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節
隨后兩艘護衛艦以及內河炮艦里也開始加入炮擊。 這一場炮擊,動用一百五十毫米艦炮,一百二十毫米艦炮、一百毫米主炮乃是七十五毫米口徑的副炮,對著君士但丁堡的軍事目標乃至更遠處的縱深目標,包括奧斯曼人的王宮,軍營,倉庫等目標進行了覆蓋炮擊。 其最大的炮擊距離,達到了驚人的八千米。 其發射的五十公斤重的高爆榴彈威力十足,一顆炮彈下去幾乎可以摧毀一棟大型建筑,那些什么軍營啊,倉庫啊,宮殿啊但凡遭到一枚這種炮彈的炮擊,那基本都是被炸成廢墟的下場。 這一場炮擊僅僅持續了三個小時,卻是給君士但丁堡造成了重大的損失,并給奧斯曼人,主要其高層權貴們帶去了極大的恐慌。 三個小時的炮擊里,君士但丁堡的大部分岸防炮臺都被徹底摧毀,城內的眾多軍事目標也遭到了摧毀,甚至就連其王宮都遭到了十多枚炮彈的炮擊,兩座宮殿被徹底炸成廢墟,并導致了多名奧斯曼王室成員的死傷。 這一次的炮擊,讓這些奧斯曼權貴,尤其是其王室知道了,戰爭和死亡是如此的近。 于是乎,他們一邊倉皇逃亡,一邊派人找楚國人求和! 打? 這怎么打?連王宮的宮殿都被摧毀兩棟了,君士但丁堡都處于楚軍艦隊的絕對火力覆蓋之下了。 更重要的是,奧斯曼人和所有的土著國家一樣,都拿不出來有效的武器或其他什么戰術來對抗楚國人。 別的不說,光是一個地中海艦隊就足以讓奧斯曼人抓瞎了……這還沒提楚國人的地面部隊呢。 楚國人這一次登陸奧斯曼的地面作戰部隊,加起來也有上萬人呢。 之前奧斯曼人在達達尼爾海峽兩岸動員調集了數萬人進行抵抗,結果然并卵……如果想要抗住這支大楚帝國地面部隊的進攻,他們少說也得再調集十萬精銳兵力來才行。 就這,還不定能守得住。 至少從之前西班牙人以及法國人的經驗來看,大概率也是擋不住的。 楚軍真發起狠了,光靠這一萬兵力就能橫掃整個奧斯曼帝國……嗯,前提是后勤供應不限制。 此外,楚軍又不是只有地中海艦隊以及登陸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萬人兵力,在歐洲地區,光是正規軍都有三個師,各種仆從軍有六個師,還有三個仆從軍師正在訓練當中。 這歐洲地區的陸軍兵力就達到了十萬人以上。 同時在黑海北岸的東歐地區,楚國人還投入了精銳的大楚帝國陸軍第十八師進行戰斗,如果有需要的話,中亞方向的楚軍隨時都能再抽調好幾個師的兵力進入東歐地區作戰。 面對如此強大的大楚帝國,奧斯曼從一開始就沒有勝算,只是之前他們還抱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象罷了。 而隨著幻象的破滅,這些奧斯曼人,主要是奧斯曼人權貴們為了維持國體,為了榮華富貴不得不屈服選擇了求和。 也就是他們求和的早,在楚軍炮擊君士但丁堡三個小時后就求和了。 如果晚一些,拖個兩三天的話,歷史名城君士但丁堡都得徹底成為廢墟,就和之前的歷史名城特洛伊-恰納卡萊一樣,大戰過后連完整的建筑都沒剩下多少了。 楚國人在海外打仗,為了避免后續的入城巷戰傷亡,特別喜歡干這種炮轟全城的事。 還別說,效果挺好的! 被打過的土著都得豎起白旗來一句:算你狠,老子投降! 第958章 進軍黑海 隨著奧斯曼權貴們的投降,君士但丁堡總算是避免了被徹底摧毀的命運,不過這也只局限于絕大部分的民用等無關緊要的建筑完好而已。 實際上君士但丁堡上的絕大部分軍事用途,嗯,至少在楚軍熱氣球觀察手眼里的軍事用途建筑,都遭到了楚軍遠程炮火的定點清理。 尤其是沿著海岸線的幾處岸防炮臺以及軍營,更是遭到了重點炮擊。 大量的一百五十毫米炮彈都是投放在了這些重要目標區域。 同時城內的疑似軍營,官方辦公建筑,宮殿,倉庫等地方也遭到了遠程炮火的襲擊。 因為這一次炮擊,直接導致君士但丁堡內的多名王室成員死傷,多名權貴官員死傷,還有數千名士兵傷亡。 軍事但丁堡的軍事防御力量,經過這一次短短三個小時的炮擊后,直接被瓦解了大半,只剩下少數遠離沿海,又或者是目標不明顯,沒被楚軍熱氣球觀察手發現的軍事目標還存在著。