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節
盡管視察艦隊里的平日巡航速度也就八節,十節左右,但是作為護衛艦的話,肯定是要頻繁的加速前出,提前偵查情況,往返通報情況的。 航速太慢的話,這護衛艦奉命前出偵查,這幾個小時過去了,這船還在前頭十來公里的地方慢吞吞的挪動,太耽誤事。 真跑起來,能夠做到二十節巡航的皇家公主號,不用幾個小時就能讓這種護衛艦連尾煙都看不見…… 但是盡管安東級護衛艦看似有諸多缺陷,但是在大楚帝國海軍里,這東西便宜又好用,可是正兒八經當代楚海軍的主力護衛艦之一。 最后下水服役的一艘,可是在承順四十三年才服役,至今不過服役四年而已,想要等它退役完畢,那估計少說也要等十五年后。 安東級護衛艦,就是典型的適合才是最重要的。 而權天恩搞的新戰艦,同樣也是走的適合這條路子,完全是根據海軍的戰略戰術需求搞出來的東西,只是搞到最后,就變成了一個小號版本的無畏艦而已。 其實……這么說也不對,更準確的說,應該更類似原時空里從裝甲巡洋艦演變而來的輕型裝甲巡洋艦,也就是后世人們常說的輕巡。 只是船只設計看似和后世輕巡差不多,然而兩者的設計理念,乃至用途都是天差地別的……后世的輕巡,都是用來執行偵查,次要炮戰,或防空,魚雷作戰等任務。 權天恩設計的輕型裝甲戰艦,從始至終都是為了大楚帝國海軍以海制陸戰略而服務的,它的作戰對象從來都不是海上的對手……各種戰艦,而是土著國家的海防、河防炮臺以及地面部隊! 所以它才會有高干舷的情況下,還擁有全面裝甲設計,擁有這個噸位級別里很少見的封閉式炮塔設計,而不僅僅是炮盾。并且之所以在前后左右都部署炮塔,是為了在狹小的河口,港口里不用轉向就能對任何方向進行密集炮擊。 看似很類似,但實際上從設計理念到用途,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這玩意,就和海軍那邊說的一樣,就是一種能夠遠洋航行,全球部署的近海炮艦。 真要進行類比的話,其實二十一世紀美國人搞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才是同類型的東西……雖然時代不一樣,技術也不一樣,戰艦也不一樣,但是兩者都是以海制陸戰略的產物,設計理念以及作戰用途都高度一致。 第1038章 和本土沒區別的錫蘭島 羅志學新加坡前后停留了七天,這七天里視察了不少地方,見了不少官員,最后還空出了一天時間帶著王皇后和幾個嬪妃,皇子皇女到了城郊的港口公園里游玩。 次日,羅志學等人登上已經檢修完畢的皇家公主號。 視察艦隊再一次起航,這一次他們將會直接穿過馬六甲海峽,先前往緬甸省省城達貢城。 這個達貢城,其實也就是后世的仰光,這地方在楚國人到來之前,其實只是一個小漁村而已。 后來楚國人從緬甸人手中租借了這個地方,用來建設貿易站以及軍事基地,隨著逐漸發展,這地方也就成為了大楚帝國控制緬甸地區以及周邊沿海地區的戰略要地,前往此地生活經商的楚國人也越來越多。 等到大楚帝國徹底拿下緬甸地區后,這地方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新設緬甸省的省城,巡撫駐地。 在三十年代后期,大楚帝國規劃了西南干線鐵路計劃,準備打造一條西南干線鐵路,把云南,緬甸等多個西南省份連接起來,并通過云貴鐵路連接大楚帝國的腹地鐵路網。 只不過這條西南干線鐵路的建設難度太大……其實也不是說修不起來,而是成本太高,同時耗時太久。 在地形復雜的地方里修鐵路,一向來都是屬于耗時久,成本高昂無比的工程。 當年大楚帝國為了修建云貴鐵路,前后可是修了十幾年,從二十年代就開始修了,一直到承順四十二年才建成通車。 如今正在修建的川云鐵路,即連接四川和云南的鐵路修的也很難受。 不過也正是持續施工這兩條鐵路,也讓大楚帝國鐵路總公司獲得了寶貴的復雜地形修建鐵路的經驗。 什么經驗? 還能有啥經驗,能繞就繞,實在繞不過去就架橋開隧道唄。 不過這年頭架設橋梁都還好,成本還能接受,但是打隧道的成本可就高昂無比了,因此在這些復雜地形里的鐵路,基本修的都是彎彎曲曲的,能繞就繞。 至于什么效率之類的,暫時不考慮……彎彎繞繞的火車再慢,也比徒步翻山越嶺快不是。 除非是難以穿越的雪山,凍土之類的特殊地形,單純的復雜山地地形,其實也很難阻擋修鐵路的……就是修建成本會非常高。 不過西南干線鐵路,政治以及軍事還有經濟意義都非常重大,屬于哪怕成本高也要修的那種。 