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節
動力,火力,防護都來了史詩級大削弱,甚至船體建造的時候都引入大量的民用船只工藝,材料用以節省成本。 不客氣的說,這玩意也就那些后裝艦炮貴一點,其他的都是便宜貨或者縮水貨。 相對于大同級而言,這已經不是縮水那么簡單,而是跳水了…… 最后這所謂的最新一代的懷慶級巡洋艦,價格也是大跳水,不要百萬,也不用大同級的六十幾萬,只要區區四十二萬楚元,你就能擁有一艘滿載三千噸,能滿世界跑,吊打全球土著的巡洋艦! 這個價格,讓隔壁只有一千六百多噸,本身就主打廉價打雜,不過造價依舊超過三十萬的慶陽級護衛艦都得淚奔:大哥,你是不是挑錯對手了? 第888章 放權和隱患 戰艦乃至任何一件武器裝備,好不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性能固然重要,但是性價比也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卻是要符合自身的戰略戰術需求。 適合自己需求的武器裝備才是最好的裝備! 假如大楚帝國同時面臨一個或多個強悍工業國的競爭,國防上面臨著一定的威脅,對方在兵力數量,技術能力上都不遜于大楚帝國,那么大楚帝國的戰艦或火炮、步槍等技術裝備,就肯定會追求性能,以求在裝備性能上獲得優勢。 這種情況在原時空十九世紀后期以及二十世紀前期里各國海軍的競爭里表現的非常明顯,各國海軍都不遺余力的追求性能更好的戰艦。 更先進,口徑更大的主炮。 更快的速度。 更好的戰艦防護。 由此出現了近代戰艦設計的三大黃金標準:機動、火力、防護。 但是很可惜,大楚帝國并沒有這樣的敵人……乃至連潛在的敵人都沒有,所以大楚帝國海軍其實沒有面臨什么威脅……別說重大威脅了,普通威脅都沒有。 對于大楚帝國海軍而言,他們的主要任務盡管依舊是爭奪制海權,控衛漫長的海岸線,保護航道……但實際上并不需要大楚帝國海軍投入多大的精力……還是那句話,如果只是為了完成上述任務,大楚帝國海軍其實都不需要什么專業的戰艦,隨便拉幾艘安裝了自衛艦炮的武裝運輸艦出去就完全足夠了。 大楚帝國海軍里的運輸艦都安裝有自衛火力,老舊運輸艦普遍配屬的是單管的七十五毫米前裝線膛炮以及五十五毫米前裝線膛炮。 最近兩年新建造下水的運輸艦,超大噸位的運輸艦會安裝七十五毫米單管后裝線膛炮加三十五毫米單管速射炮,噸位小一些的則是遍安裝五十五毫米單管后裝線膛炮加上三十五毫米單管速射炮。 上述三種運輸艦上配置的火炮,其實也是遠洋主力戰艦里的副炮或近海、內河炮艦的主炮。 所以說大楚帝國海軍里的運輸艦,其實也是火力相當兇猛的。 再加上鐵肋木殼乃至新式鋼鐵船體,還有蒸汽機動力。 這些都讓大楚帝國海軍里的運輸艦,也擁有了充分打擊各國土著風帆木制戰艦的能力。 所以說……單純對付土著各國的海上力量,并不需要什么專業的戰艦。 當然了,話說是這么說,但是海軍不可能真的只弄一堆運輸艦啊,不管是出于爭奪經費,維持編制,爭奪國內話語權等考慮,還是出于防患于未然,作戰效能等方面考慮,海軍還是需要專業戰艦的。 只是大楚帝國海軍所需要的專業戰艦,在需求上和原時空近代各國海軍不一樣。 海上作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任務而已,大楚帝國海軍里的戰艦還有一個在當代里更加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對敵人的港口進行炮擊,提供對陸炮擊火力支援,以掩護地面部隊進行登陸,同時深入海外土著地區的內河,執行威懾、打擊、支援陸軍等任務。 