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節
如此情況下,不少電氣公司已經開始轉行,不打算深入電氣化的上游產業吃rou了,而是改變研發方向,搞電氣應用方向……比如搞個電動機為動力的應用產品什么的,類似電梯之類的。 但是這都是普通企業的想法,而對于李氏制鐵這樣的企業而言卻是不會輕易放棄。 甚至這樣的高門檻行業,還就越對李氏制鐵的胃口,他們就喜歡搞這種高投資高門檻高收益同時也高度穩定的行業。 就和當年搞造船,機床等核心業務一樣。 如今的電氣化領域也讓他們看來了新核心業務的方向……搞電氣化,而且還不能是普通的,容易被代替的中下游產業,要搞就要搞吃rou的上游核心產業……能吃幾十年的那種。 其他企業的退縮,沒有讓李氏制鐵放棄,反而是讓他們看到了更大的前景,這意味著未來更少的競爭對手。 所以承順四十六年冬十二月,李氏制鐵召開了董事會會議,隨后全票通過了一項計劃:在未來五年內陸續投入五百萬楚元的資金用于發展電氣化新業務。 五百萬楚元的天價投入,把直接把好多人都給嚇傻了…… 這可是金本位貨幣制度下的五百萬楚元啊,連帝國海軍舍不得采購的頂級戰列艦都能買兩艘了。 而目前整個電氣化產業,一年的產值都沒這么多…… 就算是三大電氣企業的市值加在一起,也值不了五百萬楚元??! 但是李氏制鐵公司,卻是打算把這些錢都砸在電氣化領域里……這得買多少發電機,電動機才能收回這些研發成本??? 而他們要用如此龐大的資金做什么? 外人并不知道,李氏制鐵旗下的一級子公司‘李氏電氣公司’準備在電氣化領域里繞過已經被三大電氣公司掌控的直流電領域,搞目前還處于一片空白的交流電領域。 同時展開交流電發電機系統,交流電輸電網系統,交流電電動機系統以及其他配套的交流電技術。 他們要開辟全新的交流電賽道! 既然直流電的路子被三大電氣公司給堵死了,那么他們就開辟全新的交流電賽道。 而且李氏電氣的野心,從來都不是當一個電力設備的供應商,五百萬楚元天價的投入背后,是他們對整個電力行業的野心! 要知道,他們的諸多核心研究項目里,可是有一個交流電輸電網的研發項目呢! 他們的整個交流電研發項目……其實核心目標就是利用交流電技術,然后打造一個可以遠距離輸電的交流電網絡。 所以賣電力設備雖然也重要,但實際上這并不是李氏制鐵公司高層的野心! 組建電網賣電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 一想到未來的電氣化時代全面展開后,所有人使用的電都是自家公司供應的,李氏制鐵公司的那十幾個高層管理都是忍不住的吞口水,這得賺多少錢啊…… 而且這種業務屬于基礎業務,一旦搞起來就會非常的穩定。 門檻高,賺錢,穩定,競爭小,這才是李氏制鐵公司苦苦追求的核心業務??! 第1014章 專營和壟斷之爭 李氏制鐵的野心非常大,想要搞電網這種業務……盡管目前連個交流電的發電機以及電動機等相應設備都還沒有,但是他們卻已經有了這種戰略規劃。 不得不說,這家公司的高層管理眼光很不錯,野心也是大的很。 只是想要做成的話,那么面臨的問題可不小。 目前的電力應用規模都很小的,其用電規模根本就撐不起來大型電網的建設成本,加上直流電也不太適合組建大規模的電網,因此目前的直流電應用都是企業用戶自己購買發電機自己發電使用。 換句話說,目前的工業市場上,根本就沒有大規模電網這么一個概念。 但是李氏制鐵公司卻是敢先人一步,直接瞄準這個連概念都還沒有的目標前進,并為此準備投入巨資。 但是……李氏制鐵的管理層想破腦袋,估計也不會想到帝國的主人羅志學是個穿越者! 電氣化該怎么搞這種事,甚至在電氣化開啟之前羅志學基本上就已經有了相應的概念。 按照羅志學的早期規劃,前期的電氣化各種理論研究由皇家理工學院為首,各大高校研究機構進行,搞定基本的基礎理論后,由官方資本進行主導,引導市場進行前期的電氣化應用。 具體則是體現在有線電報建設以及三大電氣化公司以及銅陵特種材料公司。 通過有線電報的建設,發展擴大三大電氣公司的技術水平,然后推動電氣化進入工業領域。 等到電氣化產品開始工業應用后,那么也就可以著手組建前期的供電網絡,以提升發電量,降低電力供應成本,為整個工業體系大規模應用電力奠定基礎。