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節
西非安保公司在這事上,承擔的是接受委托,幫忙招攬人員并運輸到卡拉港,實際上并不和這些契約工有什么直接的聯系。 這其實也不是為了哄騙這些歐洲人……這些歐洲人還不值得讓陳敬云他們搞這些彎彎繞繞,之所以還搞的這么復雜,純粹是為了規避帝國的一些法律風險。 簡單來說,西非安保公司直接雇傭并使用契約工是違反帝國相關禁奴法律的,但是西非王國不屬于帝國的一份子,使用契約工就不違反帝國相關法律了……帝國的禁奴法律暫時又不管那些土著使用土著奴隸…… 嗯,只是暫時,至于以后怎么說就不一定了,畢竟大楚帝國的法律制定也是與時俱進的,要是哪天覺得土著使用土著奴隸也不行,那么就會直接出臺相關法律進行干涉。 不要懷疑帝國干涉的能力。 大楚帝國法律里還有長臂管轄的條文呢, 這個長臂管轄的意思就是,哪怕你不是楚國人,也不在我楚國的地盤上,但是只要你的行為和我楚國有所聯系,所提權利和我楚國有關系,那么我楚國法院就能管你……很扯淡的一條法律。 舉個例子,西非王國使用契約工種植出來的商品,然后出口到帝國……如此也就產生了基本聯系。 這個時候如果有糧商覺得西非王國你使用契約工種植低價糧食,導致他的高價糧食賣不出去,就能直接去楚國法院告你不正當競爭,低價傾銷,要求你不得使用契約工種植糧食……同時不準這些契約工種植出來的糧食出口到楚國乃至楚國治下的各藩屬國,甚至不準帝國的航運公司幫你運輸這些契約工種植出來的糧食等等。 而這種法律后世美國人玩的很溜……嗯,實際上不止美國人,基本大部分現代國家都會有這種長臂管轄條款,只是這些國家實力不行,手都沒伸的那么長……不是不想伸的長一些,而是實力不允許。 不是超級大國玩長臂管轄……可沒人搭理你。 而大楚帝國有玩這條法律的實力嗎? 這都不用問,現在整個地球,要么是楚國人的直轄領地、行政領地,要么就是藩屬國……少數幾個還沒有加入藩屬國體系的國家也在大楚帝國的兵鋒威脅之下,并且估計也不用多久就會成為大楚帝國的藩屬國,或部分地區干脆就成為楚國的行政領地。 當代的大楚帝國,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帝國都更加的龐大并且強大。 歷史上的什么日不落西班牙,日不落英國,美蘇,他們在最巔峰的時期里對全球的控制力和大楚帝國比起來,那都是個小弟弟……不值一提。 所以,大楚帝國的長臂管轄權,是認真的且有能力執行的。 這往后帝國是不是會根據這種長臂管轄權,直接對那些土著國家里的使用奴隸的行為進行禁制,那也是很難說的事。 只不過到目前為止,帝國顯然是沒有興趣搭理土著國家內部的這些破事……因為就算那些土著使用契約工,甚至奴隸來種植糧食,其成本也遠遠比楚國人的大規模機械化種植高得多。 當代玩糧食低價傾銷的可不是那些土著,而是大楚帝國里的那些超級跨州大糧商! 而對于西非王國而言,目前能使用契約工、戰俘這些廉價勞動力來獲得極為寶貴的發展時間! 起步階段的發展,對于西非王國而言至關重要。 而就當陳敬云在他的山卡拉地方折騰的時候,東歐地區里的東歐糧食生產計劃也到了尾聲! 承順四十三年冬十二月,俄羅斯莫斯科被楚軍攻克,頑抗多時的俄羅斯王室等一大票貴族成為了戰俘。 第981章 東歐和運河 東歐糧食生產計劃,這是一個在承順四十一年底被正式提出,承順四十二年春正式展開的一個龐大計劃。 搞計劃的目標就是占領并開發東歐大平原,讓這片極為適合生產糧食的肥沃平原成為帝國的新糧倉,提升帝國的糧食供應水平,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進而達到年人均糧食水平消耗四百公斤的水準。 而實際上,在東歐糧食生產計劃剛展開一年,也就是今年的時候,東歐地區的糧食大規模開發種植還沒有形成的情況下,大楚帝國實際上就已經達到了人均四百公斤糧食消耗的水。 這主要得益于帝國在美洲地區,尤其是北美地區的大規模開發,獲得了龐大的糧食產量。 不得不說的是,美洲,尤其是北美地區的自然條件自然是太過優渥了。 龐大的可耕地面積幾乎讓華夏整個民族獲得了新的龐大生存空間,過去這么多年來已經累計有兩千多萬的人口陸續移民到北美洲地區,然而如今的北美洲地區依舊算得上是地廣人稀,帝國在北美地區還在搞東進運動…… 在北美的中部以及東部地區依舊有大量的荒野地區等待開發呢。 除了老天爺賜給的肥沃土地外,楚國人在北美地區的糧食種植主要以大規模的馬耕乃至蒸汽機耕種為主,屬于非常典型的大型農場模式,人均糧食產量非常高。 