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節
從一開始的產量低,成本高,以至于水泥剛發明并生產的頭幾年里,水泥基本只會在少數幾個特定領域里應用,如軍事建筑,皇宮,高級別的官府建筑,大型防洪工程等。 后來隨著成本逐步降低,水泥材料開始在一些商業建筑里使用,大概就是承順十五年前后,大量的商業公司修建公司總部,廠房的時候陸續應用水泥材料。 等進入承順二十年后,水泥開始在普通民用住宅領域里使用。 發展到承順二十九年的今天,水泥已經成為了大楚帝國建筑行業里大量使用,乃至一些重要建筑里不可或缺的使用材料了。 當然了,在農村地區或城區里的一些低端建筑,還是大量使用石灰為主要的建筑凝膠材料,此外青磚也不是所有人家都能用得起,而是會用其他建筑材料代替。 比如南方的一些丘陵山區里,因為沒有什么洪澇威脅的地區里,還在廣泛使用成本低廉的泥磚呢。 不過在城市里,新修建的房屋里,磚瓦水泥房已經成為了主流。 因為新式材料的大量使用,尤其是鋼筋水泥的應用讓建筑形式可以有更大的設計空間,所以建筑形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尤其是各種官方以及大型上機構的建筑,為了方便辦公,在建筑形式上更偏向于高、大、寬,并開始出現了多層的水泥樓房。 這些也影響了民間的民宅的建筑風格。 進而慢慢導致了大楚帝國最近這些年修建的一些房屋,已經和傳統的華夏建筑風格有些不一樣了。 這并不是人們變了,而是生產力出現了變化。 以往不敢設計的建筑被設計出來了,也能夠修建的起來,最終形成了風潮。 怎么說了,人們都喜歡住在寬敞而結實,還采光、通風良好的房屋里。 哪怕普通家庭,也是有著這樣的訴求的。 徐州作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因為發展的晚,并且從一開始就和原來的老城區區分了開來,這也就使得徐州的新城區里,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新式建筑風格的建筑。 同時因為是純粹新建起來的新城區,從一開始官府就規劃了完善的城市規劃。 諸多種種結合起來,也就讓羅志學看到了一個和其他城市不一樣的新型城市。 怎么說呢,咋一看,羅志學還以為自己穿越了時空,跑到了原時空二十世紀去了。 一路坐著御用馬車,很快就到了新城區中心,臨近運河的一座新式的別墅莊園。 該莊園乃是當地富豪劉氏家族的莊園,聽聞御駕要前往徐州視察,并且官府正在想辦法解決行宮問題后,主動提出來可以把自家的莊園借給官府一段時間,作為臨時行宮所用。 徐州官府那邊本來是打算直接新修建一座臨時行宮的,但是因為羅志學已經提前數次下達文件,要求各地方不得鋪張浪費,不得新建行宮,所以只能找現成的建筑征用并改造。 既然劉氏家主主動提出來這事,官府也就順勢征用,并進行了一定的改造。 在劉氏莊園下榻后,羅志學按照慣例召見了當地的官員們,主要有從淮安趕過來的江北省巡撫等一票省級官員已經徐州府當地官員。 召見會議上,羅志學聽取了江北省巡撫以及徐州府知府等當地官員們回報。 當他聽到了徐州府的工業產值在承順二十八年的時候,對比承順二十七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并且今年第一季度依舊保持高速增長,對比去年第一季度增長百分之四十五后。 對徐州當地的工業發展速度表示了欣慰。 徐州的工業經濟增速在過去四五年來非常的夸張,甚至可以說在五年前,徐州還沒什么工業的,頂多就是只有十來家中小型工廠而已,其工業產值甚至不如上??h的一個普通村子…… 松江府上??h里,不少村子可是有著大量工廠的,其中的江北鎮下屬的上河村,人家村子里有好幾大型企業,幾十家中型企業。其工業產值能吊打內地一大票州府。 但是隨著兩條鐵路干線陸續通車,徐州的交通樞紐戰略地位成型后,其交通優勢瞬間就發揮了出來。 到目前為止,工業部在徐州直接投資的企業就有三家,分別是徐州鋼鐵公司、徐州重型機械公司、徐州輕型機械公司,這說的還是工業部直接投資的大型企業。 同時還有工業部下屬各企業進行的投資,如淮安礦務公司在這里投資了一個采礦設備生產基地、江北化工在這里投資建設了一個化工生產基地。 