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代表就是內燃機以及電氣化。 而帝國不可能說讓市場自行發展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不僅僅有更先進的生產力,同樣因為先進的生產力還會帶來財富的進一步集中化。 如果放任不管的話,那么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就會出現各種資本寡頭,壟斷企業,歷史上的十九世紀后期的美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而這種壟斷的破壞力太大,同時會導致市場良性競爭消失,貧富差距會急速拉開,更重要的資本的迅速擴大會影響到帝國的基本統治穩定。 而這是帝國所無法忍受的! 工業時代里的壟斷,其實和農業時代里的土地大規模兼并沒什么本質區別,都會導致激烈的社會矛盾。 而這種事情是帝國高層所無法忍受的! 帝國當年是怎么建立起來的? 就是建立在土地高度兼并的明王朝的尸體上的! 大楚帝國的高層就是根據明王朝的悲慘下場,制定了一系列嚴苛無比的土地相關法律,以防止土地兼并,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階梯農業稅,擁有的土地越多繳納的稅收也越多,當擁有的土地多到一定程度后,土地產出都還不夠交稅的! 又搞出來的官田限定交易,私人購買的官田,到最后如果想要出售的話只能出售給官方,不能私下交易。 同時原本私人持有的私人性質的土地,一旦出售給官方的話,那么這片土地未來也將會變成官田,也會施行限定交易。 這些措施,再加上帝國最開始的時候通過大規模的抄沒,讓帝國官方擁有了整個帝國半數以上的可耕地以及絕大部分非耕地。 依靠著諸多限制政策以及大量的官田,大楚帝國才限制了土地的大規模兼并,做到了人人耕有其田。 而這一系列的政策推動也不是一帆風順,各種反對聲音以及武裝對抗可是多的很,所以早年里的帝國年年平叛,殺的是人頭滾滾。 這一場土地改制,是用數以百萬計的性命鋪就的! 而且之所以能成功,其實也離不開當初帝國是一邊打內戰一邊搞,把很多反對者,尤其是那些中大地主的群體,直接用偽明余孽,武裝抗稅等名義給一股腦干掉了。 如果是統一之后再來搞這種事,大概率也是搞不成的……因為那個時候,大概率新帝國的統治階層里已經有了大量地主出身的官員。 自己革命自己的事情很少能搞成功的。 只有在最早期,帝國的中高層還都是一群泥腿子,或者說這些泥腿子出身的帝國中高層們,還沒有墮落腐化化身為權貴士紳的時候,并對傳統士紳權貴還充滿了仇恨的時候先干這種事。 羅志學當年就是趁著統一戰爭先把土地的事給解決了……那個時候干這些事情可簡單了,手握軍隊的羅志學愛干啥干啥,基本沒人反對…… 帝國的很多至關重要的政策基本都是那個時候敲定下來的,比如統一農業稅,階梯農業稅,官田限定買賣,食鹽官營,工商業強國富國政策,教育政策,科舉改革等等…… 這些東西都是在統一戰爭時期就已經敲定了下來,并成為了基本的國策。 等到帝國統一華夏,開始接納大量精英階層的子弟進入統治階層后已經無法動搖國策了。 后來帝國的工商業又發展迅速,同時羅志學又在推動對外擴張,這也就把國內的上流階層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了工商業當中去。 當代帝國的所謂工商業資本,除了官方資本以及極少數白手起家的商人外,其實大部分的民營資本他們本身就是前明王朝時期的士紳群體。 帝國殺士紳雖然殺的很狠,但是也沒有說都殺光不是……這些殘存下來的士紳群體拋售了他們的土地資產,然后帶著這些資金進入工商業里,這也是帝國當年眾多民營資本的主要來源。 工商業的發展,又反過來導致了單純的持有土地所獲得的收益沒啥吸引力了,那些大商人富豪們對土地兼并自然也就沒有了興趣。 多管齊下,大楚帝國才算是真正解決了困擾了華夏地區幾千年的土地兼并問題。 