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節
這還不算,重炮第三營玩了一天的實心炮彈后,第二天開始換用高爆榴彈,對著過去兩天里通過炮兵氣球觀察所發現的城內部分重要建筑目標開始視距外間接炮擊。 這些130毫米乃至150毫米的要塞加農炮,雖然還是滑膛炮,但是最大射程可是非常遠的,打個兩三千米是輕輕松松的。 當然了,這么遠的距離下命中率其實也就一般,誤差會比較大。 但是發射榴彈的時候,有些誤差也無所謂了,反正榴彈炮擊講究的是覆蓋炮擊,也沒誰會奢望到炮彈能夠準確命中敵人房屋的窗戶并鉆進去…… 而城內的荷蘭人則是被這種遠程視距外炮擊給嚇傻了,一開始他們還以為只是楚軍的炮手失誤,炮擊城墻的炮彈,因為角度沒調整好以至于越過了城墻,落入到城區內爆炸,這種情況在過去兩天里非常的頻繁。 但是仔細一看,尼瑪這炮彈都落到城區中心來了,這么遠的距離偏差,肯定不是誤差,而是楚軍故意打這么遠的。 再一看炮彈的落點位置還是城內的彈藥倉庫以及糧食倉庫的時候,這些荷蘭人就更傻眼了。這些楚國人,是怎么準確知道這些彈藥倉庫以及糧食倉庫位置的? 更重要的是,隔著那么高一道城墻,他們的炮彈是怎么準確命中自家的倉庫的? 看楚國人的炮彈,始終都落在倉庫以及周邊地區,顯然是知道倉庫的準確方位,并進行了校對的。 這不正常! 這個時候,有荷蘭人提出來:會不會是他們飛上天的怪物在為他們的火炮進行校對? 當即有人抬起頭看向城外的天空! 城外的天空里有好幾個小紅點,這幾個小紅點在楚軍剛抵達沒多久后就已經升起來了。 雖然不知道這具體是什么東西,但是一些去過多次華夏的荷蘭人倒是有所耳聞,這應該是楚國人的孔明燈……只是不知道這些楚國人是怎么把這些孔明燈做的這么大,而且還能夠載人的。 荷蘭人的猜測沒錯,楚軍的炮兵部隊,的確是依托熱氣球提供的數據進行較射,進而越過城墻,對著兩千多米距離外的城內重要目標發起炮擊的。 哪怕直線距離只有兩千多米,但這依舊是一次非常典型的視距外炮擊,炮兵們從頭到尾都沒有看到目標,只能是依稀看見自己的炮彈落地爆炸后所產生的煙霧。 從充當炮兵眼睛的就是炮兵較射氣球。 嚴格上來說,這還是大楚帝國陸軍所裝備的熱氣球第一次投入實戰呢。 大楚帝國老早就搞出來了大型的載人熱氣球,不過早期的技術并不完善成熟,最近幾年才逐漸成熟,并開始批量裝備炮兵部隊。 這些載人熱氣球,采用系留升空的方式,升空后無法機動。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炮兵部隊提供遠距離的目標指引、校準。 當然了,順帶也可以作為高空觀察哨,通過居高臨下觀察周邊遠方的情況,并隨時為下方的人員提供預警。 這種高空遠程預警的警戒距離很遠的,因為熱氣球可以升空幾百米那么高,瞭望兵使用高倍數望遠鏡進行觀察,天氣良好的情況下,甚至能發現十多公里外沒有進行隱蔽的中等規模以上的兵力。 如今重炮第三營的炮兵們,就是利用熱氣球進行引導炮擊的,使得了炮擊的精度能夠發揮出來火炮自身的性能。 至于性能之外的誤差,這就是無法避免的了。 大楚帝國目前裝備的這些滑膛炮嘛,精度也就那樣,一千多米的命中精度還好,但是兩三千米距離的炮擊,那么精度就不咋地了,只能是依靠覆蓋式炮擊來獲得命中。 然而就是這樣的覆蓋式炮擊,對面的荷蘭人也承受不住啊。 人員因為躲避不及而傷亡就不說了,關鍵的是楚軍炮兵瞄準的還是城內的彈藥倉庫……在持續炮擊后,終于有了一枚炮彈落入了其中一間倉庫,這枚榴炮彈直接從房屋的頂部砸了進去并發生了爆炸。 爆炸直接引爆了倉庫內儲備的大量火藥桶! 于是乎,一場盛大的煙花表演就這么開始了! 巨大的爆炸所掀起的熱浪,直接摧毀了周邊的大量房屋,并導致大量的人員死傷。 城外的楚軍也是觀察到了這一次猛烈的爆炸,確認了戰果后重炮第三營上下都高興的很,不枉費他們打出去這么多炮彈,終于是把他們的彈藥倉庫給炸掉了。 