大楚帝國鐵路總公司修戰略干線鐵路,只看需不需要,不看難不難或虧不虧本。 一旦西南干線鐵路建成,哪怕往來都能夠從金陵城乘坐火車一路往西南,然后抵達緬甸省達貢,直接看見印度洋! 同時通過已經在建的曼谷到達貢的鐵路線,也能夠一路南下抵達曼谷,再轉車到新加坡。 同時曼谷到安南省那邊也有規劃的鐵路線,而安南已經有了鐵路連接北邊的升龍省,而升龍省已經有鐵路線連接廣東,也有鐵路連接云南的昆明。 這些鐵路網加起來,能夠形成一張同時連接西南各省的干線鐵路網,從國內的任何一個大城市出發,都能夠通過鐵路抵達馬六甲新加坡,暹羅曼谷,安南金邊,升龍河內。 此外作為西南鐵路的重要支線,在緬甸省內還將會繼續往西修建,一路抵達孟加拉省。 孟加拉地區,在承順三十一年設州,隨后數年進行了全面的本土化,完成本土化后在承順四十三年正式設省,從此成為了大楚帝國的直轄領地之一。 大楚帝國之所以把這地方搞成直轄領地,主要是因為這地方有著大面積的沿海沖擊平原,農業潛力非常大。 所以前后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進行本土化,最終得到了一個只有楚國人的直轄領地。 這個過程里,在印度地區招募的外籍軍團出力甚多,這些賤民出身的印度士兵們,進行各種驅逐,肅清任務的時候,比楚國人狠多了。 用起來就很順手,后來楚國人又把這些外籍軍團派了一部分到扶桑地區進行最后的本土化工作,進展極為迅速,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完成了扶桑列島的全面本土化。 當然了,扶桑王國并沒有消失……只是搬家到了印度半島里,就和之前的諸多南洋地區的土著國家一樣,其實并沒有消失,而是陸續遷移到了印度半島上。 所以現在的印度半島是很混亂的,除了印度半島南部以及中部地區的土著,西北部還有來自中亞的蒙古人,還有一部分甚至是高加索人。 然后這二十多年來又陸續遷入了大量的東哪呀·東南亞人以及扶桑人。 他們彼此間相互爭斗,為了爭奪土地以及其他利益,廝殺的非常殘酷的。 至于楚國人……楚國人在弄了一個孟加拉省以及印南省,還有幾個小規模的獨立府,如孟買府,果阿府外,就沒有搞其他的直轄領地了……嗯,錫蘭島不算,在大楚帝國的官方地理概念里,錫蘭島不屬于印度半島范疇,而是屬于獨立的島嶼概念,大楚帝國老早就在這里設立了錫蘭省。 這地方,才是大楚帝國在印度洋的真正戰略要地。 除了直轄領地外,大楚帝國還在諸多的印度沿海地區里,搞了一大堆的行政領地,幾乎覆蓋了整個印度半島的所有沿海區域。 在內陸地區,則是扶持了一大堆各種保護國,傀儡國之類的殖民地。 所以,別看印度半島里似乎勢力眾多,局勢混亂……但實際上整個印度半島都是屬于大楚帝國的地盤。 里頭但凡有點規模的土著國家,清一色的都是大楚帝國的藩屬國或保護國……只是大楚帝國里的藩屬國或保護國之類的,一向來都是只保護大楚帝國的利益,可不保護他們的利益而已。 只要這些土著國家不侵犯大楚帝國的利益,大楚帝國一般不太會管這些藩屬國,保護國之間的沖突乃至戰爭。 就和威爾士王國和英格蘭王國之間的戰爭一樣……他們都是大楚帝國的藩屬國,但是大楚帝國也沒管他們之間的戰爭啊。 就算其中一方戰敗了,只要不是太過影響局勢平衡,勝利者承認戰敗方的債務,確保楚國利益,那么大楚帝國也會順水推舟進行承認他們相互之間的領土吞并。 簡單來說,楚國人只想賺錢,不想費心費力去干涉這些土著之間的廝殺。 在印度半島這邊也是這么處理的。 羅志學的視察船隊,在抵達了緬甸省達貢城后,停留了三天進行視察,很快就啟程前往孟加拉省的省城建德城。 該城在楚國人到來之前,也只是個普通的小村子而已,楚國人來到這地方后,想要沿著恒河一路深入印度內陸地區,同時楚國人特別喜歡到了一個地方后,控制河流的入???。 而建德城這地方,就位于恒河入???,并且這一段河道非常的狹小,只有大概兩公里左右的寬度。 這里繼續往南邊走,那就是七八公里甚至十多公里寬的入??诹?。 因此楚國人當年選擇了在這里修建了貿易據點,并取當地的小漁村的名字音譯為建德,隨之而來的是要塞,炮臺,軍事基地……楚國人當年就以這地方為大方面,不斷的深入恒河流域,進而控制恒河流域。 這個過程里,建德城也規模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后來也順勢成為了新設孟加拉省的省城,巡撫駐地。 不過即便如此,實際上建德城也沒多少人,到目前為止只有三萬多城區人口而已,比緬甸省的達貢城的八萬多人還要少得多?!