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節
因此大楚帝國在美洲,尤其是北美洲地區的移民開發,都不用官方投入太多的力量,民間自發的移民就能夠迅速的推動。 不管優劣,但是整體而言,基于各種因素,楚國人在美洲以及非洲,玩的是移民開發的那一套。 在其他地方,則是玩經濟殖民為主,比如歐洲,西亞乃至南亞地區。 而東歐地區又是例外,基于當地的良好土地條件,楚國人對這地方非常重視,打算全部占領下來,然后搞個超級大糧倉,當成核心領土進行經營。 楚國人在不同地區采取的不同對外擴張政策,也能導致了楚國人整體上,對奧斯曼地區的擴張政策還是比較緩和的,基本上和對待歐洲地區差不多,只要你老老實實當經濟殖民地,那么楚國人也不會做的太過分。 基于這一政策,楚國人在談判的時候,還是沒有給予奧斯曼太大的壓迫。 不過這是楚國人的感受,而奧斯曼人嘛,他們則是感受到了來自楚國人的強大壓力。 尤其是承順四十二年六月初又從黑海傳來消息,說楚國人已經沿著頓河殺到了黑海,當地的奧斯曼人駐軍被盡數圍殲。 隨后當地楚軍,也就是陸軍第十八師迅速向東推進到克里米亞半島一帶。 如此情況下,奧斯曼人為了避免進一步的戰場失敗,進而導致更大的損失,終于是在和楚國人談判半個月后正式簽訂了條約。 條約規定奧斯曼割讓黑海北部以及東北岸的所有土地,放棄對克里米亞汗國的宗主權。 全面開放黑海海峽,割讓恰納卡萊,馬爾馬拉群島在內的部分海峽內的各地,禁止在海峽兩岸十公里范圍內駐扎軍隊,更不得修建各種炮臺。 割讓埃及地區蘇伊士走廊地區,即紅海到地中海的一片狹長區域……楚國人打算在這片狹長區域里先修一條鐵路,然后看看能不能修個運河,以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縮短往來歐洲的運輸距離。 割讓西亞半島地區,包括巴士拉沿海地區,楚國人打算在巴士拉搞個大型的軍事港口駐扎軍艦和士兵,至于半島那片大沙漠,算是附送的……反正都是一片沙子,而且上頭其實也沒多少人。 當代的西亞半島上只有少數沙漠游牧民族,預計人口也就那么幾十萬而已,奧斯曼人撤離的時候,會把這些人直接打包帶走。 人口在當代,也是屬于重要資源,人家奧斯曼人也不會輕易放棄這幾十萬人。 再有就是放開市場,不過雖然市場放開了,但是并不算是全面放開,比如關稅方面,奧斯曼人還是爭取到了一些自主權,并不是和一些戰敗國一樣,連關稅都被楚國人直接控制,然后采取近乎零關稅的模式……奧斯曼人多少還保留了一些關稅權力,未來能夠收取一些關稅。 最后就是戰爭賠款,經過奧斯曼人的一番哭窮后,再加上割讓了不少領土作為抵債,因此賠款數額降下來不少,只有大概兩千萬楚元的戰爭賠款。 還有法外治權等零零碎碎的東西,最終雙方達成了協議后各自簽署,由此楚奧條約正式簽署。 宣告了東歐糧食開發計劃取得了重大進展! 第959章 第聶伯河上的槍炮聲 大楚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簽訂的條約,其意義……好吧,其實也就那樣,因為這是基于大楚帝國強大軍事實力下的條約,哪怕沒有這一次條約,只要楚國人想,那么隨時都能重復來一遍。 甚至楚國人為此投入的軍事力量都不算多,作戰的主力乃是歐洲司令部下屬的地中海艦隊一共十來艘戰艦,以及萬人規模的地面兵力,這對于龐大的大楚帝國軍事力量而言并不算什么。 對于大楚帝國而言,這一次的軍事行動甚至都算不上什么戰爭,頂多算是一次的地區武裝沖突。 畢竟大楚帝國可是從頭到尾都沒有對奧斯曼帝國正式宣戰過……不過,其實大楚帝國已經很多年沒有正式對外宣戰過了。 正式的宣戰,還得追溯到當年打準格爾人呢。 而楚國人的宣戰和后世人常規認為的遞交國書的宣戰也不一樣,楚國人的宣戰指的是在內部發布相應的宣戰詔書! 簡單來說,楚國人的宣戰,是通過朝報等途徑,廣發圣旨,告訴廣大百姓誰誰罪大惡極惹到了我們,為了子民安全,道義等各種亂七八的原因要打誰。 并不是指給敵國遞交宣戰文書……然后開打。 