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節
實際上,大楚帝國在伊寧地區的兵工廠,老早就開始從哈薩克汗國那邊進口鐵礦石以及煤炭了,就是因為之前有著進口,所以才會派人借著商貿的名義去勘測,然后才發現了當地有大量的鐵礦以及煤炭。 這兩樣礦產資源一旦利用起來,就會產出什么? 鋼鐵! 也是目前大楚帝國里最重視的基礎工業產品,因為大楚帝國的工業體系,都是由的鋼鐵所制成的,不管是各種機械設備還是火車輪船,乃至是民間里的普通農具炊具,日用工具五金,乃至最近幾年才冒出來的鋼鐵橋梁以及水泥鋼筋建筑,最終都少不了鋼鐵! 鋼鐵,乃是大楚帝國最為重視的基礎工業產品,而鐵礦和煤炭也是大楚帝國最為重視的兩種基礎礦產資源。 其重視程度甚至都還遠超過對黃金白銀的重視。 哈薩克汗國那邊有豐富的煤礦以及鐵礦資源,而且鐵礦資源還是富礦,這自然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工業部的官員們也比較重視,他們認為如今伊寧府的兵工廠乃至支撐帝國西線戰略的重要兵工廠,同時伊寧地區也成為了帝國在西線最為重要的工業基地。 但是這片工業區卻一直都缺乏大量穩定的高質量煤炭以及鐵礦資源。 如果能夠拿下哈薩克汗國,并開采當地的鐵礦和煤礦資源的話,那么伊寧的工業發展就能夠迎來一的新的臺階,并能夠有力的支撐當地的國防工業的建設。 諸多理由,都導致了帝國高層對拿下哈薩克汗國比較有興趣,就算是羅志學也是如此。 羅志學倒是沒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單純的覺得帝國最終是要西進的,甚至最終一路打到烏克蘭平原去的。 而在西進的過程里,北邊的西伯利亞方向的推進是一方面,但是中亞方向的推進也是不可或缺,甚至更加重要的。 畢竟西伯利亞的緯度比較高,氣候不咋地,到處都是凍土,建設鐵路的難度比較大,而且后續開發也不容易。 但是如果是哈薩克汗國那邊就不一樣了,那邊氣候良好,地形也平坦,修建鐵路更加容易,而且后續開發也更加容易。 未來完全可以把西北鐵路繼續延伸,一路修到黑海去,讓大楚帝國實現對整個中亞地區的控制。 然后就能夠以中亞為依托,繼續把鐵路往烏克蘭東部平原地區修……只要把鐵路修起來,不怕無法控制這些地方。 不過問題是,現在就對哈薩克汗國發動進攻的話,因為西北鐵路還沒有建成,因此可動用的兵力也不會太多。 糧草供應上,只能就地依靠吐魯番省的多個綠洲地區以及伊寧河谷地區的屯墾所產的糧食。 彈藥供應也只能依靠伊寧河谷的伊寧兵工廠。因此可出動的兵力是有限的,基本上三五萬就是極限了,再多的話可能就要從后方調運糧草以及彈藥。 然而從后方調運糧草和彈藥的難度太大,成本太高,一路從關中到伊寧,那可是兩三千公里的路,可不好走。 綜合考慮之下,羅志學批準了陸軍方面提出來的中亞戰略計劃,但是也提出了要求,要求陸軍方面必須要控制戰爭的規模,出動兵力限制在五萬人以下。 簡單來說,就是讓陸軍方面別指望能夠得到后方的增援,尤其是糧草和彈藥的增援。 一切后勤補給,只能依靠前線的吐魯番省就地供應。 陸軍方面對此不管有沒有意見,都只能接受,不過問題也不大……畢竟對面的哈薩克汗國實力不咋地,哪怕陸軍出動五萬人的兵力也足夠了。 哈薩克汗國的全部人口加起來也就一百多萬,哪怕游牧民族里可動員出來更多的兵力,但是常備兵力頂多也就十來萬。 并且哈薩克汗國內部本身就陷入了動蕩之中,好幾方勢力都是自立為汗,彼此正在爭權奪利,這十來萬兵力可沒辦法全部集中到一起。 而哈薩克方面的軍隊戰斗力本身就不咋地,之前就被準格爾人打的死去活來,而準格爾面又被楚軍打的死去活來,最終滅族,如此簡單對比可知哈薩克的軍隊在戰斗力上,是遠不如楚軍的。 唯一的麻煩就是該如何吸引哈薩克的主力集結,然后通過一場決戰干掉對手……要不然的話,戰爭就會持久化,零散化,而楚軍可不愿意在廣闊的哈薩克草原上和這些游牧民族玩捉迷藏的。 