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奧斯曼人的高層經過這一次打擊后,終于認清楚了現實:頑抗是沒有好下場的! 進而干脆利索的進行求和了。 奧斯曼的高層權貴們,在炮擊后倉皇逃離此城,只留下了幾個倒霉蛋主持求和。 當他們的求和使者揮著白旗抵達地中海艦隊邊上,表達了求和之意后,地中海艦隊這才停止炮擊。 緊接著雙方開始了前期的談判,楚方人員再一次拿出來了己方的一系列條件要求奧斯曼人答應。 包括割讓黑海西部、北部以及黑海東北部地區,高加索山脈以北的領土。 全面割讓黑海海峽兩岸范圍五十公里的土地,包括馬拉馬爾海在內。 割讓黑海海峽里的納卡萊爾、馬拉馬爾群島等馬拉馬爾海島嶼。 割讓埃及以及半島地區,包括巴士拉等波斯灣沿海地區。 全面開放市場,關稅由楚國控制,并制定相關關稅。 奧斯曼方面賠償楚國的出兵費用四千八百五十六萬楚元。 還有其他一些零碎條件,比如交出頑抗派分子,確保以后不會再出現武裝抵抗楚國的情等等。 這種條件自然是極為苛刻的,楚國人一般都是用在被己方徹底擊敗的土著國家上,而奧斯們人呢,自詡雖然主動求和,但是的距離徹底戰敗還遠著呢,再怎么樣也需要維持國體啊。 割讓些許土地以及賠款都沒什么大問題,但是海峽區域就比較敏感了,此外全面開放市場這一條也需要商榷,奧斯曼人還是比較了解楚國人的所謂全面開放市場是什么路數,因此還是想要盡可能的避免徹底成為楚國人的經濟殖民地,保留一些利益。 而楚國人方面呢,其實也沒打算讓奧斯曼人全部答應,只是先提出來更多的條件,好為真正的談判打下基礎而已。 不過在正式的談判之前,為了給奧斯曼人更大的壓力,也是為了避免他們利用和談進而拖延時間,實際上還想要抵抗。 楚國人要求先行登陸并控制城內的部分重要區域。 面對楚國人的要求,來談判的奧斯曼人代表根本不敢拒絕,只能是先答應了楚國人的登陸請求。 數個小時后,數百名楚軍海軍陸戰隊開始登陸,并控制了其中一個小港口以及岸防炮臺,不過因為的和艦隊一起過來的陸戰隊不多,可用于登陸的人員也少,因此只控制了這么個小港口和炮臺后,也沒有繼續深入城區。 不過快速通訊船已經派出去了,估計也就等到明天,后方的地面部隊援兵也就能抵達了。 控制整個城市乃至后續的海峽不是問題。 至于具體的談判以及最后能達成什么成果,那就不是軍方的事了,自然會有禮教部藩務司的人去處理。 而軍方現在要做的就是控制住整個黑海海峽的,然后通過這一條海峽進入黑海。 歐洲方面的楚軍可沒有忘記,這一次打奧斯曼并不是目標,東歐糧食開發計劃才是核心目標,打奧斯曼只是為了這一目標而服務而已。 為了達成東歐糧食開發計劃,歐洲方面的楚軍需要做的事有兩件,一個是打通黑海海峽,另外一個則是從海面上給奧斯曼人施加壓力,迫使奧斯曼人放棄黑海北部的領土。 這兩條才是楚國目前最為關心的核心條件,至于其他的說實話都是附帶的……至少在這一次的戰爭里,楚國人并不是非要說就要達成什么諸多的目的。 當然,能夠在這一次戰爭里獲得更多的好處,比如全面開放市場這些,那自然是多多益善,假如奧斯曼人比較頑強,對著這一條件非??咕艿脑?,那么楚國的談判人員也會先行擱置,先把前兩條的核心目標達成再說,什么市場,埃及之類的利益等下一次再來也不是不行。 反正奧斯曼人就在這里,它也跑不了……這早一會,遲一會都不會影響它已經成為大楚帝國盤中餐的事實。 就在,它還敢感謝他們自己擁有不少的人口,好歹也算是個文明國家,具備自身的文明,具備充當經濟殖民地的價值。 如此情況下,得益于楚國人最近這些年的對外擴張政策已經發生了變化,暫時沒打算把這片地方變成自家的未來核心領土,因此楚國人在奧斯曼地區的追求,其實也就是控制核心區域,戰略要地,要個市場而已……要不然,呵呵,你何曾見過楚國人和美洲當地土著或非洲土著談判的! 沒有! 一次都沒有! 楚國人從來都不和那些連文明都沒有誕生,和野人也沒啥區別的土著談判……都沒法和這些原始人進行交流,而這些原始人顯然也不具備什么購買力,生產力。 他們很難產出楚國人需要的工業原料,農產品,更沒有購買力乃至動力購買楚國人的工業商品。 