同時民用不少企業也在這里進行了投資,民營企業里的龍頭老大李氏制鐵在這里投資建設了一個民用五金生產工廠,準備把徐州作為后續該集團的民用五斤業務里的主要生產基地。 蘇秦紡織公司在這里投資了一家先進的蒸汽機紡織工廠,主要生產布匹以及生產各類紡織品成品。 官方資本也好,民間資本也好,他們都看重了徐州這個交通樞紐的重要性,就和他們之前看重了鄭州作為交通樞紐的重要性一樣。 圍繞著這種重要的交通樞紐,很多大企業都會進行投資布局,優化自己的物流體系,降低物流成本,并通過更優良的交通環境把貨物買到更多地方去。 徐州也是屬于其中之一。 第二天早上,羅志學開始正式的視察。 第一天的視察主要視察徐州的幾家大型企業為主。 第一站就來到了徐州鋼鐵公司,看著前方占地面積龐大,有著眾多龐大建筑的徐州鋼鐵公司,這讓看過了不少大型鋼鐵廠的羅志學依舊感慨不已。 誰能夠想到在十七世紀的華夏地區,會出現這種充滿了工業力量的近代化鋼鐵廠呢。 羅志學自己都感嘆了,而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有幾個年紀比較大的中老年人更是低聲說著:三十年前如果誰對老夫說,三十年后會有這么大規模,產量如此巨大的鋼鐵廠,老夫肯定會認為他瘋了。 這話不假! 三十年前的時候,任憑想象力再怎么強悍的人們,也不可能想象得到三十年后的華夏大地,會出新如此巨大的變化??! 三十年前的前明時期,連工業這個詞都還沒有呢,更談不上什么鋼鐵工業。 那個時候最出名的就是佛山煉鐵鋼業了,但是佛山的煉鐵還是處于傳統手工小作坊生產模式,看似從業人員龐大,但實際產量也就那樣,并且基本只能練鐵,鋼產量極少。 當年名聲卓越的佛山煉鐵,其產量還是用斤作為單位的……但是現在的大楚帝國統計生鐵產量的時候,是用萬噸作為單位的。 并且隨便拉出來一家中型的鋼鐵廠,其產能就能完爆前明時期制鐵行業的總產量。 手工作坊時代的鋼鐵產量,和工業時代的鋼鐵產量是無法相提并論的。 兩者都不在一個層面上。 就算是現在只只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工程還處于施工當中徐州鋼鐵,僅僅是第一期工程的生鐵產能,就達到了十二萬噸。 這個產能,直接超越了除大楚帝國外的全球產能! 而大楚帝國目前的生鐵年產能,各企業加起來已經超過了六百萬噸,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據。 因為同時期里,整個歐洲的生鐵產能,估計也就那么十來萬噸。 并且這個產能說的還是生鐵,沒說鋼材產能呢。 嚴格上來說,鋼鐵產能里的生鐵產能和鋼材產能,是需要單獨拿出來說的,因為鋼產能和生鐵產能所蘊含的技術條件天差地別。 但是在這個時候,如果要和土著們對比鋼產能,那就顯得太欺負人了……因為土著們手工打造的鋼一共沒多少……用萬噸作為單位……他們連一個單位都湊不齊。 撐死了幾千噸,估計還不到…… 而大楚帝國呢,在承順二十八年里,粗鋼產能達到了六十三萬噸。 這在粗鋼產量上,如果要和大楚帝國進行對比的話,全球各國土著們還要更加絕望! 這就是工業的魅力以及威力了。 當然,大楚帝國的鋼鐵產能之所以急速飆漲,也是因為過去八九年時間里大楚帝國在鐵路建設上一路狂飆,并且大量建造輪船有巨大的關系。 這兩大行業,是催動鋼鐵鋼業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沒有這兩大行業的龐大需求,鋼鐵企業就算是生產出來大量的鋼鐵,也賣不出去啊,就算賣得出去也無法維持利潤啊。 視察完了作為工業基石的徐州鋼鐵公司后,羅志學還去了徐州化工前往視察,徐州化工公司。 這家公司的產品算是新型產業,主要生產硫酸、堿以及其他各類副產品,如鹽酸,氯氣,漂白粉等等,乃是工業部最近幾年非常重視,也是投資最大的一家化學工廠。 同時該工廠,也是長江以北地區里最大的一家化學工廠,從建設開始,就承擔起來了為長江以北大片地區提供各類化學工業原料的重任。 羅志學視察了該廠,并勉勵了該廠的管理以及員工代表后,又啟程前往了隔壁的的幾家起來。 