但若疾病來襲,或是遭遇災害,又是兩說。 霍峻嘆了口氣,領著郡吏而走,說道:“治下百姓火耕水耨僅能裹腹而食,難稱為富裕。昔遷徙皖城之難,故讓百姓以火耕水耨耕作,今困難之時渡過,需讓百姓學以耕作技藝,多增畝產?!?/br> 當下的漢代江南耕作技術,僅有一年一豐收,既無麥稻輪作制,又無一年兩熟的耕作技巧。 一年兩熟的水稻是江南經濟騰飛的基礎,在宋之前南方大部分水稻皆是一年一熟,其水稻的品種不同。從宋代開始江南才種植一年兩熟的水稻,搭配稻麥輪作制度,南方可以一年兩熟至三熟,相比于仍是兩年三熟的北方,南方幾乎碾壓了北方。 來到三國后,霍峻才逐漸了解南方耕作的方式與現代完全不同。歷史書上提及的人口南下遷徙,根本不是江南經濟起飛的重要原因。真正讓江南經濟起飛的關鍵因素在于遠超北方的作物產量,足夠養活更多百姓,養得起更多閑人。 那問題來了,霍峻對水稻的進化史根本不了解,也不知道一年兩熟的水稻如何出現的。但幸運的是他還知道可以嘗試麥稻輪作,夏收完水稻,讓百姓種植冬小麥,以為輪作,增加畝產。 司馬芝點了點頭,說道:“府君,耕作技藝,芝常帶人下鄉勸農。今若精耕細作,還缺耕牛。缺乏耕牛,人需負犁具而行?!?/br> 霍峻沉吟少許,說道:“耕牛缺乏,峻已向荊楚求購。峻觀農事已久,竊以為可讓百姓于稻田豐收之后,令百姓種宿麥越年。一年二熟,百姓可得豐饒?!?/br> “種植宿麥?” 司馬芝若有所思,說道:“中原之人種以豆、粟,秋冬種宿麥,越明年則收,二歲三收。今江南若種植宿麥,則春種水稻,秋種宿麥,即一歲兩收?!?/br> 說著,司馬芝眼睛一亮,說道:“若是能成,則田野畝收將增數成!” 第187章 宿麥與臨盆 宿麥即冬小麥,其種植起于戰國,在西漢成為官方力薦的救災作物。昔漢武帝時,黃河下游發大水,漢武帝派遣謁者勸種宿麥。從那時起,在關東地區冬小麥與粟逐漸成為北方的主食。 實際上兩漢以來關東士族、豪強能迅速崛起,并且成為東漢的核心話語集團,與武帝時下詔關東種植宿麥有極大的關系。 即如后世的江南一樣,關東有了宿麥作為輪作產品,關東百姓依靠兩年三熟的作物,積累大量的錢財,完成原始的資產積累,超越關西地區,成為東漢最為富庶的區域。 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后世南方文人輩出,超過北方文人,其根本也在于南方的經濟基礎超過了北方的經濟基礎。 至于南方的稻麥輪作何時出現,在東漢時便有雛形。作為南北交匯的南陽地區,已有百姓進行稻麥輪作,但并未推廣開來。 不僅是因為傳播緩慢的緣故,還有在火耕水耨的江南地區,真就餓不死人。如兩漢每逢災年,百姓流離失所,官府都會讓流民前往江南。餓不死人的情況下,又因農業社會的緣故,自然缺乏傳播動力。 及北方戰亂,黃河流域的百姓逃亡江南,江南地區傳入輪作技術。加上東晉元帝時期鼓勵開展宿麥種植,隨著時代的變化,到了宋朝時期,南方地區才全面掌握稻麥輪作制,加上占城稻,雙季稻,形成了南方獨有的一年兩熟至三熟的作物生產。 相比于北方兩年三熟的作物產量,南方這種一年可抵其兩年的產出,超越北方遲早只是時間問題。 如今皖城百姓渡過了初期饑餓的時期,百姓們擁有了實現稻麥輪作的物質基礎。