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節
整體來說,西南邊境基本沒啥威脅,而西南諸省自身的土司叛亂風險也是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畢竟這些地上已經沒有活著的土司了! 因為西南威脅不大,所以西南方向的戰略鐵路也可以慢慢來搞。 同時草原鐵路也是優先度不高,畢竟草原已經沒有威脅了,大楚帝國在北方的邊界線,都已經擴充到北冰洋了……如今還搞草原鐵路,主要的還是為了解決當地民生問題以及解決地方離心主義問題。 但是西北方向就不一樣了。 中央王朝對西域的統治,在大楚帝國之前已經斷絕了八百多年,如此漫長的時間里已經讓西域地區的民眾和中原地區民眾的認知產生了巨大的偏差……換句話說,人家沒把自己當成華夏人。 好在當年大楚帝國進軍西域的時候,采取的軍事征服,同時在大楚帝國進軍西域之前,這地方已經被準格爾人清洗了一遍,如此讓當地的土著數量大為減少,同時大楚帝國控制了吐魯番省后,大規模施行教化政策,并組織大量陜甘地區的漢民移民到吐魯番地區進行屯墾。 目前來說,當地的民眾里漢民的數量已經占據了主流,但是土著數量依舊不少,地方離心主義非常的嚴重。大楚帝國迫切的需要一條戰略鐵路,以加強關中乃至中原地區和甘肅以及吐魯番兩省的聯系。 進而進一步加大移民數量,兩地民眾的人口往來,商貿往來,最終把這兩個地方完全的融合到大楚帝國的經濟文化體系來。 同時大楚帝國還希望西北鐵路建成后,能夠徹底解決西北方向的后勤供應問題。 大楚帝國在西北方向的軍事問題,從來都不是異族有多強悍,而是自身的后勤供應問題。 想要從后方的關中地區的工業重鎮長安,千里迢迢把糧食以及武器彈藥運輸到最前線的伊寧地區,乃至更前線的夷播海(巴爾喀什湖)去,這可是足足三千多公里??! 一路上的地形還不咋地,要么是山脈,要么是戈壁灘,要么干脆是沙漠,沿途人煙稀少,城市規模有限。 如此漫長的距離,極大的限制了大楚帝國陸軍在伊寧前線地區的駐扎兵力數量以及發動大規模戰役的能力。 這也是為什么大楚帝國這些年來,一直都沒對哈薩克汗國進行軍事打擊的緣故! 耗費太大,后勤吃不消! 畢竟大楚帝國還需要維持在更北方的鄂畢河流域里和俄羅斯人的作戰,同時在西北方向開辟兩條戰線的話,后勤壓力太大。 而想要徹底解決西北后勤問題,除了鐵路外別無他法。 因此隴海鐵路的寶蘭段哪怕是困難重重,成本極大,但是大楚帝國也會修。 前些年就開始進行路線勘測了,等到長安到寶雞路段的鐵路通車后,鐵路總公司的施工隊伍并沒有停下步伐,而是繼續往西修鐵路,開始修筑寶雞到蘭州的鐵路線。 而且施工規模非常大,上萬鐵路工人在這里辛勤工作著,爭取早日打通這一段西北鐵路的咽喉地帶。 畢竟只要通過了這一段道路,那么后續蘭州就能一路到伊寧地區的鐵路修筑,看似一路經過戈壁灘和沙漠,但是除了少數地方外,其實大部分地方地形都還算平坦,不需要打太多的隧道……難的是如何把大量的建設物資從后方運輸到前線工地的戈壁灘上……但是吧,這對于其他類型的工程或許很難,但是對于本身就是鐵路建設而言并不算什么……因為后方的建設物資都可以通過已經建好的鐵路一路往前運輸。 這鐵路是一邊修建,一邊運輸物資的。 對于目前的大楚帝國而言,修建鐵路最麻煩的是遇上山脈……這意味著需要修建大量的隧道。 還有就是怕遇上大河……尋常小河無所謂,建設中小型的鐵路橋梁對于大楚帝國的工程技術而言不是什么大問題,怕的是怕那些大河,需要建設幾把米甚至幾千米的橋梁。 這就很難搞了! 鄭州那邊的一座黃河跨江鐵路橋,把大楚帝國國內的橋梁設計以及建筑相關機構和企業折騰的欲死欲活,耗資極為龐大。 然而鄭州那邊的黃河跨江大橋,是沒有考慮到大噸位船只通航需求的……畢竟黃河中上游流域本身也沒有通航大噸位船只的能力。 然而如果是遇上有大噸位船只通航需求的河流,那么建設橋梁就更麻煩了,因為建設的橋梁需要確保通航凈高,這對于目前的大楚帝國而言難度非常高。 這也是為什么直到目前為止,大楚帝國依舊沒有在長江中下游建設橋梁的緣故……其實單純建設一座橫跨長江的橋梁,那么是橫跨幾千米的橋梁也可以修起來,但是這種多孔橋梁沒辦法確保通航需求! 如果要搞那些凈高幾十米的,單孔大跨度橋梁,這就不是目前的大楚帝國所能夠搞定的了。 別說長江中下游這種重要干線航道了,哪怕是黃浦江這條支流,其中下游也沒有橋梁…… 理由就一個,修了橋后,這大噸位的商船就過不去了! 