一天下來,有的看仔細一些,有的走馬觀花,先后看了七家工廠,不過這些七家工廠都在同一區域,間隔并不算遠,因此也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 等到傍晚時分,羅志學徐州工業開發區的區衙門里接見了當地工農商代表,簡單激勵了一番他們后,才結束了一天的行程。 第二天,羅志學前往徐州郊區觀看了一個當地的新式機械化種植的糧食種植基地,下午時分去了相隔不遠的一個新型的蔬菜種植基地。 對這個蔬菜種植基地他倒是比較有興趣,因為這個蔬菜種植基地采用的是溫室種植。 溫室種植不是什么新鮮事,秦漢時期就已經有這么個玩意了,不過古代的溫室種植成本非常的高昂,種出來的反季節蔬菜只有達官貴人才能夠吃得起。 而在大楚帝國里嘛,溫室種植雖然成本依舊比較高,但也沒到只有達官貴人才能夠吃得起的程度,普通中產階層咬咬牙,也能在大冬天里吃幾頓新鮮蔬菜。 因為大楚帝國的溫室種植,其加熱采用的煤炭……而溫室種植其最大的成本其實就是在大冬天里加熱保溫。 古人只能用木炭,哪怕是后來能用煤炭,但是傳統手工開采的煤炭也貴啊。 不像是大楚帝國這邊,大規模工業開采的煤炭成本低廉。 加熱保溫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也是讓溫室種植出來的反季節蔬菜,能夠進入市面,成為一種高端蔬菜擺上體面家庭的餐桌。 假以時日,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反季節蔬菜的成本持續降低,遲早有一天會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食物。 技術的進步,能讓人們生活的更好,這也是羅志學這些年,不遺余力推動各項技術進步的原因。 想要國家更加強大,想要民眾生活的更好,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最重要的。 第758章 廢州設府 結束在徐州的視察后,羅志學的御用專列繼續往北前進,離開江北并進入到山東兗州府轄區。 大楚帝國時期的兗州府,和明王朝時期的兗州府有比較大的區別。 明王朝時期的兗州府很大的,轄有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大楚帝國先是延續了明舊制,但是后來大楚帝國對府隸州進行改革,把各地的府隸州陸續升級為省隸州,并調整州府之間的轄區。 后來,其中一些面積較大,或者是人口眾多,經濟總量比較大的省隸州,又有一部分被升格為府。 如王圖任職的河源地區,就歷盡了這個過程,最開始延續明制轄有一州十縣,后來連平州和龍村縣合并為府隸州河源州,后來河源州改為省隸州,脫離惠州府所屬。 再到后來,河源州升為河源府,在這個過程里,王圖也是搭乘了順風車,從一個正五品的府隸州知州,迅速升為從四品省隸州知州,再迅速升為正四品的知府。 兗州府內也經歷過類似的轄區調整,下屬四州被陸續升為省隸州,只剩下了十個縣。 緊接著四個省隸州陸續又和其他州府下屬的縣進行合并,最終升格為府。 同時期里,山東的其他五府機構也進行過一番調賬,經過一番調整后,山東也從之前的六府擴充到了大小十二個府。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省份,并不是個例。 盡管方式可能不太一樣,但是目的卻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把一個省所轄的府,從以往的個位數擴充到十多個府不等。 并取消不上不下的府隸州、省隸州。 因為根據吏務部方面的多年的研究表明,府一級的區域太大的話,知府難以有效管轄所有區域,容易出現顧頭不顧尾的情況,導致地方發展嚴重的不均衡。 比如說很多知府為了發展地方獲得政績,往往會傾向于在自己轄區內更加容易發展經濟的區域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發展,但是在其他地方,尤其是比較偏僻一些的山區地方就會進行忽視。 同時也認為一個省巡撫衙門,只是管理個位數府的話,顯得有余力而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