這意味著,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需要有足夠的對陸打擊能力。 而考慮到岸上的敵人會有岸防火力,而岸防工事一般也比較厚實。 同時對陸炮擊的時候,需要充當重型支援火力,對敵軍的重要目標進行清除。 這也導致了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又需要一定程度的火力……七十五毫米,五十五毫米這種小火炮對付風帆戰艦很好使,但是用來執行對陸炮擊任務……這個口徑就不夠用了。 所以大楚帝國海軍在海外部署的戰艦,需要一百毫米以上,最好是一百五十毫米口徑左右的艦炮。 尤其是一百五十毫米口徑的線膛艦炮,大楚帝國海軍對這種口徑的艦炮非常有好感。 口徑足夠大,打出去的炮彈殺傷力很不錯,能夠有效的摧毀敵人的炮彈等頑固工事。 同時這個口徑的炮彈也不算太重,士兵們可以手工裝填……而不是需要和那些兩百毫米口徑的艦炮一樣,炮彈太沉重根本無法人力裝填,需要借助機械裝填。 其實一百七十毫米口徑的艦炮也能夠做到人工裝填,只不過對士兵的體能要求太高,同時口徑更大的艦炮生產成本以及后續的使用成本都比較高,并且這個口徑的艦炮用來打擊土著岸上目標的話,說實話有點火力過?!?/br> 這也是大楚帝國海軍在用過了一百七十毫米的前裝線膛炮后,覺得這玩意性價比太低,使用也不太適合……而且用在戰列艦上口徑太小,用在巡洋艦上口徑太大。 最終在新一代的后裝線膛炮的研發以及裝備中,大楚帝國海軍并沒有繼續一百七十毫米口徑的艦炮,而是在巡洋艦上使用一百五十毫米艦炮,在戰列艦主炮上則是集中在兩百毫米口徑以及兩百五十毫米口徑上。 至于為什么戰列艦用兩百毫米而不是更大的三百毫米口徑之類的……自然依舊是因為價格問題……口徑更大的后裝線膛炮其實也不是搞出來,勉強搞其實也能搞。 但是以目前的技術而言,搞這種三百毫米口徑的火炮還是比較貴,海軍一時半會的舍不得,打算過些年等技術進一步了,研發和生產成本都降低下來后,再裝備更大口徑的戰列艦主炮。 至于現在嘛,新的金陵級戰列艦用個兩百五十毫米主炮就行了,就這樣海軍還嫌貴,打算搞一種七八千噸的次一等的遠洋戰列艦,弄個兩百毫米口徑的主炮就行了。 反正就打個土著的岸防工事而已,有個兩百毫米的線膛炮都已經性能過剩了。 而且就算有了更大口徑的主炮,大概率也不會先裝備在遠洋戰列艦上,而是會裝備在第二艦隊里的近海戰列艦上……大楚帝國海軍里的近海戰列艦,其實才能代表大楚帝國頂級工業實力…… 近海戰列艦如果沒有強悍的實力,怎么對抗近衛軍艦隊以及那幾座近衛軍以及陸軍把控的沿江炮臺?怎么一路殺到金陵城護駕?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為第二艦隊所研發新一代近海戰列艦琉球號。 這艘還在建造中的琉球號近海戰列艦,排水量大約六千五百噸,其噸位雖然不如那些遠洋戰列艦……但之所以造的噸位小一些純粹是因為海軍要讓這種近海戰列艦哪怕是在枯水期的時候,也能夠沿江而上,一路航行到金陵城。 六千五百噸的滿載排水量已經不少了……就這,還得采用淺吃水的設計方案,因為吃水比較淺,為了避免重心過高,又采取了低干舷設計。 為了對抗潛在叛軍掌控的沿江炮臺以及其他江防火力,該艦采用了最高標準的熟鐵裝甲,這也是大楚帝國海軍里僅有的一艘全裝甲帶的戰列艦。 所謂的頂級戰列艦金陵級雖然同樣使用高標準的熟鐵裝甲,但是裝甲帶的覆蓋面積很小的,只有在水線附近有一條很窄小的裝甲帶而已。 