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節
同時還非常輕便,能伴隨步兵機動。 這兩大特性綜合在一起,讓七十毫米步兵炮成為了戰場上的主角,相關消息報告到國內的時候,讓國內的軍方高層都不得不重新審視七十毫米步兵炮這玩意…… 原本軍方已經很重視七十毫米步兵炮了,要不然也不會給每個步兵團都裝備了四門。 然而之前的幾次實戰里,七十毫米步兵炮依舊體現了一些缺陷,比如火力密度不夠,射程也不夠等特點,以至于楚軍后續繼續加強了師屬炮兵團的七十五毫米火炮的建設。 擬定的師屬炮兵團里的二十四門各型增加到了三十六門。 目前楚軍里的野戰炮兵部隊,采取的是小連小營制,四門火炮一個連,三個連組成一個營,一個營十二門野戰炮或山炮。 一個師屬炮兵團轄有三個營,按照任務需求不同,配屬野戰炮營或山炮營不等,比如山地部隊,一般配屬一個野戰炮營,兩個山炮營,而平原地形部隊,則是配屬兩個野戰炮營和一個山炮營居多,還有海外復雜地形駐防的部隊,則是干脆配屬三個山炮營。 但是不管是山炮還是野戰炮,他們都屬于師屬遠程火力,其遠程威懾力可不是七十毫米步兵炮這種有效射程才兩千米左右的步兵炮可以相提并論的。 所以楚軍高層,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師屬炮兵的發展,步兵炮則是抱著也用,但是也談不上多重視,要不然也不會在后續專門又弄了個迫擊炮來加強連排步兵火力了。 然而這一次的東歐戰役里,軍方卻是發現,隨著補給線的進一步拉長,持續的深入內陸地區后,七十毫米野炮和山炮這兩種師屬炮兵火力的機動持續困難,作戰效能持續降低。 而迫擊炮這玩意,用于和土著作戰的時候,屬于是補給通暢的時候是神器,補給不順的是垃圾。 平時還不覺得這玩意有啥毛病,畢竟射速非常,一分鐘不到十幾發炮彈打過去,堪稱打土著神器。 但是當補給不通暢,迫擊炮炮彈不夠用的時候,這啥問題都暴露出來了……比如說六十毫米射程太近,只能打擊千米內的目標,對于千米外的目標就只能抓瞎了。 更大的問題是精度太渣……這玩意說白了就是個前裝滑膛炮,只不過是炮彈結構比較特殊而已,其精度和七十毫米步兵炮比起來,那就是個渣渣中的渣渣。 如此也就導致了攻擊目標的時候,六十毫米迫擊炮往往需要好幾發炮彈才能夠打掉目標。 然而換成七十毫米步兵炮來,人家一炮就能把目標給干掉了……順帶還能打各種工事目標呢。 這炮彈的消耗對比差好幾倍呢,而在運輸補給的過程里,六十毫米迫擊炮的炮彈和七十毫米步兵炮的炮彈其體積和重量,其實都差不多,不存在什么本質上的差別。 這個時候,作為一個戰場指揮官的你,在后勤運輸困難,運力極為緊張的情況下,你是讓后勤部門給你運六十毫米迫擊炮炮彈還是運輸七十毫米步兵炮的炮彈? 又或者是七十五毫米師屬火炮的炮彈? 而楚軍東歐地區的高級將領們,很現實的選擇了給前線運輸大量的七十毫米步兵炮的炮彈…… 如此也就導致了東歐戰場上非常特殊的一幕:三十四年式七十毫米步兵炮承擔了戰場上絕大部分的炮火支援任務。 師屬火炮和迫擊炮都得往后靠,至于更大口徑的軍屬火炮,比如什么一百毫米野戰加農炮,一百二十毫米榴彈炮乃至一百五十毫米輕型榴彈炮這些東西……楚軍干脆都沒帶著上前線,僅有的一個軍屬重炮營,現在才剛剛抵達察里津,而且也沒計劃繼續往前部署…… 繼續往前,沒辦法河運,陸地運輸連個成型的道路都沒有,而且現在進入夏季東歐泥濘期,楚軍瘋了才會把這些重炮往前線拉…… 哪怕地中海艦隊進入黑海,往當地運去了大批第十八師急需的彈藥補給后,依舊沒能改變東歐地區戰場上的火炮運用情況。 而這些情況陸續上報到本土金陵方面后,陸軍方面的高層將領很從心的尊重了一線將領的意見,準備往東歐地區再調運一批七十毫米步兵炮過去。 同時下達了對步兵炮的改進研發招標計劃。 陸軍提出,他們需要更輕便,更準,更遠,威力更大,還更便宜的營級步兵支援火炮。 同時陸軍方面覺得迫擊炮這玩意局限性比較大,為此需要在特定情況,尤其是在海外補給困難地區里指望不上這玩意的時候,必須還有一種代替武器。 