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節
這部分工作非常的繁重而且重要,雖然有設備廠家的工程師協調,但是這些設備廠家的工程師,也只是熟悉他們自家的設備而已,而如何把諸多設備按照生產的要求組合起來,并調試好,形成一條完整的生產線,這就需要孫旭帶著人親自忙前忙后了。畢竟孫旭雖然掛著機修師的名頭,聽上去似乎只是個修理機器的,但實際上他并不僅僅只是個修理機器的……修理機器只是他一部分,甚至是很次要的工作。 他在這一階段里最主要的工作,其實是安裝和調試生產線……等到生產線投產后,則是維護保障生產線的運轉,同時要根據生產部門給出來的諸多技術參數,對生產線進行調整,改進。 嚴格上來說,他負責的其實是生產工藝的實現……其他技術部門研發出來什么新技術的話,如何把新技術實際投入到生產當中,這就需要孫旭這樣的機修師來調整改進生產線上的諸多設備了。 當然了,生產線如果出現什么問題了也要進行解決,所以修理機器什么的也必不可少。 安華紡織公司的生產線,有不少獨家的生產工藝! 所以新型棉紗生產線,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安華紡織公司的核心工藝技術,能夠生產出來帶有自家優勢的棉紗產品。 同樣設備,同樣的原材料,但是不同廠家生產出來的新型棉紗卻是有巨大差別的……其中存在著質量,規格以及成本上的差別,就是因為生產工藝的不同而導致的。 而安華紡織公司的新型棉紗生產線,都是王科長是根據生產部的諸多技術要求,反復摸索改進而來的,技術含量其實非常高。 就連孫旭自己目前也只能原樣復制。 但是想要針對新的技術,親自對生產線進行改進的話,還差些了老大一截呢。 他的積累還沒到那個層次,這里頭需要學習的東西可太多了。 當然了,現在的孫旭自然也不需要親自改動生產線……第二分廠的生產線核心構架都是照搬總廠的,而針對生產中端產品的情況下,該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產量的細節改進,王科長也早早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改進,孫旭只需要拿著設計圖紙把生產線搞出來就行。 不過即便如此,技術含量也非常高,尤其是一些精密關鍵設備的安裝和調試工作,非常的復雜,稍有不慎就會出錯,根本不是普通機修師能夠搞定的。 所以就經常出現了很搞笑的一幕,孫旭這個分成機修科的科長在前頭一個人干活,后面十幾二十個機修師眼巴巴看著…… 而看著這一幕的時候,孫旭多少也理解了當初王科長為什么會栽培自己了……尼瑪這場面看著都不爽。 自己這個當上司的辛辛苦苦干活,一群下屬卻是在邊上看著,這還有天理? 只是很多精細的工作還真不能讓他們去做,只能自己親自上。 又是一天忙下來后,孫旭臨近下班的時候才回到辦公室里,都忍不住自己給自己錘一錘肩膀……累??! 坐下來思量了片刻后,他就把外頭大辦公室里的一個年輕人喊了進來。 孫旭叫進來的年輕人名喚蘇宏達,一個今年才畢業的小伙子,長的其貌不揚,甚至有些丑,個子雖然高但是太瘦,因為太瘦,所以面孔都顯得有些皮包骨。 他自己都在同事面前自嘲為竹竿! 只是人不可貌相,這人雖然其貌不揚,但卻是實打實的江北第三技術學院出身,這學校算是江北省里很不錯的中專學校了,學的也是機械專業。 之前面試的時候,孫旭就知道這人基礎理論非常扎實,動手能力也強,腦子也靈活學習上手能力比較快。 這也是孫旭當初招下他的緣故。 