因而霍大都督思索一番,決定讓司馬芝在小區域范圍內種植冬小麥,當做試驗田,通過種植中出現的問題,為接下來的傳播打下牢固的基礎。 府衙內,司馬芝正向霍峻匯報冬小麥試驗田的情況。 “府君,芝已命人種以宿麥,約耕作三十畝田地。且按照府君的意思,三十畝田選種時間不同。及明年三、四月,當可收獲。屆時可觀宿麥輪作產出。若是可行,芝于明年秋,令皖城鄉野百姓種植?!?/br> 司馬芝的效率頗快,讓有種植冬麥經驗的百姓種植,又為了選出適當的耕種時間,設立對照組。畢竟南北方氣候存在差異,北方的冬麥種植的經驗可以借鑒,但因氣候濕度問題需要修改。 霍峻簡單翻閱了下,司馬芝記載于案的內容,問道:“子華乃河內人士,又有在襄陽耕讀。以子華觀之,宿麥若讓江南百姓種植,可增幾成畝收?” 司馬芝沉吟,說道:“府君,南人少有種植宿麥,多種稻谷,不得技巧。即便能輪耕稻麥,畝產恐會不高。雖是如此,但芝以為每畝增一石半,或是可行。若精進技巧,可得富庶?!?/br> 霍峻滿意地點了點頭,畝收一石半看似不多,相較于畝產3石左右的水稻豐收僅有一半左右。但總體上來看,卻是為每戶家庭增收一半的收入。此前能得溫飽,今下歲歲可得積蓄。如此下來,他治下的百姓又豈能不富。 霍峻抬頭看向司馬芝,笑道:“子華,今后你且任郡中長史,若某率軍出征之時,郡中政務皆交由卿cao持?!?/br> 聞言,司馬芝心中喜悅,拱手說道:“多謝府君賞識之恩,芝當盡心效勞,不負君侯之期望?!?/br> 司馬芝從荊州而來,跟隨霍峻二年有余,政績甚是出眾。此前蔣濟幫襯霍峻政務,但隨著軍隊士卒的激增,蔣濟重心傾向于軍務上??ぶ腥狈ο鄳娜溯o助他,挑選之下司馬芝成為霍峻的心儀人選。 初到郡中,霍峻讓司馬芝以督郵之權,巡視郡中諸縣。司馬芝親下鄉野,了解各縣狀況,進而殺了幾名陽奉陰違的地方官吏,江南諸縣為之肅然,不敢違令。 轉任從事以來,對于治下的農事,司馬芝很是上心,常入鄉勸農,幫助遷徙到皖城的百姓渡過艱難的時期。表現出色,且司馬芝又是他的友人,霍峻委任司馬芝出任長史亦是順理成章的事。 霍峻將戶籍文書交予司馬芝,說道:“今曹兵退卻,我軍聲威大漲。今可核查郡中戶籍人口,重核賦稅。凡豪強、大族隱匿人口,拒不繳納賦稅者,當嚴查到底,若有不從則以盜寇論處,某遣兵圍剿之?!?/br> 握著文書,司馬芝遲疑半響,問道:“那將軍族人可否核查?” 霍峻用那眼神打量著司馬芝,卻是笑道:“但查無妨,不查我之族人,又何談嚴查郡內豪強、大族?!?/br> “諾!”司馬芝拱手說道。 霍峻真不怕司馬芝查出什么,他霍氏族人家家從軍,不繳賦稅,又非那種拒不服從兵役,且又不繳納賦稅的豪強、大族。 商談間,鄧范急匆匆地跑至穿入堂內,急促幾口氣,說道:“府君!” “何事?” 霍峻見鄧范不顧禮儀的闖入,面露不悅。 鄧范趕緊說道:“夫人正臨盆!” 此言一出,霍峻面露喜色,司馬芝拱手慶賀道:“恭喜府君!” “政事如此前所布置,有勞子華cao持?!?/br> 叮囑了一句,霍峻跟隨著鄧范疾步回府,匆匆趕往內堂。 等到霍峻趕來時,內堂外已是眾人聚集。步母、李芊、二喬在門口,連那嫂子王氏,也從自家中趕了過來。 “里面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