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節
不然的話,羅志學連自家的所有少將都認不全,更不清楚所有少將的履歷,具體能力如何,還怎么挑選啊。 別說少將了……大楚帝國發展到今天,甚至很多中將級別的所謂高級將領,羅志學也不怎么熟悉,基本上羅志學關注的軍方將領一般都是現役上將,少數重點位置上的關鍵中將。 現役上將要么是部署在外的集團軍司令、區域行政艦隊司令,要么是京畿任職的軍方各部部長,……而就這些人其實已經好幾十個了……如果不是長年累月當皇帝,一個個都是直接提拔起來的你一時半會都認不全。 這要是換成一個新上臺的皇帝,光是認識了解自己手底下的上將都很費勁……幾十號現役上將,光是看完翰林院統計科對他們的調查資料匯總,估計都得好長一段時間。 這還是匯總資料,如果是詳細資料那沒法看了……因為按照翰林院調查統計科的傳統,每一個現役上將都有一個專屬的資料房間,里面堆滿了這個將領的各種亂七八糟的資料。 一人一屋子的資料,這可不是夸張的。 這軍隊規模大,上將也多……如此情況下身為皇帝的羅志學,其實已經沒多少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更低一級別的中將了……也就只有少數幾個職務的中將會被羅志學所關注,比如海軍第一艦隊司令、第二艦隊司令……主要是這兩支不僅僅是主力艦隊,而且都在本土,羅志學去海軍視察的時候基本看的也是這兩個艦隊。 一來二去自然也就熟悉了。 再有陸軍那邊的參謀部作戰參謀長,這個職務還是羅志學專門設立的,統籌全陸軍的作戰指揮工作,如此關鍵職務的將領,羅志學自然比較關注…… 這個職務也是陸軍中將晉升上將的最佳通道! 除了這些關鍵職務外,其他的羅志學關注就比較少了……不是他懶或者不關心軍務,而是實在忙不過來……他又不是單純的總司令之類的,他是大楚帝國皇帝,軍務也只是他諸多工作里的一部分而已。 其他的諸多內政工作,每一件都同樣重要。 這么多工作都需要羅志學處理,哪怕是有著龐大的翰林院這個秘書機構幫著處理,同時這么多機構,這么多高級將領和官員們,但是最終匯總到他手頭上,需要他親自處理的事務依舊非常多。 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想要活生生累死,其實權力下放是非常必要的。 這也是當年羅志學設立參務院和軍務院制度,同時又設立翰林院秘書制度的原因……作為一個高度集權封建帝國的皇帝,理論上乃至現實里擁有所有一切權力的皇帝。 如果不放權的話,他實在忙不過來…… 而放權也有好處有壞處,好處是不用累死,而且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謀劃處理戰略層面的東西,而不用把精力都放在具體的政務上。 但是壞處也有……那就是參務院制度下的各參務大臣以及翰林院這個核心機構的權勢都在逐年加大。 有尾大不掉乃至皇權旁落的隱患。 第889章 帝國新的征程:吃飽飯! 作為一個后來者,羅志學其實很清楚自己搞出來的參務制度以及軍務制度還有翰林院制度的優缺點以及可能存在的皇權旁落的隱患。 畢竟他搞出來的參務制度,在官員任命上效仿的是清中后期的軍機處,只不過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細分了參務大臣、協辦大臣們的職權,明確了各個參務大臣的職權,而不是說什么都能管的狀態。 這種制度有好有壞的,好處就是職權更加清晰,不會出現職權交叉,誰都能插一腳的狀態。 但是也有壞處,那就是長期掌控一部分職權的參務大臣,在所屬領域里權勢極大。 在明王朝的內閣乃至清朝軍機處,那些內閣大臣或軍機大臣們,實際上是沒有明確職權的,這意味著他們在很多事情上需要和其他同等地位的內閣、軍機大臣們進行相互妥協,利益交換,同時得拉攏一大批利益相關的官員們,形成一個所謂的派系后才能夠展現其權力,進而實現其政治抱負或者什么野心之類的,這也是明朝黨爭由來的重要原因,不拿上一堆人哪怕是閣臣啥也干不了。 但是在大楚帝國里,則是跳過了這一步,直接以分管某事務的名義,明確了參務大臣的職權。 不用拉攏爭奪,不用相互妥協,該參務大臣在其分管領域里,就擁有絕對的權威。 比如分管經濟事務的參務大臣,其權勢是非常大的,幾乎所有和經濟相關的事務都有職權,分管的工商部,財務部,農林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算是他的直接下屬單位。 在重大經濟事務上,完全有權力進行單獨處理,不需要和其他的參務大臣們進行妥協或利益交換。 他只需要對皇帝負責就行了。 而其他的參務大臣們也基本如此。 