那樣耗時太久,軍費支出就會翻倍翻倍的增加。 并且持久,零散的戰爭模式,會讓楚軍喪失其絕對的火力優勢。 畢竟楚軍的零散部隊,也不能拖著大量火炮滿草原亂跑啊,如果沒有既定作戰目標的話,打起來也比較難。 考慮到盡快的擊潰敵人主力,進而掌控哈薩克草原,陸軍方面決定以南線為主攻點,即從夷播海(巴爾喀什湖)南部出發,沿著天山山脈北部平原西進,過楚河然后直插錫爾河河畔的土耳克斯坦城(今突厥斯坦城)。 一鼓作氣,直接端掉敵人的行政中心,同時還可以迫使敵人把兵力盡可能的往這一方向集中,最終聚而殲之。 就算達不到聚而殲之的目標,也可以極大的摧毀敵人的軍心士氣,乃至維持統一的民心,進而分而擊之,最終征服整個中亞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根據這一戰略規劃,陸軍方面的第一集團軍將會調集四萬騎兵以及作為輔助兵力使用的一萬步炮兵。 并分兩個方向進軍,主力沿著天山山脈北邊平原前進,直撲土耳克斯坦城,這條路線其實也是古代的絲綢之路的一條路線,沿途會經過比什凱克、塔拉茲等幾個城鎮,最終抵達錫爾河河畔的土耳克斯坦城。 在攻占土耳克斯坦城后,則是順勢控制整錫爾河流域,乃至支流奇爾奇克河谷地的塔什干。 偏師則是沿著楚河西進,攻占楚河沿岸的幾個小城鎮,并收復這一區域內的哈克斯部落。 簡單來說,第一集團軍的進軍路線,以古代的絲綢之路為參考,重點在于攻占楚河流域以及錫爾河流域。 為什么重點放在這兩條河流……一方面是因為河流的存在能夠讓楚軍的兵力調動,后勤物資調動更加容易,更重要的是有水才能進行屯墾??! 雖然哈薩克汗國這些游牧民族國家是玩游牧的,但是大楚帝國不是的,大楚帝國殺入中亞可不會玩游牧,而是要修建城市玩屯墾的。 因此能夠進行屯墾的地區,也就成為了楚軍這一次中亞戰略的重點進軍并控制的區域。 楚河以及錫爾河流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只有控制了這兩條河流以及周邊的部分可以開發屯墾的地方,那么大楚帝國就能夠往這些地方進行移民,并對當地殘留土著施行教化政策,把他們從牧民變成農民,進而進行大規模的屯墾,并建立城市,后續乃至建立鐵路等等。 有水有地,這才有糧食,有了糧食才能有后續的一切。 如果當地無法產出大量糧食以供應駐軍以及移民,也就談不上對當地的長期實際控制。 除了第一集團軍負責主攻外,在鄂畢河上游區域的第二集團軍也會抽調大約萬人的兵力由北向南發動進攻。 擬定征服哈薩克北部的一些部落,并最終在這一地區里選擇若干地方修建城市堡壘,不過這些城池堡壘擬定也會修建在河流附近,尤其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 如今額爾齊斯河都被楚軍所控制,楚軍的在西伯利亞地區的三座兵工廠之一的和通兵工廠,就是在額爾齊斯河上游地區。 因此沿著額爾齊斯河的支流向哈薩克草原腹地進軍,并通過修筑城堡最終控制這些地方,屬于簡單省事的策略。 河流,乃是楚軍發起軍事行動,乃至后續進行屯墾筑城的最為看重的條件,所以能夠看見楚軍在西伯利亞也好,中亞地區也好,其擴張行動基本都是沿著河流而發起的。 這種情況在海外殖民也很常見,大楚帝國在海外地區里進行殖民筑城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在河流的入??谥?。 只要控制了這個入???,那么后續就能夠沿著河流往內陸地區進行持續的推進擴張,簡單省事的很。 在南洋半島,在印度,乃至在美洲地區大楚帝國基本都是這么玩的。 上頭敲定下來了戰略方案后,具體就要交給前線的第一集團軍以及第二集團軍去施行了。 而第二集團軍的任務很簡單,畢竟只是配合而已,難度也不高,就是沿著額爾齊斯河左岸的幾條支流出兵,清掃沿途所能遇見的哈薩克部落勢力,再選擇若干適合的地方屯墾筑城。 主要的戰事還是集中在第一集團軍身上。 