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節
如此情況下,大楚帝國海軍照一艘軍艦平均二十年服役時間,架設一千艘軍艦想要正常替換,平均每年都要替換五十艘! 而大楚帝國海軍所保有的各種軍艦,可遠不止一千艘…… 光是遠洋、近海、江湖的各種戰斗軍艦就超過一千艘了,這說的還只是戰斗軍艦,傳統意義上的戰艦。 但是海軍里實際上還包括了大量的輔助軍艦,如運輸艦,補給艦,運兵船,通訊艦,修理船,工程船等等,這林林總總加起來也是好幾百艘的大數目……其中光是快速遠洋補給艦的總數就超過了五十艘! 大楚帝國海軍的全部軍艦數量加起來,大概有一千六百多艘……大概相當于兩個1918年時期的英國皇家海軍,但是大楚帝國海軍里的戰列艦等大噸位戰艦數量遠不如1918年時期的英國皇家海軍,人家英國皇家海軍光是各種戰列艦就有七十幾艘,大幾千噸上萬噸的巡洋艦也一大票。 而大楚帝國海軍呢,雖然數量更多,但是大型戰艦其實數量不多,萬噸以上的戰列艦滿打滿算才七艘而已……也就是四艘金陵級,兩艘天津級,還有一艘前裝線膛炮時代的九千多噸級的戰列艦濟南號,三十年代中期進行了艦炮升級改裝,噸位擴大到滿載萬噸。 然后是二十幾艘六千到萬噸級別的次一等戰列艦或近海戰列艦。 除了這些外,剩下的都是一大堆兩三千噸級別的巡洋艦以及一千噸多的護衛艦,還有數百噸到千噸級別的近海巡邏艦,淺水炮艦,江湖炮艦。 這些中小型戰艦的數量非常龐大,比如巡洋艦的數量達到了一百多艘,護衛艦則是達到了驚人的三百多艘, 同時重防護的淺水重炮艦的數量更是日漸增多,數量已經達到了兩百多艘,在印度,西亞,非洲,歐洲都大量存在。 這時大楚帝國海軍所面臨的外部敵人都是一些土著小國,而英國皇家海軍面臨的則是英法美日俄等一票工業強國的挑戰者,兩者的外部敵人不同,導致了不同的造艦方略。 原時空十九世紀中后期各國海軍,海軍主要是用來封鎖強國,艦隊決戰,打破封鎖的……而大楚帝國海軍的主要戰略作用,則是以海制陸……這很類似后世九十年代美國人的路線。 所以大楚帝國海軍才會搞一大堆防護能力出色的淺水重炮艦……這玩意搞以海制陸還是很好用的……嗯,這東西的作用其實和美國人搞的頻海戰斗艦其實差不多。 用后世的過時軍事術語就是: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前沿作戰! 聽著就很高大上……然后就被某大國打臉了。 但是大楚帝國卻和美國又不一樣……大楚帝國海軍,那是真的沒有任何一個實際意義上的競爭對手,連潛在競爭對手都沒有! 那些土著藩屬國,連個蒸汽機都還沒有,都還在玩風帆戰艦的……你不能真的把他們當成挑戰者不是,楚國海軍就算再不要臉也沒臉這么搞的。 所以楚國海軍玩以海制陸,那可是一點毛病都沒有,這不搞以海制陸的話,說實話海軍都沒有足夠的借口每年占用如此龐大的軍費了。 如此也導致了,大楚帝國海軍的艦艇數量是1918年時期英國皇家海軍的兩倍還多,但總噸位大概只有1918年英國皇家海軍的一半多點。 這些噸位很多還是靠著輔助船只堆起來的,畢竟很多輔助艦都是大幾千噸甚至上萬噸的,比如那些補給艦,運輸艦,運兵船其實都挺大的。 如此情況下,光是正常替換,每年都得替換少則幾十艘,多則上百艘軍艦! 海軍每年的換裝經費壓力也很大的,哪有閑錢搞太多明著三百多萬,實際上要四百大幾,甚至五百萬一艘的天津級戰列艦啊。 這能弄出來兩艘當成海軍未來十年的牌面,那就足夠了。 至于新的戰列艦的建造,那還得慢慢‘研究’! 而按照目前的內外局勢以及海軍經費壓力來看,至少未來五年內看不到新型戰列艦開工建造的希望。 能繼續施工建造的只有南非級戰列艦的四艘姐妹艦,同時還有根據天津級戰列艦的一系列技術成果,對南非級戰列艦進行升級改裝后的新次一級戰列艦的新型號。 