七十毫米步兵排雖然不錯,但是也不是沒有相應的缺陷,因此陸軍還需要一種新的步兵武器。 陸軍又瞄上了之前嫌棄的機槍……覺得這東西雖然耗彈量也大,但是子彈這東西,消耗再大也沒迫擊炮消耗的炮彈大,后勤運輸勉強也能支撐。 當然,陸軍還是嫌棄海軍現在使用的手搖機槍太沉重了,這玩意不符合陸軍的需求。 陸軍是打算把這東西直接給步兵連用的……七十毫米步兵炮全重都才兩百多公斤呢,你一破機槍帶個槍架和盾牌,再帶個輪子后直接兩百多公斤去了……有這功夫,我陸軍直接多裝備幾門步兵炮還不更好? 而且現在的手搖機槍還老出故障卡殼。 綜合諸多原因,陸軍將領對現在的手搖機槍很不喜歡……一直也沒有進行大規模裝備。 但是機槍這東西還是有可取之處,因此陸軍對五大武器公司進行了研發招標,需要一款輕便,可以讓步兵直接攜帶前進,隨時提供千米以內密集火力支援,可靠性優良,也不能太貴,包括造價以及后續使用成本都不能太貴的子彈速射武器…… 也就是輕一些、便宜一些、可靠一些的機槍……對了,陸軍還要求對機槍的射速進行限制,不能超過每分鐘五百發,同時還要求不能扣下扳機就一直射擊,需要反復不斷的扣下扳機,才能進行間隔持續射擊。 陸軍將領擔心士兵扣下扳機就持續射擊后,子彈一下子就打光了……更擔心射速太快,子彈消耗太快陸軍供不起。 所以才有了這兩個限制性條件:每分鐘射速不得超過五百發,單次扣下扳機持續射擊子彈不得超過二十發…… 對此,五大武器公里的多個專門廠家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發,試圖獲得陸軍的這一筆未來的龐大訂單。 這可是擬定為連排級武器,一旦確定裝備的話,那么采購裝備的數量將會是非常龐大的,如此大的一個蛋糕,五大武器公司都不可能輕易放棄的! 第960章 第二代火炮 大楚帝國作為一個在全球范圍內除了南極地區外,在各大洲乃至具體所有地區里實際控制領土的全球性帝國,在全球范圍內都進行了廣泛的駐軍。 其軍事基地從西伯利亞北部的北極荒原,再到赤道地區,再到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島; 從沙漠到熱帶雨林,從高原到沿海平原。 大楚帝國的各種軍事基地遍布全球,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自然環境。 在作戰的時候同樣如此,在北非,西亞等地區的沙漠地帶里有楚軍在駐扎作戰,在南洋,非洲,美洲的熱帶雨林里也有楚軍在行動; 在溫暖如春的地中海沿海里有楚軍,在陰冷潮濕的英格蘭群島等北海沿海地區里有楚軍駐扎行動,在北歐地區里也有楚軍在行動。 在如此廣泛,不同的地區里駐軍以及作戰,這也導致了大楚帝國的軍事力量需要面臨著諸多不同的條件,在裝備各種軍事裝備的時候也不得不考慮更多。 因為很難有一種軍事裝備能夠滿足如此大范圍,不同環境下的需求的。 在目前技術還有限的情況下,為了適應各地區里的軍事需求,大楚帝國光是在新一代的連發步槍,也就是二十五型步槍上就細分了多種型號。 針對熱帶雨林,沿海等潮濕、高鹽分等環境需求,針對性加強了耐腐蝕性能的熱帶板。 針對高緯度,高原等嚴寒地區里使用北方版,北方版步槍針對性加強了抗寒性能,讓步槍在哪怕零下幾十度的情況下也能正常使用,因為普通鋼鐵材料制造的槍管在極端低溫條件下容易變脆,進而影響槍炮的性能。 因此需要專門的防寒鋼鐵合金材料來制造武器裝備,但是受限于技術問題,這種防寒性能更強悍的槍炮,用的材料都是先進而昂貴的新式合金材料,在成本上會更高。 然后還有根據地形,兵種的不同,裝備不同長度的二五步槍,比如普通情況下,步兵使用的都是標準版長度的二五步槍,這種二五步槍也是最長的。 此外海軍陸戰隊以及陸軍部署在地形復雜地區,比如深林比較多的地方,或者是部署在沿海,隨時準備施行登陸作戰等任務的陸軍步槍,普通裝備海軍版。 騎兵、后勤、炮兵、工程兵等非步兵兵種,如果需要配屬步槍的話,則是配屬騎兵版為主。 二五步槍光是長度就分成了三種,而三種不同長度的步槍里,又根據部署需求不同,會細分標準版,北方版,熱帶版。 