楚國人總不能為了些許市場,還得先把他們教育開化,引導進入文明世界不是…… 所以楚國人在非洲和美洲,一向來都不和當地土著進行什么談判,都是埋頭一心移民。 效果也非常好,如今美洲地區里的楚國人,都已經突破兩千萬之數了,而且還在快速增長當中。 這要是和土著談來談去,你讓這兩千萬楚國人怎么活? 不會有人覺得,這兩千萬跑過去不用吃不用喝,靠著空氣就能活下去吧? 要養活這么多人,是要大量土地的…… 美洲那邊如此,如今楚國人還在其他幾片地方也這么做,比如在非洲地區。楚國人也不在非洲地區搞什么經濟殖民地之類的東西,基本上就是持續的移民,然后往內陸地區推進,建立移民定居點,路數上和美洲那邊基本一致。 只不過非洲那邊的環境相對比美洲差一些,比如各種傳染疾病比較麻煩,對楚國移民的吸引力不大,因此非洲地區的移民推進計劃不快而已。 但是,楚國人在非洲依舊堅定的持續推進移民開發計劃……這非洲其實也是好地方,富饒程度就算比美洲差一些,但是也沒差太多。 后世人可能覺得非洲屬于非常貧困,但那是后世現象……但是如果你了解二戰前的非洲,那么就會發現二戰前后的非洲各種農產品產量其實還不錯。 這一時期里,非洲的農產品占據全球農產品貿易的百分之三十,其比例不算低了……當然,歐洲殖民者主導的非洲農業,主要是種植各種經濟農作物居多,比如可可,劍麻,煙草等等,糧食雖然也種,但并不是主要農作物…… 因此非洲這片地方,雖然存在各種問題,比如說極端氣候的地方多,各種亂七八糟的傳染病也多,比如采采蠅這東西就很惡心,不僅僅讓人生病,而且還會導致牛羊馬等牲口也生病……這將會導致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將會嚴重制約農業的發展。 不過所謂的傳染病這些東西,是和環境息息相關的,臟亂差自然是各種蚊蟲蒼蠅亂飛,然后導致各種傳染病到處都是,但是楚國人又不會把自己的生活定居點搞的臟亂差。 最關鍵的是楚國人的管理以及醫療衛生水平,可不是非洲土著,也不是那些歐洲移民者可以相提并論的,工業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有軍艦大炮,還有藥物以及醫療技術,醫療水平的整體提升。 在工業水平的支撐下,楚國人在南洋那片,如今被楚國人嫌棄為鳥不拉屎的熱帶地區都能玩移民,在非洲同樣可以。 因此楚國人移民過去非洲后,雖然也會遇上各種問題,但是整體可控,前期移民到南非以及中非地區的移民們,開辟農場后日子都還過得不錯,在南非地區的移民開發推進的比較順利。 至少非洲南部地區,主要是楚國人控制的南非金礦以南地區,移民開發程度非常不錯,當代基本都沒啥土著了,就算有少量,也是在那些金礦里干活,但是數量也極為有限。 畢竟楚國人在非洲的礦產開發,目前也只局限于部分金礦而已,其他的受限于成本等因素,暫時開發力度不大。 全球那么多地方都有大量的礦產,楚國人也不是看見礦產就會跑去開發的,除非是金礦,不然其他的礦產,都是有選擇性的進行開采。 海外開采比較廣泛的是煤炭,這是基于蒸汽船只所需,別說在非洲,就算是在剛拿下來的歐洲,楚國人都會在當地尋找煤炭并進行開采,比如英倫地區現在就開發了好幾個上等的無煙煤礦,開采出來的煤炭主要供應楚國人的船只以及生活所需,也對歐洲當地人出售。 其次是金礦以及銀礦、銅礦這些貴金屬……畢竟利益大。 而鐵以及其他的一些礦產,暫時開發的比較少。 非洲這地方的未來潛力是有,只是暫時條件差了些,楚國人這些年對非洲的開發力度也不大,因此只能是依靠時間來慢慢推進。 楚國人當代最優先開發的,還是美洲地區……美洲地區的開發力度,比算是本土范圍內的南洋都要強。 南洋地區楚國人經過了開始的熱度后,很快就因為南洋各地的惡劣自然環境,尤其是氣候條件而沒啥興趣了,移民熱情迅速消退…… 這也是為什么南洋地區距離本土腹地更近,但是人口數量始終上不來,經濟也上不來的主要因素……移民不愛去了。 反觀美洲,每年都能吸引一兩百萬的移民跑過去生活呢。 尤其是北美洲的中部以及東部地區,更是成為了楚國移民的新熱土,很多人就是專門奔著這片地方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