如今這兩艘海軍的牌面,天津號和應天號,就出現在視察艦隊當中……它們的主要作用其實也不是說擔任護衛任務……這地球上還沒有什么土著國家,甚至都沒有什么內部叛亂勢力,值得帝國使用這兩艘超級戰列艦執行什么護衛作戰任務。 這兩艘戰列艦在視察艦隊里的最主要作用,那就是充當旗幟,牌面……用來彰顯帝國的強大,威懾各國土著以及海外領地里的一些潛在叛亂勢力。 基本意思就是把一萬六千噸的戰列艦往港口一擺,三百毫米口徑的大炮管一揚,就問你怕不怕…… 嗯,大概就是這么個用法。 而這一次海外視察,也是大楚帝國里的萬噸級以上戰列艦首次離開本土沿海海域,即西太海域,踏上真正遠洋航行之路。 說起來,大楚帝國海軍之前也建造了四艘金陵級萬噸戰列艦,但是從來沒有把它們派到海外地區。 金陵級戰列艦前后四艘,首艦也服役快十年了,但是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本土沿海海域……最遠的一次航行就是去了趟南洋的馬六甲新加坡。 因此,這一次兩艘天津級戰列艦的隨駕出行,也是大楚帝國的萬噸級戰列艦首次走出本土沿海海域。 其意義還是相當重大的! 第1031章 海岸警衛隊的構想 承順四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視察艦隊來到了兩廣地區香港海軍基地,他們將會在這里進行一次綜合性補給,同時和船隊里的一批煤炭補給艦進行匯合。 趁著這個時間,羅志學也上岸到了香港海軍基地進行簡單的視察參觀,畢竟香港海軍基地是大楚帝國本土區域里最重要的海軍基地之一,還是有不少東西值得關注的。 這個香港海軍基地,一開始是作為南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以及母港所在。 不過南洋艦隊這個艦隊稱呼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場合里,在大楚帝國海軍進入印度洋海域后,南洋艦隊就整體南下隨后進入印度洋,司令部以及母港設立在錫蘭島科倫坡,后續在大楚帝國海軍的改革當中,南洋艦隊被取消,改為印度洋艦隊。 隨后大楚帝國海軍進一步深化改革,先是建立起來了四大行政艦隊,隨后非洲艦隊分出去的歐洲遠征艦隊也獨立成為行政艦隊,改稱為歐洲艦隊,負責歐洲區域,包括地中海以及波羅的海,黑海等海域的作戰工作。 同時非洲艦隊也改稱為大西洋艦隊,負責整個大西洋海域的海上防務。 由此,大楚帝國的行政艦隊從四支演變為六支,即: 本土艦隊,負責西太海域以及澳洲周邊海域; 印度洋艦隊,負責整個印度洋區域,包括邊緣海紅海以及波斯灣等,并覆蓋了非洲南部東岸海域; 大西洋艦隊,負責整個大西洋海域,具體沿海包括美洲東岸,非洲西岸,歐洲區域里以西遠洋作戰事務。 歐洲艦隊,負責歐洲地區的區域性海域以及近海作戰事務,主要是歐洲近海,地中海,波羅的海,黑海,英倫地區周邊海域如北海。 上述六支行政艦隊,其實并不負責具體作戰事務,而是負責行政管理工作,訓練,調配等常規工作,海軍建設,基地管理,管理所屬區域里的各地方艦隊。 而戰時遠洋艦隊的指揮權,實際上并不在六大行政艦隊手里,而是歸屬大楚帝國海軍參謀部。 因此六大行政艦隊下屬,還有和六大行政艦隊沒有直接統屬關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是地位相等的九大艦隊。 如本土西太海域的第一艦隊、第二艦隊,第三艦隊;印度洋海域里的第四艦隊、第五艦隊;東太平洋海域里的第六艦隊;母港設立在北美東海岸的第七艦隊,歐洲地區里負責地中海以及黑海的第八艦隊,負責波羅的海以及北海,英吉利海峽以及周邊海域的第九艦隊。 