雖然很多時候楚國人也會給那些土著國家遞交各種最后通牒之類的文書,但是這種事一般都是海外某地區的巡撫或軍事將領在處理地區藩務時候的cao作,大多時候金陵方面根本就不知道…… 如果把這種最后通牒,并最后通牒之后就出兵開打的情況也視為宣戰的話……那么大楚帝國在全球各地,少的時候每年都得干十幾次呢,次數多的年份可能都得幾十次… 太夸張了。 所以在大楚帝國內部的定義里,這種頂多算地區軍事沖突,正式的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宣戰,得讓天子羅志學正式下發圣旨,并廣而告之才算。 在大楚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地區武裝沖突里,楚國人如愿的獲得了想要的東西,黑海通行權以及黑海北部、東北部土地。 此外打的比較順利,一路打到了君士但丁堡,順帶把奧斯曼的王宮都給炸了不少,所以談判的時候比較占便宜,得到了諸多目標計劃外的好處。 比如有限的開放市場以及割讓埃及蘇伊士走廊,割讓西亞半島部分地區以及巴士拉地區。 這里頭得說明的是,其實這些所謂割讓的西亞半島部分地區,很多并不是奧斯曼人實際控制的……目前奧斯曼人在西亞半島,實際上只控制了地中海沿岸、紅海沿岸,卡塔爾以北的波斯灣沿岸,巴士拉地區,而半島上的廣泛內陸地區其實是沙漠無人區,人家奧斯曼人都沒把這些地方當成自家領土。 再往北的話已經不算西亞半島,而是兩河流域了。 奧斯曼人割讓的西亞半島的部分地區,并不包括地中海沿岸地區,只局限于西奈半島以南的紅海沿岸、波斯灣沿岸地區,再加上一個不算在西亞半島里的巴士拉地區。 而大片的印度洋沿岸以及卡塔爾以南的波斯灣沿岸地區,其中一部分屬于當地土著部落控制,還有一部分則是被楚國人所控制,不過整體而言當地的土著實力非常薄弱,對于楚國人而言和沒有也沒什么區別。 這片半島里除了沿海地區外,還有一大片的內陸沙漠地區,只不過當代的這片半島內陸沙漠地帶,并沒有什么人類生存,撐死了也就只有極少數的沙漠游牧民族而已。 實際上不僅僅是這片內陸沙漠,哪怕是整個半島加起來,除了地中海沿岸那一片人比較多外,其他的地區沿海地區人口都沒幾個,根據雙方條約,歸屬大楚帝國一方的半島,當地土著人口加起來估計也就幾十萬……其中大部分原本歸屬奧斯曼地區的人口,奧斯曼會自行撤走。 因此未來楚國人得到的這一片地區,其實絕大部分都是荒漠,根本沒幾個人的地方。但是大楚帝國之所以還是要拿到這一片地方,主要還是為了確保西亞沿海地區的安全,尤其是紅海沿岸安全以及未來的蘇伊士鐵路,乃至運河的安全。 所以才會在談判里加入這些條件,而談判中確定邊界的時候也很有意思。 楚國人對著地圖,在西奈半島最南端和巴士拉之間畫了一條直線,說以后這條線北邊的還是歸屬你們奧斯曼人,南邊的就屬于我們大楚帝國了,你們有沒有意見? 奧斯曼自然是不敢有任何意見啊,甚至仔細琢磨了這條直線后,還暗自偷喜,覺得己方占了便宜,因為直線附近的有幾座城鎮,按照之前的籠統談判條件都是要歸屬楚國人的,結果楚國人自己直線一畫,就把這幾座城鎮劃歸給了奧斯曼人。 這占了便宜的好事自然是欣然同意啊。 而楚國人其實對這些都不太在乎……這地方多一點少一點,沙漠還是綠洲,這些東西對楚國人而言都沒什么太大的意義,楚國人只需要控制西亞半島的沿海地區,確保航線安全就行了,其他的不太在乎,更對沙漠原始小城鎮沒啥興趣。 真想要的話,下一次再來一次戰爭就行了,甚至經過這么一次戰爭后,打怕了奧斯曼人下一次找奧斯曼人要什么地方的話,估計都不用發動戰爭對方都會乖乖的送上來。 所以在領土這方面,楚國人很淡定的,甚至在談判的過程里都比較大方,不會和這些土著進行計較,比如說奧斯曼人說地中海沿海對于他們而言非常重要,尤其是里頭還有他們的什么圣城之類的,說什么都不愿意割讓這片地方…… 楚國人也沒有為難他們,對什么圣城也沒啥興趣,直接就把分割線往南移動了一大片地方,只不過反手就讓他們有限度放開市場……又拿走了幾個地中海里條件比較好的島嶼,并擴大了蘇伊士走廊地區。 總之不損害楚國人要的核心利益,如黑海通行權,蘇伊士走廊,黑海北岸以及東北岸地區,有限市場開放,其他的條件楚國人都是抱著很隨意的態度,有就有,沒有也無所謂。 