@其實也不算少了,要知道整個孟加拉省也才百萬左右人口而已,還要分布到廣闊的整個孟加拉省地區里,因此大部分城鎮規模都很小的。 建德城有個三萬人口,還是因為這地方的地理位置實在方便,對往來貿易比較方便。 所以羅志學也就看到了這么多年來,看見過最小的省城了! 之前在本土腹地視察,或者之前在南洋視察,看到過的省城基本都是幾十萬人口往上的,小一些的呂宋馬尼拉也有十多萬人,新加坡更是有二三十萬人,緬甸達貢少一些,但是也有八萬人啊。 而這個建德城,卻是只有可憐的三萬多人的城區人口。 就這規?!踔吝€不如本土的很多縣城呢。 這地方的工商業發展的也不咋地,農業的話……也只能說勉強,雖然這地方有著巨大且肥沃的恒河沖擊平原,但是和這年頭所有沒有經過完善治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一樣,這地方每到雨季里的水災就非常嚴重。 沒有經過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其實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糧倉……但是要進行大規模建設和開發,那投資也太大了。 帝國可以開發的好地方多了去,也不差恒河三角洲這一片……性價比太低。 當年大楚帝國為了開發紅河三角洲以及湄公河三角洲,那可是吃足了苦頭……當年也是剛完海外擴張,一看到這么大片的肥沃平原,就忍不住想要大搞建設了。 然后無數資金砸下去后,雖然也的確搞出來了,但是隨著全球東出擴張后,楚國高層拿起算盤一算……得,為了兩個小小的三角洲平原花的多錢都可以把整個東歐給開發出來了。 這好地方越占越多,楚國人也就越來越看淡這些所謂好地方的價值了… 等到了孟加拉設省的時候,帝國高層已經沒什么興趣搞大規模的投資建設了,有這錢干啥不好,干啥非要和這些三角洲過不去啊。 所以孟加拉這邊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非常落后的,農業開發也只局限于一些不會受到水災影響的地方。 工業不行,農業也不行,只能靠著恒河中轉貿易弄點外快,所以孟加拉省的經濟自然也就好不到那里去。 以后這地方可能會迎來發展,但是現在嗎,還太早了。 因此羅志學的視察興趣也不大,來這里純粹是因為這地方是新設立的省份,這路過都不來看一看也不太好。 加上艦隊也需要休整補充物資,所以來待了兩天,然后就啟程走人了。 視察艦隊再一次起航后,將不會在印度半島上的多個小規模的直轄領地停留,而是會直奔錫蘭島而去。 錫蘭島,這應該是大楚帝國比較重視的一個海外領地了,老早就從荷蘭人手中奪取了這個島嶼,然后大軍出擊,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徹底的本土化處理,隨后開始建設了軍事基地,港口,并鼓勵官方移民。 到如今,錫蘭島已經成為了大楚帝國掌控印度洋的戰略要地! 在這里,有著海外領地里很少見的大型造船修船工業,還有鋼鐵廠,機械工業……而這些工業其實都是為了海軍以及過往船只服務的。 科倫坡造船廠早年,更是海軍自己搞的戰艦修理所,后來轉為民用,移交給了工業部而已。如今的錫蘭島科倫坡,乃是錫蘭省巡撫駐地,它還是印度守備司令部,陸軍第二十四軍軍司令部,印度洋艦隊司令部,第四艦隊司令部等一系列重要文武機構的駐地。 其戰略地位,大概上和馬六甲省的新加坡相當! 因為往來印度洋的船只,基本都需要在科倫坡中轉,補充煤炭淡水等各種物資。 錫蘭島對于大楚帝國而言,就是一艘在印度洋中間永不沉沒的戰列艦,其戰略地位是極為重要的。 這地方,也是羅志學的重點視察地方! 并且和在馬六甲視察只局限于新加坡城不一樣,羅志學還會乘坐火車來個環島視察。 因為錫蘭島里的人口不少,目前有三百多萬人口,而且當年的肅清作戰進行的非常徹底,因此到如今的錫蘭省除了距離金陵城遠一些,氣候不太一樣外,其他各方面和本土省份沒什么區別。 這一點,羅志學還在皇家公主號的時候已經看到了。 從甲板上往外看去,前方的科倫坡城區和本土的沿海城市幾乎沒有任何差別,甚至還能看見諸多的傳統中式建筑,連寺廟道觀都有不少。 而且也有著本土城市里特有的滾滾濃煙的特征……可別覺得這滾滾濃煙不好,這每一道濃煙的背后那都是一座大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