這九大艦隊,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更類似于戰時機動艦隊或聯合艦隊,特混艦隊這種模式,并不是行政編制,而是屬于典型的臨時性戰時任務編制……同時他們所負責的防區也是不固定的,現在所處的區域只是出于調配需求,臨時性的把司令部設立在這些區域,但是根據需求,那么是可以隨時調配的。 某一天里,九大艦隊齊聚西太那也是有可能的。 同時九大艦隊里,所沒有所轄固定戰艦……都是根據任務需求,從行政艦隊里抽調戰艦過來執行任務。 也就是說,實際上大楚帝國的所有軍艦,日常時期里都歸屬在各行政艦隊旗下進行日常訓練、管理,只在有任務的時候臨時調配給各大機動艦隊。 舉個例子,比如第一艦隊奉命前往扶桑執行封鎖作戰任務,那么就會從臨近的本土艦隊甚至從印度洋艦隊,太平洋艦隊里抽調各戰艦,同樣都是成編制抽調。 抽調如第一戰列艦艦隊,第二巡洋艦艦隊,第三護衛艦艦隊,第四運輸補給艦隊……最終由這些戰艦組成一個多戰艦的混合大型作戰編隊! 任務期間,也會陸續有編隊或船只奉命加入或調離。 等任務結束,所有戰艦各自歸屬各行政艦隊所屬。 只不過,大楚帝國海軍里的九大艦隊,是屬于常年執行任務狀態……并不是屬于臨時編成,因此九大艦隊雖然不固定編制,但是常年都保有大量的作戰船只并執行演習,巡弋等各種常規任務,這也讓一些外人誤認為,這九大艦隊是長期固定編制。 但實際上,一艘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它可能今年在第一艦隊里執行任務,但是明年就分配到印度洋區域的第三艦隊里執行任務了……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單純的軍政和軍令之分,還和海軍這個艦種的特殊性有關系。 海軍之所以搞這種軍政和軍令之分,在行政艦隊之外又搞出來了不固定編制的九大艦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戰艦這東西吧,是需要維護保養時間的,而且所需要的時間還不短。 同時大楚帝國海軍還是一支全球性的海軍,需要往全球派駐戰艦執行任務,同時大楚帝國海軍也不可能在每一個地方都搞一家大規模的船只修理廠就地維修,甚至中修,大修。 諸多條件限制下,也導致了大楚帝國海軍的船只,簡單的日常保養可以在海外直轄領地進行,但是中修乃至大修以及升級改裝的話,就需要返回本土的大型綜合造船廠所進行……海外的船只修理廠也好,造船廠也好技術能力都不夠。 諸多條件限制下,也就讓大楚帝國海軍出現了一種很特殊的情況,那就是多艘現役戰艦里,可能就只有一艘在前線海域執行任務……而剩下的戰艦在干嘛? 有可能有一一艘在本土造船廠里進行大修或在海外領地的常規修理廠里進行常規保養,還有一艘在返回基地或前往執行任務區域的途中! 整體的執勤比例,可能就三分之一甚至還不到! 也就是說,常規狀態下,不考慮提前準備動員的常規狀態下,其實大楚帝國海軍里的四五百艘遠洋戰艦,可能就只有一百多艘在執行各種任務,剩下的要么在船塢,要么在途中…… 但是,大楚帝國海軍控制的可是全球海域啊,這么多海域需要掌控,哪怕是兵力分配的稀薄一些,但是需要的戰艦也不是個小數目。 日常維持一百多艘戰艦執行任務,其實是不太夠用……這本來就少了,如果還搞固定編制,在某片海域固定分配多少戰艦的話,那么一旦遇上什么戰爭任務,那么該海域里的戰艦就更加不夠用了。 如此情況下,為了提高任務效率……用現有不充足的海軍戰艦數量,盡可能的在熱點地區維持更多的海上力量,海軍就弄出來了這種靈活調配的編制以及調配制度。 大概就是,一艘巡洋艦在本土完成了大修升級后,船員開始上船適應性訓練,完成準備工作后奉命和其他船只或單獨一起前往某片海域,比如前往印度洋錫蘭島加入當地的印度洋艦隊! 