彈藥倉庫被遠程炮擊直接摧毀,這極大的影響了城內荷蘭人守軍的士氣,接下來的幾天雖然他們還沒有投降,然而還敢于上城頭用火炮進行反擊的人卻是越來越少了。 楚軍的步兵們,幾乎是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就順利構筑了前進的交通戰壕,并把一些115毫米輕型榴彈炮等大角度曲射火炮前置。 承順二十六年八月十九日,經過充分準備后,楚軍發起了首次的大規模步兵進攻 因為之前多天的炮擊,城內守軍的抵抗意志非常的薄弱,守軍甚至都沒有做出有效的抵抗就直接放棄了城頭。 近衛軍的突擊部隊只付出了三人傷亡的情況下,就占據了城頭,并開始迎接更多的友軍兵力進入。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守軍,根本就沒有辦法阻止起來有效的抵抗,甚至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兵敗如山倒的情況。 當天中午時分,入城的楚軍就攻占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城內的公司總部,只不過攻占這里的時候,這座大樓已經空無一人……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高層早就跑路了。 那些士兵們也倉皇的朝著南城墻方向撤退。 至于那些土著仆從兵,早就沒了蹤影,鬼知道他們跑到哪里去了。 在這種情況下,科倫坡城迅速的落入了楚軍之手。 楚軍的步兵們在攻城的時候,甚至都沒有遭到過有組織的何軍抵抗,最大規模第一次戰斗就是在南城區追擊荷蘭潰兵的時候,和一股五十多人的荷蘭潰兵發生了繳獲,但是這些荷蘭潰兵很快就投降了。 畢竟這些荷蘭人也知道,對面的是楚國人而不是那些野蠻不講理的土著。 向土著投降丟不丟臉之類都不說,但是土著們普遍不和你講什么優待俘虜的政策,被俘虜了很有可能被就地擊殺,或者干脆是當成奴隸。 然而楚軍不一樣,楚軍一般不會為難俘虜,停戰后如果雙方達成了協議,還會移交俘虜。 就算是沒有達成什么協議,但是只要在戰俘營里干幾年苦力大多也能獲得自由。 之前楚軍在東印度群島里俘虜的大量荷蘭人就是如此,只要老老實實不反抗,楚軍一般不會要他們的小命。 楚軍善待俘虜的名聲,還是比較好的。 因此很多荷蘭士兵甚至是一些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管理層們,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投降起來也是干脆利索。 面對這樣的荷蘭守軍,楚軍自然是勢如破竹,當天下午時候,楚軍就宣告占領了整座科倫坡城,并完全控制了城內各重要建筑,要道。 緊接著,西北角突出部半島上的兩座炮臺上的荷蘭守軍,也是在傍晚時候宣告投降、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高層都帶著數百主力守軍跑路了,他們這些炮臺守軍自然也就沒有了繼續堅守的理由。 然后荷蘭人的艦隊就傻眼了…… 僅僅是一天過后,他們就發現直接徹底走投無路了。 港口外被大楚帝國的艦隊堵門,而港口西北角的炮臺已經落入楚軍之后,這些楚軍直接就用炮臺上原有的火炮對準港口進行炮擊。 怎么辦? 還能怎么辦,投降唄,難不成還要死戰不退,直到每一艘船只被擊沉啊。 沒那必要! 他們嚴格上來說可不是什么軍人,只是一家武裝貿易公司里的武裝雇員而已,說白了就是一群雇傭兵。 你和一群雇傭兵們講什么忠誠,那顯然是很扯淡的事。 于是乎,當天晚上八點許,港口內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正式宣布投降! 如此也宣告著,大楚帝國徹底控制了科倫坡城以及港口,后續也能夠利用這座港口城市作為前進基地,徹底的攻占這個錫蘭島,進而把錫蘭島這座印度洋上最為重要的戰略要地,永不沉沒的戰列艦收入囊中! 