當然……這種所謂的細分也只是理論上的,實際裝備和部署的時候,往往也不會分得太細,比如裝備普通版步槍的步兵,在有需求的時候也會直接調到熱帶或寒帶地區執行任務,普通版的步槍雖然防腐蝕或防寒性能差了一些,但是并不代表不能用! 一般只有長期駐防在特地區域里的部隊,才會專門配屬環境優化的北方版或熱帶版。 而有類似情況的不僅僅是步槍,實際上火炮也一樣,只不過火炮的研發、裝備使用成本更高,所以楚軍除了特殊情況下,一般都是盡可能的裝備使用通用版的武器裝備,如此也就對材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這說的還只是單純環境對武器性能的影響,而實戰中,根據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敵人不同的武器裝備所能夠發揮出來的作用也是天差地別的。 比如在本土地區里眾多軍事演習里都發揮出色,能夠發揮巨大戰場作用的陸軍中大口徑火炮,如一百毫米加農炮,一百二十毫米榴彈炮,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這些中大口徑火炮,在過去的多年里在海外地區里基本沒什么表現機會! 別說在海外了,就算是在交通設施差一些的中亞以及東歐地區里都沒表現的機會。 理由很簡單,這些火炮太重了,在本土范圍內依靠鐵路、完善公路進行機動沒什么問題,哪怕是好幾噸也能拉著走,軍方還在嘗試使用蒸汽機拖拉機來代替馬匹拖拉重炮呢,只不過目前的嘗試還不算成功。 本土地區里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長途機動有鐵路,短途機動有公路,同時作為動力的挽馬也不缺,大楚帝國里的豐州馬已經培育多年,并且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繁殖,使用,不說軍用,光是民間里用于農業以及交通的豐州馬都是一個數量龐大無比的數字。 在本土地區,只要軍方需求,隨時都能征召數以百萬級的豐州馬為主的挽馬。 然而本土的諸多條件是在海外地區,尤其是在殖民地,乃至土著控制區里無法實現的。 海外地區里,包括大楚帝國直接進行統治的殖民地,基礎設施基本都不會咋滴,更別說那些以保護國等名義的經濟殖民地這些土著控制區了……其交通設施在楚軍看來和沒有也沒啥區別,絕大部分地方甚至連條土路都沒有…… 而挽馬也是個麻煩事,可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夠和大楚帝國一樣,擁有幾千萬匹各種馬匹的……很多地方的馬匹可能就幾萬幾十萬而已,在海外行動的楚軍想要在海外就地征召馬匹使用也是非常困難的。 要不然,部分海外地區駐防的楚軍,也不會使用什么驢子之類的牲口充當運力了。 至于說從本土運輸馬匹到海外去……成本太高了,楚軍一般是能不干就不干這種事的,只有在當地實在沒辦法搜集到足夠的騾馬才會想辦法從其他地方抽調,但是往往也是從附近的海外地區里抽調……盡可能的節省成本。 諸多原因也導致了,楚軍很難在海外地區里把重型火炮用于野外戰斗,一般都是海運或河運調集一批重炮過去,然后部署在某個沿?;蜓睾痈劭?,輕易不動彈……就和在察里津部署的一個重型炮兵營一樣,不出意外的話,這個重炮營是不可能有上前線作戰的計劃。 別說這些重炮了,就算是師屬炮兵里的七十五毫米野戰炮,在很多的情況下都沒法用。 如這一次的東歐作戰里,原本以為東歐是個大平原,地形平坦,就算當地的交通設施不咋地,但是行軍重量一點六噸的七十五毫米野戰炮應該也能用……但是實際到了地方,尤其是離開察里津,越過了頓河流域繼續往西后才發現,三十二年式七十五毫米野戰炮在這種地形里根本沒法用。 這地方雖然地形平坦,但是根本沒有道路,更沒有什么砂石硬化道路,很多當地土著開辟出來的土路在雨季里變的泥濘不堪……一點六噸的三十二年式七十五毫米野戰炮機動起來極其困難,大部分時間都是陷在泥濘里! 而類似的情況也廣泛出現在其他地區里,比如在南洋地區里,這玩意也很不好用,在非洲甚至歐洲地區里,這款火炮在一線部隊里的反應都不咋地。 