隨著協議正式簽訂后,楚國人在君士但丁堡城外的艦隊里的幾艘大型戰艦終于撤離了,但是兩艘近海巡邏艦以及三艘淺水炮艇卻是繼續留下來充當威懾力量,以敦促奧斯曼撤離海峽兩岸兵力,并把兩岸的炮臺進行摧毀。 一艘巡洋艦以及兩艘護衛艦以及另外幾艘內河炮艇則是開始返航,前往恰納卡萊進行補給。 地中海艦隊里的各戰艦作戰時間雖然整體并不長,但是執行的戰斗任務卻是比較頻繁,其艦炮發射數量非常多。 這導致了部分執行炮擊任務比較多的戰艦,其彈藥儲備已經到了臨界點,尤其是三艘千噸以上的遠洋戰艦更是如此。 它們裝備的一百五十毫米以及一百二十毫米艦炮,乃是炮擊中的主力中口徑艦炮,不管是炮擊炮臺,還是進行遠距離炮擊都是需要依靠它們,因此彈藥消耗量也比較大。 隨著戰斗告一段落,它們需要返回恰納卡萊進行煤炭、淡水、食物以及更重要的彈藥補給。 后續它們還要充當主要的威懾力,敦促奧斯曼人執行條約里的各項條件,尤其是放開海峽這一條。 沒有強而有力的戰艦充當威懾,鬼知道奧斯曼內部會不會出現什么變故,進而導致他們反悔。 多艘地中海艦隊的戰艦返回恰納卡萊后,發現這個地方已經有了些許的變化,原本原始而落后的小港口已經多出來了幾個臨時碼頭,有多艘的運輸艦正在停泊在這些碼頭上,用著運輸艦自帶的吊裝設備進行卸載貨物。 而碼頭上,還有一群海軍的工程師帶著海軍工兵們正在安裝岸上的蒸汽吊裝設備。 恰納卡萊這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關鍵,加上水文條件也適合作為軍事港口使用,因此楚國人打算在這里修建一座軍事基地,用來掌控黑海海峽。 同時用來充當進軍黑海的后勤保障基地。 隨著東歐方向的陸軍第十八師已經殺到黑海沿岸,地中海艦隊這邊也需要盡快的進入黑海,為東歐方向的持續擴張提供海上力量的支援,并提供后勤補給支持。 因此在艦隊補充完畢后,又得到了歐洲艦隊的部分軍艦增援后,地中海艦隊再一次北上。 這一次地中海艦隊匯集的軍艦數量還要更多一些,包括了一艘巡洋艦以及三艘護衛艦,以及六艘近海巡邏艦以及十多艘淺水炮艦。 其中的多艘近海巡邏艦以及淺水炮艦,預計會在進入黑海后直接長期駐防當地,以支援陸軍第十八師的戰斗。 承順四十二年六月十三日,大楚帝國海軍地中海艦隊一共二十多艘戰艦,通過黑海海峽正式進入黑海,和他們一起進入黑海的還有十多艘運輸艦。 這些運輸艦里多艘都是自帶吊裝設備的大型運輸艦,就是為了給陸軍第十八師提供一部分后勤補給。 如今陸軍第十八師在殺到了黑海北岸后,想要從中亞方向獲得各種物資補給已經非常困難了。 如今的陸軍第十八師的后勤補給線,需要從中亞兩河省通過鐵路,一路運輸到西海城,然后通過船只航行于里海,再進入伏爾加河抵達察里津后,再通過陸路運轉到頓河,然后再進行分發……光是從察里津到陸軍第十八師最前沿,也就是第聶伯河下游河口,都有上千公里的直線距離??! 如此遙遠的補給距離,哪怕是對于工業強國大楚帝國而言都是非常大的挑戰。 因此為了滿足陸軍第十八師的作戰補給需求,除了采用各種辦法從中亞進行運輸補給外,還將會從歐洲地區里調運補給,通過地中海,愛琴海,黑海海峽,黑海這一條航運路線進行補給。 雖然說歐洲地區的各種補給,尤其是彈藥補給也都是千里迢迢從本土運輸過來的,但是海運的成本可比鐵路運輸成本低多了。 大楚帝國目前給歐洲地區駐防兵力運輸軍需補給的時候,因為在歐洲當地加的斯的港口已經建設完畢,可以??看笮痛?,因此一般都是采用大幾千噸甚至上萬噸的大型遠洋運輸船只,一艘船只少說都能裝載幾千噸貨物。 隨便組織一個船隊過去,都能運輸好幾萬噸的貨物。 而鐵路運輸呢,目前大楚帝國的鐵路系統以及火車技術,一趟貨運列車撐死了運輸幾百噸……更重要的是中亞鐵路網還是單線鐵路,整體而言,中亞鐵路的運輸能力還是比較有限的。 最重要的是,鐵路目前只到西海城……到了西海城后還要進行各種轉運,而大楚帝國在里海暫時也沒有什么運輸船只,連幾百噸的蒸汽運輸船都沒多少。 即便是這樣,這些補給物資經過船只運輸到察里津后,也沒辦法繼續大批量河運前進了,因為這已經是河運終點了。 