后來他學習能力還不錯,半個月后就能夠給孫旭簡單打個下手,這讓孫旭看到了兩年前的自己。 當然,只說工作潛力,不是說相貌! 孫旭可比他帥多了,他早年剛開始追求孫孟氏的時候,可還不是孫科長呢。 兩年前的他只是個拿十來塊月薪的新機修師,工資都還沒在百貨商場里賣玉器首飾的孫孟氏高呢…… 學歷也沒她高,孫孟氏是讀完了初中的,而孫旭只是初中肄業。 就連家境孫旭其實也不如她,能夠讓非獨生女的女兒都上女校,而且一直上完初中的家庭,差不到哪里去,至少比當初的孫家強得多。 而之所以能夠早早就博取孫孟氏的好感,除了他事業上的潛力外,也離不開他那張還算帥氣的臉。 不然的話,兩人的早期接觸里,孫旭幾次主動搭訕就不是搭訕,而是性sao擾了! 所以孫旭看到的兩年前的自己,并不是看到當初年輕帥氣的戰艦,而是看到積極好學,態度也非常誠懇的自己。 當初王科長,興許就是看到這樣的自己,這才對自己多有指點吧! 倒是蘇宏達進來辦公室后,看見孫科長看著自己好一會都不說話,還以為工作上犯了什么錯有些忐忑呢。 不過孫旭倒是沒有感嘆太久,而是迅速收回了心神對蘇宏達道:“最近這段時間做的不錯,保持著這個勢頭,我還是很看好你的!” 說著他從桌子上拿出來了一本書:“這書拿去看,盡快掌握!” 蘇宏達低頭看向孫旭手中的書,不由得眼神一亮,這不是什么普通的書籍,甚至都不是外頭能夠找到的公開書籍,而是他們安華紡織公司的內部技術資料……說是書,但實際上就是一大堆資料文件簡單線裝在了一起。 他也在幾個組長的手里看到過這書,不過他接觸不到,因為那幾個組長根本不給普通機修師接觸的機會。 如今孫科長卻是親自給了他一本,這意味著什么蘇宏達也很清楚……當即接過來躬身道:“多謝科長栽培,宏達一定努力學習,絕對不負科長厚望!” 孫旭微微點頭:“行了,不用客氣!” “對了,這書是我們廠的內部技術資料,雖然不是什么絕密資料,但是也別泄露了?!?/br> 蘇宏達點頭道:“屬下明白!” 揮揮手讓蘇宏達出去后,孫旭又重新坐下,給蘇宏達內部資料書算是對他的獎勵,但是也不算是什么太大的獎勵……這份資料基本組長都能接觸到,總廠那邊也有一些機修師其實也有。 因為有心人費點心思都能搞到手……畢竟書這東西也能抄寫的。 但是公開給他,意義不一樣。 所以象征意義大過實際意義,孫旭就是看他這人還行,所以給他一個機會,至于后續如何,還要再看看。 如果人品還行,那么后續孫旭多少會教他一些實打實的技術,將來也能夠給自己打個下手。 如果人品不行,自然就沒有然后了。 孫旭固然想要一個得力助手給自己打下手,以減輕自己的工作量,但是也不是什么人都會教的。 如其培養一個白眼狼出來,還不如自己多辛苦一些呢。 第900章 王立清的野心 就在孫旭帶著一群機修師們天天忙著安裝調試第二分廠設備的時候,安華紡織公司的老板王立清也忙的腳不沾地。 連續好幾天都是在接見或拜見諸多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或潛在的合作伙伴,其中以銷售渠道里的渠道商以及客戶居多。 隨著安華紡織公司的持續擴張,尤其是收購了隆東紡織公司改為第二分廠后,安華紡織公司的新型棉紗的產量持續攀升,而產能上升到了一定程度后銷售方面自然也就遇上了相應的挑戰。 倒不是說新型棉紗賣不出去,如今新型棉紗面世不過兩年多,并且憑借著優秀的質量以及超高性價比迅速成為了市場的風向標,下游的各織布廠也順應方向采購大量的新型棉紗,織出來性價格比更高的布匹。 因此目前來說新型棉紗依舊是處于供不應求的程度。 對整個棉紗市場而言,目前處于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而新型棉紗的市場份額還處于高速攀升當中。 