因此在大楚帝國的橋梁技術出現重大技術突破之前,承擔重大航運任何的河流上,基本不可能出現什么跨江大橋。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鐵路線上沒有跨江鐵路橋,而是需要采取船只駁運的緣故。 隧道和橋梁,這是目前鐵路建設上的兩個主要難題,而大楚帝國鐵路總公司對此的解決辦法是能繞就繞,實在繞不過去了也只能硬著頭皮開挖隧道和建設橋梁了。 寶蘭鐵路,就是屬于繞不過去的一段! 而當寶蘭鐵路由寶雞方向往西修建的時候,大楚帝國也為后續西北鐵路的下一步建設乃至西北地區的進一步開發進行著前期的準備工作。 其中最為核心的當屬繼續大規模的組織移民前往甘肅以及吐魯番省進行屯墾,進一步加大當地的漢民數量,增加大楚帝國對當地的實際掌控之余,也開發一些當地的特產,比如棉花。 大楚帝國的紡織業發現,吐魯番那邊的地理氣候非常適合高品質的長絨棉的種植,種植出來的棉花質量上乘,絲毫不亞于從埃及進口的埃及棉。 目前也有不少人在吐魯番省里進行棉花種植,不過當地種植出來的棉花想要對外運輸就非常困難了。 目前只能是通過傳統的馬車運輸,一路從吐魯番運往蘭州,然后再通過黃河運往中原腹地供應當地的企業加工為優質棉紡產品并銷售。 整個運輸途徑漫長,成本極為高昂……也就是當地出產的長絨棉質量上佳,哪怕是運費貴了也有人買單,畢竟從埃及進口長絨棉的話,運費也貴的很。 但是如果西北鐵路開通的話,吐魯番地區的長絨棉就能夠一路通過鐵路輸入中原腹地乃至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這對于緩解大楚帝國國內對優質長絨棉的供應緊缺,同時對吐魯番當地的經濟拉動作用是巨大的。 因此哪怕西北鐵路,目前也就開始了寶蘭段的修建,距離通車還沒贏,但是當地官府衙門以及部分企業開始進行長遠布局了。 國內第一大紡織企業蘇秦紡織公司,已經開始在吐魯番省設立了子公司,這個子公司除了做毛紡供應當地外,還有一大任務就是在當地開辟棉花種植田。 蘇秦紡織公司打的主意很簡單,等到西北鐵路一開通,他們就能夠源源不斷的得到大量的平價優質長絨棉,這對于蘇秦紡織公司的未來發展而言非常重要。 畢竟對于一家紡織公司而言,沒有什么比確保優質原料的供應更重要了。 至于進口的埃及棉……那玩意又是自家的,存在著眾多不確定因素,戰爭,風暴等意外因素都能夠導致埃及長絨棉的進口斷絕。 蘇秦紡織公司開始在西北吐魯番進行提前布局,其他紡織企業也不干落于人后,而這些企業的先行投資布局,也是為吐魯番當地帶來了新的經濟活力,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而當地的經濟發展,再加上金陵方面的長期持續扶持,也是讓吐魯番省的人口以及經濟規模出現了快速增長。 不單單糧食產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而且伊寧兵工廠的產能也有了比較大的提升。 而吐魯番省,某種程度上來說又是前線大軍的補給基地,后方的糧食以及軍工產能增加了,前線的第一集團軍的后勤補給也就能上來了。 哪怕是還無法放開手腳讓第一集團軍打一場長時間的大規模戰役,但是中等規模的戰役勉強也可以打一場了。 再加上哈薩克汗國也隨著楊吉爾汗死后陷入了內部紛亂當中。 大楚帝國高層認為,對哈薩克汗國動手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第746章 中亞戰略 大楚帝國高層對哈薩克汗國的野心,在高層內部一直都是透明的,尤其是陸軍那邊更是隔一段時間就叫嚷一邊要繼續西進,越過夷播海(巴爾喀什湖),干掉哈薩克汗國這個游牧政權,奪取大片而富饒的哈薩克草原。 甚至還說什么現在不打哈薩克汗國,那么假以時日,哈薩克汗國就會變成下一步準格爾,成為大楚帝國的西方邊境的威脅。 畢竟哈薩克汗國是一個標準的游牧政權,本質上來說和準格爾政權沒啥區別,都是屬于典型的草原游牧政權,甚至哈薩克汗國政權本身就是昔日蒙古帝國的一部分。 流傳到現在的哈薩克汗國,其掌權者依舊為蒙古黃金家族的后裔,其先祖為白帳汗國最后一任可汗之子。 而白帳汗國,也就是欽察汗國乃是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 所以哈薩克汗國,其統治者乃是正兒八經的蒙古貴族,黃金家族后裔,其生活習性也是標準的草原游牧民族的習性。 