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進行遠洋訓練,巡弋的過程。 抵達錫蘭科倫坡后,該巡洋艦就會正式編入印度洋艦隊的行政管理之內,隨后又根據命令編入第四艦隊里執行作戰任務。 然后開始執行作戰部署,每次作戰部署一般都是幾個月左右,多的有可能八九個月。比如第一次被編入某個分艦隊,派往波斯灣進行部署,等數月甚至一年結束部署后。 戰艦就會返回科倫坡當地的修船廠里進行維護保養,官兵也趁機進行休假,并安排老兵退伍,接收新兵。 戰艦保養維護結束后,進行新一輪的的適應性訓練,適應訓練一段時間后再一次被分配到某分艦隊里,進行第二輪作戰部署,比如前往紅海地區巡邏,駐扎。 當結束第二輪乃至第三輪部署后看情況,如果船只情況還不錯那么進行第三輪部署,如果船體情況一般般,需要大規模維修或升級的則是開始返回本土的大型綜合造船廠進行維護保養。 同時這個時間段一般也是大量水兵退伍的時候了,因此大批水兵順勢退伍,團隊接受大批新兵進行訓練。 等過幾個月戰艦修理完畢,那么新軍官帶領的新團隊就會登上戰艦接管船只,隨后開始為期數月的適應性訓練以及新兵訓練等,等訓練完畢開始新一輪的海外部署。 如此往復循環,一直到戰艦使用壽命到期退役為止。 上述就是大楚帝國海軍里遠洋戰艦的使用邏輯……并不是說造出一艘戰艦,然后分配給某個艦隊后,就一直在這個艦隊里待著服役了,真這么搞,想要在每個地區都維持足夠多的戰艦,那么大楚帝國海軍遠洋艦隊的規模估計得再增加兩倍才勉強夠用,三倍才算比較順暢……而這是不可能……不,是沒有必要的。 相對來說,地方艦隊,包括內河艦隊則是因為負責區域更小,同時船只普遍也都是小型,缺乏遠洋航行能力的船只,因此所屬的戰艦往往是固定編制,不會輕易調動! 如今天羅志學要視察的南海艦隊就是這種地方艦隊,其所轄的船只往往是固定的,頂多是偶爾抽調部分船只臨時加入作戰編隊,但是任務結束就會歸隊,統轄關系是不會變的。 羅志學視察南海艦隊的時候,看見不少作戰船只都比較老舊了,很多都是三十年代初期服役的近海巡邏艦,小型護衛艦。 不過這也不是特殊情況,實際上本土地區里的地方艦隊,其船只都比較老舊,性能也不咋地! 主要是本土地區里基本沒什么海上威脅,很多時候地方艦隊干的都是稽查走私,海上救援這種非軍事任務……所以對船只的性能要求也不高,一些老舊船只湊合著也能用。 反倒是一些海外熱點地區里的地方艦隊,往往會有數量眾多的新式戰艦,甚至不僅僅有近海船只,有一些海外熱點地方艦隊還會配屬遠洋戰艦,比如一線艦隊里替換下來的舊式護衛艦,甚至巡洋艦。 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歐洲地區里的幾支地方艦隊,如母港在意大利南部領地的地中海艦隊,母港設立在丹麥北部領地的北歐艦隊,母港設立在法國地區的西歐艦隊。 這三支歐洲地區里的地方艦隊,其實力還是相當不錯的,各自都有一批遠洋戰艦。 說起實力來,比本土的南海艦隊要強的多。 對此羅志學也有所了解,因此并不會覺得自己看到的南海艦隊里的一些老破舊就擺著臉色,或者想要去改變什么。 真要改,那可是要大筆真金白銀的……所以本土的這些地方艦隊還是繼續這么用著老破舊吧,反正也不需要他們參與什么作戰任務,只需要做好一些沿海巡邏,配合稅務機關稽查走私,配合巡警機關執行好海上治安任務這些就行了。 在未來,羅志學覺得甚至干脆把這些地方近海艦隊從海軍里剝離出來,然后搞個海岸警衛隊之類的半軍事武裝執法力量。 并把地方艦隊里的一些近海作戰職能合并到各艦隊里……這也能夠更好的順應海軍的以海制陸戰略的推進。 要不然的話,遠洋艦隊那邊搞以海制陸,但是實際上近海以及對陸支援任務還是由地方艦隊所負責的話,這就任務沖突,重復建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