因此安華紡織公司哪怕是設立第二分廠后產量大增,這新型棉紗依舊是不用擔心銷量的。 問題是,棉紗也分中高低端,其中最賺錢的自然不是高端棉紗,雖然成本也高,但是售價更高,生產起來的話人均產值更高。 但是高端市場也是有限的,畢竟棉紡市場里的主流依舊是大量的中低端市場,高端市場其實只是一個很小的市場份額。 而這兩年里幾乎所有投產新型棉紗的廠商,為了追求利潤幾乎都在生產高端新型棉紗,這么多的大型綜合紡織公司,再加上一批獨立棉紗廠商都一股腦跑去做高端市場。 這高端市場自然而然的很快就飽和了。 所以今年冬天開始,就已經開始有新型棉紗廠商開始進軍中端市場了。 而安華紡織公司也面臨著同樣的境地,依靠王立清打造出來的銷售渠道,尤其是費勁心思敲定下來的十多家長期合作的戰略客戶,他們的高端布匹產能基本已經飽和了……就算是他們擴大產量,估計高端布匹也賣不出去了……畢竟這些客戶的高端布匹銷售渠道也是有限的。 當面臨著競爭的時候也不是想要賣就能夠賣出去的。 這下游的織布廠商高端布匹無法繼續擴大市場,作為中游供貨商的安華紡織公司得自然也無法銷售更多的高端棉紗了。 高端市場已經飽和了! 如此情況下,王立清也開始了轉型,收購破產的隆東紡織公司打造為生產中端棉紗為主的第二分廠,以新型的中端棉紗繼續搶占市場份額,并維持一定的高利潤,就是王立清和幾個高管商議出來的決策。 這個決策實際上在夏天的時候就已經做出來了,盡管那個時候高端市場還有余量,不過王立清他們已經看到了高端市場即將飽和的跡象,所以提前開始了準備。 收購隆東紡織公司獲得擴產的地皮廠房以及數百名熟練工人,同時技術部門也是早早研究中端棉紗,盡可能的在降低生產成本的情況下保障一定的棉紗質量,以獲得市場競爭力。 如此到了現在,才有了第二分廠的成立! 而作為整個公司的老板,王立清也是在剛入秋的時候就開始為中端棉紗開拓市場了,雖然這個過程里也敲定了不少潛在的合作商,但是總歸是沒有大規模投產,分廠也沒有生產出來批量的中端棉紗,只有總廠那邊試驗投產的些許樣品,總歸是說服力差了些。 不少合作商一方面是看在安華紡織公司的實力以及王立清的信譽上提前簽訂了采購合同,但是也有一些合作商希望看到產品,尤其是看到生產線穩定投產后,才和安華紡織公司簽訂長期的戰略合作合同。 至于零散的出售,隨便找一些買家……短時間內賺的錢其實還更多一些,但這可不是王立清的風格。 安華紡織公司的產量是龐大的,算上未來第二分廠投產后,其新型棉紗的產能在松江城里獨立棉紗廠商都能算得上第一名了,哪怕是放在整個松江府地區的棉紡行業里,也就是算上那些自產自銷的綜合紡織公司里,其新型棉紗的產能也能算得上是前三名了。 如此龐大的新型棉紗產量,可不是說能夠在市場上隨便散賣的……沒有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經營風險太大,但凡出點什么波動,那么銷售渠道就會出現問題,銷售一出問題那么就會影響整個公司的經營。 而一旦經營出現問題,產銷兩跌的話,極有可能會導致安華紡織公司的現金流斷裂,到時候可就麻煩大了。 要知道為了持續擴張,搶占市場份額,王立清過去兩年里除了把工廠自有的利潤也投入到擴大規模之外,其實還找銀行大量貸款。 畢竟王立清的野心還是挺大的,他要擴展的不僅僅是工廠本身,還開始涉足上游的棉花供應產業,收購了一家專門從事海外棉紗進口貿易的公司外,還收購了三家不同地區的棉紗合作種植公司,進而在國內就擁有大小五個棉紗生產基地,這些生產基地里除了小部分是棉花公司自行種植外,大部分其實還是和當地的棉農簽署長期的包銷合同,進而獲得穩定的棉花來源。 