而基于中原地區和游牧民族之間數千年的歷史沖突,大楚帝國的不少國人乃至部分高層們都對這些純游牧民族沒什么好感,甚至覺得他們遲早都是個威脅。 趁著帝國強盛的時候,把周邊的游牧民族一股腦滅掉,讓他們變成能歌善舞,避免他們幾十年乃至幾百年后禍害子孫,這是楚國內很多人的共同想法。 如今大楚帝國已經把廣闊東北,乃至整個西伯利亞都收入囊中,把昔日困擾了中央王朝幾千年的北方游牧民族,漁獵民族政權等通通都給滅了個干凈,并把這些地區的游牧,漁獵民族通過各種教化政策,大規模遷移和通婚手段徹底融合到了漢族體系當中。 更重要的是創立了定牧模式,采取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方式,以此建立城鎮,設立縣鎮統治機構,把這些人口徹底的納入統治當中。 民生經濟上,通過大楚帝國內部發達的毛紡業,rou類、皮革加工等行業,鼓勵扶持草原等地區的牧民們養牛羊等牲口,并把產出的羊毛,rou,毛皮出售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收入。 通過文化習俗,定牧,經濟綁定,以及大規模的移民和通婚,如此在大楚帝國的北方草原地區,純粹的游牧民族已經成為了歷史,不復再現。 取而代之的是草原上的大大小小的眾多定居點乃至城市。 豐州灘上的豐州城,此時聚集生活的人口已經多達十多萬人,更北邊的庫倫也有五萬多人口。 北方的邊患威脅已經徹底消失了,但是西方的游牧民族威脅卻是依舊存在,必須現在就把他們給解決掉,不要給子孫后代留后患。 嗯,這就是陸軍很多人的意見。 當然了,這只是他們的理由而已。 至于真正的想法? 還能有什么想法,不外乎就是為了發動戰爭,然后再滅掉以個國家,為他們撈取軍功而已。 這些陸軍的人,腦子里都想著打仗立功…… 至于拿下哈薩克汗國到底有啥用……唉,這個問題還是讓帝國的文官們去考慮吧,他們陸軍只管打仗和征服,打下地盤后怎么管,怎么用,那是文官們的事,關他們陸軍屁事。 這種情況其實也是歷朝歷代開國時期的普遍情況。 中原王朝基本都這樣,統一了中原后國力強盛,然后就開始瞄準周邊地區玩擴張……過上幾十年開國的鼎盛時期過去后,國力開始下降,那么就會進入守成階段…… 一般還守不??! 然后北方、西域等地就會逐步被外族所掌控,重新對中央王朝形成威脅并入侵中原,甚至出現入主中原的情況,比如五胡亂華,蒙古入侵中原成立遠超,東擄入侵中原等等。 然后又等到有新的中原王朝崛起,并驅逐外族收復失地,并順帶又干一波異族。 幾千年來中原民族和游牧、漁獵民族之間來來往往打了不知道多少次。 如今到了大楚帝國,因此不少有志之士們就普遍認為,趁著開國強盛時期,先把周邊具有威脅,或者潛在威脅通通干掉……一勞永逸的解決北方以及西域威脅,結束掉這種延續了幾千年的情況。 至于能不能真的一勞永逸的解決這些問題,這個涉及到后續的統治模式等諸多手段……還是那句話,和陸軍沒啥關系。 陸軍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在軍事上干掉這些威脅。 因此,陸軍方面一直都想要繼續西進干掉哈薩克汗國,哪怕現在的哈薩克汗國對帝國沒有任何威脅…… 但是為了防患于未然也得把他們先干掉,徹底的征服并統治哈薩克草原。 面對陸軍方面提出來的這些建議,帝國高層里不少人,包括文官在內其實都有些意動的。 陸軍固然是為了功勞什么話都敢說,但是文官他們其實也對開疆擴土很有興趣…… 尤其是那些參務大臣們,誰不想在自己的任上為帝國開疆擴土,青史留名啊。 再說了哈克斯草原上的資源也算豐富,除了草原上固有的畜牧資源,可以通過大量放牧獲得羊毛,皮革,rou類以及各種牲口外,大楚帝國通過最近這些年對哈薩克草原地區的滲透查探。 發現這地方的礦產資源還不少。 尤其是大楚帝國西域武器貿易公司的商隊,在哈薩克汗國發現了鐵礦,而且還是含鐵礦非常豐富的富礦,這引起了國內不少礦務公司的注意。 要知道大楚帝國里雖然鐵礦不少,總儲量也多,但是鐵礦的質量基本都不咋地,含鐵量比較低。 因此對外界的富鐵礦興趣也比較大。 除了鐵礦外,西域武器貿易公司還在哈薩克汗國里發現了高質量的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