而人均糧食產量高了,才能夠成為糧食輸出地,進而大規模的供應本土地區。 這也是為什么北美地區里的糧食總產量,目前而言其實遠不如本土地區那么高,但是卻能夠大規模供應本土的緣故,因為當地人少地多,又采取大規模種植模式,可以做到大規模的糧食輸出。 道理和帝國的東北部地區差不多,東北部地區里也是屬于類似的人少地多,采用大規模馬耕、機械化種植,人均糧食產量非常高,進而可以大規模對外供應。 除了北美外,南美地區也是自然條件非常優渥,相當多地方都非常適合種植糧食,如巴西地區,阿根廷地區。 大楚帝國從西班牙,葡萄牙人手中接管了這些南美各地后,在南美洲地區的開發主要是種植經濟農作物,輔助糧食以及開發硝石等特殊礦產為主。 如此也導致了南美地區里的玉米以及大豆的生產量非常大,而這些經濟農作物產出產出之后,也能夠反過來輔助帝國的畜牧業的發展……比如說玉米這東西,對于帝國而言其實并不是用來充當主糧的,主要是用來充當輔助糧食,用來加工各種淀粉類副食品,或者干脆用來生產飼料用于養殖業。 不管是主糧還是輔糧,但是最終都反應到了楚國人的糧食供應上來。 而來自整個美洲地區的大量糧食供應后,讓帝國的整體糧食供應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 再加上印度半島,非洲部分地區,主要是南非,東非部分零星地區,西非零星地區,還有歐洲地區的農作物供應……而這些地方的農作物供應糧食倒是不多,主要還是經濟農作物為主,比如棉花。 而這些海外地區大量供應的經濟農作物,看似不能直接吃,但是大量來自海外的廉價經濟農作物供應,也能夠讓本土地區寶貴的耕地可以集中在糧食種植上,間接提升糧食供應量。 畢竟本土的可耕地是有限的,這種植了棉花等經濟農作物后,也就不能種植糧食了,這一加一減,那么影響到的糧食供應量也就比較大了。 整體而言,來自海外地區,不管是海外直轄領地還是行政領地又或者是屬國領地的大量農畜產品,為大楚帝國的高水平糧食供應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如此也才讓大楚帝國在承順四十三年的時候,達到了帝國高層念念不忘,念叨了幾十年的四百公斤人均糧食消耗水平。 而這個水平是什么概念? 大概就是美國十九世紀中后期,歐洲二戰后,東亞部分地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水準。 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時間跨度……這主要是有了美國這個奇葩。 這里必須重點說一說美國這個奇葩,大概在十九世紀中期的時候,也就是美國南北內戰時期,美國人的軍人平均數身高超過同時期世界列強,包括世界霸主英國人士兵六七厘米……這就很奇葩。 為啥? 還能為啥,人家北美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可耕地多,人又少,人均糧食產量非常高,糧食多到吃不完,還大規模向歐洲供應。 這糧食多,吃得飽,自然就長得高。 非常簡單的常識~ 所以,美國后續能夠成為世界霸主,在十九世紀中后期的時候就已經能夠看出來了,當時的美國除了人少點,啥都不缺,簡直就是老天爺求著喂飯吃……就算是缺人這個問題,他們也注意到了,于是玩移民政策,每年幾十上百萬人涌入美國。 補齊了人口過少這一塊短板后,美國直接原地起飛,進入二十世紀后就已經實際上成為了超級強國……1900年的時候,美國的主要工業數據就已經超過了其他列強,而且往后是差距越來越大。 后續的一戰和二戰那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 所以,美國的世界霸主實力,不是靠一戰,二戰才得來的,實際上在一戰前他們就已經擁有了世界霸主的實力。 后續的兩次世界大戰只不過是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順手再把舊霸主英國一手拉下去而已。 反觀同時期的其他國家呢? 十九世紀中期的時候,絕大部分歐洲國家,包括英國這個世界霸主的平均身高,依舊沒華夏的人的平均身高高呢……別驚訝,這一時期里的歐洲地區的人均糧食消耗水平,也就兩百多公斤水平,按照后世標準,都還處于大規模饑荒狀態呢。 同期歐洲人的日子其實也沒比華夏人強多少。 要不然,為啥那么多歐洲人會在十九世紀中后期里大規模移民美洲啊,可不就是吃不飽嘛! 