相關的命令文書通過火車被一路傳遞到寶雞后,再通過傳統的驛站模式往西傳遞,最終抵達了伊寧城。 這個時候已經是承順二十八年的一月下旬了。 在伊寧城的第一集團軍司令部根據命令開始調集糧食彈藥等后勤物資,并開始調集主要的參戰兵力。 諸多參戰兵力里,自然少不了在陸軍在西線的兩支重要騎兵力量,即第二騎兵軍以及第四騎兵軍。 這兩個騎兵軍不僅僅是大楚帝國保障西域安全的核心主力,同樣也是征戰中亞的重要力量。 承順二十八年二月下旬,大楚帝國陸軍第二騎兵軍奉命拿下進駐三樹縣(阿拉木圖)。 三樹縣,該城原來當地游牧民稱之為‘古爾班阿里瑪圖’,意‘為三棵果樹之地’,以前也沒什么城池,頂多算是一個小驛站,供往來商旅歇腳所用。 大楚帝國擊敗準格爾后,占領了夷播海到天山山脈的大片區域,實際控制了夷播海東南地區,自然也控制了這個小地方,并修建了城寨,用于邊防部隊駐防,同時對往來商旅進行檢查。 并把原來亂七八糟的名字取意改為三樹城。 后來該城逐漸有了新移民,同時以為伊寧城的存在,往來商旅逐漸增多,人口和城池規模也就逐漸變大。 到現在,三樹城已經發展為常住人口兩千多人的邊塞小城。 不過這點人口對比即將大量涌入的軍隊而言,卻是完全不算什么了。 光是第一批進駐的第二騎兵軍就有兩萬多人! 而后續還會有第四騎兵軍以及第二步兵師的部分兵力。 總數大約五萬人的兵力,將會把這個邊塞小城直接擠爆! 第747章 騎兵上尉郭成勇 因為三樹城很小,哪怕是第一批抵達該城的第二騎兵軍,也只有區區一個團的騎兵以及軍司令部得以進駐城區,而大部分的騎兵部隊只能在城外搭建帳篷住著。 郭成勇此時就趟在自己的單人小帳篷內,半瞇著眼的他一會想著即將到來的戰事,一會又想起了家人。 不知道二弟那邊的婚事說妥當沒有。 還有三弟今年也要報考大學了,不知道學業情況如何,以三弟的優秀成績,今年報考大學恐怕希望不小。 不過四年大學的學費可不是個小數目,一年下來少說也得大幾百元,往后四年自己這邊怕是壓力不小。 他父母都是農民出身,賺不了幾個錢,弟弟們的學業都是靠他一個人的收入支撐著。 只是就算他是軍官,收入不菲,但是想要供一個大學生還是得精打細算。 至于已經工作的二弟,他雖然工作了,但是只是個中專出身,考公進去也只是當了個小科員,工作雖然也算體面,但是收入其實也就那樣,今年又有成婚楊家,恐怕也拿不出什么余錢來。 想到這里,郭成勇也是忍不住嘆了口氣,供一個自費大學生,而且還是個文科大學生實在是太貴了…… 早知道前幾年就不該夸下???,讓三弟繼續念文科……現在好了,騎虎難下了。 讀文科,這一年學費就得大幾百,這還不算生活費呢! 大楚帝國的高等教育學費問題,一向來都是奉行:天才免費,理科半價,文科天價這三大原則。 拿不到獎學金的學子還跑去讀文科,普通中產之家都得破產。 大楚帝國的高等教育,自費的話一向來都很貴的。 (原時空里,十九世紀末期劍橋一年學費好幾百英鎊,美國那邊也得大幾百美元) 當年郭成勇讀書倒是不花錢,人家學業足夠優秀,從小學開始就一路拿獎學金,完全免費讀上去的! 如果不是學業極其優秀,一路拿著獎學金就讀的話,以他們家以前的家庭條件,郭成勇連初中都上不起…… 同時家境貧寒的緣故,也是當年郭成勇也沒有去讀金陵理科或國子監大學的緣故,哪怕他的成績完全可以進入這兩所頂級大學。 然而他還是去讀了陸軍軍官學?!f起來理由也不是什么保家衛國之類的高大上理由,純粹是入讀陸軍軍官學校的話,非但不用一毛錢的學費,食宿全包……而且還給發工資! 軍官學只要一入讀,就會被授予準尉軍銜,并以現役軍人的身份領取薪資。 當年他一入學軍校,后腳就寫信回家讓兩個弟弟繼續學業,而不是早早輟學務農或打工。 這就是為什么大楚帝國里無數年輕學子,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學子們,都以報考幾所軍校為最高目標。 很簡單,學費食宿全免之余,讀書期間還給發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