然而琉球號近海戰列艦,主裝甲帶采用的卻是全裝甲帶設計,裝甲覆蓋面積非常大。 同時還給前后兩座的中軸旋臺炮座加上了厚實裝甲的胸墻式圍擋,同時艦炮的中前部還搭建了厚實鋼板的所謂炮塔。 咋一看上去,似乎有種后世炮塔的感覺……不過這并不是炮塔,只是一種帶有胸墻裝甲,艦炮擋板的半露天旋臺炮臺而已。 不過對于當代而言,這已經是大楚帝國海軍所能夠做到的防護極限了,其防護能力在大楚帝國海軍數百艘戰艦里當屬最頂級的。 火力上,采用的是兩百五十毫米后裝線膛炮,前后兩座炮塔各搭載兩門,一共四門主炮……這個主炮火力的配置,其實和上萬噸的金陵級戰列艦是一樣的。 動力上,采用最頂級的聯合蒸汽機里的最新型號……就是新式懷慶級巡洋艦嫌貴,最終放棄采用的新式蒸汽機。 充足的動力可以讓這艘近海戰列艦跑上最大十四節的航速……這個航速對于一艘近海戰列艦,預定作戰區域是在長江的戰艦來說,已經非常充分了……因為只是近海戰列艦,不需要考慮到遠洋航行問題,更不用考慮什么續航問題,所以這一級戰列艦是沒有風帆的,連備用的桅桿以及風帆都沒有,上層建筑顯得更加簡單。 因為過于強調防護,火力也不弱,同時動力也還不錯……再加上需要適應內河作戰的需求,吃水很淺,為了避免重心過高又采用低干舷設計。 然后為了在內河里靈活機動,轉向方便,同時也是為了加強防護,所以長寬比非常低,整艘戰艦顯得很粗胖,一點也不如金陵級戰列艦那樣修長,看上去就覺得很漂亮。 最后看上去,這艘琉球號近海戰列艦,就顯得有種頭重腳輕,丑胖丑胖的的感覺…… 近海戰列艦或者說是淺水重炮艦嘛,基本都這樣。 然而別看這玩意乍一看挺丑的,但實際上卻是大楚帝國頂級工業技術的結晶,也是大楚帝國海軍軍政部的戰艦設計師們嘔心瀝血制作。就這么一艘六千五百噸的琉球號近海戰列艦,放在近海海域的話,說實話能把上萬噸的金陵級戰列艦打出屎來…… 兩者火力以及機動能力相當,但是琉球號近海戰列艦的防護完爆金陵級戰列艦。 當然了,如果拉到遠洋進行海戰的話,金陵級戰列艦不用開火,琉球號自己遇上稍微大一點的風浪就會直接翻船了…… 不僅僅是這種新式的琉球號近海戰列艦,第二艦隊裝備的現役主力,也就是上一代的近海戰列艦戰斗力同樣強悍,差不多的淺水重炮艦設計,也是低干舷,前后中軸線炮塔設計,滿載不過四千噸,但卻塞進去了四門兩百五十毫米的前裝線膛炮…… 該艦也是大楚帝國海軍里僅有的一款裝備兩百五十毫米前裝線膛炮的戰艦……遠洋戰艦里可沒有裝備兩百五十毫米前裝線膛炮的戰艦。 第二艦隊,在近海區域的戰斗力可是一點都不比第一艦隊這種遠洋艦隊精銳艦隊差,甚至某種程度上還要更強一些。 所以在大楚帝國海軍里,本土艦隊里的第一艦隊也好,第二艦隊也好,那都是精華部隊,海軍里的核心艦隊。 甚至大楚帝國海軍內部都已經逐步形成了傳統,大楚帝國海軍里的指揮系將領,如果要想晉升上將的話,你必須要在中將這個級別上,擔任過第一艦隊司令或第二艦隊司令的資歷……要不然根本晉升不上去。 或者更準確的說,過去二十年里海軍的指揮系上將,幾乎都是在擔任這兩個艦隊的司令期間獲得晉升的! 當然并不是說所有擔任過這兩個艦隊司令的海軍中將,最后都能獲得晉升……實際是能夠不少也因為各種原因沒能獲得晉升,不考慮那些犯錯中途倒霉的將領,只說正常任職的話,有些也會在任期結束后直接退役,少數則是調任其他中將級別的職務里養老退居二線。 但是過去二十年里,所有指揮系的海軍上將,都是在這兩個位置上走出來的……無一例外! 所以大楚帝國海軍里的指揮系將領,在晉升中將之后最大的夢想,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競爭這兩個核心艦隊司令的職務,從而打通更進一步的可能性。 