接下來只能通過陸地運輸抵達頓河流域……而在頓河,大楚帝國初來乍到,更沒什么運輸船只可用了,只能征用一些當代土著的小型風帆運輸船只,再有就是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愣是從察里津通過陸地運輸,拆裝后組裝的方式,弄過來了幾艘排水量不過十來噸的內河蒸汽炮艦。所以現在的情況是,察里津那邊是有不少后勤物資,但是運不到上千公里外的前線…… 如此一來,歐洲地區提供的后勤補給對第十八師而言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歐洲地區的補給物資,尤其是彈藥,醫療物資可以一路通過船只運輸到目前楚軍所控制的最西端的的第聶伯河的入河口。 雖然當地缺乏現代化的港口設置,但是楚軍在海外部署的海軍運輸艦,大部分都自帶吊裝設備,同時海軍工程兵的一大任務,就是在海外地區架設應急港口,因此勉強也可以在當地裝卸各類軍需物資,甚至火炮這些重型貨物。 隨后這些物資能夠就地補給駐防楚軍,同時還能夠沿著第聶伯河北上,為后續楚軍的北上提供后勤物資供給。 第聶伯河也是一條航運條件非常優良的河流,楚軍在制定東歐糧食開發計劃之前,就已經確定了未來東歐西部的主要軍事乃至初步開發,都會沿著這條河流而進行。 這也是地中海艦隊派遣了足足六艘近海巡邏艦以及十多艘淺水炮艦過來的緣故,因為楚軍后續繼續沿著頓河以及第聶伯河北上的話,就需要足夠的內河炮艦來提供火力支援以及維護河道后勤補給線。 從這也能夠看的出來,大楚帝國的東歐糧食開發計劃,整體進軍乃至后續的移民步伐,都會嚴重依賴于三大河流,即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河。 這也是大楚帝國軍事行動以及海外擴張的一貫傳統,那就是沿著海岸線以及河流行動……如此能夠方便有限的提供艦炮火力支援,海上運輸以及內河運輸便利。 如果脫離了海岸線和河流進行行動,哪怕強如大楚帝國也會遇上諸多麻煩。 后裝線膛槍炮再厲害,也得有炮彈和子彈不是……糧食這些東西都可以就食于敵,但是彈藥補給可沒辦法就地補給,只能從本土運輸過來,有海運和河運倒是問題不大,但是一旦沒有方便的船運,那么只能依靠馬車這種陸地運輸……那么難度一下子就會上升無數倍。 按照楚國人的經驗來看,依靠馬車運輸的情況下,脫離了物資中轉樞紐一百五十公里以上,楚軍就很難靠著野戰部隊自身的后勤體系維持作戰了,需要依賴后方專門的運輸補給部隊,比如后勤部組織的運輸團,但是這消耗非常大……運輸民夫以及騾馬都得消耗大量的糧食。 當這種距離達到大幾百公里的時候,運輸起來不僅僅消耗大,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青壯勞動力以及騾馬,其難度隨著距離的進一步提升而不斷提升。 目前楚軍之所以還能夠維持陸軍第十八師的作戰,也不是什么依靠陸地運輸,而是靠著在當地征集的土著船只進行彈藥運輸,物資從頓河用船只運輸,抵達黑海后,沿著海岸線給楚軍持續提供補給……不過這樣維持起來也非常困難,畢竟土著的風帆小木船運輸量太小,以至于陸軍第十八師空有強悍的大批后裝線膛武器,但是打起來卻是縮手縮腳……之前在察里津等地打仗的時候,炮兵開炮基本沒啥顧忌,隨便打…… 但是到了頓河流域以及更遠的第聶伯河流域作戰后,第十八師的炮兵們,開炮之前都得反復確認,精心計算,就是為了爭取用最少的炮彈完成打擊任務…… 這也導致了之前看似很犀利的迫擊炮逐漸消失在戰場上,這玩意速射太快,耗彈量太多,第十八師的將士們打完了自身攜帶的迫擊炮炮彈后,根本得不到多少的迫擊炮補充……到了如今,之前還很威風的六十毫米迫擊炮大多都成為了擺設,沒啥卵子用了。 同時因為東歐地區的交通設施太差,楚軍里的七十五毫米野戰炮根本沒辦法快速機動,哪怕是輕便一些的七十五毫米山炮都機動比較困難。 如此情況下,三十四年式70毫米步兵炮,成為了戰場上最耀眼的明星,能直瞄射擊,精度非常高,能夠有效節省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