但是也必須注意到十九世紀中后期開始的工業發展大爆炸,生產力飆升,再加上海外殖民水平大幅度增加,直接導致歐洲地區的糧食供應迅速上漲。 一戰前后歐洲地區的其平均身高和華夏北方人持平,但是又二十年過去后,到二戰時期,歐洲人的平均身高已經大幅度超過華夏北方人,如此出現了國人心目中所謂洋人人高馬大的記憶。 一個國家的民眾生活水平如何,其實可以用最簡單,最直觀的一個數據標準來判定:平均身高! 因為平均身高這玩意,背后就是平均糧食消耗。 糧食水平如何,吃的飽不飽,吃的好不好,永遠可以作為衡量一個地區民眾生活水平的直接依據。 其他的都是扯淡! 而大楚帝國在奮斗了四十幾年后,終于是做到了人均四百公斤糧食消耗的水準! 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楚國人幾乎控制了全球,把所有的主要糧食產地都控制在手里! 毫不客氣的說,大楚帝國是用整個地球的資源供應自身! 要不然的話,是不可能達到人均四百公斤糧食消耗水平這么個水平的。 這可是六億多人口呢,需要的糧食可是天文數字! 以目前的農業技術,化工技術等,只依靠本土地區,也就是傳統的關內十八省地區,累死所有楚國人都不可能產出這么多的糧食,讓所有國人都能吃得這么飽。 楚國人要想吃得飽,要想吃得好——準確的說是要比那些土著們吃的飽,吃的好,就必須要有全球資源的供應。 這也是楚國進行海外擴張的直接動機。 同時也是后世一些先發達國家極力打壓后進國家的根本原因。 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不管是耕地資源還是其他什么資源,那都是有限的。 而有限的資源,只能讓一部分人過上優渥的生活……如果其他人也想要過上優渥的生活,那么勢必就會擠占先發達國家更多的資源,就會導致先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下降。 很多后進國家想要奮力發展,讓民眾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卻困難重重,越發展困難就越大! 來自發達國家的打壓連接不斷,并且打壓力度越來越大,各種打壓方式都有,不過目的就一個,那就是想要把你徹底的限制在低端產業里。 而打壓的原因,可能公開的有多種多樣……但其實這些公開原因都不重要,基本都只是個借口而已,實際理由就一個:生存資源的爭奪! 簡單來說,目前技術條件下,全球范圍內能夠產出的糧食就這么多,先發達國家的人吃的多了,后進國家的人吃的就少;而后進國家的人如果吃得多了,那么先發達國家的人就得餓肚子…… 諸多后進國家如果想要國人都過上歐美人的生活,同時歐美人的生活水平還不下降的話,你得再變出好幾個地球才行……而現實里地球就一個。 所以諸多國家爭端,甭管是經濟上的沖突爭奪,還是戰爭,其實歸根到底到最后,是對生存資源的爭奪——你死我活的爭奪! 很殘酷的。如果沒有核彈,后世早就爆發第三次乃至第四次世界大戰了,哪能有整體上大幾十年的和平時期啊。 而大楚帝國的高速發展,也離不開全球資源的供應,走的路子其實和任何一個世界霸主國家都差不多。 畢竟大楚帝國的工業再厲害,那也得有各種農畜,礦產原料才行。 而諸多海外領地資源的供應,才讓大楚帝國的工業全速運轉,并帶給民眾更好的生活。 而東歐糧食開發計劃,總體來說也是帝國全球資源供應鏈的一部分,只不過在未來規劃里占據的地位還算是比較重要的。 畢竟糧食在任何時期里都是屬于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你可以沒有衣服穿,沒有房子住,沒有車乘坐,但是你不能沒有飯吃…… 衣食住行,食永遠是最重要的一環。 因此帝國對東歐糧食開發計劃還是非常重視的,這種重視其實都不是體現在戰爭上……單純的戰爭的話,其實對于當代楚國而言沒什么壓力,甚至都沒有什么挑戰。 這從楚國在東歐地區投入的主力部隊數量就能夠看的出來,截止到承順四十三年冬天為止。 楚國在東歐地區投入的兵力總數也就十萬人上下,其中有兩個甲等戰備師,兩個乙等常備師,這四個師乃是作戰主力。 此外還有三個從中亞地區抽調過去駐防的丙等預備師,主要是分散開來駐防各戰略要地,交通節點。 而這十萬人,并不是集中在某地,而是分散在廣闊的東歐地區,南至黑海,北至莫斯科……南北戰線得一千多公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