當地交通設施太落后,而這種火炮太重……三十二年式七十五毫米野戰炮,乃是一款身管倍徑達到二十四倍的典型長身管野戰炮,早期型號放列重量雖然只有七百五十公斤(戰斗重量),后期型號達到了八百多公斤,咋一看似乎都不到一噸重。 但是行列重量,也就是行軍時候的整體重量卻是達到了一點六噸。 楚軍里的火炮重量,分為放列重量和行列重量,其中的行列重量簡單定義就是一門火炮運輸到擬定地方后,架起火炮就能作戰所需要的重量——拉過去就能直接開炮! 其部件包括炮管、炮架、車輪、前導車、彈藥、彈藥車 楚軍的炮組,小型火炮往往會把炮彈直接放在火炮的前導車上,讓前導車由前導車充當彈藥車,當然了,為了避免太重,影響機動能力,所以炮組攜帶的炮彈也很少。 如七十毫米步兵炮,七十五毫米山炮……尤其是七十五毫米山炮,這玩意的行列重量只有區區的三百五十公斤而已,之所以能夠這么輕,并不是火炮設計多么成功,材料多么先進……純粹是為了保持高機動性,炮組自身攜帶的炮彈很少而已……炮組的火力持續能力比較差一些。 實際作戰的時候,后頭往往還會跟著一輛專門的雙輪或四輪彈藥車,以隨時補充炮彈……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兩款火炮的行列重量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么輕,是一個計算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 而三十二年式野戰炮,這玩意的行列重量大,是因為攜帶的炮彈更多…… 而更大口徑的火炮,則是干脆把火炮和彈藥分開來運輸,火炮一輛,彈藥車一輛,這兩輛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炮組,因此重型火炮計算行列重量的時候往往比較夸張……因為有專門的彈藥車,大口徑炮彈,發射藥也更加沉重,一百五十毫米的火炮甚至還會配屬了兩輛彈藥車呢。 這也是為什么大口徑重型火炮,所需要的炮組成員更多,挽馬更多的緣故。 除了火炮自身更重的緣故外,也和彈藥更重有關。 但是不管統計方式是什么,七十五毫米野戰炮這玩意的機動能力都不咋地,其后期型號因為使用了更大更好的炮架,車輪等,導致重量還有所增加,光是戰斗重量都得八百多公斤。 所以哪怕不算什么彈藥,光是拉著這么一個八百多公斤的玩意進行長途機動都是個極為麻煩的事。 而在東歐戰場上,這種問題再一次出現,而且表現的更加嚴重,大部分時候這種火炮都不是在前線作戰,而是在后方和泥濘土路較勁……往往前邊的戰斗都打完了,這種火炮都還在后頭陷在泥濘里出不來。 七十五個毫米山炮的表現倒是好一些,這東西的重量比較輕,雖然攜帶炮彈的數量少,但是機動性勉強還能保障,只是射程太近了一些,精度也不怎么樣,有時候實戰中的表現,也沒比七十毫米步兵炮好到哪里去。 怎么說呢,兩者紙面性能看似拉的有些開,但實戰中的效果沒太大的差別…… 同時陸軍其實對這玩意的表現不算太滿意,才三千多米的有限射程,進行遠程火力壓制不好用,主要是精度太差,看似三千多米的有效射程,實際上這么遠根本打不準……實戰中都是拉近到兩千多米的距離使用的,而這么近的距離上,基本上也可以定義為前線支援火炮了。 但是作為前線支援火炮使用,靈活性上又不如七十毫米步兵炮靈活……盡管七十毫米步兵炮的有效射程更近,往往是在一千五百米到兩千米之間進行射擊,然而實戰影響不大。 前兩年陸軍方面就要求對三十四年式山炮進行改進了,只不過火炮的改進研發一時半會的也急不來。 整體來說,大楚帝國陸軍自從在三十年代初研發并大規模裝備了第一代后裝線膛火炮后,一開始特別滿意,覺得很好用,但是經過多年的實際使用后也發現了各種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大楚帝國陸軍之前嘗試過進行升級,但是難度很大,很難解決原設計里的諸多硬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