這些參務大臣們,都只需要直接向皇帝負責,并不需要對參務院這個機構本身負責。 這意味著,一旦皇帝的能力不足,那么在處理諸多政務的時候,就會極大的可能事事聽從分管大臣的意見,久而久之形成慣例的話,那么皇帝也就失去了這部分權力…… 如此一來,也就是皇權旁落了。 但是一旦沒有上頭的皇帝壓著,進行多方的平衡,那么這些在權勢上平等的參務大臣們,他們可能就會各干各的,不存在協調、統一步驟情況,最終導致帝國在整體戰略上存在內部的劇烈分歧。 在這種制度上,分管事務的參務大臣權勢被加強了,而作為他們唯一上司的皇帝,也需要足夠的能力,要不然的話無法進行平衡,最終整個政治構架里的最頂層就會出現分裂的情況。 該如何解決這個辦法? 羅志學其實很清楚的……縱觀古今中外歷史,解決方法就一個:通過某種方式設立一個首輔或首相、丞相之類的職務,讓丞相代替皇帝成為決策者。 這意味著什么? 皇權旁落! 如果說丞相是皇帝能夠隨意任免的,那么皇帝勉強還可以保留一部分的皇權。 但是一旦繼續發展,當皇帝失去了任免丞相的權限,或者說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那么皇權就徹底完蛋了。 類似的情況有明王朝的內閣制度,他們的內閣成員可不是皇帝任免的,而是大臣們廷推出來的……讓誰當內閣大臣,明王朝的皇帝們是沒有權力決定的……有這個權力的只有大臣。 當然了,明王朝的皇帝可以罷免內閣大臣……算是保住了一小部分的皇權,明末時期的崇禎就是利用這個權力,罷免乃至殺了一大堆的內閣大臣……但即便如此,崇禎也無法決定讓誰進入內閣。 如果這個制度再進一步演化,決定內閣大臣任免的權力直接交給更多人,比如更多的官僚或者貴族,那么就會逐步演變為近代歷史里的君主立憲,更進一步為資格選舉制度。 如果民智更進一步,工商業持續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那么就會逐步演變為普選制度,由民眾選舉出來一個首相。 等到最終,皇帝只能成為一個吉祥物!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皇權逐步旁落的過程……后世的君主立憲國家,除了極少數外,大部分都走了這么一個大概的過程。 對此,羅志學心中其實很清楚的。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或者說,這是生產力不斷發展后的必然性…… 只要他羅志學堅定不移的持續發展工商業,持續不斷的進行普及教育,那么大楚帝國……不,準確的說是大楚帝國羅家皇室的未來就只能有兩個未來:一個是皇權不斷旁落,最終演變為現代化的君主立憲,羅志學的后代保住皇位,但是只能當一個吉祥物。 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皇室不甘心失去權力,保持持續高壓之類的政策,但是紙始終是包不住火的,等到一定極限后,他羅家皇室就會如同一朵在夜空里綻放的煙花……砰……沒了! 中途可能會出現反復,也可能會有其他一些亂七八糟的動蕩。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里,基本逃不了這兩個結局。 當然,其實羅志學也可以選擇走另外一條路,那就是堅決不開啟民智,封鎖資訊,把國民都當成牛羊一樣放牧…… 只要民智不啟,再加上目前的生產力,再加上適當的政治構架,那么他羅家王朝的統治就能延續很久很久……當然,到最后肯定也是要完蛋的,只是能夠讓羅家王朝的統治延續更久一些而已。 但是羅志學卻不愿意這么干啊。 他來到這個時代,建立起來了大楚帝國,而且還把大楚帝國打造成為世界霸主帝國……他也是有著自己的追求的。 以前只是想著造反當個皇帝,中間有一段時間則是追求權勢的穩固,搞一大堆各種政治平衡,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防備臣子造反,穩固皇室權力上。 但是到了后期,羅志學的心態也有些變化了……這皇帝已經當上了,權勢也非常的穩固,帝國整體也積極向上……這個時候他還能追求什么? 嗯,其實有一段時間里羅志學也不知道該追求什么了,因此有幾年時間里羅志學都是很懶的,天天待在后宮里和一群嬪妃們吃喝玩樂,間隔幾天才去外朝見一見那些參務大臣們……還別說,羅志學設計的這一套政治構架,在沒有羅志學這個皇帝親自掌控的情況下,只要沒遇上什么大事,其實有羅志學或沒有羅志學區別都不大。 尤其是處理一些日常事務的時候,根本不需要皇帝參與,下頭的大臣們自己就能解決了。 