這種棉花包銷合同,其實對于企業來說經營負擔非常大,平時沒啥事還好,但是一旦銷量出現問題,這邊賣不出去,那邊還要持續不斷的花錢采購棉農的棉花,這擠占的現金流可就是非常龐大,稍有不少就會導致破產的。 別看棉花合作種植公司玩的似乎是很低端的農產業,但實際上這玩意是正兒八經的資本密集行業,手里頭不手握大把資金根本玩不下去。 這種情況和生絲行業非常類似,國內的生絲行業里,那些巢絲廠每年都要收購大量的蠶繭,而蠶繭這東西在目前來說很少有能夠大規模種植生產的,普遍還是家庭蠶農為主。 那些巢絲廠為了確保自家的蠶繭供應,往往會設立相應的子公司,或者和相應的公司合作,這些公司會和廣大的蠶農們達成數年的排他性包銷協議,蠶農養出來的蠶繭只能賣給他們,價格也相對固定只會小幅度波動。 而蠶繭貴啊……很多大型巢絲廠企業每年用于收購蠶繭的支出就是動不動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 同時蠶繭這東西也不是一年四季都穩定出產,而是固定在某一時期里成熟出產,這意味著每一年的某個時期里,巢絲廠或相關的蠶繭貿易公司都需要拿出大批資金來收購蠶繭。 然后再慢慢在一年內把蠶繭加工為生絲,最后賣出去慢慢回籠資金……這意味著原材料所占用的資金會非常大。 這手里沒有充足的資金,甭管是你自己的還是貸款來的資金……沒有大量的現金你都玩不下去。 棉紡產業的資本密集程度雖然不如生絲行業那么極端,但是在棉紗領域里也差不多……人家棉農在秋天收購了棉花后賣給你,是要拿到錢的,而你想要把棉花賣出去或者生產為棉紗再賣出去,這可是一個持續時間很漫長的事情,對資金的壓力非常大。 王立清為什么能夠收購三家國內的棉紗合作種植公司啊,就是因為這三家棉紗公司自己步子夸得太大,但是銷路卻是沒有跟上,最終導致現金流破裂,陷入了經營困難,最后不得不出售。 倒是那家從事棉花進口貿易的貿易公司,這家企業倒不是什么經營不善的企業,相反經營的還很不錯,在美洲地區擁有非常穩定的棉花來源,把棉花運回國內就是賺錢的,只是利潤也不高就是了。 畢竟棉紗這種大宗物資,其價格其實很透明的,光靠當個二手販子想要賺大錢幾乎是不可能的……畢竟大家都不傻。 但是這些問題對于王立清而言并不是什么問題,因為王立清的安華紡織公司本身就是棉花的主要消耗大戶,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棉花。 王立清收購這三家棉花種植公司以及一家棉花進口貿易公司,為的不是在棉花生意里賺多少錢,而是為了確保自家的棉花供應不出問題,同時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 說白了,不指望這些原材料供應的子公司賺錢,賺錢的是紡紗工廠。 但是這一系列收購,尤其是三家可謂算得上是資本密集棉花合作種植公司,需要的資金非常多,為此找銀行貸款了不少錢。 建立原材料供應體系,再加上棉紗工廠的持續擴張,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的,也因為如此,其實安華紡織公司的負債也不少,對現金流的穩定也更加看重。也就更加需要一些能夠長期采購的戰略合作伙伴,哪怕是在利潤上做出一定的讓步,王立清也愿意和這些長期采購的戰略合作伙伴簽訂一份長期合作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