其中工業發展是起到了一錘定音的效果……實際上如果帝國沒有開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話,依舊是一個農業國家的話,哪怕羅志學搞再完美的土地政策,實際上也不可能真正解決土地兼并問題。 數千年來,不是沒有人嘗試過,也不是沒有聰明人想不到好的辦法……而是都做不到。 農業時代里,土地就是最具價值的固定資產,同時富人們的錢也沒有太多的可投資方向,這賺了錢后除了買地也沒什么好的投資方向了。 這樣一來,再好的政策也經不住時間的腐蝕,遲早會出問題,少則幾十年,多不過一兩百年這一系列的所謂農業政策就會化為泡影。 但是有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就不一樣了,投資工業的收益超過了投資農業,同時工商業的發展讓整個經濟體系龐大了,富人們的錢有了多種多樣的投資方式,自然犯不著一股腦擁擠到農業里購買土地,搞什么土地兼并了。 因此……拋開現象看本質,要想全面的解決土地兼并,其實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工業化! 其他的基本都是治標不治本! 羅志學好不容易才搞定大楚帝國的土地兼并問題,自然也不可能容忍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里,出現什么私人資本壟斷企業,托拉斯這些東西。 不是說不能壟斷,而是不能讓私人資本壟斷。 尤其是在一些民生重點行業里,大楚帝國別說不準私人資本壟斷了,甚至連私人資本都不讓進。 比如食鹽行業……到目前為止,食鹽依舊屬于官營產業。 大楚帝國食鹽產業,隨著技術的提升,礦鹽以及海鹽產量飆升,同時火車,輪船等諸多運輸方式的出現,讓食鹽的價格已經到了非常低廉的程度……低到什么程度,零售價格都是用‘分’這個單位來算的。 以松江府當地出售的普通食鹽為例子,一斤普通食鹽只需要五分錢! 楚元的兌換比例是一楚元等于一千分! 松江當地的一個最普通的低收入工人,月薪按照平均數算他六塊五,這月收入他能買一千三百斤食鹽! 在如今的大楚帝國,同等重量的食鹽比大米還便宜的多! 為什么能夠做到這么便宜? 除了技術進步,導致的產量大幅度增加,成本大幅度降低外,這也和帝國高層強行拉低食鹽售價有關系。 具體表現就是,帝國成立之初,一年都能上繳幾千萬楚元利稅的大楚帝國鹽務總公司,在承順四十六年里,預計利稅不足五百萬,降幅達到十倍之多…… 而且這些利稅基本也不是本土食鹽業務產生的,而是鹽務總公司的其他業務,比如工業用鹽,調味品業務以及食鹽出口業務帶來的。 幾十年過去了,人口翻了好多倍,食鹽的整體銷量增加那么多,但是鹽務總公司的食鹽業務利潤卻是無限接近于零,只能依靠附加業務來產生利稅。 很簡單的原因就是,帝國高層間隔幾年就給食鹽來一波大降價。 大楚帝國鹽務總公司,一開始是為了賺錢填補財政缺口的,但是現在鹽務總公司已經沒有了這個使命,它的使命只剩下保障食鹽供應了……就連昔年的特殊稅種鹽稅,也在三十年代被正式取消,鹽務公司后續經營的話,只需要按照常規企業一樣繳納常規的企業經營稅種就行,不用和之前一樣還需要繳納特殊的鹽稅。 如此情況下,帝國甚至都已經少量放開了鹽務業務準許民間資本進入,主要是食鹽生產領域……但是因為如今的食鹽生產行業利潤太低,民間資本都不樂意進,所以喊了好幾年的食鹽放開也沒啥效果! 在大楚帝國里,食鹽行業早就變成了微利甚至虧損的行業…… 就是因為帝國高層已經不需要鹽務總公司來貢獻財政收入了……而是已經找到了一個新的更好的方向來增加財政收入,那就是煙草! 大楚帝國直接把煙草行業列為了官營行業,種,制,銷都屬于大楚帝國煙草總公司負責。 隨著海外的持續擴張,海外煙草開始進入帝國本土,然后又帶起了吸煙的潮流之后,帝國高層,主要是羅志學看到了這種場景后,直接來了個煙草專營。 而隨著煙民的數量持續增加,煙草行業貢獻的利稅非??植赖?,早就超過了巔峰時期的鹽務行業,如今每年大概能有三千多萬楚元的利稅呢。 為什么煙草貢獻的利稅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