所以大概承順二十五年到承順三十年這幾年里,羅志學偷懶比較少處理政務,大楚帝國依舊保持著穩健的發展步驟……當然有得有失,這幾年里因為羅志學偷懶,進而大幅度放權后,也就導致形成了一些對皇權而言不太好的所謂慣例……以往需要皇帝親自決策的事務,現在參務大臣們自己開個小會,商討一些就能投票做出決定了。 羅志學對此很清楚,只是不太在乎而已。 一直等到承順三十年后,羅志學覺得天天這么吃喝玩樂也沒啥意思……有種混吃等死的感覺。 再加上大楚帝國國力持續上漲,也是讓羅志學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最后心中也生出了新的野望。 這輩子,活著的時候能擁有的東西他基本都有了……所以就開始變得追求所謂的身后名。 想要成為華夏數千年歷史來最偉大的皇帝……而且這個最偉大,還不是自己吹噓或者臣子們吹捧的,甚至都不是當代人的評價。 羅志學希望自己死了之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后人們依舊認為他是華夏數千年來最偉大的皇帝。 人嘛,總得有點追求不是。 當羅志學有了心態的變化后,大楚帝國的高層戰略也就隨之出現了轉變……也是這個時期開始,大楚帝國并沒有和以往一樣單純的追求開疆擴土,片面的追求更大的國土,更多的工廠這些東西。 而是開始更加注重民生! 等到了這兩年,帝國高層里在羅志學的影響下,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擴張思潮,那就是與其把土著都滅掉,把土地都搶過來……不如讓土著們繼續活著種田挖礦,進而產生剩余價值,他們楚國人只需要生產些許的工業產品,用這些工業產品把土著的剩余價值拿過來就行了。 如此能夠大幅度的提升國民的生活水平。 而帝國高層的這種轉變,除了國內的一系列原因外,也和羅志學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有關系。 因為羅志學想要當一個哪怕是數百年后,普通民眾都交口稱贊的好皇帝! 而對于絕大部分普通民眾而言,什么樣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帶領國家走向強大,吊打各國,開疆擴土的皇帝,讓帝國變成日不落帝國的皇帝?那么十九世紀中后期的倫敦城里人均壽命只有三十幾歲,平均壽命比清王朝的佃戶還慘的工人們,肯定是要罵娘的……明治維新乃至到二戰前日本那些眼睜睜看著青梅竹馬出國下海為國家賺取外匯的日本人也是要罵娘的。 國家強大……并不意味著民眾會認為你是個好的統治者。 對于絕大部分普通人,尤其是底層的民眾而言,他們不管,也不懂這些國際爭霸……他們只關心一日三餐! 用最簡單,最樸素的話來說就是:讓民眾過上好日子的皇帝,才是一個好皇帝! 如果能夠讓民眾過上生活富裕,順帶在國際上也能吊打他國,讓民眾在聊天的時候也能自嗨一下,那么就是好上加好。 國強且民富……不,順序得換一下,民富且國強,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也開始讓羅志學考慮更多的東西,比如帝國在海外的一系列擴張,一系列戰爭的目的是什么? 爭奪領土?開拓生存空間?掠奪資源? 當然是…… 但是問題來,為什么要這么做? 以前羅志學只是覺得海外有些地方很不錯,必須拿下來,什么馬六甲的,南非的金礦啊,北美洲啊……羅志學只是覺得這些地方好,然后就派兵去拿下來了! 但是出發點,并不是說為了改善國民的生活,更多的其實是一種類似玩戰略游戲的心態,好地方總想著搶下來…… 很多后世的一些戰略游戲玩家,為了搶地盤占格子,為此不惜拉高稅收,降低民眾生活水平,引起國內暴亂也要強行提升軍備吞并周邊國家……就為了搞出來一個所謂的大國! 羅志學之前的行為,多少也和這些有些類似,盡管大楚帝國進行海外擴張的過程里緩解了國內人多地少的矛盾,為國內企業帶來的了更多的資源以及市場。 但必須說的是,這些結果并不是羅志學一開始就追求的結果。 羅志學當年所追求的,還是為了建立一個橫跨全球各大洲的日不落帝國。 兩者看似結果也差不多,但那是建立在大楚帝國本身足夠強悍的前提下,萬一帝國實力稍微差一些,那么如此強勢且大規模的海外擴張,就會引起諸多內部問題,甚至叛亂……而按照當年羅志學的心態,那么是國內發生叛亂了,也會強壓著繼續擴張的! 建立一個強大的日不落帝國! 這是他早些年,尤其是在承順三十年之前的一些目標,以及制定諸多戰略政策的出發點。 但是承順三十年后,羅志學的出發點就有些不一樣了。 縱然帝國還是在海外進行擴張,國內也在持續進行各種改革,但是出發點不一樣,因此具體的施行方法也不一樣,追求的目的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