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海軍改革之前的北洋艦隊(第一艦隊)、長江艦隊(第二艦隊)時期。 當然了,這其實也不是海軍內部指揮系將領的獨有情況,實際上其他路線的將領也有差不多的情況。 比如走軍政路子的海軍將領,想要從中將晉升上將的話,也需要擔任過第一艦隊或第二艦隊的軍政官一職。 順帶一提,大楚帝國里的軍政官非常特殊,在統一戰爭時期就設立了,一開始羅志學就搞軍政官,目的很簡單,純粹是為了監軍而已。 只不過給這種監軍制定了相當規范的限制,同時又給予了他們極大的權力。 大楚帝國里的軍政官,陸軍、海軍、近衛軍以及武裝稅警里都有。 軍政官的最大權限就是在指揮官投敵、抗命、反叛、失能這四大情況下臨時撤銷該指揮官的指揮權并逮捕……只不過截止到目前,很少有軍政官會動用這個權限,因為一旦動用這個權限,大概率不是他死就是你死……字面意思上的死。 除了極其特殊的失能情況外, 指揮官一旦存在投敵,抗命,反叛被你撤銷指揮權,那么對方就必須死……投敵抗命反叛,不管哪一條都是抄家滅族的重罪。 反之,如果對方不存在這些情況,你直接把人家指揮權給撤銷了……哪怕對方直接打敗仗直接葬送百萬大軍,那也是人家指揮職權之內,你一個軍政官把人家給撤銷指揮權了,就是試圖染指軍權! 軍官這東西……在任何一個王朝里都是屬于非常敏感的問題,你一個連作戰指揮都不會的軍政官試圖染指軍權是為了什么? 要造反嗎? 所以,你必須死! 因為撤銷指揮官這種事非常嚴重,因此哪怕是指揮官重傷導致失能,無法繼續指揮部隊的情況下,軍政官在正常情況下也不會采用撤銷指揮權這個最大的權限…… 實際上也不需要動用這個權限,各軍種本身就有一套在指揮官重傷失能的情況下,指揮權按照軍銜、職務順延的程序,根本不需要軍政官多此一舉。 哪怕有時候真的需要走撤銷指揮權這么一個流程了,也可以選擇直接上報,讓上級進行處理,上級處理起來名正言順,也不會出現什么問題。 當一個軍政官當場就把一線指揮官的指揮權給拿下并逮捕的時候,這意味著情況到了最極端的程度……這種極端情況下最后結果無非就兩個:要么他死,要么你死! 最后必須再提的是,軍政官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沒有,也無法接管軍隊指揮權的。 監軍就是監軍……監督為主,至于打仗,那是那些指揮體系軍官們的事,輪不到軍政官來。 發展到后來,軍政官們的主要日常工作也就變成了處理各種普通軍政事務,后來進一步發展把部隊里的大部分行政事務都是由軍政機構來負責,并且還專門成立了軍政部這種機構,統籌負責全軍的軍政事務。 這也是大楚帝國采取軍政和軍令分離的重要舉措。 演變到今天,大楚帝國的軍政部主要負責人事管理、軍法、馬政、行政事務、動員、募兵、地方軍民事務等,其中最為重要的職權就是人員管理! 盡管按照帝國傳統,高級將領或重要職務的晉升,任免通常是由陛下親自負責,但是少將、準將以下的晉升任免,基本都是由軍政部負責的! 哪怕是晉升中將,名義上是陛下親自負責……但是要從那么多少將里挑選出來一個人晉升為中將,陛下哪有那么多時間去挨個考察挑選啊,所以大多時候實際上也是軍政部挑選若干適合的候選人,翰林院里的海軍或陸軍秘書科再把候選人的資料進行搜集。 羅志學這個皇帝則是根據軍政部以及翰林院軍種秘書科、翰林院調查統計科遞交的材料,從一群候選人里挑一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