第729章 壓力來到了英格蘭身上 科倫坡城的陷落,荷蘭人的戰敗,頓時就在印度洋海域里掀起了驚濤駭浪,讓眾多人議論紛紛。 首當其沖的自然是荷蘭人自己大為驚恐! 荷蘭人自從數年前擊敗葡萄牙人,奪取了錫蘭島以及葡萄牙在印度的大片殖民地后,就自詡為印度地區里的最大殖民國家,實力雄厚。 哪怕是之前剛在東印度群島里吃了個敗仗,讓荷蘭人實力出現了下滑,但是在印度洋海域里他們依舊實力強悍,其他的歐洲國家殖民者根本無法和他們相提并論。 正所謂是葡萄牙人已經衰敗,目前只能躲在果阿茍延殘喘,丹麥,瑞典乃至法國等歐洲國家,他們雖然也陸續成立了所謂的東印度公司,但是頂多就是搞一個貿易據點,弄個小殖民地而已。 倒是英格蘭在印度地區的發展比較迅速,早早就占據了孟買,并以孟買為依托迅速擴張在印度地區的勢力。 但即便是英國蘭,在這個時候也無法和荷蘭人相提并論。 這個時期的荷蘭人在印度地區還是非常有信心的……但是這只局限于面向其他歐洲同行的時候,當荷蘭人面對大楚帝國的時候,心態就不一樣了。 因此其他殖民地里的荷蘭人聽聞楚軍攻占了科倫坡城后,極為的恐慌……這又讓他們想去了數年前在東印度群島的慘敗。 當年楚軍就是先攻占了巴達維亞城,直接導致了荷蘭人被迫全面退出東印度群島。 失去了巴達維亞城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就失去了對東印度群島的統治,這不是說想不退出就不退出的。 如今大楚帝國又把戰略要地科倫坡給攻占了,要知道荷蘭東印度公司剛把公司總部遷移道科倫坡城沒幾年呢,結果公司總部又被楚國人給搶了去。 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幾乎所有的荷蘭人都能夠預料道:大楚帝國將會以科倫坡城為中心,全面攻占荷蘭人在錫蘭島上的其他殖民地,并且大概率還會進攻荷蘭人在印度半島上的眾多殖民地。 實際上荷蘭人沒預料錯,楚軍還真就是這么干的,拿下科倫坡城后簡單休整了兩天,就開始進攻荷蘭人控制下的其他錫蘭島的沿海殖民地了。 對于楚國人再一次攻打自己,并且直接干到了科倫坡城的行徑,荷蘭人非常的憤慨,大罵楚國人不講信譽,要知道荷蘭人和大楚帝國簽訂的巴達維亞停戰條約還沒幾年呢。結果轉手就被楚國人給撕毀了。 更沒有文明人的風范,竟然還不宣而戰…… 如果讓大楚帝國的人得知荷蘭人的想法,都懶得搭理這些歐洲蠻夷。 巴達維亞停戰條約,那針對的只是東印度群島戰爭,根據停戰條約,大楚帝國釋放荷蘭戰俘,并準許東印度公司高層等人員攜帶私人財物撤離,作為代價則是荷蘭人徹底放棄對東印度群島的所有權,并承諾不在進入南洋海域等一系列條件。 而這些條件里,可沒有任何一條和印度有關的。 至于說停戰……當時的確是停戰了啊,但是現在的戰爭則是屬于新的戰場啊。 因此嚴格上來說,大楚帝國并沒有違背巴達維亞停戰條約,相反一直都在嚴格遵守著,并根據條約全面掌管了東印度群島。 因此荷蘭人說大楚帝國撕毀巴達維亞條約純粹是無稽之談。 總不能說簽署了一次停戰條約后,以后雙方就不能開戰了吧:天底下哪有這種好事…… 而不宣而戰這一點……必須明確的是,大楚帝國其實是有發布相關的宣戰文書的! 但是這個宣戰文書和后世人所熟悉的宣戰書不太一樣。 后世人認知里的宣戰書,是通過正式外交渠道,比如大使遞交給對方國家的最后通牒或宣戰文書,戰爭狀態從正式宣戰開始后算起! 但是大楚帝國歷史里,還從來沒有過正兒八經的給帝國發去什么宣戰文書這種事 畢竟都準備揍人了,還派外交官冒著被扣留,殺害的風險去向敵對國送去宣戰國書,這種事在大楚帝國的君臣們看來有點傻……傻也就算了,還費外交官。 因此往往是大軍殺過去后,看情況是否遞交一封最后通牒之類的,而這種最后通牒往往也是讓對方全面投降的那種…… 說是宣戰書,更不如說是招降書。 比如打扶桑人的時候,就提前給扶桑人送了一封最后通牒,比如之前打幾個東南亞的土著國家的時候,也會發起最后通牒,之前打巴達維亞的時候也發出過最后通牒。